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烽煙,四方古台——弓長嶺四方台的傳說

弓長嶺湯河鎮石四村

南約400米的小山山頂上

矗立著一座烽火臺

我們稱之為“四方台”

一塊塊堆砌著的斑駁磚礫上

寫滿了數百年前的烽煙戰事

撫觸城垣側耳傾聽

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的兵戎鐵蹄

今天, 小嶺君給大家講一講

弓長嶺四方台的故事

歷史烽煙 四方古台

四方台, 位於湯河鎮石四村, 古台建築座落在四方台村南出村口的西檯子山東南高埠處。 四方台這類建築遠在明末清初, 古台是至今保存較完好的明代烽火煙墩。 此台亦為整個遼東長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台為石砌, 8.5米、寬6.92米、高3.9米。 四周建有圍牆, 長12.3米、寬8.9米。 古台背靠險岩, 前臨野溪, 西依峻嶺, 東靠古關, 自古便是軍旅要途, 交通樞紐, 兵家必爭之地。

弓長嶺四方台 | 冀真福 攝

據說在清朝之前, 四方台這地方, 沒有人煙, 卻有一高大土台.當時在四方台村東南約三華里處, 建有“四阪城”兵營一所.清太祖努爾哈赤征服明軍後, “四阪城”兵營不復存在, 但後人確在該地發現古磚石塊殘跡, “四阪城”是四方台村名來歷的根據之一。

這座古代軍事構築物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是遼陽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烽火煙墩。

當時在遼陽至鴨綠江一線, 建築規格不一, 結構不同的大小瞭望台、烽火臺、煙墩或烽堠達七百個之多。 在古代交通、通訊極其落後的年代, 除採取快馬驛站傳遞資訊外,

便是烽火煙臺了。 弓長嶺湯河鎮的四方古台曾在明、後金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而令四方台村古煙墩與石橋子後山頂柳山上的三個煙墩, 構成三角鼎立的三座烽台, 在明、後金戰爭中, 為駐守遼陽城的指揮機構曾經快速地提供軍事情報。

明、後金戰爭

明朝中期以後,位於遼東東部山區的女真部落迅速崛起。散居白山黑水一帶的女真族,經過長期戰爭、遷徙、融合,努爾哈赤相繼統一女真各部落。

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在連奪撫順、開原、清河三城後,率八旗勁旅兵分三路直逼遼陽城,遼陽完全暴露在後金兵的刀鋒之下。

當時鎮守遼東(遼陽)總兵,左都督僉事袁應泰是在泰昌元年(1620年)9月,被提升為右僉都禦史來巡撫遼東、駐守遼陽的。10月,熊廷弼被罷官,袁應泰代理經略。他上疏說:“誓與遼東相始終,更願文武諸臣不懷二心,與臣相始終。”

明熹宗對他嘉獎,並賜予尚方寶劍,袁應泰斬殺貪將何光先,罷免大將李光榮及以下十餘人,作收復撫順的準備。決定用兵十八萬、大將十員,將作戰計畫向皇帝奏報。

袁應泰精明能幹,但用兵非其所長,規劃也不周密,熊廷弼在邊防時,執法嚴格,部隊軍紀整肅,而袁應泰失之以寬,而且改動了往日的規章制度。

袁應泰

時值蒙古各部遭大災,很多災民到城內乞討。袁應泰說:“我若不救,他們必將投敵;我招收他們,可增加兵員。”就下令招降,於是來他部隊歸順的很多。袁應泰將他們安置在遼、沈兩城,有的暗中姦淫搶掠,居民深以為苦。

於是眾人議論紛紛,認為招降兵過多,可能暗中被敵人利用,也可能間雜著敵方間諜來日為內應,有叵測之禍。而袁應泰卻以為用蒙古兵抵抗清兵而自鳴得意,不久,遇到三岔兒會戰,蒙古人作先鋒,很英勇,其中有二十多人陣亡,袁應泰就以此為理由排除群眾議論。

袁應泰的勃勃雄心很快被現實打破了,不僅沒收回失地撫順,連瀋陽也丟了,眼下後金大軍兵分三路進攻遼陽,真讓這位文代武職的高官束手無策了。

他急忙同遼東巡撫張銓商量,深感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孤城難守,決定擴軍徵兵採取野戰。

