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越國國君勾踐殺功臣理由空前絕後!史上只有他一人用過!

勾踐是春秋時期越國國君, 臥薪嚐膽說的就是這個人的故事。 勾踐做事不合常理常規, 行事風格都有悖於常人, 比如說那個臥薪嚐膽, 不忘亡國之恥, 和百姓同甘共苦, “臥薪”足以表達, “嘗膽”又能表達什麼?還有他殺大臣文種的理由, 竟然是給他獻上的計策還沒有用完, 敵國就已經滅亡了。 縱觀勾踐行事, 這種乖戾的方式貫穿於他的一生, 絕對不是一件兩件。

(勾踐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的時候, 和吳王闔閭有怨恨, 兩國間互相攻伐, 經常打仗。 西元前496年, 勾踐繼承他的父親為越國國王。 吳王闔閭聽說允常逝世, 就舉兵討伐越國。 儘管是國家新喪, 勾踐剛剛即位, 勾踐還是做出了軍事應對的決定。 在兩軍列陣交戰的時候, 勾踐派出了一支敢死隊沖向吳國的陣列。 可是, 這支敢死隊不是沖進敵陣與敵人拼殺, 而是沖到敵人陣前就自殺!這些人竟然有三排,

他們大聲喊叫著自殺, 看得吳國將士目瞪口呆。 就在吳國軍隊愣神的時候, 越國軍隊趁機殺了過來, 吳軍大敗。 吳王闔閭被射傷, 回國後不久死去。

派出敢死隊和敵人死拼, 以較少的死亡換取大部的生存或者整體的勝利, 這在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但勾踐這種戰法, 恐怕是古今再無, 僅此一例。 或者說, 也只有勾踐這種人才會想得出來用這種方法和敵人交戰。

吳王闔閭死後, 兒子夫差繼位為王。 夫差即位後, 日夜操練士兵, 打算報越國一箭之仇。 越王勾踐不聽範蠡的勸諫, 執意要先發制人攻打吳國, 結果被全國動員、一心想報仇雪恨的吳國打得大敗, 只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退守到會稽山上。 勾踐仰首對天喟然長歎:“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大夫文種鼓勵他說:“商湯被囚禁在夏台,

周文王被囚禁在羑裡, 晉國重耳逃到翟, 齊國的小白逃到莒, 他們都終於稱王稱霸天下。 由此觀之, 我們今天這個處境, 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於是, 勾踐振作起來, 派文種赴吳國卑言重賄與之講和, 終於得到了吳國的赦免。 回國後, 勾踐臥薪嚐膽, 在範蠡和文種等人的協助下,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報復, 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並完全據有了吳國。

在會稽山上, 越王勾踐對範蠡說:“因為沒有聽從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 現在該怎麼辦?”範蠡讓他重賄吳國, 並把自己也抵押給吳國, 結果吳國還是不答應。 勾踐想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 焚毀祭祀宗廟的寶器,

自己上陣拼死一戰。 是文種勸他通過賄賂吳國的大夫太宰伯噽, 再次一試, 並因為文種的來回奔走周旋, 這才得到了吳國的赦免, 範蠡還到吳國當了兩年的人質。 應該說, 沒有文種和範蠡, 越國恐怕已經不復存在, 可是, 勾踐對待這兩個人是怎樣的呢?

(范蠡與文種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經過十幾年的力量積蓄, 越國在西元前482年趁著吳王北上中原與諸侯爭霸的機會, 趁機襲擊了吳國, 並殺死了吳國的太子, 吳國只好向越國講和。 再過九年, 越國終於徹底打敗了吳國並將它完全佔有。 消滅吳國以後, 越國兵臨齊、晉, 稱霸中原, 範蠡做了越國的上將軍, 但他知道, 這種情況是不可能長久的, 因為他知道勾踐的為人。 於是, 范蠡寫信辭別勾踐。 勾踐是怎樣處理這件事情的呢?他說:“我正準備和你平分越國。 你如果不留下來, 我就殺了你的妻、子。 ”範蠡回復說:“君主可以執行您的命令, 但臣子仍要依從自己的意趣!”於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越國。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謬論?留下來會得到半個江山的封賞, 不接受就會把人全家殺死。這到底是在賞功還是在伐罪?古代大臣立了大功,君主要賞賜,臣子要謙讓一番,或者是有別的考慮不接受賞賜,是常有的事情。作為君主,或者尊重臣子的意見,或者堅持自己的意見繼續給予賞賜都很正常,像勾踐這樣不受賞就受死的做法只能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個人心理有病。范蠡是非常明智的,他用的是寫信的方式,而不是當面告辭。如果那樣做,他不但會被殺死,別人還會認為他在邀賞。他清楚地知道,勾踐是不會賞賜的,否則,在打敗了吳國,吳國反過來求和的時候勾踐早就該給予賞賜了,何必要等到現在?

