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閒話明朝皇帝

1566年, 這是嘉靖45年, 他已60歲, 他想長生不老, 已久不視朝, 專事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 不知這算不算一項世界記錄。 是年舊曆二月, 戶部主事海瑞忍無可忍, 憤而上疏, 言辭尖刻, 他自知上疏的後果, 所以預先準備好棺木, 遣散童僕, 在家等候降罪。 海瑞的奏疏結果激怒了嘉靖, 將其逮捕下獄。 但嘉靖本人, 終因服用丹藥中毒, 於十二月死去。 30歲的太子朱載垕即位, 是為明穆宗, 年號隆慶, 又稱隆慶帝。

隆慶帝也是一位偏重玩樂, 胸無大志的皇帝, 只不過, 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 國家政治以及國防都有了起色。

隆慶即位後, 重用首輔徐階, 起用張居正、高拱等人。 嘉靖年間, 方士、法師誤國害人, 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誤, 徐階等人將那些方士、法師全部論罪;又釋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書獲罪的大臣;此外, 還改革了一些弊政。

嘉靖年間起, 在南方沿海,

常受倭寇侵擾。 倭寇者, 是來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 組成海盜集團, 經常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 嘉靖年間, 戚繼光受命抗倭, 功績顯著, 到嘉靖末年, 倭寇之患基本消除。 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勢力, 經常侵擾中原;隆慶即位後, 戚繼光又被調至北方抗擊俺答;隆慶四年, 俺答之孫與俺答發生衝突, 棄家出走投降明朝, 大同官員盛情接待。 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孫子, 張居正等認為這是一個雙方議和、安定邊境的難得時機, 於是, 與俺答達成議和條約, 封俺答為順義王, 從此, 北方邊境安寧, 這事, 史稱“隆慶和議”。

隆慶帝是個短命皇帝, 在位不足六年, 於1572年舊曆五月病死, 時年35歲。 六月, 10歲的太子朱翊鈞即位, 是為明神宗, 年號萬曆,

又稱萬曆帝。

由於萬曆帝即位時才10歲, 因此, 政務須由他人代為處理, 時年47歲的張居正晉升為內閣首輔, 兼以皇帝師保的身份執掌朝廷大權。 張居正, 字叔大, 號太嶽, 1525年生, 湖北江陵人, 12歲中秀才, 15歲中舉人, 22歲中進士, 授翰林院編修, 後入裕王朱載垕府任侍讀講官。 隆慶帝朱載垕即帝位, 張居正入內閣, 由於還不是首輔, 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發揮。 萬曆帝即位後, 他成為首輔, 而萬曆年幼, 完全信賴於他, 因此, 張居正便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 以醫治明朝的腐敗弊病。

政治上, 他整頓吏治, 推出“成考法”, 以考核和約束官吏;經濟上, 他推行“一條鞭法”, 即將田賦和丁役兩項合為一條, 一律征銀, 抑制兼併, 減輕農民負擔, 開源節流;軍事上,

他採取精選良將、整修武備、練兵強防以及墾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 由於張居正的改革, 萬曆初年, 明朝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 社會財力大增, 國泰民安。

萬曆十年即1582年, 57歲的張居正病逝, 葬禮隆重, 追諡“文忠”。 萬曆帝正值青年, 正宜幹一番大事業, 但是, 萬曆也是個糊塗皇帝, 張居正死後第二年, 朝中矛盾加劇, 他聽信讒言, 追奪了張居正的各種封號, 不久還抄沒其家, 逼死其長子張敬修。 沒有了“師保”的的監督, 他漸漸變得慵懶, 加上徐階、戚繼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後去世, 他開始討厭奏章和朝會, 有人給他出了奏章“留中”的處理辦法, 用現在的話就是“研究研究”, 拖而不決。 有了這主意, 萬曆就有了藉口, 奏章不予處理;到後來,

