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賽珍珠獲諾獎《大地》創作背景是宿州

賽珍珠獲諾獎《大地》創作背景是宿州

趙汗青

賽珍珠是中國讀者極為熟悉和喜愛的美國作家, 曾長期在中國工作、生活, 賽珍珠幼年便隨父母來到中國, 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 她以皖北宿州農村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地》同時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她也由此被稱為“大地的女兒”。

1883年, 美國傳教士賽兆祥攜妻子卡洛琳來到杭州, 後來, 夫妻兩人經鎮江渡江北上, 沿京杭大運河來到蘇北重鎮清江浦傳教。 期間卡洛琳在中國共生了四個孩子, 有三個都死於當時無法防治的“熱病”,

於是她被送回美國休養, 期間生下了女兒賽珍珠。 1892年10月, 賽兆祥夫婦帶著只有4個月大的女兒回到清江浦, 賽珍珠兩歲時, 賽兆祥被教會調往鎮江。

關於賽珍珠名字的由來, 眾說紛紜。 據說有一次賽兆祥為幾位教民講授《聖經》, 賽珍珠在旁吵鬧, 賽兆祥對妻子說:“你將康福特(賽珍珠原名)帶到裡屋去。 ”一位教民聽了, 對賽兆祥說:“這個名字叫起來有些拗口, 還是給她取個中國名字吧!”

孩子原名就有“珍珠和安慰”的意思, 她又是夫妻倆的掌上明珠, 於是賽兆祥便以“賽”為姓, 為女兒起了“賽珍珠”這個寓意深刻的中國名字。

賽珍珠的啟蒙老師是她的保姆王阿媽, 在賽珍珠的眼裡, 她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 王阿媽給賽珍珠講《三國》, 《水滸》,

《三國演義》中劉備招親的甘露寺就在鎮江, 動人的故事讓賽珍珠領略了東方文化的奇妙。 後來她隨第一任丈夫在皖北宿州生活了五年, 創作長篇小說《大地》時便有意無意地借用了中國章回小說的一些手法, 讓人讀來妙趣橫生, 愛不釋手。

1900年賽珍珠8歲時, 中國北方爆發了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 外國傳教士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賽兆祥借機攜妻女回國探親, 賽珍珠第一次回到了美國故鄉。 兩年後, 10歲的賽珍珠重返鎮江, 受教於一位飽學宿儒的孔先生門下, 學習四書、五經, 接受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放學回家後, 母親教她英文、音樂、美術和宗教方面的知識。 賽珍珠自幼便受到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影響和薰陶, 這對她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也為她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提供了開闊的視野。

幾年後, 賽珍珠到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鎮江崇實女中讀書, 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 17歲時, 賽珍珠回國進藍道夫·梅康女子學院就讀。 她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 廬山、鎮江、宿州和南京等許多地方都曾留下過她的足跡。 連自己都覺得“與中國人沒什麼兩樣”, 她在藍道夫·梅康女子學院賽珍珠檔案的籍貫一欄, 就赫然寫著“中國”的字樣除了金髮碧眼的外表, 賽珍珠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姑娘, 多年以後, 她在《中國的今昔》一書中深情地寫道:“我一生到老, 從童稚到少女到成年, 都屬於中國。 ”

如果說馬可·波羅是以遊記的方式將中國介紹到國外,

那麼賽珍珠則是用小說把中國描繪給世界。

大學畢業後賽珍珠重返中國, 當時父親在風景如畫的廬山牯嶺有一座別墅, 每當夏季來臨, 賽兆祥一家都會到廬山避暑。 賽珍珠在廬山最喜歡做的事, 就是每天早上到屋後嶺上采回大把鮮花插在花瓶裡, 從不間斷。 她喜歡採摘紫萁和百合, 但有一種黃色的百合她卻從不采, 因為這種花的花期只有一天, 她心疼它生命的短暫。 她的這種人文情懷, 後來在其作品中得到淋漓盡致的渲染和發揮。 就在美麗的牯嶺, 賽珍珠邂逅了第一任丈夫、青年農學家約翰·布克, 兩人很快便陷入了愛河。

