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邦成功離間範增和項羽,辭職時機不當竟讓自己難堪!

話說史記中記載, 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策, 離間疏遠楚國君臣。

項羽懷疑範增和漢國私下勾結, 漸漸剝奪他的權力。

範增大怒,

扔下一句“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為之, 願賜骸骨, 歸卒伍”, 意思是不跟你玩了, 你好自為之吧。

結果, 還沒到家就在半路上生病死去了。

對此, 蘇軾就很不以為然, 他覺得範增辭職慢了半拍, 認為“增之去, 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早不走, 晚不走, 非得等到落魄了才走,

這不是自取其辱嗎?於是, 思來想去, 蘇軾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範增論》。

“增之去, 善矣。 不去, 羽必殺增。 獨恨其不早爾。 ”即是說, 蘇軾對於範增的辭職是舉雙手贊成的, 只不過對於走的時機之晚感到惋惜。

你可能會問, 那範增應該在什麼時候走?“增勸羽殺沛公, 羽不聽, 終以此失天下”, 難不成在這個時候走?

蘇軾揮了揮手, 曰:“否。 增之欲殺沛公, 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 猶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為以此去哉?”

項羽在當時不殺劉邦, 這一點還是有君子之風, 難能可貴的, 選擇這個時候走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要走就應該“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蘇軾對此信誓旦旦地說。

何也?

陳涉能夠得民心, 因為打出了楚將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幟。

項氏的興盛, 因為擁立了楚懷王孫心;而諸侯背叛他, 也是因為他謀殺了義帝。 而問題的關鍵是“且義帝之立, 增為謀主矣”, “增之所與同禍福也”, 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

項羽謀殺義帝時, 範增就已經成了被懷疑的物件了, “其弑義帝, 則疑增之本也”, 所謂“物必先腐也, 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 而後讒入之”, 沒有懷疑, 就沒有傷害啊。

再者“義帝, 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 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 而擢為上將, 不賢明的話能做出這等事來嗎?

項羽既然假託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 義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 不是項羽謀殺義帝, 就是義帝殺了項羽, “中道而弑之, 非增之意也”。

而且蘇軾還推測, 殺義帝這件事上, 範增肯定求情力爭過, 只不過項羽沒有搭理他。 於是, “不用其言, 而殺其所立, 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範增年齡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對此,蘇軾送給他兩個字:“陋矣!”

蘇軾認為,“增不去,項羽不亡”,如此說來,範增也是一位豪傑啊。

啥也不說了,世界那麼大,要出去看看,辭職時機真得很重要。

範增年齡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對此,蘇軾送給他兩個字:“陋矣!”

蘇軾認為,“增不去,項羽不亡”,如此說來,範增也是一位豪傑啊。

啥也不說了,世界那麼大,要出去看看,辭職時機真得很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