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波蘭軍隊的興衰1450——1699

波蘭騎兵

先說說古代波蘭軍的演變吧。 15世紀以前, 波蘭在歐洲恐怕要算作二流國家都還勉強, 儘管在東歐算是大國, 但實力與其鄰居相比還是差一截。 13世紀, 波蘭人面對的主要敵人有兩個:西北面的條頓騎士和東面的蒙古人。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敵人, 在蒙古入侵前, 波蘭人為在西線對抗條頓騎士發展了適合打陣地戰的步騎兵聯合部隊, 然而面對東線開闊的地形和機動的蒙古騎兵, 這種軍隊又幾乎無用。 而且由於波蘭軍的裝備和人員素質都較差, 指揮官的水準也令人無法恭慰, 面對蒙古騎士更是不堪一擊,

所以才有在利格尼志那光膀子的農民長矛兵去拼蒙古騎士的慘事, 1241年連當時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讓蒙古人給洗劫了一道(不過我想所謂首都也就是一個稍大點的城市而已)。 在以後的三百年裡, 波蘭一直感受到這兩方面敵人的壓力, 也一直沒有解決如何同時適應兩支作戰風格完全不同的敵人的問題, 只不過由於蒙古的分裂, 東線壓力減輕, 波蘭可以更專注於西方的敵人。

當然, 波蘭人一直在試圖找出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他們在戰術上借鑒蒙古人的經驗, 注重突襲、機動作戰, 然而, 由於從14世紀起波蘭的主要敵人是西邊的條頓騎士, 整個軍隊是為適應西邊的地形和作戰方式設置的, 因而要想真正像遊牧民族那樣進行大範圍機動作戰仍不太可能。 在14--15世紀, 波蘭軍隊仍是傳統的西方軍隊, 與13世紀相比, 只是裝備水準和人員素質的提高, 趕上了當時歐洲國家的水準, 但本質上沒有變化。

下面是15世紀波蘭軍隊的組成情況:典型的幾種作戰單位

1、騎士。 裝備全身甲, 戰馬也披甲。 與當時西歐各國騎士裝備相當。 兄對當時的全身甲應該清楚。

2、槍騎兵。 裝備半身甲(雖未經考證, 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護的盔甲), 戰馬不披甲, 輔助騎士進攻。

3、弩手, 裝備胸甲。

4、劍士, 裝備頭盔和盾牌。

另外還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隊, 用於打攻堅戰。

可見, 當時的波蘭軍隊還是典型的歐洲合成軍隊, 只是在各方面更向西方靠攏了。

15世紀的13年戰爭是波蘭崛起的開始。 通過這場戰爭, 波蘭不僅驅逐了條頓勢力, 同時也鍛煉了一支軍隊。 再加上後來和立陶宛的合併, 波蘭終於成為了一個強國。 在13年戰爭期間, 波蘭按條頓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即以少數騎士為核心的封建軍隊。 但這支軍隊也有當時其他騎士軍的通病--紀律性較差, 這反映了各國軍隊還處於向封建化過渡的時期。 16世紀初, 波蘭軍還是一支由貴族騎士和雇傭兵組成的軍隊。 徵兵時, 受雇的傭兵們被集中起來, 由指揮官按不同的兵種和裝備進行分類。 然後集中貴族和他們的侍從,

一般每位貴族帶3到4個侍從, 並且由他本人支付裝備的費用和侍從們的薪金。 貴族和侍從組成軍隊中最小的作戰單位, 稱為“poczet”。 貴族騎士、侍從和雇傭兵混編在一起, 組成波蘭軍隊中最大的戰術單位“rota”, 通常人數為50--100人。 在發生戰爭時, 又由“rota”組成軍團“Huf”。 軍費開支由國會從貴族中抽稅支付, 但由於國會成員就是貴族, 除非必要, 否則沒人願意從自己身上多抽稅。

15世紀末,由於條頓問題基本解決,而且波蘭與立陶宛的聯繫日益緊密,波蘭軍隊在東線的活動越發頻繁起來。當時東方的主要對手是韃靼人,作為蒙古的殘留勢力,雖然不能像當年金帳汗國那樣雄霸一方,但對周邊國家也還是造成不小威脅,特別是後來又有土耳其作後臺。東線地勢開闊,而且敵人是機動靈活的蒙古騎兵,那種用來和普魯士人打仗的重型軍團就顯得很臃腫了。雖然波蘭人積累了一些對付遊牧騎兵的經驗,加之裝備的提升,已不大會出現從前那種被蒙古騎兵打垮的情況,但無法將敵人一舉消滅的問題卻很令人頭疼。

