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拍案稱奇!李善長辭職時,竟然帶走一車金銀珠寶

話說朱元璋平定天下後, 猜忌功臣, 劉基見事不妙, 但主動辭職, 告老還鄉。 臨走之前, 向朱元璋推薦了一個人——楊憲。 楊憲不但是浙東派的成員, 而且是劉基的親信。 劉伯溫這樣做, 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本來就對劉基的離開後悔不已, 因此, 他推薦的人自然同意讓其來接替他的位置了。

一、狠角色

楊憲坐“中丞”這把交椅後, 很快成了狠角色。 他上崗後, 接過了劉基的教鞭, 做他還來不及做的事。 首先, 他從各個方面去搜集李善長的材料, 範圍很廣, 連衣食住行都不放過。 接著, 楊憲對搜集來的那些材料進行仔細篩選和認真核實。 最後, 把裝訂成冊的“報告書”畢恭畢敬地交到了頂頭上司朱元璋手上。 接到楊憲如同小說連載般的報告, 朱元璋頭都是大的。 他看完之後, 頭更大了。 但是, 這一次朱元璋還是選擇了和對待劉基一樣的辦法沉默。

一邊派人介入調查, 一邊不給任何回復。

面對朱元璋的沉默, 李善長卻“安了心”, 是啊, 沉默就代表老闆是信任我的啊!於是, 他更加囂張了, 更加不可一世了, 做事也越來越放肆, 越來越出格。 而這一切盡收朱元璋的眼底, 長此以往, 朱元璋對李善長態度來了個360度的大轉變。 是啊, 曾幾何時, 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依賴就像老鼠愛大米一樣, 但這時, 當看清李善長的真面目, 他對李善長已變成了“羊愛上了狼”。 儘管如此, 朱元璋還是保留了君子風範, 沒有對李善長馬上“下手”, 而是對歸隱在青田的劉基“下手”——召回劉基並委以重任。

二、進退術

劉基又一躍成為“上手”後, 李善長馬上成了“下手”。 眼看形勢不妙, 李善長開始了他作秀表演。

第一招:裝病。 藉口身體有恙, 從此長期請假在家裡“休息”, 希望朱元璋能對他“回心轉意”。 然而, 結果是他回家後, 朱元璋對他幾乎不聞不問, 仿佛他存不存在都無所謂。

對此, 李善長很快使出第二招:辭職。 以身體有恙為由, 請求提前退休。 是啊, 劉基辭職後, 最終還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重新招回。

他也想借鑒劉基的方法, 目的還是一個:希望朱元璋能對他回心轉意。 然而, 劉伯溫辭職時, 朱元璋還再三挽留, 可他辭職信交上去, 朱元璋馬上就批了。 朱元璋正苦著不知道如何對李善長下手, 下多重的手, 李善長提出辭職, 正好“瞌睡給了個枕頭”, 朱元璋順水推舟, 哪裡有不批的理由!這下, 李善長傻了眼, 他原本想以退為進, 對朱元璋進行“逼宮”, 然而, 朱元璋卻把他打入了“冷宮”。 從此, 他成了一介“布衣”。

儘管如此, 李善長沒有選擇自甘墮落, 也不肯輕易認輸, 而是祭出了第三招:找槍手。 他的槍手叫胡惟庸, 是啊, 劉基找了楊憲這個槍手, 一舉擊潰了自己, 他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 也找個槍手來對付劉基。

那麼這個胡惟庸又是何許人也?胡惟庸也是安徽定遠人, 算是淮西集團的骨幹人物, 在朱元璋起兵後的第三年投靠朱元璋, 具有小人的一切特徵, 精明能幹, 做事極有魄力, 而且極善於逢迎, 史書上稱他“嘗以曲謹當上意, 寵遇日盛”。 先後擔任元帥府奏差、知縣、通判等多種低、中級官職, 但在開國功臣中幾乎排不上號。也就是說,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胡惟庸的建樹非常小,只是因為追隨了朱元璋,他才在亂世中混了口飯吃。但是,朱元璋建國時,也就是胡惟庸發跡時。因為老鄉關係,胡惟庸在李善長當上丞相後,對他百般追隨。因此,很快成了李善長除李彬之後另一個重量級親信,因此仕途也就節節攀高,很快提拔為中書省參知政事。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李善長在辭職回家時,居然帶走了滿滿一車金銀珠寶,還給朱元璋留下了一個人——胡惟庸。

