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林語堂:人生的目的在於享受人生

文丨林語堂

生之享受包括許多東西:我們自己的享受, 家庭生活的享受, 樹、花、雲、彎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

此外又有詩歌、藝術、沉思、友情、談話、讀書的享受, 後者這些享受都是心靈交通的不同表現。

有些享受是顯而易見的, 如食物的享受, 歡樂的社交會或家庭團聚, 天氣晴朗的春日的野遊;有些享樂是較不明顯的, 如詩歌、藝術和沉思的享受。 我覺得不能夠把這兩類的享受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 一來因為我不相信這種區別, 二來因為我要做這種分類時總是不知適從。

當我看見一群男女老幼在舉行一個歡樂的野宴時, 我怎麼說得出在他們的歡樂中哪一部分是物質的, 哪一部分是精神的呢?我看見一個孩子在草地上跳躍著, 另一個孩子用雛菊在編造一隻小花圈, 他們的母親手中拿著一塊夾肉麵包, 叔父在咬一隻多汁的紅蘋果,

父親仰臥在地上眺望著天上的浮雲, 祖父口中含著煙斗。 也許有人在開留聲機, 遠遠傳來音樂的聲音和波濤的吼聲。 在這些歡樂之中, 哪一種是物質的, 哪一種是精神的呢?

享受一塊夾肉麵包和享受周遭的景色(後者就是我們所謂詩歌), 其差異是否可以很容易地分別出來呢?音樂的享受, 我們稱之為藝術, 吸煙鬥, 我們稱之為物質的享受:可是我們能夠說前者是比後者更高尚的歡樂嗎?所以, 在我看來, 這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歡樂的分別是混亂的, 莫名其妙的, 不真實的。 我疑心這分類是根據一種錯誤的哲學理論, 把靈和肉嚴加區別, 同時對我們的真正的歡樂沒有做過更深刻更直接的研究。

難道我的假定太過分了, 拿人生的正當目的這個未決定的問題來做論據嗎?我始終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 我用“目的”這個名詞時有點猶豫。

人生這種生活的真享受的目的, 大抵不是一種有意的目的, 而是一種對人生的自然態度。 “目的”這個名詞含著企圖和努力的意義。

人生於世, 所碰到的問題不是他應該以什麼做目的, 應該怎樣實現這個目的, 而是要怎麼利用此生, 利用天賦給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陰。 他應該調整他的生活, 使他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這種答案跟如何度週末的答案一樣地實際, 不象形而上的問題, 如人生在宇宙的計畫中有什麼神秘的目的之類, 那麼只可以作怞象而渺茫的答案。

反之, 我覺得哲學家在企圖解決人生的目的這個問題時, 是假定人生必有一種目的的。

西方思想家之所以把這個問題看得那麼重要, 無疑地是因為受了神學的影響。 我想我們對於計畫和目的這一方面假定得太過分了。 人們企圖答覆這個問題, 為這個問題而爭論,

給這個問題弄得迷惑不解, 這正可以證明這種工夫是徒然的、不必要的。 如果人生有目的或計畫的話, 這種目的或計畫應該不會這麼令人困惑, 這麼渺茫, 這麼難於發現。

這問題可以分做兩個問題:第一是關於神靈的目的, 是上帝替人類所決定的目的;第二是關於人類的目的, 是人類自己所決定的目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不想加以討論,因為我們認為所謂上帝所想的東西,事實上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思想;那是我們想像會存在上帝心中的思想,然而要用人類的智慧來猜測神靈的智慧,確實是很困難的。

我們這種推想的結果常常使上帝做我們軍中保衛旗幟的軍曹,使他和我們一樣地充滿著愛國狂;我們認為上帝對世界或歐洲絕對不會有什麼“神靈目的”或“定數”,只有對我們的祖國才有“神靈目的”或“定數”。我相信德國納粹黨人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帶著B字的臂章。這個上帝始終在我們這一邊,不會在他們那一邊。可是世界上抱著這種觀念的民族也不僅日爾曼人而已。

至於第二個問題,爭點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所以這是一個實際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問題,對於“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這個問題,人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觀念和價值標準。我們為這問題而爭論,便是這個緣故,因為我們彼此的價值標準都是不同的。

以我自己而論,我的觀念是比較實際,而比較不怞象的。我以為人生不一定有目的或意義。惠特曼說:“我這樣做一個人,已經夠了。”我現在活著——而且也許可以再活幾十年——人類的生命存在著,那也已經夠了。用這種眼光看起來,這個問題便變得非常簡單,答案也只有一個了。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之外,還有什麼呢?