連每日的朝會也不舉行了, 終日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 大理寺卿雒於仁作《酒、色、財、氣》一文勸諫, 被削職為民。 萬曆帝還大肆搜刮民財, 激起各地城鎮人民掀起反稅監的鬥爭。 在東北方, 努爾哈赤的勢力正在興起, 後正式建立八旗制度, 萬曆帝對此不加防範。 到了萬曆44年即1616年,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 國號大金, 史稱後金, 年號天命。 萬曆46年, 努爾哈赤公開打出反明旗幟, 侵犯明境;到了這時, 明朝才感到後金的威脅。 萬曆47年即1619年, 明朝以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 集結十多萬兵力, 分兵四路進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 經過五天的激戰, 在薩爾滸大敗明軍, 明朝東北部邊境形勢更加嚴峻。

前面說過, 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 如今,萬曆帝可能破他的記錄,是25年不見朝臣!後來終於見了一次。是什麼原因使得他會見一次朝臣?原來朝中出現了一樁案件,史稱“梃擊案”。萬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黃昏,突然有一位莽漢,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的太監,幸好被其他人制服,並未危及太子。審問此人,原來他叫張差;如何進得宮來?原來是太監龐保和劉成引進的;而龐、劉二人,是鄭貴妃的人,於是,人們便懷疑鄭貴妃欲謀殺太子,好讓她的兒子繼位。但是,萬曆帝和太子對此案都不願深究,只以瘋顛奸徒之罪,殺張差於市,並斃龐、劉於內廷了案。“梃擊案”是“明宮三案”之一。就因這一案,萬曆終於見了一次朝臣!

這“梃擊案”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是萬曆年間“國本之爭”的高潮。這裡,又得談談“國本之爭”是怎麼一回事。萬曆的王皇后無所出,萬曆與一年長王姓宮女偶然相遇,生下長子朱常洛。但萬曆所寵愛的是鄭貴妃,他與鄭貴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應封為太子,但萬曆和鄭貴妃都想立常洵,這事關乎國之根本,於是,大臣力爭,要立常洛為太子,萬曆一拖再拖,大臣再爭,爭了十五年,使得宮廷鬥爭變得錯綜複雜,其間又出現了不少“妖書”,影射宮廷嫡庶之爭,弄得天下人心混亂。最後,萬曆也感到厭倦,才不得不冊封常洛為太子。

萬曆48年即1620年舊曆七月,當了48年皇帝、58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病死了。32歲的太子朱常洛,深知各地反稅監的鬥爭很激烈,,以遺詔的名義罷礦稅、榷稅及監稅中官。八月,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即位十幾天,得病,服了司禮監秉筆兼掌禦藥房太監崔文升的瀉藥,病情加重;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一種紅色的藥丸,稱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懷疑是鄭貴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見不一,最後將崔、李二人謫戍了事。這事,史稱“紅丸案”,是“明宮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樁疑案;而他死後,還引出一案,這就是”移宮案“。光宗死後,太子朱由校只得15歲,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寵妾選侍李氏撫養,當時被控制在李選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繼位後,李選侍會繼續留在他身邊,李選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恐怕會把持朝政,于國不利,於是,朝臣楊漣、左光鬥等不讓她與朱由校同居一宮,帶領群臣硬闖乾清宮,將朱由校從李選侍手中奪出,迫使她遷至噦鸞宮,然後再給朱由校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議論很多,也成“明宮三案”之一。

1620年,15歲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又稱天啟帝。天啟帝在位期間,年幼無用,且十分貪玩,凡聲色犬馬,草木魚蟲,不論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愛玩;說來也難以相信,他竟有一樣特殊的癖好,就是木工製作、油漆雕刻!他可以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刨鑿斧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這樣的皇帝,怎會不受制於人?!他一即位,就受制於客氏和魏忠賢。

