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深層次揭秘韓信為何不自立為王,別再說什麼知恩圖報的傻話了!

韓信, 初漢三傑之首, 是西漢的開國功臣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 但和大多數的開國功臣一樣, 韓信西漢政權穩定之後, 就被劉邦以謀反的罪名誅殺。 韓信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乃為兒女子所詐, 豈非天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蒯通之計又是什麼么蛾子哪?

首先,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很後悔沒有採取蒯通的計謀, 以至於自己被小人和女子陷害, 這難道就是天命嗎?而在文中所提到的蒯通計謀是發生在楚漢之爭臨近結束的時候, 當時韓信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 他的態度決定了整個戰局的走向。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 韓信選擇了支持劉邦, 最終兩人聯合徹底消滅了項羽。

在此之前, 韓信只是一個不得志的謀士, 本身沒有什麼背景, 投靠項羽後也得不到重用, 是劉備給了他機會, 讓他光宗耀祖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將軍。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把韓信幫助劉邦歸結于劉邦的知遇之恩,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時間回到楚漢相爭末期, 當時有兩個非常有名辯士反復像韓信陳說要害, 希望韓信可以幫助項羽或者自立為王。

第一個辯士是武涉, 他是由項羽派過去進行遊說的。

在遊說過程匯中, 武涉講到:“當今二王之事, 權在足下。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 左投則項王勝”意思很簡單, 就是你韓信是但近最重要的人物了, 你幫助誰, 誰就能得到天下。 “項王今日亡, 則次取足下”, 如果項羽失敗了, 那麼下一個百分百就是你了。

對此, 韓信不知道是因為項羽曾經對待自己的態度還是因為什麼其他原因, 直接果斷的拒絕掉武涉。 “漢王對吾言聽計用, 故吾得以至於此”

第二個辯士就是上文提到的蒯通。 蒯通對韓信的主要觀點是:“今足下戴震主之威, 挾不賞之功。 歸楚, 楚人不信;歸漢, 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他的意思是說, 殿下如今的勢力太過於龐大, 投奔楚國肯定只有要被懷疑;投奔劉邦, 恐怕漢朝也沒有什麼能後賞賜的, 功高蓋主, 天下之大恐怕沒有你的落腳點啊。 蒯通的計謀也很簡單, 自立為王, 否則不管誰勝利了你都是死路一條。

對於蒯通, 韓信並沒有像對待武涉那樣直接一口回絕, 而是“先生且休矣, 吾將念矣”。 很明顯, 韓信在自信思考他們倆個人的話語。

如果說, 真的是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韓信也不會反復去猶豫, 去思考。

另外, 韓信的另一舉動直接表明了他自己的真實立場。 佔領齊國, 當時的齊國已經與劉邦談妥, 齊國將歸順于大漢。 但韓信並沒有理會他們的盟約, 直接揮師齊國, 佔領了齊國的都城。而在韓信佔領齊國的同時,楚漢之爭已經到了最關鍵時期,為此劉邦曾數次派遣使者要求韓信一起夾擊項羽,但韓信並沒有立即答應,而是主動和劉邦談論起了條件,要求劉邦封自己作為“假齊王”,由此可見韓信並不是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而是設身處地的為自己利益著想。

至於,韓信為何會答應劉邦的條件,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時間尚短,整個中原基本上都是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而自己做了齊王成為一方霸主尊劉邦是天下共主也沒有什麼不可能。他認為劉邦不可能統一四海,徹底消除諸侯割據的想法,就算真的有這個想法也不可能會實現。

人算不如天算,劉邦的野心和想法遠遠超過他的預想,在楚漢戰爭結束不久後,劉邦就下令接解除了韓信的兵權,並且通過計謀徹底殺死了這個“五不死”的齊王。

佔領了齊國的都城。而在韓信佔領齊國的同時,楚漢之爭已經到了最關鍵時期,為此劉邦曾數次派遣使者要求韓信一起夾擊項羽,但韓信並沒有立即答應,而是主動和劉邦談論起了條件,要求劉邦封自己作為“假齊王”,由此可見韓信並不是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而是設身處地的為自己利益著想。

至於,韓信為何會答應劉邦的條件,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時間尚短,整個中原基本上都是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而自己做了齊王成為一方霸主尊劉邦是天下共主也沒有什麼不可能。他認為劉邦不可能統一四海,徹底消除諸侯割據的想法,就算真的有這個想法也不可能會實現。

人算不如天算,劉邦的野心和想法遠遠超過他的預想,在楚漢戰爭結束不久後,劉邦就下令接解除了韓信的兵權,並且通過計謀徹底殺死了這個“五不死”的齊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