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聽來的故事|老師們

老黃人挺黑, 瘦瘦高高, 長長的面龐。

40多歲老黃, 喜歡穿一身中山裝。 四個口袋裡, 左上方那個常年插著根鋼筆。 在20世紀80年代, 這樣的打扮不算奇裝異服, 也不時髦, 反而有股若有若無的土氣。

老黃一張口, 就是股濃濃的黃陂腔。 用他的話講, 這裡面有京劇的腔調和韻律。 不過, 老黃周圍的老師裡沒什麼人聽京劇, 學生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大家對郊區口音很敏感, 於是總拿老黃的口音跟他取笑。

老黃是北平路小學的教導處主任, 有老師請假忙不過來的時候, 他也幫著代代語文課。

每個禮拜一的早上, 老黃都會準時站在學校操場的旗杆下,

面對著全校1000多學生和老師, 用他那口濃濃的黃陂腔主持升旗儀式。 老黃的嗓門大, 再加上麥克風的説明, 老黃的黃陂音能夠清晰地到達操場上每個人的耳朵裡——尤其是儀式結束時, 他的那聲大吼:“改(解)散”!

平日裡, 老黃會在樓道裡來回巡視。 看看地面和窗戶乾淨不乾淨, 看看教室裡老師上課的情況。 遇到看不過去的事情, 比如地上髒了, 窗臺的灰多, 一時找不到人來處理, 他就自己動手清理。 弄完了, 還要把人叫過來, 反復地念叨幾句。

給學生上課時, 老黃喜歡引經據典, 講一些書本裡沒有的掌故。 學生們當故事聽, 津津有味。

北平路小學的側門有間公共廁所, 進去三間, 左邊男廁, 右邊女廁,

中間是個糞坑, 上面寫了三個字:“下河鬥”。

學生們淘氣, 有一次老黃給學生代課, 就問老黃, 什麼叫“下河鬥”。

這一下可算是找對人了。 老黃告訴學生, 當地人管倒馬桶叫“下河”, 管倒馬桶的鬥及糞坑叫“下河鬥”。 講完這些, 老黃來了神, 給學生講起這間廁所的歷史掌故:“這是本市的第一所公共廁所, 建於清宣統二年, 迄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 比你們很多人的爺爺奶奶年紀都大”。 聽得學生目瞪口呆。

老黃喜歡給學生講道理, 但是反反復複的, 其實就那麼一兩條。

“同學們啊, 世界上的事情啊‘說不如做’。 很多事情你看, 說到了不如做到, 說到沒做到等於零。 一定要記住啊, ‘少說廢話多鄒(做)斯(事)’”。

那麼多學生, 那麼些年, 這句“少說廢話多做事”他怕是講了成千上萬遍。

有沒有人記住呢?

應該是有的吧。

老危其實不姓危, 但是他教的學生們, 私底下都喜歡叫他老危。

他每次接手一個班時, 喜歡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上四個字:

“危哉, 正乎”。

什麼意思呢?按照老危的說法, 他在課堂上能夠觀察到學生們的一舉一動, 誰講小話或是有什麼小動作, 他都看得一清二楚。 “看見一次, 我就在黑板上記一筆, 記夠一個‘正’字, 對不起, 你就不要在我的課堂上待了, 趕緊出去。 這就是要給你們一種危機感。 ”

20世紀90年代的初中生, 跟現在的孩子們比要呆傻天真不少, 但老危的這種威脅即便是在當時的初中生看來, 也是無力和可笑的, 更談不上什麼威懾。 不過, 老危好像沒有意識到這些, 還是一如既往地教他的語文,

並普及著他的“危哉正乎”。

上課時, 50多歲的老危喜歡端著個搪瓷茶缸, 白襯衣紮在綠軍褲裡, 襯衣挽到胳膊肘, 穿著一雙布鞋度進來。 老危人胖, 體格壯碩, 因此白襯衣往往掩不住他的大肚子。 老危腦袋大且圓, 謝頂。 雙目精亮, 鷹鉤鼻, 薄嘴唇。 這樣的打扮樣貌, 在當年更像個資深的工人師傅, 而不是語文老師。

老危講課有些挑剔, 愛講古文, 或是魯迅的文章, 現當代的語文是不大願意講的。 他沒有這麼說過, 這是學生們自己看出來的。 講古文的時候, 他的兩眼炯炯有神, 講當代文章則黯淡下去了。 勁頭是不一樣的。

