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2種中國經典(推薦收藏)

今天是國慶日。

102種中國經典來了(《中國文庫》第三輯)。

一、哲學社會科學類

1. 毛澤東 《毛澤東的五篇哲學著作》

本書收錄毛澤東關於哲學方面的五篇經典文章,

包括《實踐論》 《矛盾論》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等。

2. 韓樹英 主編 《通俗哲學》:青年人自學哲學的經典讀本。

書中配有著名漫畫家方成的哲理漫畫,

發人深思。

“飛碟”之謎——本質和現象

“持謝鄰家子, 效顰安可希?”——內容和形式

“寧可找到一個因果的解釋, 不願獲得一個波斯王位”——原因和結果

黑海風暴和天氣預報的產生——必然性和偶然性

從認識“宇宙速度”到人造衛星上天——可能性和現實性

3. 孫正聿 《哲學通論》:哲學究竟是什麼?

科學以整個世界為物件, 從而構成關於世界的全部思想;而科學所形成的關於世界的全部思想, 又成為哲學反思的物件。

4. 金嶽霖 《論道》:中國現代哲學中系統最完備、最富有創造性的本體論專著。

本書使中國學術產生了方法論上的革命, 對中國傳統的重感悟、輕邏輯的學風具有強烈的衝擊作用。

5. 陳鼓應 《老莊新論》:聽陳鼓應先生闡述老莊哲學思想內涵及其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6.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本書是柳詒徵闡述中國文化的代表作, 也是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巔峰之作,

自問世以來深受學界推崇, 沾溉極廣。

7. 湯一介主編 《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1-4):湯一介先生主編, 瞭解西方哲學東漸的發展史。

《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導論》

《分析哲學在中國》

《進化主義在中國》

《中國本土文化視野下的西方哲學》

8.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從十種重要佛教經典與禪宗思想的關係切入,厘清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與傳統經典的關係。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也是儒、釋、道三家融合的重要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9. 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

用小說體寫作,集真實性、歷史性與理論性為一體的社會人類學學術專著,包含著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家族歷史,是中國鄉村社會與家族體系的縮影。

10. 費孝通 《生育制度》

11. 徐士英《競爭法論》: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健全競爭法律制度,這已成為共識。

12. 虞和平 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

第一卷《提前與準備》:1911年之前傳統經濟的發展;

第二卷《啟動與抉擇》:1912年至1949年10月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啟動和艱難發展;

第三卷《改道與騰飛》:1949年10月至200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道路轉變。

13. 李劍農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一部真正的中國近代政治通史。幾十年來—直是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必備參考書。

14.周桂鈿 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儒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幹,政治哲學是儒學的中心,而民本論則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中心。

本書從天命論、經學、大一統論、綱常論、民本論、德治論、常變論等幾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形成、發展、特點,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

19世紀西潮東漸之際,中西文明發生激烈撞擊,受西潮影響的士大夫中逐漸孕育出與傳統思想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新思想觀念。

16. 周穀城《中國政治史》:提綱挈領闡述自遠古到五四運動間中國各種政治現象的演變。

17. 雷海宗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探討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文官與武官的關係、家族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係、皇族血統退化與國力盛衰的關係、中國歷史的分期等問題。

18. 瞿同祖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深入分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實施情況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揭示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徵。

19. 馬建忠《馬氏文通》:最早於189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漢語語法著作,奠定了漢語語法研究的基礎。

20. 黃種廉 李亞舒 《科學翻譯學》

21. 陳祖武、朱彤窗 《乾嘉學派研究》

清代乾隆、嘉慶兩朝,迄于道光中葉的百餘年,經史考證,樸學大興,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學術史上稱之為乾嘉學派。

22. 李進新《絲綢之路宗教研究》

新疆位於國際大通道絲綢之路的核心位置,是人類諸多文明的交匯點。

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新疆自遠古至20世紀上半葉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及其基本特徵與演變路徑。