婚後, 賽珍珠隨丈夫來到皖北宿州工作。 這段經歷對賽珍珠來說至關重要,

後來成為其代表作《大地》的創作靈感和原型。 從1917年到1921年, 賽珍珠在宿州居住五年。 五年裡, 賽珍珠在教會辦的啟秀女校(今宿州九中)執教, 並一度任校長。 同時, 她還參與創辦了民愛醫院(今宿州市立醫院)。 賽珍珠的學生馮秀媛(原名馮玉淑)、嶽繼先、汪培珍等人, 後來都成為宿州名人。 此期張太太(原名周淑貞)在她影響下開辦女子小學, 讓女兒張雅青(原名張純賢)任校長多年。 還經常同丈夫布克下鄉調查農業生產(她的丈夫布克是個農藝家), 利用此機會, 她結識了一些農民朋友。 在她的朋友當中, 社會層次各不相同, 有遍身羅綺的城市婦女, 也有蓬門蓽戶的鄉下農婦。 尤其是每次下鄉, 她都深入農民中間, 問這問那, 深入瞭解農民的生活。

一個秋天,她同丈夫布克由宿城到濉溪口去,布克騎車,賽珍珠坐二人小轎。濉溪口,俗稱口子,舊宿州的三大鎮之一,是名聞遐邇的口子酒產地。由於濉溪口是名鎮,因而早就有了教會辦的教堂。距教堂不遠的一條街上,住著一姓李的大戶,擁有良田數百畝,並兼營商業,在當地享有盛名。李姓大門上貼著:“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對聯。李家人丁旺盛,三世同堂,婆婆和兒媳都是基督教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李家婆媳同賽珍珠相識,李家的兒媳對這位洋女士尤其佩服。

一天,李家的小媳婦偷偷邀賽珍珠到她家裡玩,她們同坐在紅羅帳下,於是出現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告訴我,你真的當著別人的面,跟你丈夫講話嗎?”小媳婦問。

“真的。”賽珍珠回答。

“不怕人笑話?”

“我不認為那有什麼不好。”

“你猜我結婚幾年了?”

“沒幾年吧,看上去你這麼年輕,房間的東西都還是新的。”

“我過門兩年了。我們這裡的規矩:媳婦當著眾人,不能和丈夫講話,見到公公只能低頭走,更不能說話。”

“我從未見過我的公婆,因為他們在大海那邊的美國。”

“那你是怎麼結的婚?”

“自己結的,只要男女同意就可以了。”

“呦呦,那怎麼可以?”

“怎麼不行?我們那兒都這樣。”

“還是你們那好,我們這可不管,我最頭疼的是:我平時跟丈夫在一塊的時間太短,他白天下地幹活,很晚才回來,回來後還得到他父母房間裡轉上幾小時,以表孝道,很晚才能到我這來……平時我只能同傭人、下人說話,見了長輩也不能先開口……只能等到熬成婆婆……”

這就是當時中國婦女的現狀,中國的封建禮俗緊緊地束縛著她們,使她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賽珍珠很同情這位小媳婦,更同情中國當時像李家小媳婦這樣的所有婦女。於是她掌握了宿州當時大量的農村素材,使她走上了輝煌的創作之路。當時,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在宿州設立福音堂,並建立了學校和“農業科學試驗部”,約翰·布克便在“農業科學試驗部”工作(今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布克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西方先進的農耕方式教給中國農民,賽珍珠陪著丈夫一起下鄉,走家串戶,接觸了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還和他們交上了朋友。所有這一切,都讓賽珍珠近距離接觸了中國最底層百姓的生活,瞭解了他們的苦楚與歡樂,正如後來她在書中所說:“他們承擔著生活的重負,做得最多,掙得最少。他們與大地最親近,無論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實的。”

