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開啟絲綢之路的“東方哥倫布”

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 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 就在張騫到達中亞各國1400多年後,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雙腳,

才踏上中國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開往東方的船隊, 在張騫出使西域1600多年之後, 才從西班牙揚帆啟程。

絲綢之路, 一條由開拓者張騫走在最前面的萬里通途, 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 連在了一起。

張騫的西域之行, 以13年的艱苦奮鬥為代價, 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西域之行, 同時也使漢王朝的聲威傳播出去, 傳播到當時的西亞, 一直傳到歐洲。 由張騫開始的這一中西的通道, 後來一直發揮著重要的經濟和文化的作用, 被人們譽為“絲綢之路”。

——張豈之(中國著名歷史學家)

張騫西行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尋找月氏。 但是, 張騫一行一百多人, 離開長安之後不久就集體“失聯”, 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消息, 漢武帝聯絡月氏打擊匈奴的設想落空了。

但是, 誰也沒有想到, 西元前126年, 也就是“失聯”了十三年後, 張騫竟然回到了長安。 一起回到長安的是他的副手、匈奴人甘父。 去時一百多人, 來時只剩下正副隊長。 更令人意外的是, 張騫不但自己回來了, 還帶回了一位匈奴女子。 這位匈奴女子, 竟然是張騫的妻子。 這倒真是天方夜譚。

在衛青、霍去病對匈奴進行連續打擊之前, 匈奴各部散佈在整個北方草原。 長安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後來被人們稱為“絲綢之路”的祁連山南北、河西走廊, 是匈奴活動的重要地區。 儘管張騫一行警惕警惕再警惕、小心小心再小心, 還是被活動在這一帶的匈奴發現, 一百多人全被俘, 被送到匈奴單于的所在地。

匈奴人是英雄, 也喜歡英雄。 當時匈奴在位的是軍臣單于, 一見被俘虜的漢朝使臣張騫, “為人強力”, 身體健壯, 可能還擅長騎射, 一下就喜歡上了。 後來又發現, 張騫不但有力氣有膽量, 而且“寬大信人”, 有氣度、講信譽。

那個時候, 匈奴人投降漢朝、漢朝人投降匈奴, 是十分常見的事情。 張騫的助手甘父就是匈奴人, 隨行的一百多人中, 匈奴人應該不在少數。 他們都在為漢朝服務。 軍臣單于也想讓張騫歸順匈奴、為匈奴做事, 做思想工作:“月氏在吾北, 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 漢肯聽我乎?”(《漢書·張騫傳》)你要去月氏, 可能嗎?漢朝和月氏之間隔著匈奴, 我怎麼可能讓你們過去呢?比如, 我匈奴派一個使團, 要通過你漢朝到南越去, 漢朝會讓我的使團過去嗎?別說,

這位軍臣單于還很有幽默感。

為了挽留張騫, 軍臣單于給張騫物色了一位匈奴女子為妻。 誰說只有漢朝與匈奴和親?匈奴也同樣通過婚姻感化漢人。 不僅僅是張騫, 後來投降匈奴的漢朝著名將領, 如李陵、李廣利等, 匈奴單于都把自己的姐妹賜給他們為妻。

張騫不但接納了這位純樸的匈奴姑娘, 還和她生了兒子。 由此也可以出。 當時漢人和匈奴的關係, 並非像後世描繪的那樣你死我活。

但是, 張騫雖然身在匈奴, 心仍在漢朝, 代表漢朝使者身份的符節永遠和張騫在一起, 匈奴人竟然也不制止或者為難。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張騫的這個舉動, 更令匈奴人佩服。 所謂的“符節”實為一段小竹竿, 上有犛牛的尾毛, 因為竹竿上有節, 所以稱“符節”, 又叫“節杖”。 後來人們讚揚不畏強暴、品質高尚的人有“氣節”, “氣節”二字即由此而來。

