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敬稱“足下”的來歷令人尷尬,一股濃濃的腳氣味兒

中國古代同輩之間習慣稱對方為“足下”, 類似於現代漢語的“您”。 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典籍中是《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 未若知氏。

一般來說, 一個詞的誕生, 必得先經過口頭語言再到書面語言。 由此也可以證明, 足下這個詞歷史悠久, 至少在戰國時就已廣泛使用。

而據說, 足下這個詞的來歷和晉文公重耳有關, 還有著一段頗為尷尬的故事。

春秋時期, 因為晉國國君之位的糾紛, 重耳被迫流亡國外19年。 流亡期間, 狐偃、趙衰等人始終跟隨在他身邊, 其中辛苦自不待言。

後來, 重耳回到晉國擔任國君, 這些跟隨他的人全都得到了封賞, 唯獨忘了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而介子推本就對富貴不在乎, 獨自帶著老母隱居綿山。

晉文公知道後, 派人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介子推避而不見。 為了迫使介子推下山, 晉文公想出了放火燒山的餿主意。

沒想到, 介子推竟十分倔強, 寧願和母親燒死在一棵柳樹下也不願下山。 看到柳樹下介子推和母親的屍體, 晉文公傷心不已, 命人砍下那棵柳樹製成木屐。

以後, 每當晉文公穿起這雙木屐, 總會情不自禁的說:“悲乎, 足下!”這就是“足下”的來歷, 有著一股濃濃的腳氣味兒。

最初, “足下”是對下屬或臣子的愛稱, 後來逐漸演變成同輩之間的敬稱, 流傳2000多年而不衰, 在古代小說或古裝電視劇裡屢見不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