賽珍珠夫婦最初住在宿州城內一所青瓦灰磚的中式平房中,後來搬到自己設計的一座西式樓房裡。隨著與當地居民熟悉甚至成為朋友後,她便深深愛上了這個地方。而這裡的百姓對這對洋夫婦也是印象頗深:“她還是一位雙十年華稍過的少婦,頎長的身材,兩道彎彎的濃眉下,一雙碧色的大眼睛,不時閃帽著智慧的光芒。在人們眼中,她同樣具有東方的女性美。賽珍珠的丈夫布克,平日總是騎著一輛腳踏車去城外的"農事部"上班。那時,腳踏車在宿州很少見,人們稱為"洋驢子"。”

1931年3月,《大地》在美國出版,引起轟動,被列為暢銷書。1932年《大地》獲得美國普林斯頓文學獎;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手中接過證書和獎金,然後致辭說:“中國人的生活這麼多年來也就是我的生活,真的,他們的生活必將永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1934年,賽珍珠與丈夫布克的感情疏遠,兩人分居。第二年,賽珍珠離開中國,與約翰·戴出版公司總經理、《亞洲》雜誌主編理查·弗威爾士結婚,從此定居美國。

《大地》之後,賽珍珠又創作了《兒子們》、《分家》,與《大地》並稱為三部曲,內容涉及了軍閥混戰、革命起義、西為中用等當時中國社會中的許多重大問題。與此同時,她還將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譯成英文,她為《水滸傳》英譯本取的名字《四海之內皆兄弟》令人嘆服,作家林語堂曾對賽珍珠說:“多虧你的譯本,使這部名著全球聞名。現在國外甚至有人將施耐庵比作荷馬,稱讚中國也有《伊利亞特》、《奧德賽》那樣的作品。”

中國是賽珍珠永遠的的精神家園,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她依然在記述著中國的故事。1973年,81歲的賽珍珠在美國去世。她一生寫了85部作品,包括小說、傳記、兒童文學等。她的作品被美國總統尼克森譽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樑”。

可見賽珍珠對中國的重要,對宿州更重要。賽珍珠在宿州生活五年,故居共有四處:一處在今天的大河南街福音堂院內,一處在福音堂西約百米處路北,一處在原宿州市市委黨校院內,一處在現宿州市市立醫院院內。宿州市現有賽珍珠紀念館三處;宿州學院、市立醫院、埇北文化小鎮(籌)。

如果賽珍珠的靈魂漂遊太空,我想,她一定會到中國來,到《大地》的發生地宿州來。

注:特別感謝原宿州市委張克副秘書長、宿州市政協港澳臺和外事委員會居永立主任、宿州學院賽珍珠·布克紀念館負責人鄢化志教授、宿州元一文化李連元先生、宿州學院楊文藝副教授。

一個秋天,她同丈夫布克由宿城到濉溪口去,布克騎車,賽珍珠坐二人小轎。濉溪口,俗稱口子,舊宿州的三大鎮之一,是名聞遐邇的口子酒產地。由於濉溪口是名鎮,因而早就有了教會辦的教堂。距教堂不遠的一條街上,住著一姓李的大戶,擁有良田數百畝,並兼營商業,在當地享有盛名。李姓大門上貼著:“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對聯。李家人丁旺盛,三世同堂,婆婆和兒媳都是基督教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李家婆媳同賽珍珠相識,李家的兒媳對這位洋女士尤其佩服。

一天,李家的小媳婦偷偷邀賽珍珠到她家裡玩,她們同坐在紅羅帳下,於是出現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告訴我,你真的當著別人的面,跟你丈夫講話嗎?”小媳婦問。

“真的。”賽珍珠回答。

“不怕人笑話?”

“我不認為那有什麼不好。”

“你猜我結婚幾年了?”

“沒幾年吧,看上去你這麼年輕,房間的東西都還是新的。”

“我過門兩年了。我們這裡的規矩:媳婦當著眾人,不能和丈夫講話,見到公公只能低頭走,更不能說話。”

“我從未見過我的公婆,因為他們在大海那邊的美國。”

“那你是怎麼結的婚?”

“自己結的,只要男女同意就可以了。”

“呦呦,那怎麼可以?”

