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時期各國的貨幣 三國時期的貨幣政策

三國錢幣

東漢末年, 天下紛爭, 最終進入三國鼎立時期, 分別是孫吳、蜀漢、曹魏三個國家。 那麼此時各國的貨幣是什麼樣子的?當時又有著什麼樣的貨幣政策?

三國時期各國貨幣

孫吳

孫吳曾大量鑄造大錢, 236年, 開始鑄造“大泉五百”大錢;238年, 鑄造“大泉當千”大錢。 此後又鑄造“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較為常見。 籌文不作錢而作“泉”, 與史文為少異。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見於正史,

鮮有記載, 鑄造時間較大泉當千要晚。 大泉二千雖然罕見, 但在廣東、浙江有文物出土;大泉五千卻十分罕見, 存世極少。 鑄於三嗣主時期。 在孫吳之前, 新朝王莽首鑄大錢, 吳的大錢與王莽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應為一脈相承。 孫吳大量鑄大錢導致通貨膨脹程度嚴重。

鑄大泉五百之前, 已有“鑄銅”的記載, 所以早在東漢末吳地已經開始鑄造貨幣。 因此, 孫吳可能于鑄行大泉五百之前, 有鑄造五株或“大泉五十”之舉。

蜀漢

西元214年(建安十九年), 劉備入蜀後, 巴蜀地區財政混亂, 劉巴提出鑄直百錢, 平衡物價, 解決問題。 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 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 為犍為郡所鑄, 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

曹魏

曹魏地處中原, 人眾物博, 商品經濟相對發達, 因此幣制亦較穩定。 初期以穀帛為幣, 後僅用了七個月五銖錢即廢止, 繼而又恢復流通五銖錢, 形同漢制, 錢體較漢五銖稍小, 顯著的特點是外郭壓五又壓銖。

三國時期的貨幣政策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 物產豐饒, 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 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 蜀漢建國以後, 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 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 北伐曹魏之始, 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 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

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 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 百室離房, 機杼相和”, 遠銷吳、魏, 是軍費的一大來源。 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 “市廛所會, 萬商之淵;列隧百里, 羅肆巨千;財貨山積, 纖麗星繁。 ”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 故最為落後。 但由於這裡戰亂較少, 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 給這裡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 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 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 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闢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孫權幣制改革失敗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孫權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貨幣系列。至此,再沒有出現新的貨幣政策。

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與曹魏爭合肥、樊城,與蜀漢爭荊襄並引發大規模戰爭,除了呂蒙襲荊州掠得府中大筆藏錢得了便宜外,其他戰爭都是賠的,而且由於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

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後吞食惡果的必然是吳蜀兩國。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闢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孫權幣制改革失敗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孫權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貨幣系列。至此,再沒有出現新的貨幣政策。

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與曹魏爭合肥、樊城,與蜀漢爭荊襄並引發大規模戰爭,除了呂蒙襲荊州掠得府中大筆藏錢得了便宜外,其他戰爭都是賠的,而且由於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

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後吞食惡果的必然是吳蜀兩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