先說客氏。客氏原為農民侯二之妻,後當了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對她的感情勝過自己的生母王貴妃。朱由校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再說魏忠賢,魏忠賢原名魏進忠,22歲時自宮當宦官,知道朱由校與客氏的關係,便拉攏客氏,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朱由校即位後,賜魏進忠世蔭,不久又晉升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改名魏忠賢。自此,客氏與魏忠賢結成一黨,人稱“客魏”。不少官員開始倒向客魏一邊,崔呈秀、許顯純等成為魏忠賢的幹將。客魏把持朝政,安置親信,稱霸後宮,陷害忠良,連張惶後幾次懷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產。

客魏的勾結專權,引起東林黨人的警覺和不滿,上書彈劾,於是,客魏決定要誣陷鎮壓東林黨人。所謂東林黨,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一個政治集團。神宗朝,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萬曆22年即1594年,無錫人顧憲成因主張立常洛為太子,被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到許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鄒元標、李三才、趙南星、魏大中、楊漣、左光鬥、葉向高、周順昌、黃尊素等,被稱為“東林黨”。他們反對礦監、稅監的掠奪,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與在朝權貴產生了對立。天啟三年,楊漣上疏,列舉魏忠賢24條罪狀,魏忠賢聯合客氏在天啟帝面前反誣楊漣等,於是,首輔葉向高以及趙南星、高攀龍、陳于廷、楊漣、左光鬥、魏大中、韓爌等數十位大臣被革職,魏忠賢的黨羽紛紛填補要職。

天啟五年即1625年,魏忠賢再興大獄,用誣陷手段逮捕了楊漣、左光鬥、周朝瑞、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許顯純將他們六人在獄中折磨致死,這六位東林黨人,史稱“東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賢又興大獄,要把已罷官歸鄉的七位東林黨人周起元、周順昌、高攀龍、繆昌期、周宗建、李應升、黃尊素害死。高攀龍聞訊後焚香沐浴,投池自盡。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引起蘇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殺,文學家張溥寫了一篇《五人墓碑記》歌頌。這六位東林黨人,也在獄中被殘害,史稱“東林後六君子”。魏忠賢又指使人編《三朝要典》,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題,進一步打擊東林黨;更唆使其黨羽造作《東林點將錄》等文件,想把黨人一網打盡。

在排擠和迫害東林黨人的過程中,魏忠賢建立了他的一支閹黨隊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黨羽遍佈各地,誰對客魏有不滿,就被殺頭。天啟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為魏忠賢建了生祠,於是,各地紛紛效仿。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有人喊他“九千九百歲”,明朝宦官專權,到了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

在天啟年間,東北邊境的形勢也很嚴峻,努爾哈赤不斷進犯明境。天啟6年即1626年,努爾哈赤率十余萬軍隊進攻寧遠,幸有名將袁崇煥率將士死守,打退努爾哈赤十多次進攻,努爾哈赤本人也身負重傷,只好含恨撤退,這就是明朝的“甯遠大捷”。努爾哈赤回國後傷重去世,享年67歲(一說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極繼位。次年,皇太極率十余萬軍隊攻錦州,不下;複攻寧遠,又被袁崇煥擊退;再攻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這就是“甯錦大捷”。雖則如此,但後金對明朝的威脅,是越來越嚴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當道,忠良就會遇害,古今皆然。東林黨那麼多精英分子,也鬥不過一個奶娘一個太監,似不可思議!不是天啟昏庸,客魏又豈能坐大?又豈能大興冤獄?