為此,16世紀初,波蘭軍隊開始進行改革:騎士取消戰馬的護甲,並且數量縮減,加強機動作戰的訓練;大量裝備一種新的輕騎兵--“racowie”;火繩槍兵代替弩手,加大長管加農炮的配備量等。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racowie騎兵。這種騎兵源自匈牙利輕騎兵,他們不穿任何鎧甲,攜帶一面淚滴型盾牌和一支騎士長矛。不穿盔甲使他們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而盾牌和騎士矛又使他們在衝擊步兵或與重騎兵格鬥時不是處於絕對劣勢。我認為他們就是Hussar的直系祖先,16世紀中葉他們披掛盔甲後就被稱為Hussar了。

下面這幅圖就是racowie騎兵,實際上也就是早期的Hussar。

16世紀初,波蘭步兵軍團(Rota)的戰鬥隊形一般是分為10排:第一排是手持重型盾牌的步兵;第二、三排是長矛手,其中一排全部由軍官組成(10人隊),每人負責自己所在的縱隊(我猜17、18世紀歐洲那種持戟的步兵軍官就是由此而來);後面6排為火槍手;最後一排也是長矛手。作戰時火槍手們輪番射擊,而前排的人必須蹲下以免被擊中。Rota兵團的人數變化幅度很大,從50人的小股人馬到上千人的軍隊都出現過,不過最常見的還是100--200人的規模。

步兵和炮兵的作用是在騎兵們進攻前儘量削弱敵人,並掩護重騎兵們的進攻。儘管步兵也常常緊隨騎兵加入到混戰之中,但決定性的攻擊還是得由重騎兵來完成。真正能與敵人面對面撕殺的步兵據說只占整個軍隊的10-25%,當然,火槍手自始至終都能殺傷敵人。

波蘭人在東線的戰鬥中還大量運用了大車戰術,這種戰術被捷克胡斯黨人用來對K日爾曼騎兵而出名,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新鮮玩藝,最早起源於遊牧民族,馬車(牛車)作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用於戰爭。基輔羅斯後來學會了這招,用來對付南俄草原上的突厥人;馬紮爾人也會,在蒙古人攻打佩斯的時候就結車陣防禦;蒙古人自己也搞車陣。波蘭人用的是帶有裝甲防護的馬車,在防禦或駐紮時將馬車圍成車陣,再加上火槍和大炮的應用,使敵人在進攻時會付出很大代價。對於東線的克裡米亞諸汗國而言,火器尤其是大炮的缺乏使他們在進攻這種車陣時無法取得火力優勢(情況與他們的前輩們攻打匈牙利人時正好相反),因此要想在攻堅中拿下車陣非常困難。

大約在1526年,波蘭人成立了一支專門用來對付韃靼蒙古突騎的常備軍,到1563年,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超過4000人,而且絕大多數是騎兵。維持這支軍隊的費用主要來自每個季度的國庫稅收。作為新生力量,Hussar在這支部隊裡異軍突起,並逐步取代騎士的位置。早先Hussar並不穿盔甲,但隨著射擊武器尤其是槍械的發展,沒有防護的輕騎兵生存力很低,因此Hussar也穿上盔甲,而且盔甲越來越重,防護也越來越好,儘管裝備還是比騎士輕,但已基本具備騎士的作戰功能,因此從16世紀中葉Hussar就開始取代騎士了。當第一次北方戰爭時,Hussar與騎士的比例還是2:1,到1576年時,騎士就僅占騎兵部隊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騎士組成的重騎兵外,騎兵部隊還包括中型和輕型騎兵(哥薩克),他們裝備火槍和複合弓。