23. 胡適《胡適選集》

《中國古代哲學史》是胡適1917年在北京大學的講義稿,作者將西方近代學術與乾嘉學派的方法結合起來,評述先秦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莊子、荀子的哲學思想,在學科研究的構想和體系方面,為近代史學研究和著述提供了新的範式。

24. 李零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作者積二十多年的研究,根據一手材料和親身體會,對簡帛古書的研究提供的鳥瞰式的全景描述,同時也是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授課的講義。

25. 王春瑜 主編《中國反貪史》:系統地梳理了自先秦至清朝的貪污腐敗狀況、反貪工作的輪廓和脈絡,總結了中國古代貪污腐敗和反貪工作的規律。

二、史學類

26.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旁徵博引,“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理論及古史系統,對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7.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

28. 金毓黻 《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史開創時期的代表性著作。

29. 白壽彝 《中國回回民族史》:用新體例撰寫的回族通史。

30. 餘大鈞 譯注 《蒙古秘史》

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學古典名著。瞭解蒙古族的起源與社會、文化等方面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之一。

31. 孟森《清史講義》

32.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本書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四篇,主要討論唐代中外文化關係史和國內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

第二部分十篇,屬—于敦煌學的範圍;

第三部分三篇,主要討論攝山佛教石刻和明清之際傳人中國的西洋美術;

第四部分六篇,屬於目錄學範圍。

33. 薛宗正 《絲綢之路北庭研究》

北庭古城所在的新疆吉木薩爾縣是天山北麓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古金附國、漢金蒲城、唐北庭軍府駐地的庭州、北庭回鶻,到察合台蒙古都城別失八裡,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一直閃耀著多元文化的奇光異彩。

34. 雷家驥《武則天傳》

武則天是一個富有傳奇性和爭議性的人物,一生行事甚多,角色複雜。

35.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對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變革都有理想和抱負、韜略和辦法,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積極推動以富國富民強兵為宗旨的變法革新運動。

36. 毛澤東《毛澤東自述》

輯錄了毛澤東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諾的四次談話以及相關的背景材料。這些談話均出自毛澤東口述,1936年的談話還經毛澤東本人審閱。

這些談話講述了毛澤東自己的革命經歷,對當時的許多重大政治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並作出了科學預見,公開發表後引起轟動,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是認識、研究毛澤東的重要依據。

3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周恩來年譜(1898-1949)》

以大量文獻檔案資料為依據,以編年體的形式,翔實、準確地記述了周恩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卓著功勳的輝煌的一生。

3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

3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一部記載鄧小平自1975年至1997年的工作、思想和業績的編年體著作。

40. 金春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04)》

三、綜合 · 普及類

41. 馮友蘭 《三松堂自序》

本書所述,起自1890年代,迄於1980年代,憶往事,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對於理解、評價作者及其著作具有重要價值。

42. 張申府《所思》

43. 葉靈鳳《讀書隨筆》

44. 張中行《順生論》

45. 林子青《弘一法師書信》

收錄弘一法師致友人書信七百餘通。

這些書信,多數非常簡短,不過寥寥數語,但是無一不真實地體現了他的交遊愛好與待人接物的態度、學術觀點與思想感情。

46. 周振甫《詩詞例話》

從歷代詩話、詞話和詩詞評中選錄具有獨到見解的段落260多則,按閱讀、寫作、修辭、風格四個方面(共75個小標題)歸類編排。

47.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

作者一生愛書,每到一地,稍有空閒,定到當地圖書館、書肆,翻閱、流覽新書、舊書,尤其鍾情於訪求善本書、孤本書,而且範圍十分廣泛,文史哲經、風俗人情、醫理科技,無不關注。

48. 趙家璧《編輯憶舊》

作者晚年的回憶錄,以其在良友圖書公司期間的編輯活動為主,敘述其所見、所聞、所想,既是作者從事編輯工作的思考和經驗總結,也是對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進步出版工作的綜合概括。

49. 周汝昌《北斗京華—北京生活五十年漫憶》

作為一部文化隨筆集,本書八十多篇散文以地理、人物、事件為綱,細述老北京風物興衰與人事代謝,感慨風物之變遷零落,追思故交之音容笑貌,凝聚了作者對中華文物、舊日師友的無限深情和對過往的人情時序、古道淳風的綿綿追懷。