這個快樂的問題是一切無宗教的哲學家所注意的重大問題,可是基督教的思想家卻完全置之不問,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神學家所煩慮的重大問題,並不是人類的快樂,而是人類的“拯救”——“拯救”真是一個悲慘的名詞。這種言論使人有一種在快要沉沒的船上的感覺,一種萬事俱休的感覺,大家都在想全生的最好方法。

基督教——有人稱之為“兩個沒落的世界(希臘和羅馬)的最後歎息”——今日還保存著這種特質,因為它還在為拯救的問題而煩慮著,人們為離此塵世而得救的問題煩慮著,結果把生活的問題也忘掉了。人類如果沒有瀕於滅亡的感覺,何必為得救的問題那麼憂心呢?

神學家那麼注意拯救的問題,那麼不注意快樂的問題,所以他們對於將來,只能告訴我們說有一個渺茫的天堂;當我們問道:我們在那邊要做什麼呢,我們在天堂要怎樣得到快樂呢,他們只能給我們一些很渺茫的觀念,如唱詩,穿白衣裳之類。穆罕默德至少還用醇酒,多汁的水果,和黑髮、大眼、多情的少女,替我們畫了一幀將來快樂的景象,這是我們這些俗人所能瞭解的。如果神學家不把天堂的景象弄得更生動,更近情,那麼,我們真不想犧牲這個塵世的生活,而到天堂裡去。

有人說:“今日一隻蛋比明日一隻雞更好。”至少當我們在計畫怎樣過假期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也要花些工夫去探悉我們所要去的地方。如果旅行社對這問題答得非常含糊,我是不想去的;我在原來的地方過假期好了。

我們在天堂裡要奮鬥嗎?要努力嗎?(我敢說那些相信進步和努力的人一定要奮鬥不息,努力不息的)可是當我們已經十全十美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努力,怎樣進步呢?或者,我們在天堂裡可以過著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無憂無慮的日子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塵世上學過遊手好閒的生活,比為將來永生生活做準備,豈不更好?

如果我們必須有一個宇宙觀的話,讓我們忘掉自己,不要把我們的宇宙觀限制於人類生活的範圍之內。讓我們把宇宙觀擴大一些,把整個世界——石、樹和動物——的目的都包括進去。宇宙間有一個計畫(“計畫”一詞,和“目的”一樣,也是我所不歡喜的名詞)——我的意思是說,宇宙間有一個模型;我們對於這整個宇宙,可以先有一種觀念——雖然這個觀念不是最後固定不移的觀念——然後在這個宇宙裡佔據我們應該占的地位。

這種關於大自然的觀念,關於我們在大自然中的地位的觀念,必須很自然,因為我們生時是大自然的重要部分,死後也是回返到大自然去的。

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和歷史都給我們許多良好的材料,使我們可以造成一個相當良好的觀念(如果我們不作草率的推斷)。如果在宇宙的目的這個更廣大的觀念中,人類所佔據的地位稍微減少其重要性,那也是不要緊的。他佔據著一個地位,那已經夠了,他只要和周遭自然的環境和諧相處,對於人生本身便能夠造成一個實用而合理的觀念。

◎本文摘自林語堂《人生的盛宴》,轉載請注明。

是人類自己所決定的目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不想加以討論,因為我們認為所謂上帝所想的東西,事實上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思想;那是我們想像會存在上帝心中的思想,然而要用人類的智慧來猜測神靈的智慧,確實是很困難的。

