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為什麼晉國的霸業在晉平公手中衰落

春秋時期, 晉國可謂最強大的的國家, 後來三家分晉, 韓、趙、魏俱列戰國七雄, 可見沒有分家的晉國有多強。 晉國在晉獻公時迅速發展, 在晉獻公之子晉文公時, 霸業終成。 西元前632年, 晉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擊敗楚軍, 標誌晉國霸業的建立。 那麼晉國的霸業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西元前597年邲之戰, 楚莊王打敗晉國成為新的霸主, 但晉國憑著強大的國力和兵力在諸侯中仍有很大的威懾力, 仍是當時能與楚、秦、齊抗衡的大國。 西元前575年, 晉國在鄢陵之戰中戰勝楚國再次成為霸主。 西元前574年, 晉國發生內亂,

晉國諸卿中最強大的郤氏(一家三卿)被滅族;西元前573年, 晉厲公被欒書和荀偃所誅, 眾卿扶立年僅十三歲的晉悼公(西元前586年出生)即位, 楚國乘機奪取晉國霸業, 鄭國和宋國歸附楚國。 之後, 晉國在晉悼公時, 於西元前572年, 與楚戰于彭城, 晉軍勝, 宋國被迫服晉;之後, 晉軍指向齊國, 齊靈公害怕, 尊晉為霸主;同年伐鄭, 鄭國固守新鄭, 楚軍不敢出戰, 晉軍得勝而還。 一年之內, 晉國讓宋、齊歸順, 讓鄭、楚兵卻, 晉國盡顯其強大的軍事實力, 但晉國霸業還不能說是恢復, 因為仍未讓鄭、楚服于晉。 西元前571年, 鄭聽從楚國指使攻宋, 晉國聯合自己的盟國以伐鄭, 但藤、薛、邾受到齊國的威脅而不敢會合晉軍以攻楚。 晉悼公派出使者譴責齊國,
齊君害怕, 再次服于晉國。 前571年12月, 晉卿智罃與齊臣崔杼會合其他小國, 共11國代表會于戚(河南濟源市北), 決定在虎牢築城, 虎牢離新鄭只有不到一百公里。 聯軍在虎牢築城, 並長期駐紮於此, 半年之後, 鄭國本以為晉國很快就會撤兵, 沒想到半年還沒撤, 而楚國大將子重攻吳慘敗, 子重羞愧致死, 鄭國無奈之下向晉國求饒。 前570年, 晉悼公大會諸侯于雞澤(今河北省永年縣東南), 魯、衛、齊、吳、宋、鄭、陳等國以晉為霸主, 晉國霸業複立。 之後晉悼公連服秦、齊, 聯吳制楚, 晉國儼然為中原霸主。 但晉悼公英年早逝, 西元前558年其子晉平公即位。