有一次講《論語》他來了興致, 說現在課文的讀法都是錯的, 古人讀書講究的是一個“吟”字。 他在私塾時學過這種讀法,

要給大家“吟”一次。 “機會難得咧, 你們要認真聽”。

老危的“吟讀”, 跟哼唱差不多, 抑揚頓挫是有的, 但也談不上好聽, 反而老危搖頭晃腦的樣子把學生逗得哄堂大笑。 老危讀完了, 眼睛瞪得圓圓地跟學生們說, “你們不要笑, 我跟你們說, 這種讀法, 聽一次少一次, 你們不知道珍惜, 以後就後悔吧。 ”學生們於是笑得更開心了。

老危也給學生開小灶。 願意多聽些語文輔導的, 他又看得上眼的學生, 他會挑兩三個帶到家裡上課。 也不白講, 一次課兩小時, 10塊錢。

老危的家, 與其說是家, 不如說是個窩棚。 在很大一片平房區的角落裡搭了間屋。 地是泥地, 進門是個小堂屋, 大概兩三平米, 堂屋旁邊是間過道樣的小屋, 擺著一張床。 小屋有個閣樓,老危和老伴就住在閣樓上。屋子裡黑乎乎一片,堂屋裡的白熾燈打開後,光線之外的那一片顯得更黑了。

老危就在堂屋裡給學生開小灶。他在大張報紙上,用毛筆謄寫要講的古文或是作文,然後用紅筆在上面做好批註,再用夾子把報紙夾在堂屋裡的鐵絲上,借著白熾燈的光亮,給學生講起來。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這是老危在所有文章中最喜歡的一句,每次講到這裡,他都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相比之下,他找學生收小灶學費時,就拘束得多:絮絮叨叨地解釋著收錢的原因,有點靦腆,也有點不好意思。

跟他在課堂上寫“危哉正乎”,在堂屋裡講“大江東去”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老陳是高中物理高級教師,但上課給學生講得最多的,是人生觀。常見的口頭禪,則是下面這一句。

“散(算)了,又能麼樣咧?能又麼樣咧?散(算)了......”

最後那個“了”字總是拖著念出來,更見餘韻。

老陳經常說這句口頭禪。

有時候講著物理題不知怎麼就講到社會問題上去了,於是要念叨兩句。

有時候,學生不聽話,老陳忍不住火氣上來了,也要批評幾句。但是說不了兩句,這句口頭禪又出來了,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在勸學生,可能還有點無奈。

時間久了,學生們也學會了這句口頭禪。你來我往言語間,加上這麼一句,像是熟悉已久的相聲包袱,心照不宣地樂上一陣。

學生們學他,老陳好像知道。知道也不惱。不過,有一次可能是物理周練班裡成績不好,老陳發了火。老陳發火時不是爆發型,但是語句會逐漸地尖酸刻薄起來。那次估計是有點恨鐵不成鋼,老陳講起了自己的往事。

老陳讀書時極聰明,也是在這所省重點讀的高中,常年第一。高考前夕,據說都是要保送清華了。不過最終卻未成行,甚至大學也沒去上,留校任教至今。什麼原因?老陳沒細說。只是在講到這一節時,幾度哽咽。老陳擦擦眼睛,又念了句口頭禪,話題就又轉向了物理成績。

班裡的學生聽著,鴉雀無聲。

老陳大概是想告訴學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從他的描述來看,即便少壯努力,人生總還會碰見種種操蛋之事,這大概是他的口頭禪無意中傳給學生的人生經驗。

老陳的物理其實講得挺好,也很有耐心。學生不懂的去問他,他會放下手中的事情一點一點地講,搞懂為止。

這就比隔壁班的老李強。

隔壁班的老李也是高級物理教師,但是號稱對學生有三不講:

沒講過的課,以後會講的,不講;講過的課,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講;正在講的課,課上在講,課下不講。

老李這麼拽,也不是沒道理。他手底下,總是能出物理競賽的尖子。他的物理課認真講起來,也是深入淺出,只不過有時候他覺得理所應當的推論,不去細說罷了。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只給他自己的班好好講,其他的班就敬謝不敏。

這種說法其實也未必成立,從老李的作派來看,他還是有點情懷的。

有一次物理課前,老李抱著一摞作業走上講臺。他四下裡張望了一圈,拍了拍作業本,沒有學生搭理他。他也不惱,拿起一根粉筆就在黑板上寫了幾句話。

“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上課後,他把物理課代表和語文課代表挨個兒點起來問,這句話知道什麼意思嗎?學生們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啥好。

老李擺擺手,用了半堂課的時間,先把辛幼安的這闕《水龍吟》給大家念了一遍,又講了講剛進課堂時情況,學生們這才恍然大悟。

物理老師講宋詞,怕也是不多見的。

老李把這事掰開揉碎講的時候,心裡是不是也在想著“無人會,登臨意”?

