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消失”的熱工專業

“消失”的熱控專業

看到這個標題, 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是在亂講, 熱控專業怎麼可能會是“消失”的專業。 其實對於熱控專業來說, 隨著火力發電廠單元機組單機容量向著越來越大發展的趨勢, 熱工DCS自動化控制程度也越來越普遍, 而且向著越來越智慧化的方向發展, 有些先進的機組甚至可以達到“一鍵啟停”的地步, 因此熱控的工作量是越來越多的。

但是由於工作中存在著與機、爐、電等專業完全不同幾個特點, 這些特點決定了熱控專業的工作和人員是那麼的不引人注目, 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的幾個:小而細緻且多而雜、空間分散、受制於人、時間分散、腦力勞動多過體力勞動。

在每次的機組的大小修或者日常維護中, 這些特點無一不在影響著熱控專業人員在外專業眼中的看法, 因此表現為:相對於機、爐、電等專業, 在檢修現場比較難看到熱控專業人員的影子, 所以才被戲說為“消失”的專業。

首先說第一個特點“小而細緻”。 熱控的設備基本沒有什麼大型設備, 最大的不過一些大的執行機構, 比起機、爐、電等專業的大傢伙來說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是熱控的設備都是非常細緻的:細小的可以隨身攜帶的設備價格都是上千甚至上萬的;熱控的接線端子在電子間的機櫃裡就有上萬個, 就地也有至少同樣甚至成倍數目的接線端子, 每一個接線端子對於機組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熱控人員必須具備細緻耐心的特性, 否則大小修是端子檢查和緊固就會把人煩死。 “多而雜”是指熱控的設備雖然小而細緻, 但品種卻是非常多且非常雜的。 單是一次測量元件,

如果要每種都備齊的話, 就多達40多種;還有電磁閥也是有20多種;還有卡件、氣管、氣管配件、閥門、繼電器、行程開關、火檢探頭、光纖、減壓閥、篩檢程式、PLC、變頻器、轉速、振動、位移、脹差探頭、各種光電隔離器、執行機構等等。 這樣算來, 熱控整個專業的備品, 如果要按照不同規格備齊, 可能得有上千種。 同樣因為設備小而細緻, 因此不會出現熱控人員紮堆地多人浩大的工作場面, 首先設備上就無法引人注意了。

第二、空間分散的特點是:設備極為分散。 熱控的設備從爐底到爐頂、從汽機零米到除氧器平臺、從汽機到脫硫, 分散在幾乎所有能夠到達以至於需要搭設架子在能夠到達的地方。 因為設備分散, 如果要求熱控人員在機組正常運行時巡檢一台機組的熱控設備, 那麼就必須從爐底走到爐頂, 然後從除氧器平臺轉到汽機零米, 再從脫硫零米上到吸收塔, 一組人的時間大約需要6個小時左右。

所以無論在消缺時還是大小修時, 都無法看到熱控人員集中工作的場面, 都是分散在各個地方工作,

所以在空間上也無法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第三點就是“受制於人”。 站在熱控專業的角度來說, 因為在大小修時熱控設備除了部分獨立的溫度、壓力、流量設備可以按照自己的計畫進行檢修外, 其他設備如TSI系統振動探頭、轉速探頭、軸線位移、軸瓦溫度、執行機構、空壓機、電機軸承溫度等都是附屬在機、爐、電三個專業的設備上, 因此必須隨時配合這些專業的檢修工作,以免耽誤檢修時間和進度。這特性決定了熱控人員必須隨時放下自己手頭的計劃性檢修任務,隨叫隨到地配合機、爐、電三個專業的工作,這樣一來,人員必須保證充足可以配合三個專業的工作,所以在大小修中經常跑來跑去,經常這裡做完就匆匆忙忙趕到下一個地方,不會在一個地方久留,因而也無法吸引他人的眼球,但是每次大小修完工後,熱控專業人員的徒步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平時熱控專業也要配合機、爐、電三個專業查找故障,而且運行人員一旦有無法判斷的故障,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打電話給熱控人員,所以無論熱控專業的設備維護的多麼好,熱控人員的配合工作量都是不能夠減少的。

第四點就是“時間分散”。熱控檢修在大小修的工期內是必須貫穿整個檢修的頭尾。那些分散在機、爐、電三個專業上的設備,必須在其他專業沒有開工之前就要拆除,而安裝時則必須等待其他專業基本完工後才能夠進行。因此大小修甚至平時的檢修工作的工期完全不能夠由自己自由掌控,必須要等待機務專業的通知才能夠開始自己的工作,並且幾乎每次都是在機務專業的催促聲中完成主機系統的工作。這樣一來,經常是自己工作時別人已經去休息了,所以更加無法被他人所關注。