張銓答:“眼下之計,不必向四方徵兵,只需要就近徵調招募軍隊,把觸角伸出去,扼守在四方台等要害地點來加強邊界的防守,形成第一道防線。優待安撫當地軍民,讓他們樹敵於外,保衛家鄉,必能奮不顧身殺敵。多派些細作離間敵人的黨羽,然後伺機採取行動。如果現在就增加賦稅,選拔壯丁,使百姓不得安寧,憂患就不只是在遼陽了。”

因此,遼東經略袁應泰,巡撫張銓,見此危急形勢,一方面迅速傳檄各路兵馬聚守遼陽,將明軍撤回加強城防;另一方面立即派遣一支明軍,引太子河水于遼陽城壕,用水防禦後金兵攻城。

隨後袁、張二人不是以守城為主,率兵以出城與敵對陣為先,袁應泰親引一軍,越大石關,陳兵于四方台和牛錄兩條長穀之中,以逸待勞,出奇制敵。命總兵李秉誠、侯世祿、梁仲善、姜弼、朱萬良等率領五萬人馬為先頭部隊。可前軍未動,狼煙已起,大石關南三處烽煙並舉,袁應泰匆忙之中,驅兵過關,未及列陣,前軍早被騎兵沖亂陣腳。

四方台戰鬥非常激烈,後金兵把明軍圍了個水泄不通。明軍營中發火器,殺傷後金兵很多,不久火藥盡,短兵相接,雙方展開一場惡戰。由於後金兵不斷增援,明軍則孤軍奮戰,陷入被動局面。此時後金兵萬箭齊發,兩名明朝總兵揮刀左沖右突,各殺十餘人戰死,餘眾皆各自為戰,無一兵一卒投降,直至最後全部陣亡。四方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戰後,百姓們含著熱淚收屍掩埋。

袁應泰急帶領殘兵敗將慌忙退入遼陽城中扼守孤城,期待援軍。而後金兵秉承窮寇莫追的原則,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也許是未來得及拆毀烽墩的原因,這才使四方台這一古台得以在戰火中倖存下來。

袁應泰思忖良久,認識到遼陽為明代遼東都司的治所,它的得失關係到遼東地區形勢的變化。而土門嶺、四方台、牛錄則是遼陽的東大門,若想守住遼陽,必須奪回四方台這一要塞。

努爾哈赤統率八旗大軍,一路無阻、浩浩蕩蕩到達戰地四方台。

努爾哈赤得探報說,有明軍在四方台結陣,努爾哈赤立即率左翼四旗進擊,又命皇太極領右翼兩旗衝擊明營左側,充分發揮了八旗兵善於野戰的優勢,明軍遭到痛擊後,後金兵突然兩相夾擊,明軍陣腳大亂,紛紛潰逃,傷亡過半,退守墪台跟前。當兩軍接戰時,張銓又派一支預備隊援助,努爾哈赤命後備的兩支正紅旗迎擊,明軍一觸即敗,爭相逃跑,人馬自相踩踏,死者無數,只有張銓率少部分人逃回遼陽城。

努爾哈赤兵臨城下,他久經沙場,足智多謀,攻城前確認沒有明朝援軍到來,才親自察看遼陽城。遼陽城牆高而厚非常堅固,護城河闊十數丈,水深一丈五尺。有安定、泰和、肅清、平夷、廣順、鎮遠、無敵、永智、武靖九座城門。東南籌邊、東北鎮遠、西北平胡、西南望京四座角樓。特別是袁應泰命明軍掘開太子河,引水入城壕,使護城河面寬闊水深,渡河攻城困難很大,必致大量傷亡。

他得到探報說,四周仍未見明朝援軍,於是命右翼四旗兵去堵塞東面水的入口處,左翼四旗兵去掘開西面泄水的閘口。袁應泰見後金兵堵水掘閘,要放光護城河水,十分驚恐,便派一支明兵出東門,排列槍炮三層,連連發射,阻止右翼兵“囊土運石, 壅遏水口”。此時左翼掘閘亦受阻,派人報告說:“掘閘口太難,不如奪吊橋容易。”努爾哈赤根據新的情況,立即改變了戰術,命左翼諸將說:“吊橋可以奪,不可傷亡太大,若真奪取,速來告訴我,就先進攻此門。”