16世紀後期,由於波蘭軍隊分工日趨精密,成員日益複雜(特別是步兵),對其進行改組勢在必行。因此,1576年,新任國王斯特凡.巴托裡開始改組軍隊。首先,他確定了Hussar作為重騎兵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地用Hussar替代了騎士,並對他們的盔甲作了規定,使他們成為一支機動性很強的重騎兵部隊,以適應波軍的作戰需要。對於步兵,巴托裡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按照匈牙利步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步兵部隊,新部隊中,火繩槍手占90%,長矛兵只占10%,並且所有的步兵都不再使用鎧甲。步兵成員除了本國人外,還包括像普魯士人等其他各國的人。巴托裡還曾做過組建貴族步兵團的嘗試,不過僅持續了一年就失敗了,我想貴族就算願意當兵也會選擇騎兵吧。

步兵和炮兵的擴建也是改組的一部分,這大大加強了波軍的圍攻能力。在立窩尼亞戰爭期間對莫斯科公國的勝利就說明了這一點。不過巴托裡死後步兵的規模又縮水了。巴托裡對波蘭軍隊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為波軍日後的發展定下了一個基調:適於打運動戰,但也不遜於打陣地戰。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間,波蘭的常備軍和步兵徵募制度在立陶宛也得到推廣。冬季,常備軍駐紮在烏克蘭臨近皇家領地的軍營裡。可能是為了鎮收那塊不平靜的土地吧,不少軍人在那裡宣誓效忠並獲得加薪。在戰爭時期那裡的軍隊往往超過三萬人,但在和平時期只有數千人。由於各種原因,國會不願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但這也帶來了一些麻煩,不利於形成持續的軍事優勢,一些重大戰果有時得不到擴大。常備軍數目偏低也意味著反擊敵人侵略的進程較慢。最糟糕的時候,軍隊不得不在國會撥款前先借債。國會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鉗制國王,避免國王在和平時期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以威脅貴族們的權利,不過戰時軍費還是要照撥的。

為了維持國防需要,除了隸屬國王的常備軍外,還有其他幾種類型:

大貴族的私人軍隊,這在當時還不少,如拉德斯維爾、奧斯特羅格斯基、Zamoyski家族等。這些軍隊雖然有些不錯,但總體水準還是比皇家軍隊差些。另外提一下,這些私人衛隊中的hussar在盔甲和服裝上都比他們在皇家軍隊中的同行們華麗。依我看這是因為巴托裡時期的軍備改革,士兵身著統一的制服,皇家軍隊人多錢少,自然要樸素一點。

另一種軍隊是哥薩克,在南方他們的隊伍超過了四萬人,是波蘭常備軍的一個重要補充。最先哥薩克們是作為一支重要的步兵部隊,在防禦戰中他們表現得非常勇猛頑強,而且維持哥薩克步兵團的費用很便宜。因此,在戰鬥中哥薩克步兵團是很受重視的。但是,他們好鬥的性格也常常引發爭端,在和平時期他們常常侵入土耳其在東歐的領地。因為波蘭給哥薩克註冊的問題也常引起矛盾。只有經過註冊的哥薩克士兵才被軍隊接受領到軍餉,這就引起未註冊者的不滿,註冊者對其中的很多約束也不高興,所以儘管哥薩克長期為波蘭服役,但叛亂卻經常發生。

17世紀初,波蘭的軍隊主要由騎兵很他們的指揮官組成。通過實戰檢驗,波蘭人對騎兵的運用及運動戰頗有心得,與當時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戰法相比,波軍的戰術風格顯得很豪放。波蘭人更注重在野戰環境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堅戰中解決敵人(顯然,因為這個目的騎兵占了軍隊的多數)。當然,一場戰鬥的勝利並不能決定戰役的勝利,敵人在整場戰役中也不會總在野戰條件下作戰,不少時候都能躲進堡壘要塞,這時候騎兵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在攻守城中,步兵和炮兵起主要作用,這時候巴托裡的軍事改革就顯示出其英明之處了:波軍並沒有因要與韃靼人的蒙古騎射手作戰而把軍隊完全騎兵化,步兵和炮兵仍是必不可少的力量。17世紀初的主要戰爭有1600--1609年間的立窩尼亞戰事和1609--1618年與莫斯科公國的戰鬥,在這些戰鬥中,波軍的騎兵,特別是重騎兵hussars起了很大作用,步兵的使用相對較少,主要是用在攻守城堡的戰鬥中,儘管他們的火力很強(如果按照巴托裡定下的編制,90%都應是火槍兵),但在野戰環境下也只能唱配角,掩護騎兵進攻。