四、藝術類

50. 黃賓虹 《黃賓虹談藝錄》

從黃賓虹的傳世詩文中輯錄專門論及繪畫藝術的內容,言簡意賅,集中討論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道與藝、造化與心源、筆墨法則、章法因創(傳承與創新)等主題。

51. 張庚 郭漢城 主編《中國戲曲通史》

52.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

53. 仲高《絲綢之路藝術研究》

在跨文化和跨學科研究的宏觀視野下,通過微觀剖析,探尋絲綢之路藝術的文化語境、生成機制、藝術類型、本體論特徵及不同文化、藝術間的關係。

54. 廖靜文 《徐悲鴻一生》

55. 蔡仲德 《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

56.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

“書與畫授受淵源,自古迄今,統紀分明,蔚為大觀。”

將中國繪畫史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一一上古史,先秦至隋;中古史,唐至元;近世史,明清。作者以極其精練的文字,不僅提綱挈領地闡述了中國繪畫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以及—些代表性畫家的風格,而且更注重中國畫發展歷程中內在的淵源關係。

57. 梁思成《中國雕塑史》

根據作者1929—1930年在東北大學講授“中國雕塑史”的講課提綱整理、配以圖片編輯而成,提綱挈領地介紹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特徵及其發展歷程。

58.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認為,只有深刻地瞭解歷史,才能準確把握整個學科的發展方向,因此,他研究建築史,不僅注重史料,介紹各個歷史時期建築的風格與特徵,還深入研究建築風格特徵的演變規律及其制約因素,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思想。

59.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

白殷商至秦代,書法以字形的裝飾美、書體的規範美為主,這與當時文字以社會功能和教化功能為主、書體和美感尚不能提供足夠的想像和創造空間有關。

60.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

吳冠中對《畫語錄》逐字逐句譯述,並加上必要的解釋與評議,闡明石濤的創作意圖與創作心態,尤其重視其吻合現代造型規律的觀點。書末還附有《畫語錄》的兩個版本——《美術叢書》影印本《苦瓜和尚畫語錄》和大滌堂刻本《畫譜》。

61. 劉海粟 《存天閣談藝錄》

劉海栗談論藝術修養與創造經驗的隨筆集。

全書分為兩部分:一是藝文雜談,二是師友、往事追憶。這些文章雖然多半為興之所至或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卻是他從藝閱世幾十年來思想、藝術和感情的結晶,風格直率,感情真摯。

62. 華君武《漫畫漫話》

63. 張大千 《張大千談藝錄》

從張大千的傳世詩文中輯錄涉及繪畫藝術的內容,這些文字既有張大千繪畫理論思考的總結、中國繪畫藝術成就的點評集錦,也有他個人繪畫創作經驗的結晶,對繪畫創作、繪畫藝術史研究、繪畫藝術鑒賞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科學技術類

64. 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對中國古代星占學系統進行整體性的闡述,總結了星占學的理論特點——陰陽五行學說貫穿於整個星占學體系。

65. 張培瑜《中國古代曆法》:以大量史料為基礎,梳理歷史上各曆推步方法,復原曆術演算法和資料,闡述曆術推步的天文意義。

中國古曆計算方法的發展進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至明代、清初、清代中後期,計算方法不斷完善,到了清代則開始採用西方近代天文學理論與方法,如採用第穀改進的地心體系、地心橢圓運動體系、開普勒第一、二定律等。

66. 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闡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天文學的思想。

本書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系統地梳理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史上的主要問題——宇宙本原與演化學說、天地構造學說、天論與天體論、天象論、地動說與潮汐論、曆法思想、星占思想與天人感應說,闡述了天文學思想與哲學思想、社會政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關係,指出中國古代天文學觀象以授人時和觀象以見吉凶的功能,是推動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兩大杠杆。

67. 江曉原 《天學真原》:考察中國天文、曆術的性質與社會功能,認識中國古代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和解釋。