三、密中談

面對李善長的強力推薦,朱元璋高度重視,就在正準備考察他的能力時,忽然想到先找劉基諮詢一下,就主動找劉基親切交談,朱元璋想通過面對面談話的方式,來判斷胡惟庸的民意調研。另外,也想通過面對面的談話,來瞭解劉基的內心世界。這叫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劉基不會料到,他的命運全系在這一次談話之中。

密室,這一天的氣氛還算融洽,朱元璋和劉基談笑風生。就在這時,朱元璋話鋒一轉,馬上來了個“五問”劉基。

“李善長走之後,你說誰可以做丞相啊?”

面對朱元璋的第一問,劉基顯得十分警惕,進行了模棱兩可的回答:“丞相之位自然是要具有丞相之才,至於誰來當,這事要陛下來裁決。”

面對朱元璋踢來的皮球,劉基轉了個圈後,馬上又踢回給了朱元璋。這時,朱元璋接到球,馬上又踢出去了。

“你覺得讓楊憲怎麼樣?”

楊憲是自己的親信,朱元璋這第二問顯然喻意深刻。對此,洞若觀火的劉基搖頭道:“楊憲雖有丞相之才能,卻沒丞相之器量。能擔丞相之人,必定要持心如水,以仁政禮義為權衡,方能治好國家。”“汪廣洋如何?”

朱元璋第三問顯然有他的目的,汪廣洋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但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三個提出他來考驗劉伯溫。

劉基認真答道:“淺薄之人,不可重用。”

“胡惟庸呢?”朱元璋的第四問新鮮出爐。

因為胡惟庸是繼李善長離開後,淮西派新的掌門人,劉基也不敢亂做回答,只見他沉思良久,才緩緩地道:“胡惟庸器量不夠,才學也不夠,現在還只是頭小牛,如果用他駕車,一定會弄得車毀人亡。而且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那誰可任之呢?”

朱元璋的第五問一出,劉基加快了速度,馬上接著道:“現在朝中還沒有一個適合做丞相的。” “如此看來,我的相位只有先生可以擔當了。” 朱元璋第六問終於亮出了撒手鐧。

一向謙虛的劉基此時像是突然變了個人似的,以更加快的速度回答道:“我當丞相還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我這個人過於剛直,喜歡做疾惡如仇的事,如果當丞相,怕有負皇上的恩德,江山代有人才出,皇上還是慢慢找吧。”

對話到此戛然而止,結果是朱元璋拂袖而去,弄得劉基怔那裡半天沒有動。

禍根就此埋下。洪武三年,朱元璋終於亮出“屠龍刀”,沒有直接屠劉基的命,而是屠了他的“龍”——職務,把劉基“趕”回了老家。

劉基這根浙東集團的頂樑柱一倒,是該胡惟庸反攻倒算的時候了。

四、組合拳

劉基一走,胡惟庸、楊憲、汪廣洋三人開始了“三龍戲珠”,針對丞相一職開始了爭鬥。

結果狡猾的胡惟庸成功運用畢氏定理,以1+1>1的原理,聯合汪廣洋對付楊憲。史稱這位楊憲“有才辯,明敏,善決事”,但和小人胡惟庸相比,又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更何況他有器量狹小、嫉妒刻薄的毛病。所以,儘管他韜光養晦,拼命反擊,但最終還是被胡惟庸的組合拳打倒。

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七月,楊憲被處死,成了派系以及君臣鬥爭的犧牲品。隨後胡惟庸來了個過河拆橋,又成功地把汪廣洋排擠出“內閣”大臣之列。

