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中駐紮在這裡的德軍很幸運 三年半時間只陣亡63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區設置中, 有一個特殊存在:北方戰區。 蘇德戰爭爆發前, 北方戰區主要控制挪威, 部署有“挪威”集團軍。 1941年初下轄3個軍:第36軍、第33軍、“挪威”山地軍。 總計8個師。 另外在丹麥有一個德國師。

在挪威的德軍部隊

1941年夏蘇德戰爭爆發。 此時“挪威”集團軍所轄有4個軍11個師(10個陸軍師和1個党衛軍師)。 集團軍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8個師, 繼續執行佔領挪威的任務。 另一部分3個師(此外, 還有德軍第163步兵師直接配芬軍), 經由芬蘭進攻蘇聯的極北地區。

為什麼說這個戰區特殊呢?因為上述進攻蘇聯極北的4個德國師, 並不屬於蘇德戰爭主戰場的“東線戰區”, 而屬於“北方戰區”的獨立戰場, 也被稱為“芬蘭戰區”。

1942年夏季, “北方戰區”有12個德國師, 總計近32萬人。 其中5個師總計15萬人屬於“芬蘭戰區”, 對蘇聯作戰;另外8個師計16.6萬人駐守挪威。 不過此時指揮關係已經做了調整:駐守挪威的部隊,

仍稱為“挪威”集團軍;對蘇作戰的部隊(芬蘭戰區), 先稱為“拉普蘭”集團軍, 後改稱第20山地集團軍。

德軍“芬蘭戰區”對蘇聯極北的進攻, 很快陷入困局, 以後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自蘇德戰爭爆發到1943年8月1日, 德國陸軍在蘇聯極北地區共陣亡10320人、負傷36981人、失蹤1943人。 事實上, 這個不屬於“東線”的德國小戰區, 在1943年之前交戰規模和損失都要高於北非戰場。

在挪威的德軍部隊

佔領挪威的德軍雖然沒什麼大規模地面戰鬥, 卻擔心遭到盟軍突襲, 到1943年已士氣低落逃兵增多。 1943年夏季, 第20山地集團軍共有3個軍(第18山地軍、第19山地軍、第36山地軍)7個師, 而“挪威”集團軍有14個師(包括1個裝甲師和1個空軍野戰師)。 秋季, 芬蘭戰區共有18萬兵力(陸軍15萬人)。 而駐挪威的兵力是31.5萬人(陸軍17.5萬人)。 在丹麥有11萬人。 加起來, 整個“北方戰區”共有60多萬人。

從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夏季, 蘇軍對“芬蘭戰區”德軍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 此時, 第20山地集團軍還是7個師, 而駐守挪威的德軍則減少到12個師, 也沒有裝甲師了。 由於其他戰區吃緊,

大量德軍從挪威抽走, 很快只剩下6個師。

德國人在北方戰區的處境越發困難。 1944年9月, 芬蘭退出戰爭。 10月, 蘇軍大舉進攻, 重創了第20山地集團軍。 一個月內, 第20山地集團軍就陣亡了2048人、負傷6132人、失蹤3713人。 德軍被迫逃回挪威北部, 俄國人也隨之追擊而來, 越過了挪威國境。 但從11月開始, 蘇德兩軍在挪威境內只有一些小規模戰鬥。 與此同時, 躲藏在挪威港口內的德國最大戰列艦“提爾皮茨”, 卻被英國空軍炸毀了。

第20山地集團軍7個師逃入挪威後, 接管了“挪威”集團軍的防區和部隊。 加起來共有13個師。 但隨即就把第163、169、199師調走。 可是由於英國海空軍以及他們所訓練的挪威特工的破壞和干擾, 德軍從挪威的撤退並不順利。 到戰爭結束時,

還有10個師滯留在挪威境內。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大多時間都躲在挪威港口

在不屬於“東線”但卻對蘇聯作戰的“芬蘭戰區”, 僅德國陸軍就有16336人陣亡, 加上負傷和失蹤, 戰鬥損失超過8萬4千人。 而在挪威和丹麥, 德國陸軍在長達3年半的時間裡只陣亡了63人、負傷204人、失蹤30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