騎兵:17世紀時騎兵的主體是由披掛半身甲的重騎兵hussars組成,不過哥薩克騎兵(這裡的哥薩克應不是特指民族,而是波蘭人對這一類型的騎兵的稱呼)的成份也越來越大。這些騎兵穿鎖子甲,帶有頭盔,騎輕型馬,屬於一種中型騎兵。他們的其他裝備包括圓形盾牌、複合弓、短矛(2米左右,比hussars的短得多)、榔頭型戰錘(可見我前面的貼圖,就是匈牙利式樣)、手槍和卡賓槍等。從裝備上看,鎖子甲的防禦力遠不如hussars的整體式半身甲,況且他們的矛也比較短,因而不能在戰鬥中打頭陣,不過複合弓和火槍又使他們能為hussars提供有力的支援(這種支援比步兵火力及時得多),必要時也可將他們投入一線,因此他們在戰鬥中是hussars有力的夥伴,其迅速竄紅也就不奇怪了。我想,大量的這種中型騎兵加上部分重騎兵和其他騎兵對保持一支部隊的高效費比是很有益的。他們的數量增長相當快,到17世紀20年代時,他們和不帶裝甲的哥薩克輕騎兵就成為波軍中數量最多的騎兵類型,不過重裝hussars仍是騎兵的核心。中型騎兵的使用靈活性也很大,不僅能參與大戰役,也很適合混戰和小規模衝突。在立陶宛,類似的騎兵叫petyhorcy或czeremisy(後者主要使用矛)。在以後的時間裡,不帶盔甲的哥薩克輕騎兵也被保留了下來,他們全部輕裝以利於調遣。其他類型的輕騎兵還包括瓦拉幾亞騎兵(可見前面的貼圖)和立陶宛的韃靼人。

步兵:17世紀波蘭步兵仍採用雇傭兵制度。步兵的主體是火槍手,在戰鬥中無論是支援己方還是抵抗敵方,它都能提供有效的火力。但是火槍手還是不能作為一支獨立的部隊出現,長矛手雖然少,但還是不可或缺的。從17世紀起,步兵的火繩槍開始逐漸被燧發槍所替代,新武器的使用也使軍隊的戰術和後勤進行相應的改變。最大的步兵作戰單位仍是ROTA兵團,但實際指揮時用得最多的是小型的戰術單位“pulk”。

炮兵:最初炮兵能從國會手中得到固定資助,但這個慣例從西吉斯蒙德死後就逐漸中止了,皇家軍隊中的加農炮數量也有很大降低。僅有少數用於圍攻戰的輕型炮被保留了下來,火炮數量幾乎達到最低限度。值得慶倖的是,炮兵保持了較高的訓練和技術水準,而且在17世紀上半葉興建了炮兵學校,培養出不少優秀的炮兵指揮官。

古斯塔夫對普魯士的入侵對趨於安穩的波蘭軍隊敲響了警鐘,擁有良好素質的瑞典士兵和他們強大的野戰火力給波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知道,三十戰爭早期波蘭人多次被瑞典打敗)。瑞典人強大的火力,優秀的野戰防禦能力再結合靈活的調遣,使hussars要想僅靠自己的力量在陣地戰中擊敗敵人幾乎不可能,步兵的作用又得到了重新認識,建設一支獨立的步兵軍又重新列入議題。但是,龐大的步兵數量和雇傭他們的費用遭到國會的反對,這些貴族仍然沒有完全意識到步兵的作用和價值。由於他們的阻撓,17世紀早期波蘭軍發展不大,重大的改革直到弗拉迪斯拉夫(西吉斯蒙德之子)在位期間才發生,不過在1627-28年,長矛兵和火槍兵的使用倒也有增加。

總的來說,17世紀早期波蘭軍隊發展較慢,但三十年戰爭的衝擊使它重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後來弗拉迪斯拉夫的軍事改革,這我將在下次講。下麵貼一張中型騎兵的盔甲和裝備。