如果天啟帝不死,客魏不知還要為害多久。天啟七年即1627年,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於沒有皇子,臨終之前把皇位傳給16歲的弟弟朱由檢,是為明思宗(又諡懷宗、毅宗等),年號崇禎,又稱崇禎帝。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帝雖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後,即對閹黨進行分化和打擊,接著將魏忠賢清除出朝,安置鳳陽,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在途中畏罪自縊,被百姓分屍懸首示眾。閹党幹將崔呈秀自殺,許顯純被斬首;客氏則被宮人鞭打殺死在宮中的洗衣房中。

崇禎帝即位後,起用東林黨人,試圖解除內憂外患,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縱然崇禎帝有雄才大略,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也有多疑軟弱等缺點,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對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幟。不久,張獻忠在米脂起義,回應高闖王,號稱“八大王”。後高迎祥被浮犧牲,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五六天,城破以後差不多要斬盡殺絕,還要毀平城牆。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岩,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稍好一點。我們過去有一種機械的評價標準:農民起義就是革命行為,就是推動歷史的發展,讓人感到是一種很牽強的理論。有作家窮一生之精力,寫出多卷本的小說,歌頌“李闖王”,讓人難以卒讀。崇禎帝面對這位大肆破壞、殺人如麻的“闖王”,能有什麼辦法?!

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在東北邊境,後金的侵略更加頻繁,全賴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奮力抵抗。崇禎三年,皇太極想出了一條反間計,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等待時機滅明後分享天下。崇禎帝不辨真假,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不久,即據偽證將袁崇煥淩遲處死。袁崇煥死後,東北已無得力大將可用,邊防更危急。崇禎14年,清兵攻錦州,四月,圍城。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13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役”,明朝東北的主力被消滅,元氣大傷。

1643年舊曆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病死,享年51歲。禮親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臨繼位,時年6歲,是為清世祖,年號順治。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睿親王多爾袞(太祖14子)輔政。

崇禎17年即1644年,舊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同年,張獻忠也在四川稱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二月,李自成率軍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關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內的崇禎帝,已經無力組織軍民抵抗闖軍攻北京,想急調甯遠總兵吳三桂放棄關外,率軍入關保護京師,但也已經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遲早的事。他16歲登基,一直生活儉樸,工作勤懇,吃穿住行從不講究,聲色犬馬概不占身,精力幾乎都用在治理國事上,有時通宵不睡批閱公文。的確,除了枉殺袁崇煥,崇禎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內憂外患,回天乏術,也合該明朝江山在他手中喪失了!

舊曆三月18日,闖王對北京全城發起攻擊,只一夜之間,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後,崇禎帝先與兒子——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哭別,讓他們到外祖家逃命;之後,召來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對她說:“你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兒落于敵手遭侮辱,他掩面揮劍刺向女兒,但沒傷及要害,崇禎帝已悲痛得再也舉不起劍。之後,他有來到西宮,胡亂將袁妃等幾位妃嬪斬殺。而宮女們,則紛紛投河自盡。之後,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現在的景山),在壽皇亭上吊自殺。他死後,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人們發現崇禎帝屍體時,見其披髮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有推卸責任之嫌;二是“無面目見祖宗”,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也應是真心話,他畢竟不是一位殘暴之君。

不過怎樣,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應該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場的,死時不過33歲,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統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本來,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樣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治國之才,攻下北京後,他和他的部下即驕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墮落,並一再貽誤戰機,加之冒犯吳三桂而使他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南下,奮戰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讓人,也算慘痛而有益的歷史教訓。

本來,閒話明朝皇帝,至此可以結束了,但是,明朝是個有點特別的朝代,雖然滅亡了,但它的殘餘勢力仍在負隅頑抗,頑抗了十餘年,其間居然也組織了幾個短命的小朝廷,史稱“南明”,我們不妨順著歷史的軌跡,再閒話一會吧。

在上文談到萬曆一朝時,談到有位鄭貴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讓她的兒子朱常洵繼位。後來,陰謀不得逞,萬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萬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陽就國。朱常洵是殘暴腐朽的傢伙,在國中胡作非為,占得莊田二萬頃。崇禎年間河南旱蝗成災,他卻廣畜家產,淫樂無度。崇禎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把他殺死,饑民將他的血也分而飲之。