中國古代“天學”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功能,古人通過星占以“通天”,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決策諮詢甚至決策依據,為王(皇)權服務,這就是中國天學的“真原”。

68. 郭金彬 孔國平 《中國傳統數學思想史》:系統闡述中國數學的歷史,中國數學的發展。

本書按年代序列,以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為基點,比較系統地敘述了自上古以來傳統數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歷程,闡述中國傳統數學思想的成就、數學思想與政治的複雜關係、中西數學思想的交流與相互影響等。

六、文學類

69. 林語堂 《京華煙雲》:林語堂的代表性作品,被改編成數版電視劇。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週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70. 穆旦《穆旦詩文集》

71.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修訂本)

72. 何其芳《何其芳散文選集》

73. 廢名《廢名選集》

74. 周大新《第二十幕》

75. 張承志 《金牧場》

76. 張煒《古船》:當代中國最有氣勢,最有深度的文學傑作之一,“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

古船,就是中國。

77. 李劼人《大波》:“小說的近代史”、“小說的《華陽國志》”。

本書與作者另外兩部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共同構成了影響深遠的“大河三部曲”。

78.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以主人公季交恕的人生經歷為主線,描述了清末戊戌變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歷史演變的輪廓。

79. 高雲覽 《小城春秋》

80. 馮德英《苦菜花》

81. 吳祖光《風雪夜歸人闖江湖》

82. 夏衍《上海屋簷下 法西斯細菌》

83. 李健吾《咀華集 咀華二集》

作者兩部文學批評集《咀華集》和《咀華二集》的合編。前者初版於1936年,後者初版於1942年。收錄的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批評觀念和批評文章的魅力。

84.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

85. 葉嘉瑩 《迦陵論詩 叢稿》

86.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87. 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

88.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

89. [美] 葉維廉 《中國詩學》

90. 林非 《魯迅和中國文化》

91. 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充分發達的時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高峰,也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得以確立並初步發展的時期。

92. 劉登翰、莊明萱 等主編 《臺灣文學史》

93. 陳映真《陳映真自選集》

作者親自選定的作品集,收錄所及主要包括作者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品。

94.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自選集》

95. 陳夢家《夢家詩集》

96. 古華 《芙蓉鎮》:小說曾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1986年,《芙蓉鎮》被謝晉改編成電影。

97. 李準《黃河東流去》:小說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98. 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99. 賈平凹 《浮躁》:賈平凹“商周系列”第一部作品,奠定了其在文壇的實力派地位。該書一經出版即引起轟動,並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

100. 唐浩明《曾國藩》:“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之作,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

《曾國藩》出版後,暢銷中國圖書界,先後獲湖南省圖書最高獎、國家“八五”(1990-1995)圖書獎長篇小說獎等獎項。

101. 莫言 《紅高粱家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代表作。

102. 路遙 《平凡的世界》:小說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8.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從十種重要佛教經典與禪宗思想的關係切入,厘清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與傳統經典的關係。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也是儒、釋、道三家融合的重要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9. 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

用小說體寫作,集真實性、歷史性與理論性為一體的社會人類學學術專著,包含著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家族歷史,是中國鄉村社會與家族體系的縮影。

10. 費孝通 《生育制度》

11. 徐士英《競爭法論》: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健全競爭法律制度,這已成為共識。

12. 虞和平 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

第一卷《提前與準備》:1911年之前傳統經濟的發展;

第二卷《啟動與抉擇》:1912年至1949年10月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啟動和艱難發展;

第三卷《改道與騰飛》:1949年10月至200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道路轉變。

13. 李劍農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一部真正的中國近代政治通史。幾十年來—直是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必備參考書。

14.周桂鈿 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儒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幹,政治哲學是儒學的中心,而民本論則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中心。

本書從天命論、經學、大一統論、綱常論、民本論、德治論、常變論等幾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形成、發展、特點,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

19世紀西潮東漸之際,中西文明發生激烈撞擊,受西潮影響的士大夫中逐漸孕育出與傳統思想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新思想觀念。