由於匈奴監管嚴密, 張騫和他的部屬羈留了整整十年。 後來, 監管逐漸寬鬆, 張騫帶著部屬逃了出來。 但是, 他們並沒有向東南逃回漢朝, 而是向西北繼續尋找月氏。但月氏這些年到底在哪裡?他們不知道,只知道向西、向北,只要大方向對頭,月氏不可能找不到。這就是信念,這就是忠於使命。

張騫一行先是來到了現在中國新疆北疆的吐魯番一帶,當時叫“車師”;然後到庫車一帶,當時叫“龜茲”;再到新疆南疆的喀什一帶,當時叫“疏勒”;然後再翻過蔥嶺,也就是帕米爾高原,來到現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交界的費爾幹納盆地,當時叫“大宛”。這些地方那時都是“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王。張騫來到的這個“大宛”,當時在中國並不著名,但後來著名了。為什麼著名?因為這裡盛產被稱為“汗血寶馬”的“大宛馬”。

聽說張騫一行來自漢朝,大宛國王很高興,《史記·大宛傳》有一段很好玩的記載: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騫日:“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國王早就知道在東方有個漢朝,十分富有,只是沒有溝通的管道。張騫從天而降,令大宛國王十分欣喜。張騫應該是談判的高手,說我們從匈奴逃出來,囊中羞澀。如果大王能夠派人送我們到月氏,返回漢朝之後,還怕漢朝皇帝不重重謝您嗎?這就叫作“雙贏”。雖然有誘人以利之嫌,但張騫後來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張騫出使西域圖

國際眼光

大宛國王動心了,派出嚮導,領著張騫尋找月氏。他們先是向西、向北,到了“康居”,也就是現在與中國新疆毗鄰的哈薩克境內的伊黎河下游、巴爾喀什湖以西地區。但月氏並不在這裡。是不是嚮導領錯路了?當然是,但也不全是。康居人和月氏人是同一個種族,體貌、語言都十分接近,所以大宛的嚮導把張騫領來了。但張騫並沒有白來,因為康居人還真知道月氏人的下落。

原來,為了躲避匈奴的打擊,月氏人一路西行,確實遷徙到了巴爾喀什湖一帶,但在這裡被一個叫“烏孫”的民族打敗了,於是輾轉南下,到了媯(gui)水也就是阿姆河流域,在大宛國的西南而不是西北(具體地說,是現在阿富汗北部和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相鄰一帶)。這個時候,該輪著月氏欺負別人了。他們打敗了當地一個叫“大夏”的國家,從此就在阿姆河流域居住下來,取國名為“大月氏”。這裡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安定,是真正的西方樂土:“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不管張騫如何做工作,月氏人早已淡忘過去的恩怨,樂不思蜀了。

月氏雖然不願與匈奴為敵,卻願與漢朝為友,當然,不是軍事同盟的戰友,而是經濟文化交往的朋友。所以,張騫得以在月氏及周邊地區察訪風俗民情,他們理解月氏人,到哪裡不是過日子呢?有如此美好的生存空間,還有必要回去尋找過去的怨恨嗎?

又是一年過去了,張騫一行離開月氏回國。為了躲避匈奴,他們取道南路也就是昆侖山北麓,途經現在新疆南疆的莎車、於闐(tian)、鄯(shan)善,進入羌族居住區,但還是沒有繞開匈奴,再次被俘虜。匈奴人同樣沒有為難他們,只是不讓回漢朝而已。不久,軍臣單于去世,匈奴陷於內亂,張騫再次出逃。二次逃出最大的成果是帶上了自己的妻子。但隨行人員,除了副手甘父,全部失散。

漢武帝具有偉大的胸懷。儘管張騫沒有完成聯絡月氏(zhi)、結成軍事同盟的使命,仍然受到了嘉獎,被封為太中大夫,進入中級官員的序列,助手甘父被封為“奉使君”。

漢武帝有心栽花花未開,張騫無心插柳卻產生了重大影響。張騫插了什麼柳呢?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向漢武帝述說在西域的所見所聞的:

巨在大夏時,見邛(qiong)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署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漢書·張騫傳》)

“身毒國”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當然,所謂的“身毒”也就是一個概念,那個時候的印度、巴基斯坦,並沒有形成像中國秦漢那樣的大帝國,而是小國林立。張騫繼續向漢武帝陳述:根據臣的估算,大夏在我漢朝西南大約一萬二千里,而身毒在大夏的東南幾千里,這樣,應該距離蜀中不是太遠。現在出使大夏、月氏、大宛有南北兩條路,南路經過羌人居住區,羌人不高興。北路經過匈奴控制地,更是兇險。如果改向西南,從蜀中通過身毒到大夏,既安全,又快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打擊匈奴的軍事盟友沒有找到,張騫卻向漢武帝,也向中原民眾講述了一個聞所未聞的故事。

第一,原來萬里之外的世界是那麼精彩,不只有月氏,還有大宛、大夏,有身毒,還有安息(今伊朗一帶),這些國家和中國一樣,也是過著定居的生活,有城市,有鄉村,物產豐富,而且希望和中國交通。

第二,還有康居、烏孫等國,他們以遊牧為生,和匈奴的習俗接近。

第三,張騫通過自己的實踐證實,從長安經祁連山往西域,至少有北疆和南疆兩條路;同時,根據自己的見聞推測,漢朝和西域的交通,除了從西北,經過匈奴、羌人活動區,還可以從西南,從“西南夷”也就是現在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進入到“身毒”,再從身毒到月氏,到安息。

這是前所未有的宏大眼光,應該說是“國際眼光”。而產生這種“國際眼光”的途徑,就是三個字:“走出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開放、走出國門。走出國門成就了張騫的國際眼光。但是,如果沒有超常的體魄、超常的意志,如果背後沒有強大而富庶的漢朝支持,張騫是無法形成這個大眼光的。且不說逃不出匈奴,即使逃到了月氏,阿姆河流域那麼美好,乾脆入籍月氏算了。但是,張騫回到了漢朝。

鑒於張騫的貢獻,又隨著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立了功,漢武帝給了他一個十分恰如其分的爵號:博望侯。

西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出兵漠北,張騫再次奉命出使西域。由於兩年前霍去病橫掃活動在陰山、祁連山一帶的匈奴,打開了“絲綢之路”的通道,所以張騫用不著從西南方向,而是直接從西北方向出使西域。

這一次和多年前大不相同。

第一,身份不同。上一次張騫的身份是應募的“郎”,外加一個匈奴族的副手甘父;這一次,張騫是朝廷任命的“中郎將”,帶著持節副使多人。

第二,氣勢不同。上一次一百多人,為躲避匈奴,提心吊膽,曉宿夜行;這一次,三百個人,六百匹馬,萬余頭牛羊,各種禮品價值千萬。

第三,形勢不同。西域各國都知道漢朝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他們接待的,不僅僅是富國的使者,而且是強國的使者。張騫一行浩浩蕩蕩,透迤而西。張騫自己到了烏孫,並帶著烏孫使者來到長安。張騫派出的副使,分別抵達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展開了全面的外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當然,我們同時也看到,這場全面的外交活動,重心仍然在西部。這和漢朝都城長安的所在位置密切相關。而長安所處的位置,又恰恰是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結合部,體現了這個國家立國的基礎,也預示著中國在此後兩千年發展過程中的重心所在。

漢時邊關

對匈奴戰爭的持續勝利,與西域各國關係的建立,激發了漢武帝的雄心壯志,決定採取一系列行動,擴大漢朝的影響、拓展漢朝的版圖。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後,漢朝和西域各國之間使節往來不斷。漢朝使者以張騫“博望侯”的名號,遠涉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伊朗在內的南亞、中亞、西亞地區,甚至與更遠的“大秦”即羅馬帝國建立了聯繫。“博望候”成了一個品牌,一個中西交通的文化品牌。