15世紀末,由於條頓問題基本解決,而且波蘭與立陶宛的聯繫日益緊密,波蘭軍隊在東線的活動越發頻繁起來。當時東方的主要對手是韃靼人,作為蒙古的殘留勢力,雖然不能像當年金帳汗國那樣雄霸一方,但對周邊國家也還是造成不小威脅,特別是後來又有土耳其作後臺。東線地勢開闊,而且敵人是機動靈活的蒙古騎兵,那種用來和普魯士人打仗的重型軍團就顯得很臃腫了。雖然波蘭人積累了一些對付遊牧騎兵的經驗,加之裝備的提升,已不大會出現從前那種被蒙古騎兵打垮的情況,但無法將敵人一舉消滅的問題卻很令人頭疼。

為此,16世紀初,波蘭軍隊開始進行改革:騎士取消戰馬的護甲,並且數量縮減,加強機動作戰的訓練;大量裝備一種新的輕騎兵--“racowie”;火繩槍兵代替弩手,加大長管加農炮的配備量等。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racowie騎兵。這種騎兵源自匈牙利輕騎兵,他們不穿任何鎧甲,攜帶一面淚滴型盾牌和一支騎士長矛。不穿盔甲使他們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而盾牌和騎士矛又使他們在衝擊步兵或與重騎兵格鬥時不是處於絕對劣勢。我認為他們就是Hussar的直系祖先,16世紀中葉他們披掛盔甲後就被稱為Hussar了。

下面這幅圖就是racowie騎兵,實際上也就是早期的Hussar。

16世紀初,波蘭步兵軍團(Rota)的戰鬥隊形一般是分為10排:第一排是手持重型盾牌的步兵;第二、三排是長矛手,其中一排全部由軍官組成(10人隊),每人負責自己所在的縱隊(我猜17、18世紀歐洲那種持戟的步兵軍官就是由此而來);後面6排為火槍手;最後一排也是長矛手。作戰時火槍手們輪番射擊,而前排的人必須蹲下以免被擊中。Rota兵團的人數變化幅度很大,從50人的小股人馬到上千人的軍隊都出現過,不過最常見的還是100--200人的規模。

步兵和炮兵的作用是在騎兵們進攻前儘量削弱敵人,並掩護重騎兵們的進攻。儘管步兵也常常緊隨騎兵加入到混戰之中,但決定性的攻擊還是得由重騎兵來完成。真正能與敵人面對面撕殺的步兵據說只占整個軍隊的10-25%,當然,火槍手自始至終都能殺傷敵人。

波蘭人在東線的戰鬥中還大量運用了大車戰術,這種戰術被捷克胡斯黨人用來對K日爾曼騎兵而出名,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新鮮玩藝,最早起源於遊牧民族,馬車(牛車)作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用於戰爭。基輔羅斯後來學會了這招,用來對付南俄草原上的突厥人;馬紮爾人也會,在蒙古人攻打佩斯的時候就結車陣防禦;蒙古人自己也搞車陣。波蘭人用的是帶有裝甲防護的馬車,在防禦或駐紮時將馬車圍成車陣,再加上火槍和大炮的應用,使敵人在進攻時會付出很大代價。對於東線的克裡米亞諸汗國而言,火器尤其是大炮的缺乏使他們在進攻這種車陣時無法取得火力優勢(情況與他們的前輩們攻打匈牙利人時正好相反),因此要想在攻堅中拿下車陣非常困難。

大約在1526年,波蘭人成立了一支專門用來對付韃靼蒙古突騎的常備軍,到1563年,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超過4000人,而且絕大多數是騎兵。維持這支軍隊的費用主要來自每個季度的國庫稅收。作為新生力量,Hussar在這支部隊裡異軍突起,並逐步取代騎士的位置。早先Hussar並不穿盔甲,但隨著射擊武器尤其是槍械的發展,沒有防護的輕騎兵生存力很低,因此Hussar也穿上盔甲,而且盔甲越來越重,防護也越來越好,儘管裝備還是比騎士輕,但已基本具備騎士的作戰功能,因此從16世紀中葉Hussar就開始取代騎士了。當第一次北方戰爭時,Hussar與騎士的比例還是2:1,到1576年時,騎士就僅占騎兵部隊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騎士組成的重騎兵外,騎兵部隊還包括中型和輕型騎兵(哥薩克),他們裝備火槍和複合弓。

