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綰的封建論與李斯的郡縣論之爭,兩者孰優孰劣

秦始皇滅亡六國後, 對於六國故地如何統治, 秦國的朝堂上產生了一番爭論。

丞相王綰建議, 秦國剛攻滅六國不久, 燕國、楚國和齊國距離秦國大本營關中地區都比較遙遠,

不設立諸侯藩王的話, 沒有辦法穩定當地的統治。 所以請求秦始皇將諸皇子分封到這些偏遠地區來實行統治。

秦始皇把這個提議交給群臣商議, 大多數人都贊同王綰的建立, 但是廷尉李斯卻提出了異議。 李斯認為, 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同姓諸侯很多, 但是年代久遠之後, 血緣疏遠, 相互之間戰爭不斷, 視同仇人, 周天子也不能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現在海內統一, 都設立郡縣, 皇子功臣用賦稅供養, 就足以維持統治, 不會導致天下紛爭, 設立諸侯是不利於統治的。

李斯

對於王、李兩位大臣的論述, 秦始皇認為, 天下長期處在戰爭狀態, 百姓遭受戰爭之苦, 原因就是存在諸侯王國。 現在天下一統, 消滅諸侯, 再重新設立藩國, 那就是重新給戰爭提供可能, 這樣再期望天下安寧, 那不是扯淡嗎?

所以最終秦始皇贊同了李斯的觀點, 沒有在燕齊楚這些偏遠地區設立諸侯藩國, 而是全部設立郡縣。

秦朝三十六郡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那就是當陳勝吳廣振臂一呼, 整個六國故地全部叛秦複國, 秦國一夜回到解放前, 統一六國白統一了。

大起義後, 秦國關東地區幾乎全部丟失

這與李斯一開始的論斷完全不吻合了。 不是說, 不設立藩王諸侯, 全部設立郡縣, 就很容易實現統治了麼, 為什麼陳勝吳廣振臂一呼, 秦國就丟失了整個關東了呢?

原因很簡單, 就是王綰所說的那樣, 六國初定, 秦國剛剛接管六國地區, 帝國的行政系統是強行移植到六國故地, 而不是像秦國大本營那樣, 長期的經營, 官僚體系已經從上到下, 紮根到最基層的鄉里。

在六國故地, 帝國朝廷委派的官僚和當地的吏員還沒有打成一片, 更沒有在官僚系統上完成無縫對接。 帝國在六國故地的郡縣政府, 就如同一個個孤島, 浮在六國遺民的汪洋大海上, 稍有不慎, 就會被海嘯淹沒。

陳勝吳廣大起義之後, 各國相繼複國, 戰爭並非像教科書描述的帝國政府鎮壓農民起義那樣, 而是回歸到了戰國時代國與國的戰爭。

同樣是國與國的戰爭, 統一六國之前, 秦國如同猛獸, 不斷吞噬六國的土地, 而陳吳起義之後, 秦國出兵東方後是連遭敗績。 有人說, 那是因為秦軍的主力有一大半放在了嶺南和長城沿線, 所以比不上統一六國時的實力。

其實不然, 嶺南地區的五十萬只是帝國強行組織的移民, 而不是帝國的精銳軍隊。之所以秦軍前後戰力相差很大,倒不是秦軍本身戰鬥力下降了,而是因為秦軍所依靠的強大的後援沒有了。

滅六國之前,帝國政府機器的所有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蠶食六國,馬力全開,秦軍的很多次戰爭都是拼後勤、拼秦王對前線的全力支持而打贏的。

但是到了統一六國之後,帝國政府這台大機器的運轉目的就變了,它不再馬力全開去和鄰國掐架,而是馬力全開去搞各種大型基建,修長城、修馳道、修宮殿、修皇陵。不是秦始皇多麼的濫用民力,而是帝國機器一旦停止擴張,所有的臣民都失去了軍功晉升的機會,不能用戰功來換取田地,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安排大量的退伍失業人員,就只能開啟大型基建。

與此同時,當帝國機器馬力全開用於擴張時,集權的帝王和官僚是合作大於矛盾,因為擴張足以帶來夠多的利益供秦王和大臣們分享。一旦統一戰爭結束,沒有擴張帶來的利益,秦王和官僚們的矛盾就逐漸浮出水面,結果只能是,秦王進一步集權,用各種制度來約束官僚。

所以當大起義之後,秦軍重新東進攻打諸國時,大後方的秦朝皇廷給的不是充足的支持,而是時刻擔心章邯掌握軍權後,威脅皇廷的核心權力。所以當章邯得知,自己即便打贏項羽,回到咸陽也會被趙高宰掉時,他就乾脆投降項羽了。這換到長平之戰時,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這也就是郡縣制下,君主與官僚的矛盾所在。王綰很清楚完全實現郡縣制的後果,那就是一旦六國起義抗秦,與君主矛盾激化的官僚,是不會拼死去保衛秦朝皇廷的。王綰很瞭解官僚系統的打工仔心態,大事發生時,打工仔們只會牆頭草隨風倒,你亡與不亡,關我屁事。

而如果真的在偏遠地區設立了藩王,利益所及,擁有絕大部分地方統治權的藩王,不會放任起義軍在自己的封國內放肆,沒有打工仔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主人翁的心態。主人翁們只會盡全力去圍堵壓制起義軍,而不必要秦朝皇廷親自出馬來東方“鎮壓”起義軍。

王綰設想的分封和西漢初期的分封非常類似

但是分封諸侯,確實會像李斯和秦始皇所說的那樣,給了藩王足夠大的地方權力,就是種下了分裂的種子,會像西周那樣,逐漸變成春秋戰國的狀態。

封建與郡縣,孰優孰劣呢?