還有就是“腦力勞動多過體力勞動”。熱控人員必須具備謹慎細心、耐心和邏輯思維嚴密的特點,因為熱控專業的接線可謂多如牛毛,任何一根接線有問題小則影響局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故障判斷,大則可以引發停機故障。由此線上處理故障時必須小心謹慎,不能夠有冒失的想法和急躁的情緒,而且必須用排除法來判斷故障,除非是非常明顯的故障。

而熱控的設備故障經常會出現表現一樣而故障原因卻完全不同的情況,因此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熱控人員是非常難以培養的。在日常消缺中,通常優秀的熱控人員到現場檢查一遍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即便無法即時判斷故障,也必須回到工程師站進一步檢查,並且需要大家一起經過大腦判斷和思考並討論,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故障;而大小修時在拆除一些重要元件時,要先測量資料並記錄,記下接線端子的記號,然後再拆除,回到備品檢修間還要對元件清潔,然後進行校驗,安裝時要對照測量資料進行安裝,在檢修之餘的時間還要見縫插針地進行檢驗資料整理計算。因此在現場作業時間遠遠少於幕後的準備和腦力勞動時間。故此說是“腦力勞動多過體力勞動”,幕後的準備和工作時間及辛苦付出也容易被他人忽視。

由此可見,熱控專業之所以不被人們注意,可以說得上是幾乎“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完全是熱控工作的這些特性所決定的。但是由於熱控DCS系統的高速發展,基本上125MW以上的火力發電機組都是採用DCS作為控制系統,各專業的絕大部分設備都是在DCS系統的控制下,運行人員在集控室也必須依賴DCS系統來監視並控制機組運行情況,當機組有異常工況或者某個設備異常時,除非能夠立刻通過現場判斷出故障問題,否則運行人員在第一時間內就會想到找熱控人員來檢查。熱控人員通過在DCS系統的檢查分析,能夠快速、正確而精准的判斷出是測量故障還是設備本身真的發生故障,從而節約了其他專業查找故障的時間,提高了消缺的效率和及時性。

熱控人員就好比是機組的醫生,而熱控設備就是機組的神經、手腳和大腦,機組運行的好壞必須依靠熱控的設備和具備純熟技能的運行值班員,而每台機組根據容量大小熱控的測點及輸出點多達上萬個。一個優秀的熱控人員就是一個優秀的“全能醫生”:需要全面瞭解熱力系統設備和控制策略設備,從技術上講,優秀的熱工專業人員對機務專業和控制專業以及運行專業都比較瞭解,是非常全面的,因此必須對機、爐、電設備及機組的熱力系統非常熟悉,否則就無法及時判斷故障原因。如果熱工專業人員僅僅限制在熱工現場設備上,是無法全面理解控制策略,在與運行和機務人員共同處理問題時,就會處於劣勢。

因此在現代化的電廠中,熱控人員如果在處理各種現場問題時,都能提出準確的判斷,畢竟運行和機務人員很少有人能夠全面瞭解熱工控制策略和自動控制設備,熱控人員是大有前途的。21世紀將是熱控人的世紀,熱控專業的地位也應該是機、爐、電三個專業無法比擬的,這一點從國際上幾個專業的人員薪酬上也是體現的非常明顯:在港澳及國外,熱控人員的薪酬是電氣的1.5倍,幾乎是機務的2倍。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及專業特性的因素,導致在國內火力發電廠中熱控專業的地位仍然排在機、爐、電三個專業的後面,大家也沒有看到熱控專業的付出:由於熱控人員的辛苦付出和謹慎謙虛的工作作風,做了不說,加上不引人注目,熱控專業沒有給機組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設備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在配合機、爐、電三個專業工作時又是大多數時間在工程師站完成,所以給他人帶來了:“熱控的工作非常輕鬆,而且非常簡單,在工程師網站一點滑鼠、用下萬用表就搞定了”的印象。

如果在國內,一些有魄力的領導能夠率先打破熱控不受重視的局面,讓熱控人員的勞動得到認可,那麼產生的效益必然會大幅提高。同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沒有幹過熱控的人員進一步瞭解熱控專業,並能夠由此改變熱控專業這種付出了許多努力和辛勤勞動卻得不到認可的尷尬局面,也藉此安撫一下奮鬥在一線辛苦付出的熱控專業人員。

因此必須隨時配合這些專業的檢修工作,以免耽誤檢修時間和進度。這特性決定了熱控人員必須隨時放下自己手頭的計劃性檢修任務,隨叫隨到地配合機、爐、電三個專業的工作,這樣一來,人員必須保證充足可以配合三個專業的工作,所以在大小修中經常跑來跑去,經常這裡做完就匆匆忙忙趕到下一個地方,不會在一個地方久留,因而也無法吸引他人的眼球,但是每次大小修完工後,熱控專業人員的徒步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平時熱控專業也要配合機、爐、電三個專業查找故障,而且運行人員一旦有無法判斷的故障,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打電話給熱控人員,所以無論熱控專業的設備維護的多麼好,熱控人員的配合工作量都是不能夠減少的。