16世紀後期,由於波蘭軍隊分工日趨精密,成員日益複雜(特別是步兵),對其進行改組勢在必行。因此,1576年,新任國王斯特凡.巴托裡開始改組軍隊。首先,他確定了Hussar作為重騎兵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地用Hussar替代了騎士,並對他們的盔甲作了規定,使他們成為一支機動性很強的重騎兵部隊,以適應波軍的作戰需要。對於步兵,巴托裡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按照匈牙利步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步兵部隊,新部隊中,火繩槍手占90%,長矛兵只占10%,並且所有的步兵都不再使用鎧甲。步兵成員除了本國人外,還包括像普魯士人等其他各國的人。巴托裡還曾做過組建貴族步兵團的嘗試,不過僅持續了一年就失敗了,我想貴族就算願意當兵也會選擇騎兵吧。

步兵和炮兵的擴建也是改組的一部分,這大大加強了波軍的圍攻能力。在立窩尼亞戰爭期間對莫斯科公國的勝利就說明了這一點。不過巴托裡死後步兵的規模又縮水了。巴托裡對波蘭軍隊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為波軍日後的發展定下了一個基調:適於打運動戰,但也不遜於打陣地戰。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間,波蘭的常備軍和步兵徵募制度在立陶宛也得到推廣。冬季,常備軍駐紮在烏克蘭臨近皇家領地的軍營裡。可能是為了鎮收那塊不平靜的土地吧,不少軍人在那裡宣誓效忠並獲得加薪。在戰爭時期那裡的軍隊往往超過三萬人,但在和平時期只有數千人。由於各種原因,國會不願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但這也帶來了一些麻煩,不利於形成持續的軍事優勢,一些重大戰果有時得不到擴大。常備軍數目偏低也意味著反擊敵人侵略的進程較慢。最糟糕的時候,軍隊不得不在國會撥款前先借債。國會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鉗制國王,避免國王在和平時期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以威脅貴族們的權利,不過戰時軍費還是要照撥的。

為了維持國防需要,除了隸屬國王的常備軍外,還有其他幾種類型:

大貴族的私人軍隊,這在當時還不少,如拉德斯維爾、奧斯特羅格斯基、Zamoyski家族等。這些軍隊雖然有些不錯,但總體水準還是比皇家軍隊差些。另外提一下,這些私人衛隊中的hussar在盔甲和服裝上都比他們在皇家軍隊中的同行們華麗。依我看這是因為巴托裡時期的軍備改革,士兵身著統一的制服,皇家軍隊人多錢少,自然要樸素一點。

另一種軍隊是哥薩克,在南方他們的隊伍超過了四萬人,是波蘭常備軍的一個重要補充。最先哥薩克們是作為一支重要的步兵部隊,在防禦戰中他們表現得非常勇猛頑強,而且維持哥薩克步兵團的費用很便宜。因此,在戰鬥中哥薩克步兵團是很受重視的。但是,他們好鬥的性格也常常引發爭端,在和平時期他們常常侵入土耳其在東歐的領地。因為波蘭給哥薩克註冊的問題也常引起矛盾。只有經過註冊的哥薩克士兵才被軍隊接受領到軍餉,這就引起未註冊者的不滿,註冊者對其中的很多約束也不高興,所以儘管哥薩克長期為波蘭服役,但叛亂卻經常發生。

17世紀初,波蘭的軍隊主要由騎兵很他們的指揮官組成。通過實戰檢驗,波蘭人對騎兵的運用及運動戰頗有心得,與當時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戰法相比,波軍的戰術風格顯得很豪放。波蘭人更注重在野戰環境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堅戰中解決敵人(顯然,因為這個目的騎兵占了軍隊的多數)。當然,一場戰鬥的勝利並不能決定戰役的勝利,敵人在整場戰役中也不會總在野戰條件下作戰,不少時候都能躲進堡壘要塞,這時候騎兵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在攻守城中,步兵和炮兵起主要作用,這時候巴托裡的軍事改革就顯示出其英明之處了:波軍並沒有因要與韃靼人的蒙古騎射手作戰而把軍隊完全騎兵化,步兵和炮兵仍是必不可少的力量。17世紀初的主要戰爭有1600--1609年間的立窩尼亞戰事和1609--1618年與莫斯科公國的戰鬥,在這些戰鬥中,波軍的騎兵,特別是重騎兵hussars起了很大作用,步兵的使用相對較少,主要是用在攻守城堡的戰鬥中,儘管他們的火力很強(如果按照巴托裡定下的編制,90%都應是火槍兵),但在野戰環境下也只能唱配角,掩護騎兵進攻。