影視劇中的晉悼公

晉國霸業之衰當在晉平公時。 晉平公(約前572年―西元前532年), 姬姓, 名彪, 晉悼公之子,

西元前557年―西元前532年在位。 晉平公的大體年齡是能推測出來的, 其父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活了28歲, 晉悼公於西元前573年即晉君位, 時年13歲, 即位時沒有兒子, 那晉平公之出生定在西元前573年之後。 晉平公於西元前532年去世, 死時最多也就是40歲。 晉悼公在位十五年, 晉平公即位時最多也就是15歲, 晉平公西元前558年即位, 在位25年。 西漢劉向在《師曠問學》一文中有晉平公年七十而問學的事, 當有錯誤, 因為晉平公的父親是西元前586年出生的, 晉平公是西元前532年死的, 兩人加起來也沒有七十年。 晉平公即位之初, 是一位明君。 前557年晉與楚進行湛阪之戰, 晉國勝。 這一戰, 晉中軍將中行偃率晉軍攻楚, 楚公子格率楚軍迎戰於湛阪(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西北),
楚軍大敗。 晉軍乘機攻佔楚國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領土, 然後回軍討伐許國(河南許昌), 得勝而歸。 晉平公的下一個打擊物件是齊國, 齊國做為當時的大國, 時而附晉, 時而又不聽晉國的話, 於是晉平公準備出兵攻打齊國。 平陰之戰, 晉國大敗齊國。 西元前555年, 晉平公率晉、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一國軍隊會師于魯國濟水, 準備攻齊。 齊靈公率軍在平陰(現山東濟南平陰縣)抵抗聯軍。 晉軍兵分兩路, 主力進攻平陰, 另一路直奔齊都臨淄。 晉軍主力用疑兵之計很快攻下平陰, 並追擊齊軍, 到達臨淄與先遣軍會合, 將臨淄包圍, 火攻其四個城門。 齊靈公欲放棄臨淄, 逃往郵棠(今山東平度東南), 被太子和眾臣攔下, 齊國於是堅守臨淄。
晉國一方面進攻臨淄, 一方面清掃臨淄週邊, 東至濰水, 南及沂水。 楚國出兵攻鄭, 藉以救齊。 晉軍怕腹背受敵, 且中軍將荀偃病重, 於是晉國撤軍, 齊國逃過一劫。 前553年晉國新任中軍將士匄再次率軍伐齊, 一直打到谷地(今山東東阿縣南東阿鎮), 齊靈公去世, 士匄按當時外交禮節, 退兵回國。 前552年, 齊後莊公到澶淵(今河南濮陽西北)同晉平公及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結盟, 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晉國的霸業恢復。 後來由於晉楚疲於戰爭, 西元前546年, 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的士大夫代表本國舉行了一場著名的會議, 會議約定停止戰爭, 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 除齊、秦外, 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 史稱"弭兵會盟"。

晉平公畫像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晉平公在敗楚、齊之後,就開始了他的昏君生涯。他荒淫無度,大興土木,委政于卿大夫,導致晉國大權漸落入卿大夫手中,以至於是平公去世之後,晉國國君基本成為傀儡,各卿大夫互相兼併,後終成三家分晉。其原因如下:

第一,晉平公在無外憂之後,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相傳他後宮佳人無數,光姬姓的寵妾就有四個,而當時有同姓不婚的慣例。後來晉平公因此而病重,從秦國來的名醫醫和指出他生病是由於縱欲過度,並且違反了同姓不婚的慣例,但晉平公將之曲解為異姓就可以不受節制,於是向齊國索要了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公主,真可謂嫌死的不快。醫和為晉平公診病出來後,對別人說晉平公活不過十年,果然十年後(西元前532年),晉平公去世,死時不到四十歲。醫和的醫術確實高明。

第二,晉平公之時卿大夫勢力坐大,漸成不可控之勢。晉國以前的歷代晉君,沒有形成過這種局面。而晉平公由於不務政事,同時也沒有去平衡公室與非公室的勢力,所以讓異姓卿大夫發展起來。晉悼公時,晉君同姓是受到保護並壯大的,以制約異姓。韓厥在晉悼公時被任命為正卿,韓氏得到發展;欒氏雖有弑厲公之罪,但欒黶繼續為卿,皆因其為公室;祁氏和羊舌氏作為公室也受到重用,以至二氏後被他族滅時領有十縣之地,祁黃羊任中軍尉(統領戰車兵);羊舌肸以上大夫為太傅,叔向(羊舌肸)這一代,羊舌氏極盛,兄弟四人(銅鞮伯華、叔向、叔魚、叔虎),稱“羊舌四族”,聲名四播,楚國人都稱其為“強家”。但晉平公即位後,先是中行偃為正卿、後繼者為士匄、趙武、韓起,其間雖有韓起為公室,但其他公室沒有得到發展,只有韓氏發展快,所以後來韓氏能成為三家分晉之一。同時魏氏在魏獻子手中得到發展壯大,魏獻子魏舒在大原之戰中,改車兵為步兵,與荀氏、趙氏大舉向北擴張。而晉平公對於打擊北方狄族來了一個“誰得地誰占之的原則”,魏氏、荀(中行氏)、趙氏、範氏的土地得到極大擴張。在這場北擴運動中,公族沒有得利。而這都源于晉平公對異姓卿大夫的縱容。西元前544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來晉國,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會談就說晉國的政權,早晚將歸於趙、魏、韓這三家。就連本國的叔向在前539年會見齊使晏嬰時說:晉國處於末世,晉平公加重賦稅、修建池台樓閣,卻不務政事,政務落在私家門下,晉國還能長久嗎?