16. 周穀城《中國政治史》:提綱挈領闡述自遠古到五四運動間中國各種政治現象的演變。

17. 雷海宗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探討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文官與武官的關係、家族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係、皇族血統退化與國力盛衰的關係、中國歷史的分期等問題。

18. 瞿同祖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深入分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實施情況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揭示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徵。

19. 馬建忠《馬氏文通》:最早於189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漢語語法著作,奠定了漢語語法研究的基礎。

20. 黃種廉 李亞舒 《科學翻譯學》

21. 陳祖武、朱彤窗 《乾嘉學派研究》

清代乾隆、嘉慶兩朝,迄于道光中葉的百餘年,經史考證,樸學大興,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學術史上稱之為乾嘉學派。

22. 李進新《絲綢之路宗教研究》

新疆位於國際大通道絲綢之路的核心位置,是人類諸多文明的交匯點。

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新疆自遠古至20世紀上半葉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及其基本特徵與演變路徑。

23. 胡適《胡適選集》

《中國古代哲學史》是胡適1917年在北京大學的講義稿,作者將西方近代學術與乾嘉學派的方法結合起來,評述先秦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莊子、荀子的哲學思想,在學科研究的構想和體系方面,為近代史學研究和著述提供了新的範式。

24. 李零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作者積二十多年的研究,根據一手材料和親身體會,對簡帛古書的研究提供的鳥瞰式的全景描述,同時也是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授課的講義。

25. 王春瑜 主編《中國反貪史》:系統地梳理了自先秦至清朝的貪污腐敗狀況、反貪工作的輪廓和脈絡,總結了中國古代貪污腐敗和反貪工作的規律。

二、史學類

26.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旁徵博引,“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理論及古史系統,對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7.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

28. 金毓黻 《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史開創時期的代表性著作。

29. 白壽彝 《中國回回民族史》:用新體例撰寫的回族通史。

30. 餘大鈞 譯注 《蒙古秘史》

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學古典名著。瞭解蒙古族的起源與社會、文化等方面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之一。

31. 孟森《清史講義》

32.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本書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四篇,主要討論唐代中外文化關係史和國內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

第二部分十篇,屬—于敦煌學的範圍;

第三部分三篇,主要討論攝山佛教石刻和明清之際傳人中國的西洋美術;

第四部分六篇,屬於目錄學範圍。

33. 薛宗正 《絲綢之路北庭研究》

北庭古城所在的新疆吉木薩爾縣是天山北麓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古金附國、漢金蒲城、唐北庭軍府駐地的庭州、北庭回鶻,到察合台蒙古都城別失八裡,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一直閃耀著多元文化的奇光異彩。

34. 雷家驥《武則天傳》

武則天是一個富有傳奇性和爭議性的人物,一生行事甚多,角色複雜。

35.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對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變革都有理想和抱負、韜略和辦法,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積極推動以富國富民強兵為宗旨的變法革新運動。

36. 毛澤東《毛澤東自述》

輯錄了毛澤東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諾的四次談話以及相關的背景材料。這些談話均出自毛澤東口述,1936年的談話還經毛澤東本人審閱。

這些談話講述了毛澤東自己的革命經歷,對當時的許多重大政治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並作出了科學預見,公開發表後引起轟動,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是認識、研究毛澤東的重要依據。

3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周恩來年譜(1898-1949)》

以大量文獻檔案資料為依據,以編年體的形式,翔實、準確地記述了周恩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卓著功勳的輝煌的一生。

3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

3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一部記載鄧小平自1975年至1997年的工作、思想和業績的編年體著作。

40. 金春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04)》

三、綜合 · 普及類

41. 馮友蘭 《三松堂自序》

本書所述,起自1890年代,迄於1980年代,憶往事,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對於理解、評價作者及其著作具有重要價值。