就這樣,除去兩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後,胡惟庸終於如願以償坐上了丞相的寶座。

但在開國功臣中幾乎排不上號。也就是說,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胡惟庸的建樹非常小,只是因為追隨了朱元璋,他才在亂世中混了口飯吃。但是,朱元璋建國時,也就是胡惟庸發跡時。因為老鄉關係,胡惟庸在李善長當上丞相後,對他百般追隨。因此,很快成了李善長除李彬之後另一個重量級親信,因此仕途也就節節攀高,很快提拔為中書省參知政事。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李善長在辭職回家時,居然帶走了滿滿一車金銀珠寶,還給朱元璋留下了一個人——胡惟庸。

三、密中談

面對李善長的強力推薦,朱元璋高度重視,就在正準備考察他的能力時,忽然想到先找劉基諮詢一下,就主動找劉基親切交談,朱元璋想通過面對面談話的方式,來判斷胡惟庸的民意調研。另外,也想通過面對面的談話,來瞭解劉基的內心世界。這叫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劉基不會料到,他的命運全系在這一次談話之中。

密室,這一天的氣氛還算融洽,朱元璋和劉基談笑風生。就在這時,朱元璋話鋒一轉,馬上來了個“五問”劉基。

“李善長走之後,你說誰可以做丞相啊?”

面對朱元璋的第一問,劉基顯得十分警惕,進行了模棱兩可的回答:“丞相之位自然是要具有丞相之才,至於誰來當,這事要陛下來裁決。”

面對朱元璋踢來的皮球,劉基轉了個圈後,馬上又踢回給了朱元璋。這時,朱元璋接到球,馬上又踢出去了。

“你覺得讓楊憲怎麼樣?”

楊憲是自己的親信,朱元璋這第二問顯然喻意深刻。對此,洞若觀火的劉基搖頭道:“楊憲雖有丞相之才能,卻沒丞相之器量。能擔丞相之人,必定要持心如水,以仁政禮義為權衡,方能治好國家。”“汪廣洋如何?”

朱元璋第三問顯然有他的目的,汪廣洋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但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三個提出他來考驗劉伯溫。

劉基認真答道:“淺薄之人,不可重用。”

“胡惟庸呢?”朱元璋的第四問新鮮出爐。

因為胡惟庸是繼李善長離開後,淮西派新的掌門人,劉基也不敢亂做回答,只見他沉思良久,才緩緩地道:“胡惟庸器量不夠,才學也不夠,現在還只是頭小牛,如果用他駕車,一定會弄得車毀人亡。而且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那誰可任之呢?”

朱元璋的第五問一出,劉基加快了速度,馬上接著道:“現在朝中還沒有一個適合做丞相的。” “如此看來,我的相位只有先生可以擔當了。” 朱元璋第六問終於亮出了撒手鐧。

一向謙虛的劉基此時像是突然變了個人似的,以更加快的速度回答道:“我當丞相還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我這個人過於剛直,喜歡做疾惡如仇的事,如果當丞相,怕有負皇上的恩德,江山代有人才出,皇上還是慢慢找吧。”

對話到此戛然而止,結果是朱元璋拂袖而去,弄得劉基怔那裡半天沒有動。

禍根就此埋下。洪武三年,朱元璋終於亮出“屠龍刀”,沒有直接屠劉基的命,而是屠了他的“龍”——職務,把劉基“趕”回了老家。

劉基這根浙東集團的頂樑柱一倒,是該胡惟庸反攻倒算的時候了。

四、組合拳

劉基一走,胡惟庸、楊憲、汪廣洋三人開始了“三龍戲珠”,針對丞相一職開始了爭鬥。

結果狡猾的胡惟庸成功運用畢氏定理,以1+1>1的原理,聯合汪廣洋對付楊憲。史稱這位楊憲“有才辯,明敏,善決事”,但和小人胡惟庸相比,又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更何況他有器量狹小、嫉妒刻薄的毛病。所以,儘管他韜光養晦,拼命反擊,但最終還是被胡惟庸的組合拳打倒。

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七月,楊憲被處死,成了派系以及君臣鬥爭的犧牲品。隨後胡惟庸來了個過河拆橋,又成功地把汪廣洋排擠出“內閣”大臣之列。

就這樣,除去兩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後,胡惟庸終於如願以償坐上了丞相的寶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