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秦帝國之名將世家:李氏家族,秦有李信,漢有李廣!

在我國歷史上, 名將常有, 而名將世家真的不常有!而偏偏在秦卻出現了三個名將世家, 分別是:蒙氏家族、王翦家族、李氏家族。

蒙氏家族與王翦家族, 已在之前講過, 約好最後再講這個李氏家族, 今天就來完成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李氏家族。

據《名將世家與秦帝國的興亡》一書記載:"李氏家族是一個活躍而不安定的家族。 "李氏家族以李信為代表, 而李信的歷代祖先中, 有的做過魏國的大父, 有的做過趙國的將軍, 到他的高祖時, 開始在秦國任將軍, 這一家族就此在秦國紮下了根。 此家族成名晚于蒙氏家族與王翦家族(當然, 同一時代怎麼可能出現三大世家, 只能錯開~)

李氏家族代表人物---李信

先祖:李宗, 字尊祖, 任魏國將軍, 被封為幹木大夫, 他是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的長子。

祖父:李崇, 秦國隴西太守, 封南鄭公。

父親:李瑤, 秦國南郡太守, 封狄道侯。

李信:生卒年不詳, 字有成, 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 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 主要功績:參與攻伐趙國、滅燕國、楚國、齊國等戰役。

參與伐趙, 嶄露頭角

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 是秦國少壯派中較有為的顯赫人物, 同時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 秦國俘虜韓王安、滅亡韓國後, 秦王政派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逼近漳水、鄴城, 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 與王翦軍隊共同包圍趙軍, 一舉攻破趙國。

攻伐燕國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 因荊軻刺秦王事件, 大怒於是派王翦等攻打燕國。 前226年, 李信率領先遣部隊最先抵達易水河畔,

以輕裝騎兵突進大敗燕太子丹, 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薊城堅守。

不久, 王翦率領大軍抵達並攻克薊城, 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保遼東, 李信率軍緊追不捨, 燕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 李信帶著數千士兵追擊燕太子丹到衍水。

此時燕王喜派人斬殺燕太子丹, 並將其首級獻給秦國, 但李信與王賁卻沒有停止進攻。 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秦軍俘虜燕王喜, 燕國滅亡。

由於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 而正是這次戰役的出色表現, 使得他贏得始皇的信任, 並派他領軍繼續主持其後的滅楚戰爭。

興師伐楚

秦橫掃六國,勢如破竹,先後滅亡韓、趙、魏三國,並數次擊敗楚軍。燕王喜逃亡被滅後,秦打算攻滅楚國,完成統一霸業。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便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需調用多少軍士才夠?”李信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贏政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贏政於是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王翦回鄉養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李信乘勝攻克鄢郢,隨即率領部隊向西進軍,要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會師。當時楚國將領項燕率領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跟蹤追擊李信軍隊,連續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李信部隊大敗。

而秦王政得知秦軍兵敗的消息,親自向王翦道歉並請求王翦複出。王翦此戰大敗楚軍,斬殺楚國將軍項燕,楚軍潰敗逃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俘楚王,楚國滅亡。

平定燕齊

秦王政並沒有因為李信攻打楚國失敗就怪罪於他,依舊相信李信的能力,因此仍重用他。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攻入都城臨淄,齊國國民中無人敢於抵抗,齊王投降于秦,齊滅亡。李信因功被封為"隴西侯",此後,舉家從槐裡遷往隴西成紀。

總結一下:

秦王政十九年(西元前228年)李信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一舉攻破趙國。

秦王政二十一年(西元前225年)李信率軍于易水擊破燕國太子丹軍隊。

秦王政二十二年(西元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楚國平輿為楚將項燕所敗。

秦王政二十五年(西元前222年)李信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李信與王賁攻滅齊國。

秦始皇:"李將軍果勢壯勇。"

司馬遷《史記》:"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

關於李信的死因史書上沒有記載,最詳細的記載也只是說他跟隨王翦父子平定齊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史書中仿佛消失了一般。據後世推斷,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如果是戰死,應該有記載;如果賜死,那得是多大的罪過;所以病死或壽終正寢,應是最有可能的。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後人仍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關於飛將軍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詞句詩,想必已經耳熟能詳,其事蹟將在之後的秦漢篇章裡詳細說道~)。

小史個人愚見:

其實,個人不太贊同用"活躍而不安定"一詞來形容李氏家族,要知道蒙氏家族之蒙驁,也並非土生土長的秦國人,原本是齊國人,後來投靠秦國,才出現一蒙三代俱秦將,內史忠賢也。李氏家族的歷代先祖之所以輾轉多國之間沒有紮根,最大可能就是不遇明君或志向難以舒展!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

興師伐楚

秦橫掃六國,勢如破竹,先後滅亡韓、趙、魏三國,並數次擊敗楚軍。燕王喜逃亡被滅後,秦打算攻滅楚國,完成統一霸業。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便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需調用多少軍士才夠?”李信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贏政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贏政於是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王翦回鄉養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李信乘勝攻克鄢郢,隨即率領部隊向西進軍,要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會師。當時楚國將領項燕率領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跟蹤追擊李信軍隊,連續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李信部隊大敗。

而秦王政得知秦軍兵敗的消息,親自向王翦道歉並請求王翦複出。王翦此戰大敗楚軍,斬殺楚國將軍項燕,楚軍潰敗逃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俘楚王,楚國滅亡。

平定燕齊

秦王政並沒有因為李信攻打楚國失敗就怪罪於他,依舊相信李信的能力,因此仍重用他。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攻入都城臨淄,齊國國民中無人敢於抵抗,齊王投降于秦,齊滅亡。李信因功被封為"隴西侯",此後,舉家從槐裡遷往隴西成紀。

總結一下:

秦王政十九年(西元前228年)李信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一舉攻破趙國。

秦王政二十一年(西元前225年)李信率軍于易水擊破燕國太子丹軍隊。

秦王政二十二年(西元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楚國平輿為楚將項燕所敗。

秦王政二十五年(西元前222年)李信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李信與王賁攻滅齊國。

秦始皇:"李將軍果勢壯勇。"

司馬遷《史記》:"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

關於李信的死因史書上沒有記載,最詳細的記載也只是說他跟隨王翦父子平定齊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史書中仿佛消失了一般。據後世推斷,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如果是戰死,應該有記載;如果賜死,那得是多大的罪過;所以病死或壽終正寢,應是最有可能的。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後人仍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關於飛將軍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詞句詩,想必已經耳熟能詳,其事蹟將在之後的秦漢篇章裡詳細說道~)。

小史個人愚見:

其實,個人不太贊同用"活躍而不安定"一詞來形容李氏家族,要知道蒙氏家族之蒙驁,也並非土生土長的秦國人,原本是齊國人,後來投靠秦國,才出現一蒙三代俱秦將,內史忠賢也。李氏家族的歷代先祖之所以輾轉多國之間沒有紮根,最大可能就是不遇明君或志向難以舒展!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