在城破之時,他的兒子朱由崧有機會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禎帝的堂兄。崇禎16年即1643年,他繼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後,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權就此滅亡,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決定擁立福王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史稱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馬士英東閣大學士、太保;加封史可法東閣大學士。這時,弘光帝只知尋歡作樂,苟且偷安;在國難當頭,還派遣太監到蘇、杭一帶挑選淑女,使得民間嫁娶一空。而執掌政權的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擊闖軍和清軍之上,他起用魏閹黨羽阮大誠為兵部尚書,排擠打擊史可法,史可法只得離開南京督師揚州。起用阮大誠之舉,更遭到東林黨人以及複社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朝中黨爭又起。八月,馬、阮向東林、複社人士報復,逮捕周鑣、雷縯祚下獄,後將其殺害。阮大誠還要為魏閹翻案,重頒《三朝要典》,興起大獄,羅織清流。九月,將領之中高傑、黃得功又發生內訌。弘光元年即1645年,甯南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討伐馬士英;馬士英派黃得功抵禦;左良玉在途中病死。

就是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政權,清兵打到來時,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舊曆四月,清多鐸軍渡淮河,明將劉澤清投降。清軍統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誘降,史不為所動;清兵攻揚州,史可法率眾死守;城破時自殺未死,為清軍所執,不屈被殺。清兵屠揚州,史稱“揚州十日”。清兵渡長江,弘光帝逃往蕪湖黃得功營中;馬士英、阮大誠等均逃走,後均被清軍俘殺。多鐸入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等迎接。明將劉良佐降清,率軍追弘光帝,黃得功力戰而死,劉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殺。弘光政權就此滅亡。

1645年閏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鍵,被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在福州監國,不久稱帝,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清兵繼續南侵,嘉定有反清起義,清兵進行了三次鎮壓,史稱“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將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反對,撤往南澳島一帶繼續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後被俘,死于福州。

1645年閏六月,與隆武稱帝同時,明朝的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東被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擁立為監國,但與隆武政權互相傾軋。1646年清兵攻浙東,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1662年在臺灣病死。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粵(尚有金字旁)逃往廣州,為明臣蘇觀生等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在位不到40天,廣州即為清兵所破,他被俘後自殺。

明神宗有一孫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後,受瞿式耜等擁戴,在廣東肇慶監國,11月稱帝,年號永曆。號召力達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農民軍各部進行抗清鬥爭,一度聲勢很盛,但終因朝臣派系複雜,紛爭不息,仍為清軍所破。永曆10年即1656年,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雲南。1662年,被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

如今,萬曆帝可能破他的記錄,是25年不見朝臣!後來終於見了一次。是什麼原因使得他會見一次朝臣?原來朝中出現了一樁案件,史稱“梃擊案”。萬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黃昏,突然有一位莽漢,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的太監,幸好被其他人制服,並未危及太子。審問此人,原來他叫張差;如何進得宮來?原來是太監龐保和劉成引進的;而龐、劉二人,是鄭貴妃的人,於是,人們便懷疑鄭貴妃欲謀殺太子,好讓她的兒子繼位。但是,萬曆帝和太子對此案都不願深究,只以瘋顛奸徒之罪,殺張差於市,並斃龐、劉於內廷了案。“梃擊案”是“明宮三案”之一。就因這一案,萬曆終於見了一次朝臣!

這“梃擊案”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是萬曆年間“國本之爭”的高潮。這裡,又得談談“國本之爭”是怎麼一回事。萬曆的王皇后無所出,萬曆與一年長王姓宮女偶然相遇,生下長子朱常洛。但萬曆所寵愛的是鄭貴妃,他與鄭貴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應封為太子,但萬曆和鄭貴妃都想立常洵,這事關乎國之根本,於是,大臣力爭,要立常洛為太子,萬曆一拖再拖,大臣再爭,爭了十五年,使得宮廷鬥爭變得錯綜複雜,其間又出現了不少“妖書”,影射宮廷嫡庶之爭,弄得天下人心混亂。最後,萬曆也感到厭倦,才不得不冊封常洛為太子。