承載著東亞和中西亞經濟文化交通的“絲綢之路”繁忙起來。以絲綢為主體的中國物產,包括鐵器、漆器等,以及鑿井技術、開渠技術,被從中原帶到西域。西域的歌舞、樂器等藝術,葡萄、核桃等物產,也傳人中原。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烏孫的馬、大宛的馬。開始的時候,漢人稱烏孫的馬為“天馬”,在得到大宛的“汗血寶馬”之後,遂將大宛馬稱為“天馬”,烏孫馬則降格為“西極馬”,當然仍屬寶馬。寶馬之外,於間、莎車所產的玉石,遠非中原可比,也成為奇貨。

為了鞏固打擊匈奴的成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漢朝從東南向西北新設了安定、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六個郡,其中,武威是原匈奴休屠王所在地,張掖為原匈奴昆邪王所在地。大量的漢民從關中和中原地區遷徙到此,隔絕匈奴和關族的聯繫。又在今新疆北疆地區設了“西域都護”,領兵屯田,這應該是中原政權在西域設置機構的開始。

漢武帝時期地圖

這是自秦始皇統一之後,中國版圖的又一次拓展,漢朝進入極盛時期。漢武帝因此而成為中國繼秦始皇之後的又一位偉大君主,又一位名副其實的“皇帝”。後人說秦漢“大一統”,是經過兩個朝代創造的。如果沒有秦朝的統一,不知有沒有漢朝;但是,如果沒有漢朝的光大,秦固然是“統一”過,但絕對稱不上是“大一統”。

以上內容節選自《國史通鑒》第二部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國史通鑒》第二部

作者:方志遠

《國史通鑒》第二部《山河萬里:秦漢三國卷》共二十四講,從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到兩漢三國時期中央與地方勢力之間的較量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貌相,擇取其間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講述,分析得失,以史為鑒。嚴謹的學術態度、輕鬆幽默的語言風格是本書的基本特點。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選購此書

而是向西北繼續尋找月氏。但月氏這些年到底在哪裡?他們不知道,只知道向西、向北,只要大方向對頭,月氏不可能找不到。這就是信念,這就是忠於使命。

張騫一行先是來到了現在中國新疆北疆的吐魯番一帶,當時叫“車師”;然後到庫車一帶,當時叫“龜茲”;再到新疆南疆的喀什一帶,當時叫“疏勒”;然後再翻過蔥嶺,也就是帕米爾高原,來到現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交界的費爾幹納盆地,當時叫“大宛”。這些地方那時都是“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王。張騫來到的這個“大宛”,當時在中國並不著名,但後來著名了。為什麼著名?因為這裡盛產被稱為“汗血寶馬”的“大宛馬”。

聽說張騫一行來自漢朝,大宛國王很高興,《史記·大宛傳》有一段很好玩的記載: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騫日:“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國王早就知道在東方有個漢朝,十分富有,只是沒有溝通的管道。張騫從天而降,令大宛國王十分欣喜。張騫應該是談判的高手,說我們從匈奴逃出來,囊中羞澀。如果大王能夠派人送我們到月氏,返回漢朝之後,還怕漢朝皇帝不重重謝您嗎?這就叫作“雙贏”。雖然有誘人以利之嫌,但張騫後來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張騫出使西域圖

國際眼光

大宛國王動心了,派出嚮導,領著張騫尋找月氏。他們先是向西、向北,到了“康居”,也就是現在與中國新疆毗鄰的哈薩克境內的伊黎河下游、巴爾喀什湖以西地區。但月氏並不在這裡。是不是嚮導領錯路了?當然是,但也不全是。康居人和月氏人是同一個種族,體貌、語言都十分接近,所以大宛的嚮導把張騫領來了。但張騫並沒有白來,因為康居人還真知道月氏人的下落。