郡縣制的特點是,決策權集中在最高統治者身上,同時最高統治者也就擁有最大的資源調配權,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如同人的大腦和身體,所有的地方層級都完全服從于大腦的指揮。

這個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如果官僚制的政府處在上升期和對外擴張的階段,那麼它可以發揮巨大的戰爭效率。但是一旦穩定進入太平狀態,地方缺乏自主的決策權力,地方的不同部門之間相互扯皮,再由最高統治者裁判,一旦遭遇內部起義和外敵入侵的情況,反應是非常遲鈍的。

而封建制就恰恰反過來了。承包的色彩決定了地方一個個政府單位擁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最高統治者沒有集中的決策權和資源調配的能力,也就不能跟勁往一處使,不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換個角度,這也是優點。當遇到外敵入侵和地方動亂,擁有實權的地方的政府單位會以最快的效率作出反應。

還有一個區別是,封建制下的地方領主,擁有實質的地方主權,地方治理的好與不好,都會直接回饋給領主,就如同,自家的田,種好與不種好,領主只要不傻,都會自己看著辦。

而郡縣制下的地方官員,只是地方的分公司經理人,國王或者皇帝的打工仔,地方治理的好與不好,與地方官員沒有太大的關係,重要的是按照上面的意思來管理,就如同,反正地不是自家的,出工不出力,混個工分而已。

郡縣制與封建制,孰優孰劣?你們怎麼看?

而不是帝國的精銳軍隊。之所以秦軍前後戰力相差很大,倒不是秦軍本身戰鬥力下降了,而是因為秦軍所依靠的強大的後援沒有了。

滅六國之前,帝國政府機器的所有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蠶食六國,馬力全開,秦軍的很多次戰爭都是拼後勤、拼秦王對前線的全力支持而打贏的。

但是到了統一六國之後,帝國政府這台大機器的運轉目的就變了,它不再馬力全開去和鄰國掐架,而是馬力全開去搞各種大型基建,修長城、修馳道、修宮殿、修皇陵。不是秦始皇多麼的濫用民力,而是帝國機器一旦停止擴張,所有的臣民都失去了軍功晉升的機會,不能用戰功來換取田地,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安排大量的退伍失業人員,就只能開啟大型基建。

與此同時,當帝國機器馬力全開用於擴張時,集權的帝王和官僚是合作大於矛盾,因為擴張足以帶來夠多的利益供秦王和大臣們分享。一旦統一戰爭結束,沒有擴張帶來的利益,秦王和官僚們的矛盾就逐漸浮出水面,結果只能是,秦王進一步集權,用各種制度來約束官僚。

所以當大起義之後,秦軍重新東進攻打諸國時,大後方的秦朝皇廷給的不是充足的支持,而是時刻擔心章邯掌握軍權後,威脅皇廷的核心權力。所以當章邯得知,自己即便打贏項羽,回到咸陽也會被趙高宰掉時,他就乾脆投降項羽了。這換到長平之戰時,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這也就是郡縣制下,君主與官僚的矛盾所在。王綰很清楚完全實現郡縣制的後果,那就是一旦六國起義抗秦,與君主矛盾激化的官僚,是不會拼死去保衛秦朝皇廷的。王綰很瞭解官僚系統的打工仔心態,大事發生時,打工仔們只會牆頭草隨風倒,你亡與不亡,關我屁事。

而如果真的在偏遠地區設立了藩王,利益所及,擁有絕大部分地方統治權的藩王,不會放任起義軍在自己的封國內放肆,沒有打工仔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主人翁的心態。主人翁們只會盡全力去圍堵壓制起義軍,而不必要秦朝皇廷親自出馬來東方“鎮壓”起義軍。

王綰設想的分封和西漢初期的分封非常類似

但是分封諸侯,確實會像李斯和秦始皇所說的那樣,給了藩王足夠大的地方權力,就是種下了分裂的種子,會像西周那樣,逐漸變成春秋戰國的狀態。

封建與郡縣,孰優孰劣呢?

郡縣制的特點是,決策權集中在最高統治者身上,同時最高統治者也就擁有最大的資源調配權,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如同人的大腦和身體,所有的地方層級都完全服從于大腦的指揮。

這個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如果官僚制的政府處在上升期和對外擴張的階段,那麼它可以發揮巨大的戰爭效率。但是一旦穩定進入太平狀態,地方缺乏自主的決策權力,地方的不同部門之間相互扯皮,再由最高統治者裁判,一旦遭遇內部起義和外敵入侵的情況,反應是非常遲鈍的。

而封建制就恰恰反過來了。承包的色彩決定了地方一個個政府單位擁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最高統治者沒有集中的決策權和資源調配的能力,也就不能跟勁往一處使,不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換個角度,這也是優點。當遇到外敵入侵和地方動亂,擁有實權的地方的政府單位會以最快的效率作出反應。

還有一個區別是,封建制下的地方領主,擁有實質的地方主權,地方治理的好與不好,都會直接回饋給領主,就如同,自家的田,種好與不種好,領主只要不傻,都會自己看著辦。

而郡縣制下的地方官員,只是地方的分公司經理人,國王或者皇帝的打工仔,地方治理的好與不好,與地方官員沒有太大的關係,重要的是按照上面的意思來管理,就如同,反正地不是自家的,出工不出力,混個工分而已。

郡縣制與封建制,孰優孰劣?你們怎麼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