萬曆48年即1620年舊曆七月,當了48年皇帝、58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病死了。32歲的太子朱常洛,深知各地反稅監的鬥爭很激烈,,以遺詔的名義罷礦稅、榷稅及監稅中官。八月,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即位十幾天,得病,服了司禮監秉筆兼掌禦藥房太監崔文升的瀉藥,病情加重;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一種紅色的藥丸,稱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懷疑是鄭貴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見不一,最後將崔、李二人謫戍了事。這事,史稱“紅丸案”,是“明宮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樁疑案;而他死後,還引出一案,這就是”移宮案“。光宗死後,太子朱由校只得15歲,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寵妾選侍李氏撫養,當時被控制在李選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繼位後,李選侍會繼續留在他身邊,李選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恐怕會把持朝政,于國不利,於是,朝臣楊漣、左光鬥等不讓她與朱由校同居一宮,帶領群臣硬闖乾清宮,將朱由校從李選侍手中奪出,迫使她遷至噦鸞宮,然後再給朱由校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議論很多,也成“明宮三案”之一。

1620年,15歲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又稱天啟帝。天啟帝在位期間,年幼無用,且十分貪玩,凡聲色犬馬,草木魚蟲,不論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愛玩;說來也難以相信,他竟有一樣特殊的癖好,就是木工製作、油漆雕刻!他可以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刨鑿斧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這樣的皇帝,怎會不受制於人?!他一即位,就受制於客氏和魏忠賢。

先說客氏。客氏原為農民侯二之妻,後當了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對她的感情勝過自己的生母王貴妃。朱由校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再說魏忠賢,魏忠賢原名魏進忠,22歲時自宮當宦官,知道朱由校與客氏的關係,便拉攏客氏,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朱由校即位後,賜魏進忠世蔭,不久又晉升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改名魏忠賢。自此,客氏與魏忠賢結成一黨,人稱“客魏”。不少官員開始倒向客魏一邊,崔呈秀、許顯純等成為魏忠賢的幹將。客魏把持朝政,安置親信,稱霸後宮,陷害忠良,連張惶後幾次懷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產。

客魏的勾結專權,引起東林黨人的警覺和不滿,上書彈劾,於是,客魏決定要誣陷鎮壓東林黨人。所謂東林黨,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一個政治集團。神宗朝,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萬曆22年即1594年,無錫人顧憲成因主張立常洛為太子,被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到許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鄒元標、李三才、趙南星、魏大中、楊漣、左光鬥、葉向高、周順昌、黃尊素等,被稱為“東林黨”。他們反對礦監、稅監的掠奪,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與在朝權貴產生了對立。天啟三年,楊漣上疏,列舉魏忠賢24條罪狀,魏忠賢聯合客氏在天啟帝面前反誣楊漣等,於是,首輔葉向高以及趙南星、高攀龍、陳于廷、楊漣、左光鬥、魏大中、韓爌等數十位大臣被革職,魏忠賢的黨羽紛紛填補要職。

天啟五年即1625年,魏忠賢再興大獄,用誣陷手段逮捕了楊漣、左光鬥、周朝瑞、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許顯純將他們六人在獄中折磨致死,這六位東林黨人,史稱“東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賢又興大獄,要把已罷官歸鄉的七位東林黨人周起元、周順昌、高攀龍、繆昌期、周宗建、李應升、黃尊素害死。高攀龍聞訊後焚香沐浴,投池自盡。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引起蘇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殺,文學家張溥寫了一篇《五人墓碑記》歌頌。這六位東林黨人,也在獄中被殘害,史稱“東林後六君子”。魏忠賢又指使人編《三朝要典》,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題,進一步打擊東林黨;更唆使其黨羽造作《東林點將錄》等文件,想把黨人一網打盡。

在排擠和迫害東林黨人的過程中,魏忠賢建立了他的一支閹黨隊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黨羽遍佈各地,誰對客魏有不滿,就被殺頭。天啟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為魏忠賢建了生祠,於是,各地紛紛效仿。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有人喊他“九千九百歲”,明朝宦官專權,到了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