我們這種推想的結果常常使上帝做我們軍中保衛旗幟的軍曹,使他和我們一樣地充滿著愛國狂;我們認為上帝對世界或歐洲絕對不會有什麼“神靈目的”或“定數”,只有對我們的祖國才有“神靈目的”或“定數”。我相信德國納粹黨人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帶著B字的臂章。這個上帝始終在我們這一邊,不會在他們那一邊。可是世界上抱著這種觀念的民族也不僅日爾曼人而已。

至於第二個問題,爭點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所以這是一個實際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問題,對於“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這個問題,人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觀念和價值標準。我們為這問題而爭論,便是這個緣故,因為我們彼此的價值標準都是不同的。

以我自己而論,我的觀念是比較實際,而比較不怞象的。我以為人生不一定有目的或意義。惠特曼說:“我這樣做一個人,已經夠了。”我現在活著——而且也許可以再活幾十年——人類的生命存在著,那也已經夠了。用這種眼光看起來,這個問題便變得非常簡單,答案也只有一個了。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之外,還有什麼呢?

這個快樂的問題是一切無宗教的哲學家所注意的重大問題,可是基督教的思想家卻完全置之不問,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神學家所煩慮的重大問題,並不是人類的快樂,而是人類的“拯救”——“拯救”真是一個悲慘的名詞。這種言論使人有一種在快要沉沒的船上的感覺,一種萬事俱休的感覺,大家都在想全生的最好方法。

基督教——有人稱之為“兩個沒落的世界(希臘和羅馬)的最後歎息”——今日還保存著這種特質,因為它還在為拯救的問題而煩慮著,人們為離此塵世而得救的問題煩慮著,結果把生活的問題也忘掉了。人類如果沒有瀕於滅亡的感覺,何必為得救的問題那麼憂心呢?

神學家那麼注意拯救的問題,那麼不注意快樂的問題,所以他們對於將來,只能告訴我們說有一個渺茫的天堂;當我們問道:我們在那邊要做什麼呢,我們在天堂要怎樣得到快樂呢,他們只能給我們一些很渺茫的觀念,如唱詩,穿白衣裳之類。穆罕默德至少還用醇酒,多汁的水果,和黑髮、大眼、多情的少女,替我們畫了一幀將來快樂的景象,這是我們這些俗人所能瞭解的。如果神學家不把天堂的景象弄得更生動,更近情,那麼,我們真不想犧牲這個塵世的生活,而到天堂裡去。

有人說:“今日一隻蛋比明日一隻雞更好。”至少當我們在計畫怎樣過假期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也要花些工夫去探悉我們所要去的地方。如果旅行社對這問題答得非常含糊,我是不想去的;我在原來的地方過假期好了。

我們在天堂裡要奮鬥嗎?要努力嗎?(我敢說那些相信進步和努力的人一定要奮鬥不息,努力不息的)可是當我們已經十全十美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努力,怎樣進步呢?或者,我們在天堂裡可以過著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無憂無慮的日子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塵世上學過遊手好閒的生活,比為將來永生生活做準備,豈不更好?

如果我們必須有一個宇宙觀的話,讓我們忘掉自己,不要把我們的宇宙觀限制於人類生活的範圍之內。讓我們把宇宙觀擴大一些,把整個世界——石、樹和動物——的目的都包括進去。宇宙間有一個計畫(“計畫”一詞,和“目的”一樣,也是我所不歡喜的名詞)——我的意思是說,宇宙間有一個模型;我們對於這整個宇宙,可以先有一種觀念——雖然這個觀念不是最後固定不移的觀念——然後在這個宇宙裡佔據我們應該占的地位。

這種關於大自然的觀念,關於我們在大自然中的地位的觀念,必須很自然,因為我們生時是大自然的重要部分,死後也是回返到大自然去的。

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和歷史都給我們許多良好的材料,使我們可以造成一個相當良好的觀念(如果我們不作草率的推斷)。如果在宇宙的目的這個更廣大的觀念中,人類所佔據的地位稍微減少其重要性,那也是不要緊的。他佔據著一個地位,那已經夠了,他只要和周遭自然的環境和諧相處,對於人生本身便能夠造成一個實用而合理的觀念。

◎本文摘自林語堂《人生的盛宴》,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