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查理·卓別林 嬉笑怒駡演盡顛沛流離 辛辣諷刺看盡人間悲喜

“ 我的心就如同這張面龐, 一半純白, 一半陰影, 我可以選擇讓你看見, 也可以選擇堅持不讓你看見, 世界就像是個巨大的馬戲團,

它讓你興奮, 卻讓我惶恐因為我知道散場後永遠是, 有限溫存, 無限辛酸。 ”

—《 致烏娜 》

卓別林用一頂破禮帽、一撇小鬍子、一雙大頭鞋、一根永遠不離手的拐杖配合誇張的表情, 滑稽的動作將美國默片帶到最高峰。

從1914年到1967年, 從《 謀生 》到《 香港女伯爵 》, 用80部電影,

演繹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喜悲, 無論是無私的愛情, 還是生活的艱苦, 還是戰爭的殘酷都被描繪的淋漓盡致。 下面用兩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解讀大師的愛情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愛情是光 將城市點亮

《 城市之光 》是卓別林拍攝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

也是卓別林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影片。

《 城市之光 》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和一位賣花盲女的愛情故事, 流浪漢為了能幫助盲女恢復視力, 他努力工作, 某天他恰巧救助了一位富人, 但是富人的性情古怪, 翻臉就不認識這位元説明過他的流浪漢, 本來幻想能在富人的幫助下, 心愛的姑娘重見光明, 最終他選擇參加一個獎金豐厚的拳擊比賽, 卻輸的一灘糊塗。

當再次遇到富人, 二人不計前嫌, 富人願意出資幫助盲女, 結果卻遇到強盜, 流浪漢奮不顧身的去追趕卻被員警誤會入獄。

兩年後, 流浪漢和盲女再次相遇時,

盲女握住流浪漢說: “ 是你嗎? ” 影片最後的定格在他們再次相遇, 這樣的開放式的結局引人遐想, 卓別林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電影還能這樣拍, 不是每段故事都有一個結局, 但善良的人都看到了那個美好的結局。 卓別林的電影大多描述的是為了愛情付出一切的人物, 純粹的感情, 不求結果, 只要你好, 我自開心。 愛情是光, 將城市點亮。

小愛之後 還有大愛

視頻中的這段話是1940年上映的《 大獨裁者 》中的一段演講, 卓別林借希特勒的形象反諷納粹組織的暴行。

一部偉大的作品必然產生在一個特殊的背景下, 它的意義已經遠超作品本身。 《 大獨裁者 》是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當時正是二戰背景之下, 納粹的氣焰囂張之時, 影片在拍攝之前就受到很大的阻力,來自美國法西斯組織和德國外交部的壓力並沒有讓卓別林林退縮。他把影片的劇情刊登在報紙上,這無異於是向納粹宣戰,和希特勒叫板。

做為第一個敢站出來公開向法西斯叫板的人,卓別林敢於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宣告自己的態度和立場。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看到一個大師在世界人民處於水生火熱之時,頂著巨大的壓力,代表世界人民發聲,這樣態度才可稱之為大師風範。

他借電影說出一個領導者要有的態度:我不是一個君王,我要的不是征服而是民主。

這部影片作為卓別林自導自演自編的有聲電影,開創了電影界的先河,用自己的電影創造一個新世界觀,用一段演講鼓舞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爭取民主的信心和決心。影片中有卓別林獨特的融合舞蹈與雜技的身體語言,這對後世的喜劇影片和喜劇演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嬉笑怒駡演盡顛沛流離,辛辣諷刺看盡人間喜悲。這就是一代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

影片在拍攝之前就受到很大的阻力,來自美國法西斯組織和德國外交部的壓力並沒有讓卓別林林退縮。他把影片的劇情刊登在報紙上,這無異於是向納粹宣戰,和希特勒叫板。

做為第一個敢站出來公開向法西斯叫板的人,卓別林敢於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宣告自己的態度和立場。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看到一個大師在世界人民處於水生火熱之時,頂著巨大的壓力,代表世界人民發聲,這樣態度才可稱之為大師風範。

他借電影說出一個領導者要有的態度:我不是一個君王,我要的不是征服而是民主。

這部影片作為卓別林自導自演自編的有聲電影,開創了電影界的先河,用自己的電影創造一個新世界觀,用一段演講鼓舞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爭取民主的信心和決心。影片中有卓別林獨特的融合舞蹈與雜技的身體語言,這對後世的喜劇影片和喜劇演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嬉笑怒駡演盡顛沛流離,辛辣諷刺看盡人間喜悲。這就是一代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