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王李世民處死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真實原因

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 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面對大哥李建成與四弟李元吉的百般陷害沒有懷恨在心, 伺機報復, 反而寬大為懷, 處處忍讓, 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迫不得已才將二人殺死, 但是真實原因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李世民常年在外領兵, 四處征戰, 軍功卓著, 尤其是在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戰役虎牢關之戰中, 李世民一戰擒兩王(鄭王王世充、夏王竇建德), 並奪下東都洛陽, 統一中國北方, 奠定唐朝版圖基礎。

網路配圖

戰後論功行賞, 高祖李淵認為李世民已經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 主管全國軍事)兼尚書令(尚書省長官, 宰相之首), 封無可封, 且已有的官職無法彰顯其榮耀, 而特設此職位, 並加領司徒(三公的第二位, 主管全國教化, 此時三師和太尉之職空缺, 司徒實為百官之首), 同時仍兼尚書令。 武德八年十一月李世民又兼中書令,

這是中書省的長官, 這樣三省中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都是李世民, 在以三省為行政核心的唐朝官高得無以復加, 僅次於皇帝李淵和皇太子李建成(皇帝為君, 皇太子是儲君, 對臣下而言都是君主)。 這說明李世民確有過人之處, 只是“名不副實”。 而身為父親的李淵之所以如此冊封李世民, 其目的在於公平對待各個兒子, 避免“兄弟鬩于牆”的慘劇發生, 但是人心隔肚皮, 李淵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 同時太子李建成由於留守長安, 成績平平, 與二弟李世民相比自然頗為遜色, 所以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崛起自然心懷顧慮, 不得不防, 於是在李淵的默許下, 太子一步步架空李世民, 將其府中的謀士派去外地,
無事不可回來, 這其中就有貞觀年間的著名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 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建成與李元吉便向高祖誣陷他們二人, 使他們遭到斥逐。 李元吉以金銀引誘尉遲恭, 尉遲恭不為所動, 推辭說:“敬德, 蓬戶甕牖之人, 遭隋末亂離, 久淪逆地, 罪不容誅。 秦王賜以更生之恩, 今又策名籓邸, 唯當殺身以為報;于殿下無功, 不敢謬當重賜。 若私交殿下, 乃是貳心, 徇利忘忠, 殿下亦何所用!”(我是編蓬為戶、破甕作窗人家的小民, 遇到隋朝末年戰亂不息、百姓流亡的時局, 長期淪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裡, 罪大惡極, 死有餘辜。 秦王賜給我再生的恩典, 如今我又在秦王府註冊為官,

只應當以死報答秦王。 我沒有為殿下立過功, 不敢憑空接受殿下如此豐厚的賞賜。

倘若我私自與殿下交往, 就是對秦王懷有二心, 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 殿下要這種人又有什麼用呢!)玄武門之變前夕由於突厥來犯, 太子進一步架空李世民,

將其麾下的武將尉遲恭、程咬金等派給四弟李元吉統帥。 同時, 太子還教唆與其私通的李淵嬪妃張婕妤、尹德妃等在李淵耳邊誣陷李世民, 使李淵對李世民的猜忌不斷加深。 但是李世民會坐以待斃嗎?在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結下嫌隙以後, 他認為洛陽地勢優越便利, 擔心有一天會發生變故, 便打算離開京城保守此地, 所以就讓行台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 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親信王保等一千多人前往洛陽, 暗中結交崤山以東的豪傑, 靜待事態變化。 但由於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阻撓未能成行。 還有就是唐武德七年(624年)的楊文幹事件。 這年六月, 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 命李世民、李元吉隨從, 李建成留守京師。突然,他得到密報,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正籌集軍械謀反。李淵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驚恐萬狀,有部下勸他據城起兵,另有人勸他孤身請罪。李建成聽從了後者。一見父皇,倒地便拜,以頭撞地,幾乎昏厥。李淵盛怒難平,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李淵令人傳楊文幹覲見,不料,傳令之人將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幹,楊文幹隨即起兵。李淵一面遣人討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議對策,並堅持讓李世民親自征剿,許諾得勝還朝後,廢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率兵出征,可大軍還沒到,楊文幹的軍隊已經潰亂,楊文幹死于部下之手。