努爾哈赤自領右翼四旗,前隊綿甲軍,遂布列楯車,進擊東門外明軍,明營連發火炮阻擊,此時護城河水快乾涸了,後金兵涉水渡壕,明兵奮力抵抗,兩軍鏖戰不退。

於是努爾哈赤命紅甲護軍和正、鑲兩白旗官兵,集中兵力,猛擊明騎兵,當明騎兵被擊潰後,又命白甲護軍配合前軍,奮勇射殺明軍,明步兵亦敗,潰敗的明軍望城奔逃,傷亡慘重。與此同時左翼兵奪取了武靖門橋,分擊守壕之兵,明兵隱於屋垣,舉炮發矢,連綿不絕,城上亦放火箭,擲火罐。左翼兵奮勇衝突,豎梯登城,遂奪城西面,兩軍在城內進行激烈巷戰,一直血戰到天明。

清晨,努爾哈赤整兵列楯,向遼陽城發動總攻,並命令右翼楯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處,沿城追殺,許多明軍、百姓死于刀下。後金兵放火燒了小西門的火藥庫,響聲震耳,火光沖天,全城籠罩在一片刀光火海之中。

遼東經略袁應泰見大勢已去,在鎮遠樓上自縊身亡,僕人唐世明縱火焚樓而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縊,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遊擊李尚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乾等陣亡,遼東巡撫張銓被俘。

中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大臣率軍從西門入城,以原遼東經略衙門為臨時行宮。

再說張銓,僥倖逃回遼陽不久,遼陽就被包圍,官兵大敗。張銓與袁應泰分城而守,袁應泰讓張銓退保河西,以圖謀再次舉事,張銓不從命。守城三天,城被攻破,張銓被俘,他堅貞不屈,敵人要殺他,他伸著脖子等待挨刀,於是敵人把他送回官署。張銓穿戴好衣冠,向著京城方向遙拜,又向遠方的父母行禮,然後上吊自殺。明天啟皇帝知道了這件事,追贈他為大理寺卿,又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諡號忠烈。

努爾哈赤佔領遼陽後,遂決定將後金都城遷到此處。

歷史的迷人之處在於

它以曾經真實的存在

留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

今日四方台

四方台冬景

在四方古台俯瞰石四村

四方台地址:

遼陽市弓長嶺區湯河鎮石四村

行車路線:

遼陽出發—新華路—遼鳳線—西土線—石四村

圖片出處:部分來源於網路

“弓長嶺旅遊”微信公眾號歡迎粉絲投稿

內容有關弓長嶺旅遊(美圖,美食,遊記,攻略,散文,隨筆,日記,小說等)。

如果您是錄製的視頻,最好剪輯製作之後再投稿給小嶺君哦。

一定要是原創哦!小嶺君期待有才的你速速來投稿!

投稿方式:請在“弓長嶺旅遊”微信公眾號後臺聊天對話方塊輸入“投稿”關鍵字。

山環水潤 大美弓長嶺

弓長嶺之美,等你來發現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

關注弓長嶺旅遊

明、後金戰爭

明朝中期以後,位於遼東東部山區的女真部落迅速崛起。散居白山黑水一帶的女真族,經過長期戰爭、遷徙、融合,努爾哈赤相繼統一女真各部落。

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在連奪撫順、開原、清河三城後,率八旗勁旅兵分三路直逼遼陽城,遼陽完全暴露在後金兵的刀鋒之下。

當時鎮守遼東(遼陽)總兵,左都督僉事袁應泰是在泰昌元年(1620年)9月,被提升為右僉都禦史來巡撫遼東、駐守遼陽的。10月,熊廷弼被罷官,袁應泰代理經略。他上疏說:“誓與遼東相始終,更願文武諸臣不懷二心,與臣相始終。”