第四點就是“時間分散”。熱控檢修在大小修的工期內是必須貫穿整個檢修的頭尾。那些分散在機、爐、電三個專業上的設備,必須在其他專業沒有開工之前就要拆除,而安裝時則必須等待其他專業基本完工後才能夠進行。因此大小修甚至平時的檢修工作的工期完全不能夠由自己自由掌控,必須要等待機務專業的通知才能夠開始自己的工作,並且幾乎每次都是在機務專業的催促聲中完成主機系統的工作。這樣一來,經常是自己工作時別人已經去休息了,所以更加無法被他人所關注。

還有就是“腦力勞動多過體力勞動”。熱控人員必須具備謹慎細心、耐心和邏輯思維嚴密的特點,因為熱控專業的接線可謂多如牛毛,任何一根接線有問題小則影響局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故障判斷,大則可以引發停機故障。由此線上處理故障時必須小心謹慎,不能夠有冒失的想法和急躁的情緒,而且必須用排除法來判斷故障,除非是非常明顯的故障。

而熱控的設備故障經常會出現表現一樣而故障原因卻完全不同的情況,因此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熱控人員是非常難以培養的。在日常消缺中,通常優秀的熱控人員到現場檢查一遍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即便無法即時判斷故障,也必須回到工程師站進一步檢查,並且需要大家一起經過大腦判斷和思考並討論,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故障;而大小修時在拆除一些重要元件時,要先測量資料並記錄,記下接線端子的記號,然後再拆除,回到備品檢修間還要對元件清潔,然後進行校驗,安裝時要對照測量資料進行安裝,在檢修之餘的時間還要見縫插針地進行檢驗資料整理計算。因此在現場作業時間遠遠少於幕後的準備和腦力勞動時間。故此說是“腦力勞動多過體力勞動”,幕後的準備和工作時間及辛苦付出也容易被他人忽視。

由此可見,熱控專業之所以不被人們注意,可以說得上是幾乎“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完全是熱控工作的這些特性所決定的。但是由於熱控DCS系統的高速發展,基本上125MW以上的火力發電機組都是採用DCS作為控制系統,各專業的絕大部分設備都是在DCS系統的控制下,運行人員在集控室也必須依賴DCS系統來監視並控制機組運行情況,當機組有異常工況或者某個設備異常時,除非能夠立刻通過現場判斷出故障問題,否則運行人員在第一時間內就會想到找熱控人員來檢查。熱控人員通過在DCS系統的檢查分析,能夠快速、正確而精准的判斷出是測量故障還是設備本身真的發生故障,從而節約了其他專業查找故障的時間,提高了消缺的效率和及時性。

熱控人員就好比是機組的醫生,而熱控設備就是機組的神經、手腳和大腦,機組運行的好壞必須依靠熱控的設備和具備純熟技能的運行值班員,而每台機組根據容量大小熱控的測點及輸出點多達上萬個。一個優秀的熱控人員就是一個優秀的“全能醫生”:需要全面瞭解熱力系統設備和控制策略設備,從技術上講,優秀的熱工專業人員對機務專業和控制專業以及運行專業都比較瞭解,是非常全面的,因此必須對機、爐、電設備及機組的熱力系統非常熟悉,否則就無法及時判斷故障原因。如果熱工專業人員僅僅限制在熱工現場設備上,是無法全面理解控制策略,在與運行和機務人員共同處理問題時,就會處於劣勢。

因此在現代化的電廠中,熱控人員如果在處理各種現場問題時,都能提出準確的判斷,畢竟運行和機務人員很少有人能夠全面瞭解熱工控制策略和自動控制設備,熱控人員是大有前途的。21世紀將是熱控人的世紀,熱控專業的地位也應該是機、爐、電三個專業無法比擬的,這一點從國際上幾個專業的人員薪酬上也是體現的非常明顯:在港澳及國外,熱控人員的薪酬是電氣的1.5倍,幾乎是機務的2倍。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及專業特性的因素,導致在國內火力發電廠中熱控專業的地位仍然排在機、爐、電三個專業的後面,大家也沒有看到熱控專業的付出:由於熱控人員的辛苦付出和謹慎謙虛的工作作風,做了不說,加上不引人注目,熱控專業沒有給機組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設備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在配合機、爐、電三個專業工作時又是大多數時間在工程師站完成,所以給他人帶來了:“熱控的工作非常輕鬆,而且非常簡單,在工程師網站一點滑鼠、用下萬用表就搞定了”的印象。

如果在國內,一些有魄力的領導能夠率先打破熱控不受重視的局面,讓熱控人員的勞動得到認可,那麼產生的效益必然會大幅提高。同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沒有幹過熱控的人員進一步瞭解熱控專業,並能夠由此改變熱控專業這種付出了許多努力和辛勤勞動卻得不到認可的尷尬局面,也藉此安撫一下奮鬥在一線辛苦付出的熱控專業人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