“怎麼不行?我們那兒都這樣。”

“還是你們那好,我們這可不管,我最頭疼的是:我平時跟丈夫在一塊的時間太短,他白天下地幹活,很晚才回來,回來後還得到他父母房間裡轉上幾小時,以表孝道,很晚才能到我這來……平時我只能同傭人、下人說話,見了長輩也不能先開口……只能等到熬成婆婆……”

這就是當時中國婦女的現狀,中國的封建禮俗緊緊地束縛著她們,使她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賽珍珠很同情這位小媳婦,更同情中國當時像李家小媳婦這樣的所有婦女。於是她掌握了宿州當時大量的農村素材,使她走上了輝煌的創作之路。當時,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在宿州設立福音堂,並建立了學校和“農業科學試驗部”,約翰·布克便在“農業科學試驗部”工作(今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布克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西方先進的農耕方式教給中國農民,賽珍珠陪著丈夫一起下鄉,走家串戶,接觸了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還和他們交上了朋友。所有這一切,都讓賽珍珠近距離接觸了中國最底層百姓的生活,瞭解了他們的苦楚與歡樂,正如後來她在書中所說:“他們承擔著生活的重負,做得最多,掙得最少。他們與大地最親近,無論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實的。”

賽珍珠夫婦最初住在宿州城內一所青瓦灰磚的中式平房中,後來搬到自己設計的一座西式樓房裡。隨著與當地居民熟悉甚至成為朋友後,她便深深愛上了這個地方。而這裡的百姓對這對洋夫婦也是印象頗深:“她還是一位雙十年華稍過的少婦,頎長的身材,兩道彎彎的濃眉下,一雙碧色的大眼睛,不時閃帽著智慧的光芒。在人們眼中,她同樣具有東方的女性美。賽珍珠的丈夫布克,平日總是騎著一輛腳踏車去城外的"農事部"上班。那時,腳踏車在宿州很少見,人們稱為"洋驢子"。”

1931年3月,《大地》在美國出版,引起轟動,被列為暢銷書。1932年《大地》獲得美國普林斯頓文學獎;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手中接過證書和獎金,然後致辭說:“中國人的生活這麼多年來也就是我的生活,真的,他們的生活必將永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1934年,賽珍珠與丈夫布克的感情疏遠,兩人分居。第二年,賽珍珠離開中國,與約翰·戴出版公司總經理、《亞洲》雜誌主編理查·弗威爾士結婚,從此定居美國。

《大地》之後,賽珍珠又創作了《兒子們》、《分家》,與《大地》並稱為三部曲,內容涉及了軍閥混戰、革命起義、西為中用等當時中國社會中的許多重大問題。與此同時,她還將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譯成英文,她為《水滸傳》英譯本取的名字《四海之內皆兄弟》令人嘆服,作家林語堂曾對賽珍珠說:“多虧你的譯本,使這部名著全球聞名。現在國外甚至有人將施耐庵比作荷馬,稱讚中國也有《伊利亞特》、《奧德賽》那樣的作品。”

中國是賽珍珠永遠的的精神家園,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她依然在記述著中國的故事。1973年,81歲的賽珍珠在美國去世。她一生寫了85部作品,包括小說、傳記、兒童文學等。她的作品被美國總統尼克森譽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樑”。

可見賽珍珠對中國的重要,對宿州更重要。賽珍珠在宿州生活五年,故居共有四處:一處在今天的大河南街福音堂院內,一處在福音堂西約百米處路北,一處在原宿州市市委黨校院內,一處在現宿州市市立醫院院內。宿州市現有賽珍珠紀念館三處;宿州學院、市立醫院、埇北文化小鎮(籌)。

如果賽珍珠的靈魂漂遊太空,我想,她一定會到中國來,到《大地》的發生地宿州來。

注:特別感謝原宿州市委張克副秘書長、宿州市政協港澳臺和外事委員會居永立主任、宿州學院賽珍珠·布克紀念館負責人鄢化志教授、宿州元一文化李連元先生、宿州學院楊文藝副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