明熹宗對他嘉獎,並賜予尚方寶劍,袁應泰斬殺貪將何光先,罷免大將李光榮及以下十餘人,作收復撫順的準備。決定用兵十八萬、大將十員,將作戰計畫向皇帝奏報。

袁應泰精明能幹,但用兵非其所長,規劃也不周密,熊廷弼在邊防時,執法嚴格,部隊軍紀整肅,而袁應泰失之以寬,而且改動了往日的規章制度。

袁應泰

時值蒙古各部遭大災,很多災民到城內乞討。袁應泰說:“我若不救,他們必將投敵;我招收他們,可增加兵員。”就下令招降,於是來他部隊歸順的很多。袁應泰將他們安置在遼、沈兩城,有的暗中姦淫搶掠,居民深以為苦。

於是眾人議論紛紛,認為招降兵過多,可能暗中被敵人利用,也可能間雜著敵方間諜來日為內應,有叵測之禍。而袁應泰卻以為用蒙古兵抵抗清兵而自鳴得意,不久,遇到三岔兒會戰,蒙古人作先鋒,很英勇,其中有二十多人陣亡,袁應泰就以此為理由排除群眾議論。

袁應泰的勃勃雄心很快被現實打破了,不僅沒收回失地撫順,連瀋陽也丟了,眼下後金大軍兵分三路進攻遼陽,真讓這位文代武職的高官束手無策了。

他急忙同遼東巡撫張銓商量,深感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孤城難守,決定擴軍徵兵採取野戰。

張銓答:“眼下之計,不必向四方徵兵,只需要就近徵調招募軍隊,把觸角伸出去,扼守在四方台等要害地點來加強邊界的防守,形成第一道防線。優待安撫當地軍民,讓他們樹敵於外,保衛家鄉,必能奮不顧身殺敵。多派些細作離間敵人的黨羽,然後伺機採取行動。如果現在就增加賦稅,選拔壯丁,使百姓不得安寧,憂患就不只是在遼陽了。”

因此,遼東經略袁應泰,巡撫張銓,見此危急形勢,一方面迅速傳檄各路兵馬聚守遼陽,將明軍撤回加強城防;另一方面立即派遣一支明軍,引太子河水于遼陽城壕,用水防禦後金兵攻城。

隨後袁、張二人不是以守城為主,率兵以出城與敵對陣為先,袁應泰親引一軍,越大石關,陳兵于四方台和牛錄兩條長穀之中,以逸待勞,出奇制敵。命總兵李秉誠、侯世祿、梁仲善、姜弼、朱萬良等率領五萬人馬為先頭部隊。可前軍未動,狼煙已起,大石關南三處烽煙並舉,袁應泰匆忙之中,驅兵過關,未及列陣,前軍早被騎兵沖亂陣腳。

四方台戰鬥非常激烈,後金兵把明軍圍了個水泄不通。明軍營中發火器,殺傷後金兵很多,不久火藥盡,短兵相接,雙方展開一場惡戰。由於後金兵不斷增援,明軍則孤軍奮戰,陷入被動局面。此時後金兵萬箭齊發,兩名明朝總兵揮刀左沖右突,各殺十餘人戰死,餘眾皆各自為戰,無一兵一卒投降,直至最後全部陣亡。四方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戰後,百姓們含著熱淚收屍掩埋。

袁應泰急帶領殘兵敗將慌忙退入遼陽城中扼守孤城,期待援軍。而後金兵秉承窮寇莫追的原則,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也許是未來得及拆毀烽墩的原因,這才使四方台這一古台得以在戰火中倖存下來。

袁應泰思忖良久,認識到遼陽為明代遼東都司的治所,它的得失關係到遼東地區形勢的變化。而土門嶺、四方台、牛錄則是遼陽的東大門,若想守住遼陽,必須奪回四方台這一要塞。

努爾哈赤統率八旗大軍,一路無阻、浩浩蕩蕩到達戰地四方台。

努爾哈赤得探報說,有明軍在四方台結陣,努爾哈赤立即率左翼四旗進擊,又命皇太極領右翼兩旗衝擊明營左側,充分發揮了八旗兵善於野戰的優勢,明軍遭到痛擊後,後金兵突然兩相夾擊,明軍陣腳大亂,紛紛潰逃,傷亡過半,退守墪台跟前。當兩軍接戰時,張銓又派一支預備隊援助,努爾哈赤命後備的兩支正紅旗迎擊,明軍一觸即敗,爭相逃跑,人馬自相踩踏,死者無數,只有張銓率少部分人逃回遼陽城。