在天啟年間,東北邊境的形勢也很嚴峻,努爾哈赤不斷進犯明境。天啟6年即1626年,努爾哈赤率十余萬軍隊進攻寧遠,幸有名將袁崇煥率將士死守,打退努爾哈赤十多次進攻,努爾哈赤本人也身負重傷,只好含恨撤退,這就是明朝的“甯遠大捷”。努爾哈赤回國後傷重去世,享年67歲(一說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極繼位。次年,皇太極率十余萬軍隊攻錦州,不下;複攻寧遠,又被袁崇煥擊退;再攻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這就是“甯錦大捷”。雖則如此,但後金對明朝的威脅,是越來越嚴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當道,忠良就會遇害,古今皆然。東林黨那麼多精英分子,也鬥不過一個奶娘一個太監,似不可思議!不是天啟昏庸,客魏又豈能坐大?又豈能大興冤獄?

如果天啟帝不死,客魏不知還要為害多久。天啟七年即1627年,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於沒有皇子,臨終之前把皇位傳給16歲的弟弟朱由檢,是為明思宗(又諡懷宗、毅宗等),年號崇禎,又稱崇禎帝。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帝雖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後,即對閹黨進行分化和打擊,接著將魏忠賢清除出朝,安置鳳陽,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在途中畏罪自縊,被百姓分屍懸首示眾。閹党幹將崔呈秀自殺,許顯純被斬首;客氏則被宮人鞭打殺死在宮中的洗衣房中。

崇禎帝即位後,起用東林黨人,試圖解除內憂外患,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縱然崇禎帝有雄才大略,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也有多疑軟弱等缺點,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對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幟。不久,張獻忠在米脂起義,回應高闖王,號稱“八大王”。後高迎祥被浮犧牲,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五六天,城破以後差不多要斬盡殺絕,還要毀平城牆。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岩,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稍好一點。我們過去有一種機械的評價標準:農民起義就是革命行為,就是推動歷史的發展,讓人感到是一種很牽強的理論。有作家窮一生之精力,寫出多卷本的小說,歌頌“李闖王”,讓人難以卒讀。崇禎帝面對這位大肆破壞、殺人如麻的“闖王”,能有什麼辦法?!

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在東北邊境,後金的侵略更加頻繁,全賴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奮力抵抗。崇禎三年,皇太極想出了一條反間計,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等待時機滅明後分享天下。崇禎帝不辨真假,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不久,即據偽證將袁崇煥淩遲處死。袁崇煥死後,東北已無得力大將可用,邊防更危急。崇禎14年,清兵攻錦州,四月,圍城。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13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役”,明朝東北的主力被消滅,元氣大傷。

1643年舊曆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病死,享年51歲。禮親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臨繼位,時年6歲,是為清世祖,年號順治。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睿親王多爾袞(太祖14子)輔政。

崇禎17年即1644年,舊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同年,張獻忠也在四川稱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二月,李自成率軍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關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內的崇禎帝,已經無力組織軍民抵抗闖軍攻北京,想急調甯遠總兵吳三桂放棄關外,率軍入關保護京師,但也已經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遲早的事。他16歲登基,一直生活儉樸,工作勤懇,吃穿住行從不講究,聲色犬馬概不占身,精力幾乎都用在治理國事上,有時通宵不睡批閱公文。的確,除了枉殺袁崇煥,崇禎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內憂外患,回天乏術,也合該明朝江山在他手中喪失了!