原來,為了躲避匈奴的打擊,月氏人一路西行,確實遷徙到了巴爾喀什湖一帶,但在這裡被一個叫“烏孫”的民族打敗了,於是輾轉南下,到了媯(gui)水也就是阿姆河流域,在大宛國的西南而不是西北(具體地說,是現在阿富汗北部和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相鄰一帶)。這個時候,該輪著月氏欺負別人了。他們打敗了當地一個叫“大夏”的國家,從此就在阿姆河流域居住下來,取國名為“大月氏”。這裡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安定,是真正的西方樂土:“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不管張騫如何做工作,月氏人早已淡忘過去的恩怨,樂不思蜀了。

月氏雖然不願與匈奴為敵,卻願與漢朝為友,當然,不是軍事同盟的戰友,而是經濟文化交往的朋友。所以,張騫得以在月氏及周邊地區察訪風俗民情,他們理解月氏人,到哪裡不是過日子呢?有如此美好的生存空間,還有必要回去尋找過去的怨恨嗎?

又是一年過去了,張騫一行離開月氏回國。為了躲避匈奴,他們取道南路也就是昆侖山北麓,途經現在新疆南疆的莎車、於闐(tian)、鄯(shan)善,進入羌族居住區,但還是沒有繞開匈奴,再次被俘虜。匈奴人同樣沒有為難他們,只是不讓回漢朝而已。不久,軍臣單于去世,匈奴陷於內亂,張騫再次出逃。二次逃出最大的成果是帶上了自己的妻子。但隨行人員,除了副手甘父,全部失散。

漢武帝具有偉大的胸懷。儘管張騫沒有完成聯絡月氏(zhi)、結成軍事同盟的使命,仍然受到了嘉獎,被封為太中大夫,進入中級官員的序列,助手甘父被封為“奉使君”。

漢武帝有心栽花花未開,張騫無心插柳卻產生了重大影響。張騫插了什麼柳呢?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向漢武帝述說在西域的所見所聞的:

巨在大夏時,見邛(qiong)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署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漢書·張騫傳》)

“身毒國”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當然,所謂的“身毒”也就是一個概念,那個時候的印度、巴基斯坦,並沒有形成像中國秦漢那樣的大帝國,而是小國林立。張騫繼續向漢武帝陳述:根據臣的估算,大夏在我漢朝西南大約一萬二千里,而身毒在大夏的東南幾千里,這樣,應該距離蜀中不是太遠。現在出使大夏、月氏、大宛有南北兩條路,南路經過羌人居住區,羌人不高興。北路經過匈奴控制地,更是兇險。如果改向西南,從蜀中通過身毒到大夏,既安全,又快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打擊匈奴的軍事盟友沒有找到,張騫卻向漢武帝,也向中原民眾講述了一個聞所未聞的故事。

第一,原來萬里之外的世界是那麼精彩,不只有月氏,還有大宛、大夏,有身毒,還有安息(今伊朗一帶),這些國家和中國一樣,也是過著定居的生活,有城市,有鄉村,物產豐富,而且希望和中國交通。

第二,還有康居、烏孫等國,他們以遊牧為生,和匈奴的習俗接近。

第三,張騫通過自己的實踐證實,從長安經祁連山往西域,至少有北疆和南疆兩條路;同時,根據自己的見聞推測,漢朝和西域的交通,除了從西北,經過匈奴、羌人活動區,還可以從西南,從“西南夷”也就是現在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進入到“身毒”,再從身毒到月氏,到安息。

這是前所未有的宏大眼光,應該說是“國際眼光”。而產生這種“國際眼光”的途徑,就是三個字:“走出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開放、走出國門。走出國門成就了張騫的國際眼光。但是,如果沒有超常的體魄、超常的意志,如果背後沒有強大而富庶的漢朝支持,張騫是無法形成這個大眼光的。且不說逃不出匈奴,即使逃到了月氏,阿姆河流域那麼美好,乾脆入籍月氏算了。但是,張騫回到了漢朝。