努爾哈赤兵臨城下,他久經沙場,足智多謀,攻城前確認沒有明朝援軍到來,才親自察看遼陽城。遼陽城牆高而厚非常堅固,護城河闊十數丈,水深一丈五尺。有安定、泰和、肅清、平夷、廣順、鎮遠、無敵、永智、武靖九座城門。東南籌邊、東北鎮遠、西北平胡、西南望京四座角樓。特別是袁應泰命明軍掘開太子河,引水入城壕,使護城河面寬闊水深,渡河攻城困難很大,必致大量傷亡。

他得到探報說,四周仍未見明朝援軍,於是命右翼四旗兵去堵塞東面水的入口處,左翼四旗兵去掘開西面泄水的閘口。袁應泰見後金兵堵水掘閘,要放光護城河水,十分驚恐,便派一支明兵出東門,排列槍炮三層,連連發射,阻止右翼兵“囊土運石, 壅遏水口”。此時左翼掘閘亦受阻,派人報告說:“掘閘口太難,不如奪吊橋容易。”努爾哈赤根據新的情況,立即改變了戰術,命左翼諸將說:“吊橋可以奪,不可傷亡太大,若真奪取,速來告訴我,就先進攻此門。”

努爾哈赤自領右翼四旗,前隊綿甲軍,遂布列楯車,進擊東門外明軍,明營連發火炮阻擊,此時護城河水快乾涸了,後金兵涉水渡壕,明兵奮力抵抗,兩軍鏖戰不退。

於是努爾哈赤命紅甲護軍和正、鑲兩白旗官兵,集中兵力,猛擊明騎兵,當明騎兵被擊潰後,又命白甲護軍配合前軍,奮勇射殺明軍,明步兵亦敗,潰敗的明軍望城奔逃,傷亡慘重。與此同時左翼兵奪取了武靖門橋,分擊守壕之兵,明兵隱於屋垣,舉炮發矢,連綿不絕,城上亦放火箭,擲火罐。左翼兵奮勇衝突,豎梯登城,遂奪城西面,兩軍在城內進行激烈巷戰,一直血戰到天明。

清晨,努爾哈赤整兵列楯,向遼陽城發動總攻,並命令右翼楯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處,沿城追殺,許多明軍、百姓死于刀下。後金兵放火燒了小西門的火藥庫,響聲震耳,火光沖天,全城籠罩在一片刀光火海之中。

遼東經略袁應泰見大勢已去,在鎮遠樓上自縊身亡,僕人唐世明縱火焚樓而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縊,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遊擊李尚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乾等陣亡,遼東巡撫張銓被俘。

中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大臣率軍從西門入城,以原遼東經略衙門為臨時行宮。

再說張銓,僥倖逃回遼陽不久,遼陽就被包圍,官兵大敗。張銓與袁應泰分城而守,袁應泰讓張銓退保河西,以圖謀再次舉事,張銓不從命。守城三天,城被攻破,張銓被俘,他堅貞不屈,敵人要殺他,他伸著脖子等待挨刀,於是敵人把他送回官署。張銓穿戴好衣冠,向著京城方向遙拜,又向遠方的父母行禮,然後上吊自殺。明天啟皇帝知道了這件事,追贈他為大理寺卿,又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諡號忠烈。

努爾哈赤佔領遼陽後,遂決定將後金都城遷到此處。

歷史的迷人之處在於

它以曾經真實的存在

留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

今日四方台

四方台冬景

在四方古台俯瞰石四村

四方台地址:

遼陽市弓長嶺區湯河鎮石四村

行車路線:

遼陽出發—新華路—遼鳳線—西土線—石四村

圖片出處:部分來源於網路

“弓長嶺旅遊”微信公眾號歡迎粉絲投稿

內容有關弓長嶺旅遊(美圖,美食,遊記,攻略,散文,隨筆,日記,小說等)。

如果您是錄製的視頻,最好剪輯製作之後再投稿給小嶺君哦。

一定要是原創哦!小嶺君期待有才的你速速來投稿!

投稿方式:請在“弓長嶺旅遊”微信公眾號後臺聊天對話方塊輸入“投稿”關鍵字。

山環水潤 大美弓長嶺

弓長嶺之美,等你來發現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

關注弓長嶺旅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