42. 張申府《所思》

43. 葉靈鳳《讀書隨筆》

44. 張中行《順生論》

45. 林子青《弘一法師書信》

收錄弘一法師致友人書信七百餘通。

這些書信,多數非常簡短,不過寥寥數語,但是無一不真實地體現了他的交遊愛好與待人接物的態度、學術觀點與思想感情。

46. 周振甫《詩詞例話》

從歷代詩話、詞話和詩詞評中選錄具有獨到見解的段落260多則,按閱讀、寫作、修辭、風格四個方面(共75個小標題)歸類編排。

47.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

作者一生愛書,每到一地,稍有空閒,定到當地圖書館、書肆,翻閱、流覽新書、舊書,尤其鍾情於訪求善本書、孤本書,而且範圍十分廣泛,文史哲經、風俗人情、醫理科技,無不關注。

48. 趙家璧《編輯憶舊》

作者晚年的回憶錄,以其在良友圖書公司期間的編輯活動為主,敘述其所見、所聞、所想,既是作者從事編輯工作的思考和經驗總結,也是對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進步出版工作的綜合概括。

49. 周汝昌《北斗京華—北京生活五十年漫憶》

作為一部文化隨筆集,本書八十多篇散文以地理、人物、事件為綱,細述老北京風物興衰與人事代謝,感慨風物之變遷零落,追思故交之音容笑貌,凝聚了作者對中華文物、舊日師友的無限深情和對過往的人情時序、古道淳風的綿綿追懷。

四、藝術類

50. 黃賓虹 《黃賓虹談藝錄》

從黃賓虹的傳世詩文中輯錄專門論及繪畫藝術的內容,言簡意賅,集中討論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道與藝、造化與心源、筆墨法則、章法因創(傳承與創新)等主題。

51. 張庚 郭漢城 主編《中國戲曲通史》

52.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

53. 仲高《絲綢之路藝術研究》

在跨文化和跨學科研究的宏觀視野下,通過微觀剖析,探尋絲綢之路藝術的文化語境、生成機制、藝術類型、本體論特徵及不同文化、藝術間的關係。

54. 廖靜文 《徐悲鴻一生》

55. 蔡仲德 《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

56.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

“書與畫授受淵源,自古迄今,統紀分明,蔚為大觀。”

將中國繪畫史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一一上古史,先秦至隋;中古史,唐至元;近世史,明清。作者以極其精練的文字,不僅提綱挈領地闡述了中國繪畫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以及—些代表性畫家的風格,而且更注重中國畫發展歷程中內在的淵源關係。

57. 梁思成《中國雕塑史》

根據作者1929—1930年在東北大學講授“中國雕塑史”的講課提綱整理、配以圖片編輯而成,提綱挈領地介紹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特徵及其發展歷程。

58.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認為,只有深刻地瞭解歷史,才能準確把握整個學科的發展方向,因此,他研究建築史,不僅注重史料,介紹各個歷史時期建築的風格與特徵,還深入研究建築風格特徵的演變規律及其制約因素,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思想。

59.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

白殷商至秦代,書法以字形的裝飾美、書體的規範美為主,這與當時文字以社會功能和教化功能為主、書體和美感尚不能提供足夠的想像和創造空間有關。

60.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

吳冠中對《畫語錄》逐字逐句譯述,並加上必要的解釋與評議,闡明石濤的創作意圖與創作心態,尤其重視其吻合現代造型規律的觀點。書末還附有《畫語錄》的兩個版本——《美術叢書》影印本《苦瓜和尚畫語錄》和大滌堂刻本《畫譜》。

61. 劉海粟 《存天閣談藝錄》

劉海栗談論藝術修養與創造經驗的隨筆集。

全書分為兩部分:一是藝文雜談,二是師友、往事追憶。這些文章雖然多半為興之所至或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卻是他從藝閱世幾十年來思想、藝術和感情的結晶,風格直率,感情真摯。

62. 華君武《漫畫漫話》

63. 張大千 《張大千談藝錄》

從張大千的傳世詩文中輯錄涉及繪畫藝術的內容,這些文字既有張大千繪畫理論思考的總結、中國繪畫藝術成就的點評集錦,也有他個人繪畫創作經驗的結晶,對繪畫創作、繪畫藝術史研究、繪畫藝術鑒賞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科學技術類