叔向憂國

晉平公不務政事,晉國各卿卻是積極擴張土地,到平公之子晉昭公時,對眾卿已無控制能力。所以史書對昭公之事記載非常少,其後歷代晉君亦然,而六卿之事成為史書記載的主流。

史稱"弭兵會盟"。

晉平公畫像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晉平公在敗楚、齊之後,就開始了他的昏君生涯。他荒淫無度,大興土木,委政于卿大夫,導致晉國大權漸落入卿大夫手中,以至於是平公去世之後,晉國國君基本成為傀儡,各卿大夫互相兼併,後終成三家分晉。其原因如下:

第一,晉平公在無外憂之後,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相傳他後宮佳人無數,光姬姓的寵妾就有四個,而當時有同姓不婚的慣例。後來晉平公因此而病重,從秦國來的名醫醫和指出他生病是由於縱欲過度,並且違反了同姓不婚的慣例,但晉平公將之曲解為異姓就可以不受節制,於是向齊國索要了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公主,真可謂嫌死的不快。醫和為晉平公診病出來後,對別人說晉平公活不過十年,果然十年後(西元前532年),晉平公去世,死時不到四十歲。醫和的醫術確實高明。

第二,晉平公之時卿大夫勢力坐大,漸成不可控之勢。晉國以前的歷代晉君,沒有形成過這種局面。而晉平公由於不務政事,同時也沒有去平衡公室與非公室的勢力,所以讓異姓卿大夫發展起來。晉悼公時,晉君同姓是受到保護並壯大的,以制約異姓。韓厥在晉悼公時被任命為正卿,韓氏得到發展;欒氏雖有弑厲公之罪,但欒黶繼續為卿,皆因其為公室;祁氏和羊舌氏作為公室也受到重用,以至二氏後被他族滅時領有十縣之地,祁黃羊任中軍尉(統領戰車兵);羊舌肸以上大夫為太傅,叔向(羊舌肸)這一代,羊舌氏極盛,兄弟四人(銅鞮伯華、叔向、叔魚、叔虎),稱“羊舌四族”,聲名四播,楚國人都稱其為“強家”。但晉平公即位後,先是中行偃為正卿、後繼者為士匄、趙武、韓起,其間雖有韓起為公室,但其他公室沒有得到發展,只有韓氏發展快,所以後來韓氏能成為三家分晉之一。同時魏氏在魏獻子手中得到發展壯大,魏獻子魏舒在大原之戰中,改車兵為步兵,與荀氏、趙氏大舉向北擴張。而晉平公對於打擊北方狄族來了一個“誰得地誰占之的原則”,魏氏、荀(中行氏)、趙氏、範氏的土地得到極大擴張。在這場北擴運動中,公族沒有得利。而這都源于晉平公對異姓卿大夫的縱容。西元前544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來晉國,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會談就說晉國的政權,早晚將歸於趙、魏、韓這三家。就連本國的叔向在前539年會見齊使晏嬰時說:晉國處於末世,晉平公加重賦稅、修建池台樓閣,卻不務政事,政務落在私家門下,晉國還能長久嗎?

叔向憂國

晉平公不務政事,晉國各卿卻是積極擴張土地,到平公之子晉昭公時,對眾卿已無控制能力。所以史書對昭公之事記載非常少,其後歷代晉君亦然,而六卿之事成為史書記載的主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