鑒於張騫的貢獻,又隨著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立了功,漢武帝給了他一個十分恰如其分的爵號:博望侯。

西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出兵漠北,張騫再次奉命出使西域。由於兩年前霍去病橫掃活動在陰山、祁連山一帶的匈奴,打開了“絲綢之路”的通道,所以張騫用不著從西南方向,而是直接從西北方向出使西域。

這一次和多年前大不相同。

第一,身份不同。上一次張騫的身份是應募的“郎”,外加一個匈奴族的副手甘父;這一次,張騫是朝廷任命的“中郎將”,帶著持節副使多人。

第二,氣勢不同。上一次一百多人,為躲避匈奴,提心吊膽,曉宿夜行;這一次,三百個人,六百匹馬,萬余頭牛羊,各種禮品價值千萬。

第三,形勢不同。西域各國都知道漢朝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他們接待的,不僅僅是富國的使者,而且是強國的使者。張騫一行浩浩蕩蕩,透迤而西。張騫自己到了烏孫,並帶著烏孫使者來到長安。張騫派出的副使,分別抵達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展開了全面的外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當然,我們同時也看到,這場全面的外交活動,重心仍然在西部。這和漢朝都城長安的所在位置密切相關。而長安所處的位置,又恰恰是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結合部,體現了這個國家立國的基礎,也預示著中國在此後兩千年發展過程中的重心所在。

漢時邊關

對匈奴戰爭的持續勝利,與西域各國關係的建立,激發了漢武帝的雄心壯志,決定採取一系列行動,擴大漢朝的影響、拓展漢朝的版圖。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後,漢朝和西域各國之間使節往來不斷。漢朝使者以張騫“博望侯”的名號,遠涉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伊朗在內的南亞、中亞、西亞地區,甚至與更遠的“大秦”即羅馬帝國建立了聯繫。“博望候”成了一個品牌,一個中西交通的文化品牌。

承載著東亞和中西亞經濟文化交通的“絲綢之路”繁忙起來。以絲綢為主體的中國物產,包括鐵器、漆器等,以及鑿井技術、開渠技術,被從中原帶到西域。西域的歌舞、樂器等藝術,葡萄、核桃等物產,也傳人中原。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烏孫的馬、大宛的馬。開始的時候,漢人稱烏孫的馬為“天馬”,在得到大宛的“汗血寶馬”之後,遂將大宛馬稱為“天馬”,烏孫馬則降格為“西極馬”,當然仍屬寶馬。寶馬之外,於間、莎車所產的玉石,遠非中原可比,也成為奇貨。

為了鞏固打擊匈奴的成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漢朝從東南向西北新設了安定、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六個郡,其中,武威是原匈奴休屠王所在地,張掖為原匈奴昆邪王所在地。大量的漢民從關中和中原地區遷徙到此,隔絕匈奴和關族的聯繫。又在今新疆北疆地區設了“西域都護”,領兵屯田,這應該是中原政權在西域設置機構的開始。

漢武帝時期地圖

這是自秦始皇統一之後,中國版圖的又一次拓展,漢朝進入極盛時期。漢武帝因此而成為中國繼秦始皇之後的又一位偉大君主,又一位名副其實的“皇帝”。後人說秦漢“大一統”,是經過兩個朝代創造的。如果沒有秦朝的統一,不知有沒有漢朝;但是,如果沒有漢朝的光大,秦固然是“統一”過,但絕對稱不上是“大一統”。

以上內容節選自《國史通鑒》第二部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國史通鑒》第二部

作者:方志遠

《國史通鑒》第二部《山河萬里:秦漢三國卷》共二十四講,從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到兩漢三國時期中央與地方勢力之間的較量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貌相,擇取其間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講述,分析得失,以史為鑒。嚴謹的學術態度、輕鬆幽默的語言風格是本書的基本特點。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選購此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