無論老劉帶哪一屆學生,他給人的最初印象肯定只有兩個字。

奇葩。

形象上,50多的老劉的樣子大概就是《北平無戰事》裡的嚴春明。但是他比嚴春明要瘦,也沒那股迂腐勁兒,反而是透著精明,甚至有點神叨叨。

言談舉止間,老劉嗓門巨大,講課十分投入,有時講到聲嘶力竭,嘴邊噴出陣陣白沫。這時他往往用沾滿粉筆末的手一把抹去,毫不在意。

老劉常常給學生推介辟穀功,認為大家不必耽於飲食,日常只需“吃點花粉、喝點露水”即可,“此乃養生之道,延年益壽之法,不可不察。”老劉說這事時一本正經,但學生們都聽出他是在開玩笑。他那個認真的樣子,又讓人不好不正襟危坐以對。不過,後來有學生在街上發現他拿著油餅在啃,很是激動地上前抓了個典型。

老劉上課前,喜歡整點么蛾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候下午上第一節課,有學生還趴在課桌上睡覺,他就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偷偷地把學生書桌裡的書都拿到講臺上來,大家哈哈一樂,精神也為之一振。

老劉教的是高中語文,但他講課文,總是用三四倍的時間去介紹歷史背景資料,到講具體課文的時候,反而是飛快。比如他給學生講《崤之戰》,三四節課過去了,還在講秦晉的對峙形勢,又是畫圖分析,又是資料介紹,等講到課文的時候,幾句話就帶過了。

老劉講古文有種奇特的翻譯法,用現代的有節奏語句去詮釋原文,往往有一種奇妙的反差。

比如講《卜居》,裡面有這麼一句古文:“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老劉順口就給出了一段翻譯:“長的有時會短,短的有時會長,聰明有時會蠢,本領有時不夠,請憑你自己的良心自己去奮鬥,我的龜甲和算籌在這裡出了醜。”

老劉講作文,說來說去,讓學生就記住六個字:“身邊事,心底話”。這六字細想來,說盡了為文之道。不過,後來的高考作文漸漸變成雞湯文的天下,這大概是老劉始料未及的時代變遷。

老劉講的是語文,但是卻喜歡用理科的思維方法來解語文題。這或許是為了效率,或許是因為有高考的指揮棒在那裡橫著,由不得慢慢培養語感。

老劉不是班主任,但是高考前,他也給學生指點一下志願填報。他推薦更多的是電腦、自動化專業,言之鑿鑿地說,這些工科行業以後會很不錯。那個時候大約是90年代末了,後來的近20年,這些專業的發展前景也誠如斯言。

說不定,老劉在這個問題上,也備了很久的課。

小屋有個閣樓,老危和老伴就住在閣樓上。屋子裡黑乎乎一片,堂屋裡的白熾燈打開後,光線之外的那一片顯得更黑了。

老危就在堂屋裡給學生開小灶。他在大張報紙上,用毛筆謄寫要講的古文或是作文,然後用紅筆在上面做好批註,再用夾子把報紙夾在堂屋裡的鐵絲上,借著白熾燈的光亮,給學生講起來。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這是老危在所有文章中最喜歡的一句,每次講到這裡,他都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相比之下,他找學生收小灶學費時,就拘束得多:絮絮叨叨地解釋著收錢的原因,有點靦腆,也有點不好意思。

跟他在課堂上寫“危哉正乎”,在堂屋裡講“大江東去”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老陳是高中物理高級教師,但上課給學生講得最多的,是人生觀。常見的口頭禪,則是下面這一句。

“散(算)了,又能麼樣咧?能又麼樣咧?散(算)了......”

最後那個“了”字總是拖著念出來,更見餘韻。

老陳經常說這句口頭禪。

有時候講著物理題不知怎麼就講到社會問題上去了,於是要念叨兩句。

有時候,學生不聽話,老陳忍不住火氣上來了,也要批評幾句。但是說不了兩句,這句口頭禪又出來了,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在勸學生,可能還有點無奈。

時間久了,學生們也學會了這句口頭禪。你來我往言語間,加上這麼一句,像是熟悉已久的相聲包袱,心照不宣地樂上一陣。

學生們學他,老陳好像知道。知道也不惱。不過,有一次可能是物理周練班裡成績不好,老陳發了火。老陳發火時不是爆發型,但是語句會逐漸地尖酸刻薄起來。那次估計是有點恨鐵不成鋼,老陳講起了自己的往事。