騎兵:17世紀時騎兵的主體是由披掛半身甲的重騎兵hussars組成,不過哥薩克騎兵(這裡的哥薩克應不是特指民族,而是波蘭人對這一類型的騎兵的稱呼)的成份也越來越大。這些騎兵穿鎖子甲,帶有頭盔,騎輕型馬,屬於一種中型騎兵。他們的其他裝備包括圓形盾牌、複合弓、短矛(2米左右,比hussars的短得多)、榔頭型戰錘(可見我前面的貼圖,就是匈牙利式樣)、手槍和卡賓槍等。從裝備上看,鎖子甲的防禦力遠不如hussars的整體式半身甲,況且他們的矛也比較短,因而不能在戰鬥中打頭陣,不過複合弓和火槍又使他們能為hussars提供有力的支援(這種支援比步兵火力及時得多),必要時也可將他們投入一線,因此他們在戰鬥中是hussars有力的夥伴,其迅速竄紅也就不奇怪了。我想,大量的這種中型騎兵加上部分重騎兵和其他騎兵對保持一支部隊的高效費比是很有益的。他們的數量增長相當快,到17世紀20年代時,他們和不帶裝甲的哥薩克輕騎兵就成為波軍中數量最多的騎兵類型,不過重裝hussars仍是騎兵的核心。中型騎兵的使用靈活性也很大,不僅能參與大戰役,也很適合混戰和小規模衝突。在立陶宛,類似的騎兵叫petyhorcy或czeremisy(後者主要使用矛)。在以後的時間裡,不帶盔甲的哥薩克輕騎兵也被保留了下來,他們全部輕裝以利於調遣。其他類型的輕騎兵還包括瓦拉幾亞騎兵(可見前面的貼圖)和立陶宛的韃靼人。

步兵:17世紀波蘭步兵仍採用雇傭兵制度。步兵的主體是火槍手,在戰鬥中無論是支援己方還是抵抗敵方,它都能提供有效的火力。但是火槍手還是不能作為一支獨立的部隊出現,長矛手雖然少,但還是不可或缺的。從17世紀起,步兵的火繩槍開始逐漸被燧發槍所替代,新武器的使用也使軍隊的戰術和後勤進行相應的改變。最大的步兵作戰單位仍是ROTA兵團,但實際指揮時用得最多的是小型的戰術單位“pulk”。

炮兵:最初炮兵能從國會手中得到固定資助,但這個慣例從西吉斯蒙德死後就逐漸中止了,皇家軍隊中的加農炮數量也有很大降低。僅有少數用於圍攻戰的輕型炮被保留了下來,火炮數量幾乎達到最低限度。值得慶倖的是,炮兵保持了較高的訓練和技術水準,而且在17世紀上半葉興建了炮兵學校,培養出不少優秀的炮兵指揮官。

古斯塔夫對普魯士的入侵對趨於安穩的波蘭軍隊敲響了警鐘,擁有良好素質的瑞典士兵和他們強大的野戰火力給波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知道,三十戰爭早期波蘭人多次被瑞典打敗)。瑞典人強大的火力,優秀的野戰防禦能力再結合靈活的調遣,使hussars要想僅靠自己的力量在陣地戰中擊敗敵人幾乎不可能,步兵的作用又得到了重新認識,建設一支獨立的步兵軍又重新列入議題。但是,龐大的步兵數量和雇傭他們的費用遭到國會的反對,這些貴族仍然沒有完全意識到步兵的作用和價值。由於他們的阻撓,17世紀早期波蘭軍發展不大,重大的改革直到弗拉迪斯拉夫(西吉斯蒙德之子)在位期間才發生,不過在1627-28年,長矛兵和火槍兵的使用倒也有增加。

總的來說,17世紀早期波蘭軍隊發展較慢,但三十年戰爭的衝擊使它重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後來弗拉迪斯拉夫的軍事改革,這我將在下次講。下麵貼一張中型騎兵的盔甲和裝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