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世煌:評山東卓創資訊集團關於青貯玉米的預測報告

一些專家寫文章總怕領導不高興, 於是四處打探, 揣摩上意, 然後才動手寫文章。 這樣的文章難免不客觀。 據此指導農業生產, 引領產業發展, 指導企業運作, 會有較大風險。

報告稱, 2016年全國青貯玉米播種面積1390萬畝, 總產量5977萬噸, 平均畝產4.3噸, 這就是說, 畝產幹物質1.07~1.29噸。 這可是世界領先水準!既然是寫給領導看的材料, 就要先過自己的腦子, 經得起推敲。 記得曾經讀過一份材料, 說美國青貯玉米的平均單產是3-3.5噸/畝, 國內一般是2~3噸/畝。

不知道為什麼報告提供的數位如此虛高。 玉米產業體系和乳牛產業體系都感到疑惑。 兩個體系分別調查, 結果一致, 目前中國青貯玉米的畝產量約2-3噸。 如果考慮到前些年我國青貯玉米原料的含水量過高, 這個數字就不算是很高。 美國平均單產以3.5噸計, 幹物質產量是1.05噸, 國內4.3噸的幹物質產量只有645公斤(85%含水量), 或860公斤(80%含水量),

或1.075噸(75%含水量)。 所以, 計算青貯玉米單產和價格, 關鍵在於幹物質產量, 即生物量。

按照中國荷斯坦估計, 全國現有800萬頭奶牛, 需要青貯原料5350萬噸, 若畝產3噸, 需要1780萬畝青貯玉米。 現在年產5977萬噸玉米青貯料, 已經超過需求總量620萬噸。 2017年和今後幾年的需求增長似乎並不樂觀。 幸運的是那份報告提供的資料不可信。

接下來, 報告的作者認為2017年, 全國青貯玉米麵積將達到2000萬畝, 不知依據何在?按照報告計算那麼高的畝產量, 這將對應1000萬頭奶牛。 國家奶牛產業體系估計, 2017年全國800萬頭奶牛, 需要1500~1600萬畝青貯玉米。 這是根據現有奶牛存欄量估計的有參考價值的數字。

根據那份報告, 全國一下子新增600萬畝青貯玉米, 或者增加200多萬頭奶牛。 這可是大躍進的速度。

需要慎重。 供給側產能要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我估計作者沒有注意到去年某些企業的收貯量比較多, 會抑制今年採購量, 如果到了秋天400萬畝青貯玉米沒人收購, 那可怎麼辦?有什麼防控風險的預案麼?顯然沒有。 這比2016年的局部產能過剩問題可大多了。

散戶養殖場收購青貯料, 到來年夏季會出現黴爛變質。 大型養殖場儲存技術比較先進, 能夠安全儲存2年而不變質。 去年某些省區的個別企業超量收貯會抑制今年新季採購量。

作者預測, 青貯玉米的收購價格將不會降低, 甚至會上漲。 這恐怕需要重新調研。 省和省之間不平衡。 有業內人士估計, 今年某些省區的訂單價格會下降, 這會抑制生產面積。 如果真種植2000萬畝,

那將有四分之一的農戶要倒楣了。

報告給出的風險提示很不充分, 基本沒說到點子上。 2016年絕不是氣候原因導致青貯玉米價格被拉低。 這是外因, 品種不對路才是內因。 同樣, 青貯玉米品質不達標, 主要不是種植技術造成的, 首要原因是品種不對路, 導致收穫時含水量過高。 最近兩年, 養殖企業開始按照幹物質含量確定收購價格。 2016年某些地方出現產能過剩跡象, 但仍然有多數農戶賺了錢, 而少數農戶種植青貯“專用”品種因含水量過高, 秋季初霜時仍然沒有積累足夠的幹物質和澱粉, 這是2016年某些農戶的青貯玉米賣不出價的根本原因。

需提醒基層幹部和農民, 種植青貯玉米必須有養殖場的訂單。 沒有訂單的農戶會面臨高風險,

今後, 種植青貯玉米有利可圖, 但風險也越來越高。 為了控制風險, 必須強調兩點, ⑴養殖場訂單, ⑵品種對路。

為了防控2017年秋季可能發生的市場風險, 建議乳企向農戶推薦生育期合適的普通玉米品種或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做青貯。 在風險面前, 除非企業明確了要收購草玉米, 否則不要種植所謂的“專用”青貯玉米品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