64. 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對中國古代星占學系統進行整體性的闡述,總結了星占學的理論特點——陰陽五行學說貫穿於整個星占學體系。

65. 張培瑜《中國古代曆法》:以大量史料為基礎,梳理歷史上各曆推步方法,復原曆術演算法和資料,闡述曆術推步的天文意義。

中國古曆計算方法的發展進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至明代、清初、清代中後期,計算方法不斷完善,到了清代則開始採用西方近代天文學理論與方法,如採用第穀改進的地心體系、地心橢圓運動體系、開普勒第一、二定律等。

66. 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闡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天文學的思想。

本書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系統地梳理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史上的主要問題——宇宙本原與演化學說、天地構造學說、天論與天體論、天象論、地動說與潮汐論、曆法思想、星占思想與天人感應說,闡述了天文學思想與哲學思想、社會政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關係,指出中國古代天文學觀象以授人時和觀象以見吉凶的功能,是推動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兩大杠杆。

67. 江曉原 《天學真原》:考察中國天文、曆術的性質與社會功能,認識中國古代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和解釋。

中國古代“天學”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功能,古人通過星占以“通天”,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決策諮詢甚至決策依據,為王(皇)權服務,這就是中國天學的“真原”。

68. 郭金彬 孔國平 《中國傳統數學思想史》:系統闡述中國數學的歷史,中國數學的發展。

本書按年代序列,以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為基點,比較系統地敘述了自上古以來傳統數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歷程,闡述中國傳統數學思想的成就、數學思想與政治的複雜關係、中西數學思想的交流與相互影響等。

六、文學類

69. 林語堂 《京華煙雲》:林語堂的代表性作品,被改編成數版電視劇。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週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70. 穆旦《穆旦詩文集》

71.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修訂本)

72. 何其芳《何其芳散文選集》

73. 廢名《廢名選集》

74. 周大新《第二十幕》

75. 張承志 《金牧場》

76. 張煒《古船》:當代中國最有氣勢,最有深度的文學傑作之一,“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

古船,就是中國。

77. 李劼人《大波》:“小說的近代史”、“小說的《華陽國志》”。

本書與作者另外兩部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共同構成了影響深遠的“大河三部曲”。

78.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以主人公季交恕的人生經歷為主線,描述了清末戊戌變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歷史演變的輪廓。

79. 高雲覽 《小城春秋》

80. 馮德英《苦菜花》

81. 吳祖光《風雪夜歸人闖江湖》

82. 夏衍《上海屋簷下 法西斯細菌》

83. 李健吾《咀華集 咀華二集》

作者兩部文學批評集《咀華集》和《咀華二集》的合編。前者初版於1936年,後者初版於1942年。收錄的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批評觀念和批評文章的魅力。

84.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

85. 葉嘉瑩 《迦陵論詩 叢稿》

86.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87. 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

88.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

89. [美] 葉維廉 《中國詩學》

90. 林非 《魯迅和中國文化》

91. 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充分發達的時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高峰,也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得以確立並初步發展的時期。

92. 劉登翰、莊明萱 等主編 《臺灣文學史》

93. 陳映真《陳映真自選集》

作者親自選定的作品集,收錄所及主要包括作者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品。

94.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自選集》

95. 陳夢家《夢家詩集》

96. 古華 《芙蓉鎮》:小說曾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1986年,《芙蓉鎮》被謝晉改編成電影。

97. 李準《黃河東流去》:小說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98. 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99. 賈平凹 《浮躁》:賈平凹“商周系列”第一部作品,奠定了其在文壇的實力派地位。該書一經出版即引起轟動,並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

100. 唐浩明《曾國藩》:“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之作,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

《曾國藩》出版後,暢銷中國圖書界,先後獲湖南省圖書最高獎、國家“八五”(1990-1995)圖書獎長篇小說獎等獎項。

101. 莫言 《紅高粱家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代表作。

102. 路遙 《平凡的世界》:小說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