可是,高祖並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回京,只責兄弟不睦,而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這是《舊唐書》和《新唐書》當中記載的版本。唐朝有個叫劉餗的人寫了本《隋唐嘉話》,裡面有“人妄告東宮”的句子,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引用了這句話,說明這一事件還有另外的說法。所謂“楊文幹事件”原來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陰謀。李建成送甲胄給楊文幹是真,但不是謀反,而是加強親信的力量,抗衡秦王勢力。李淵事後聽李元吉等人勸解,始知真相,這便有了上述處理結果。對於孰是孰非、孰真孰假我們姑且不論,但這足以表明太子党與秦王黨之間的明爭暗鬥已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階段。至於影視劇中所表現的李世民的宅心仁厚不過是藝術加工,與真實的政權鬥爭相去甚遠。

當然那還有人要問了,李世民為什麼不把太子圈禁起來,而是殺了呢?你仔細讀玄武門事變的記載就會發現,李世民當時是兵行險招,他手上的人馬不及太子和齊王人馬加起來的一個零頭。他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之後太子和齊王的府兵就攻到了門下,如果不是以二人的人頭視眾,之後會怎樣還不得而知。所以為保險起見,李世民對親兄弟痛下殺手,並斬草除根,將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免去後顧之憂。傳說李世民恐懼兄弟的鬼魂前來索命,於是派尉遲恭與秦瓊擔任門前守衛,但後來因兩人年老,無法長期擔任,只好轉繪製兩人的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的由來。

李建成留守京師。突然,他得到密報,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正籌集軍械謀反。李淵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驚恐萬狀,有部下勸他據城起兵,另有人勸他孤身請罪。李建成聽從了後者。一見父皇,倒地便拜,以頭撞地,幾乎昏厥。李淵盛怒難平,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李淵令人傳楊文幹覲見,不料,傳令之人將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幹,楊文幹隨即起兵。李淵一面遣人討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議對策,並堅持讓李世民親自征剿,許諾得勝還朝後,廢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率兵出征,可大軍還沒到,楊文幹的軍隊已經潰亂,楊文幹死于部下之手。

可是,高祖並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回京,只責兄弟不睦,而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這是《舊唐書》和《新唐書》當中記載的版本。唐朝有個叫劉餗的人寫了本《隋唐嘉話》,裡面有“人妄告東宮”的句子,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引用了這句話,說明這一事件還有另外的說法。所謂“楊文幹事件”原來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陰謀。李建成送甲胄給楊文幹是真,但不是謀反,而是加強親信的力量,抗衡秦王勢力。李淵事後聽李元吉等人勸解,始知真相,這便有了上述處理結果。對於孰是孰非、孰真孰假我們姑且不論,但這足以表明太子党與秦王黨之間的明爭暗鬥已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階段。至於影視劇中所表現的李世民的宅心仁厚不過是藝術加工,與真實的政權鬥爭相去甚遠。

當然那還有人要問了,李世民為什麼不把太子圈禁起來,而是殺了呢?你仔細讀玄武門事變的記載就會發現,李世民當時是兵行險招,他手上的人馬不及太子和齊王人馬加起來的一個零頭。他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之後太子和齊王的府兵就攻到了門下,如果不是以二人的人頭視眾,之後會怎樣還不得而知。所以為保險起見,李世民對親兄弟痛下殺手,並斬草除根,將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免去後顧之憂。傳說李世民恐懼兄弟的鬼魂前來索命,於是派尉遲恭與秦瓊擔任門前守衛,但後來因兩人年老,無法長期擔任,只好轉繪製兩人的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的由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