舊曆三月18日,闖王對北京全城發起攻擊,只一夜之間,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後,崇禎帝先與兒子——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哭別,讓他們到外祖家逃命;之後,召來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對她說:“你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兒落于敵手遭侮辱,他掩面揮劍刺向女兒,但沒傷及要害,崇禎帝已悲痛得再也舉不起劍。之後,他有來到西宮,胡亂將袁妃等幾位妃嬪斬殺。而宮女們,則紛紛投河自盡。之後,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現在的景山),在壽皇亭上吊自殺。他死後,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人們發現崇禎帝屍體時,見其披髮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有推卸責任之嫌;二是“無面目見祖宗”,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也應是真心話,他畢竟不是一位殘暴之君。

不過怎樣,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應該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場的,死時不過33歲,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統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本來,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樣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治國之才,攻下北京後,他和他的部下即驕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墮落,並一再貽誤戰機,加之冒犯吳三桂而使他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南下,奮戰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讓人,也算慘痛而有益的歷史教訓。

本來,閒話明朝皇帝,至此可以結束了,但是,明朝是個有點特別的朝代,雖然滅亡了,但它的殘餘勢力仍在負隅頑抗,頑抗了十餘年,其間居然也組織了幾個短命的小朝廷,史稱“南明”,我們不妨順著歷史的軌跡,再閒話一會吧。

在上文談到萬曆一朝時,談到有位鄭貴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讓她的兒子朱常洵繼位。後來,陰謀不得逞,萬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萬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陽就國。朱常洵是殘暴腐朽的傢伙,在國中胡作非為,占得莊田二萬頃。崇禎年間河南旱蝗成災,他卻廣畜家產,淫樂無度。崇禎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把他殺死,饑民將他的血也分而飲之。

在城破之時,他的兒子朱由崧有機會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禎帝的堂兄。崇禎16年即1643年,他繼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後,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權就此滅亡,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決定擁立福王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史稱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馬士英東閣大學士、太保;加封史可法東閣大學士。這時,弘光帝只知尋歡作樂,苟且偷安;在國難當頭,還派遣太監到蘇、杭一帶挑選淑女,使得民間嫁娶一空。而執掌政權的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擊闖軍和清軍之上,他起用魏閹黨羽阮大誠為兵部尚書,排擠打擊史可法,史可法只得離開南京督師揚州。起用阮大誠之舉,更遭到東林黨人以及複社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朝中黨爭又起。八月,馬、阮向東林、複社人士報復,逮捕周鑣、雷縯祚下獄,後將其殺害。阮大誠還要為魏閹翻案,重頒《三朝要典》,興起大獄,羅織清流。九月,將領之中高傑、黃得功又發生內訌。弘光元年即1645年,甯南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討伐馬士英;馬士英派黃得功抵禦;左良玉在途中病死。

就是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政權,清兵打到來時,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舊曆四月,清多鐸軍渡淮河,明將劉澤清投降。清軍統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誘降,史不為所動;清兵攻揚州,史可法率眾死守;城破時自殺未死,為清軍所執,不屈被殺。清兵屠揚州,史稱“揚州十日”。清兵渡長江,弘光帝逃往蕪湖黃得功營中;馬士英、阮大誠等均逃走,後均被清軍俘殺。多鐸入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等迎接。明將劉良佐降清,率軍追弘光帝,黃得功力戰而死,劉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殺。弘光政權就此滅亡。

1645年閏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鍵,被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在福州監國,不久稱帝,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清兵繼續南侵,嘉定有反清起義,清兵進行了三次鎮壓,史稱“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將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反對,撤往南澳島一帶繼續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後被俘,死于福州。

1645年閏六月,與隆武稱帝同時,明朝的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東被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擁立為監國,但與隆武政權互相傾軋。1646年清兵攻浙東,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1662年在臺灣病死。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粵(尚有金字旁)逃往廣州,為明臣蘇觀生等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在位不到40天,廣州即為清兵所破,他被俘後自殺。

明神宗有一孫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後,受瞿式耜等擁戴,在廣東肇慶監國,11月稱帝,年號永曆。號召力達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農民軍各部進行抗清鬥爭,一度聲勢很盛,但終因朝臣派系複雜,紛爭不息,仍為清軍所破。永曆10年即1656年,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雲南。1662年,被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