老陳讀書時極聰明,也是在這所省重點讀的高中,常年第一。高考前夕,據說都是要保送清華了。不過最終卻未成行,甚至大學也沒去上,留校任教至今。什麼原因?老陳沒細說。只是在講到這一節時,幾度哽咽。老陳擦擦眼睛,又念了句口頭禪,話題就又轉向了物理成績。

班裡的學生聽著,鴉雀無聲。

老陳大概是想告訴學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從他的描述來看,即便少壯努力,人生總還會碰見種種操蛋之事,這大概是他的口頭禪無意中傳給學生的人生經驗。

老陳的物理其實講得挺好,也很有耐心。學生不懂的去問他,他會放下手中的事情一點一點地講,搞懂為止。

這就比隔壁班的老李強。

隔壁班的老李也是高級物理教師,但是號稱對學生有三不講:

沒講過的課,以後會講的,不講;講過的課,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講;正在講的課,課上在講,課下不講。

老李這麼拽,也不是沒道理。他手底下,總是能出物理競賽的尖子。他的物理課認真講起來,也是深入淺出,只不過有時候他覺得理所應當的推論,不去細說罷了。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只給他自己的班好好講,其他的班就敬謝不敏。

這種說法其實也未必成立,從老李的作派來看,他還是有點情懷的。

有一次物理課前,老李抱著一摞作業走上講臺。他四下裡張望了一圈,拍了拍作業本,沒有學生搭理他。他也不惱,拿起一根粉筆就在黑板上寫了幾句話。

“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上課後,他把物理課代表和語文課代表挨個兒點起來問,這句話知道什麼意思嗎?學生們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啥好。

老李擺擺手,用了半堂課的時間,先把辛幼安的這闕《水龍吟》給大家念了一遍,又講了講剛進課堂時情況,學生們這才恍然大悟。

物理老師講宋詞,怕也是不多見的。

老李把這事掰開揉碎講的時候,心裡是不是也在想著“無人會,登臨意”?

無論老劉帶哪一屆學生,他給人的最初印象肯定只有兩個字。

奇葩。

形象上,50多的老劉的樣子大概就是《北平無戰事》裡的嚴春明。但是他比嚴春明要瘦,也沒那股迂腐勁兒,反而是透著精明,甚至有點神叨叨。

言談舉止間,老劉嗓門巨大,講課十分投入,有時講到聲嘶力竭,嘴邊噴出陣陣白沫。這時他往往用沾滿粉筆末的手一把抹去,毫不在意。

老劉常常給學生推介辟穀功,認為大家不必耽於飲食,日常只需“吃點花粉、喝點露水”即可,“此乃養生之道,延年益壽之法,不可不察。”老劉說這事時一本正經,但學生們都聽出他是在開玩笑。他那個認真的樣子,又讓人不好不正襟危坐以對。不過,後來有學生在街上發現他拿著油餅在啃,很是激動地上前抓了個典型。

老劉上課前,喜歡整點么蛾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候下午上第一節課,有學生還趴在課桌上睡覺,他就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偷偷地把學生書桌裡的書都拿到講臺上來,大家哈哈一樂,精神也為之一振。

老劉教的是高中語文,但他講課文,總是用三四倍的時間去介紹歷史背景資料,到講具體課文的時候,反而是飛快。比如他給學生講《崤之戰》,三四節課過去了,還在講秦晉的對峙形勢,又是畫圖分析,又是資料介紹,等講到課文的時候,幾句話就帶過了。

老劉講古文有種奇特的翻譯法,用現代的有節奏語句去詮釋原文,往往有一種奇妙的反差。

比如講《卜居》,裡面有這麼一句古文:“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老劉順口就給出了一段翻譯:“長的有時會短,短的有時會長,聰明有時會蠢,本領有時不夠,請憑你自己的良心自己去奮鬥,我的龜甲和算籌在這裡出了醜。”

老劉講作文,說來說去,讓學生就記住六個字:“身邊事,心底話”。這六字細想來,說盡了為文之道。不過,後來的高考作文漸漸變成雞湯文的天下,這大概是老劉始料未及的時代變遷。

老劉講的是語文,但是卻喜歡用理科的思維方法來解語文題。這或許是為了效率,或許是因為有高考的指揮棒在那裡橫著,由不得慢慢培養語感。

老劉不是班主任,但是高考前,他也給學生指點一下志願填報。他推薦更多的是電腦、自動化專業,言之鑿鑿地說,這些工科行業以後會很不錯。那個時候大約是90年代末了,後來的近20年,這些專業的發展前景也誠如斯言。

說不定,老劉在這個問題上,也備了很久的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