事後勾踐把會稽山封賞給了範蠡,而這恰恰是範蠡出走的原因。范蠡走了,給予范蠡封賞以安其心,即便是為他國所用也不會與越國為敵。假如得到封賞的範蠡與越國為敵,將為天下人所不齒。否則,真要是殺了范蠡的妻、子,誰又能保證大才的範蠡不會演繹伍子胥的故事?

不是所有人都像范蠡一樣明智,文種就是這樣一個心存僥倖的人。消滅吳國以後,範蠡借機離開了越國。范蠡從齊國給文種寫過一封信,其中有一句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並勸告文種,說勾踐其人長頸鳥喙,只可以和他共患難,不可以和他共富貴。范蠡勸文種離開勾踐,文種沒有聽從範蠡的勸告,很不幸真的做了這個被宰殺了的“獵犬”。

看到範蠡的信,文種並沒有離開越國,只是稱病不再上朝。有人借此機會誹謗文種,越王勾踐就賞賜給文種一把寶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文終於是自殺身亡。

國君殺死臣子不是新鮮事兒,隨便找個理由甚至不找理由的比比皆是,唯有勾踐殺文種這種理由荒謬悖論。人家教你滅亡敵國的計策還沒有用盡,用這個理由殺人家,難道這不是心理有病嗎?再說了,人家的計策是獻給你的,你要人家去給先王嘗試,這道理說得通嗎?有人中傷文種作亂,你勾踐將錯就錯殺了人,那就已經夠殘忍的了,不這樣做,而是直接說人家有功勞、有能力、有剩餘智慧把人殺了,真是千古一怪。說來說去只能用一句話做結,這個人心理有病。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很有名,一個人刻苦自勵,決心為國報仇雪恨都會用到。但勾踐這個人卻很難讓人崇敬,說長相上帶著刻薄寡恩,他是最早最明顯的一個吧?勾踐臥薪嚐膽滅吳稱霸,作為國君地位上去了,但他心理有病不賞反殺,人格卻倒下了。

不接受就會把人全家殺死。這到底是在賞功還是在伐罪?古代大臣立了大功,君主要賞賜,臣子要謙讓一番,或者是有別的考慮不接受賞賜,是常有的事情。作為君主,或者尊重臣子的意見,或者堅持自己的意見繼續給予賞賜都很正常,像勾踐這樣不受賞就受死的做法只能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個人心理有病。范蠡是非常明智的,他用的是寫信的方式,而不是當面告辭。如果那樣做,他不但會被殺死,別人還會認為他在邀賞。他清楚地知道,勾踐是不會賞賜的,否則,在打敗了吳國,吳國反過來求和的時候勾踐早就該給予賞賜了,何必要等到現在?

事後勾踐把會稽山封賞給了範蠡,而這恰恰是範蠡出走的原因。范蠡走了,給予范蠡封賞以安其心,即便是為他國所用也不會與越國為敵。假如得到封賞的範蠡與越國為敵,將為天下人所不齒。否則,真要是殺了范蠡的妻、子,誰又能保證大才的範蠡不會演繹伍子胥的故事?

不是所有人都像范蠡一樣明智,文種就是這樣一個心存僥倖的人。消滅吳國以後,範蠡借機離開了越國。范蠡從齊國給文種寫過一封信,其中有一句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並勸告文種,說勾踐其人長頸鳥喙,只可以和他共患難,不可以和他共富貴。范蠡勸文種離開勾踐,文種沒有聽從範蠡的勸告,很不幸真的做了這個被宰殺了的“獵犬”。

看到範蠡的信,文種並沒有離開越國,只是稱病不再上朝。有人借此機會誹謗文種,越王勾踐就賞賜給文種一把寶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文終於是自殺身亡。

國君殺死臣子不是新鮮事兒,隨便找個理由甚至不找理由的比比皆是,唯有勾踐殺文種這種理由荒謬悖論。人家教你滅亡敵國的計策還沒有用盡,用這個理由殺人家,難道這不是心理有病嗎?再說了,人家的計策是獻給你的,你要人家去給先王嘗試,這道理說得通嗎?有人中傷文種作亂,你勾踐將錯就錯殺了人,那就已經夠殘忍的了,不這樣做,而是直接說人家有功勞、有能力、有剩餘智慧把人殺了,真是千古一怪。說來說去只能用一句話做結,這個人心理有病。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很有名,一個人刻苦自勵,決心為國報仇雪恨都會用到。但勾踐這個人卻很難讓人崇敬,說長相上帶著刻薄寡恩,他是最早最明顯的一個吧?勾踐臥薪嚐膽滅吳稱霸,作為國君地位上去了,但他心理有病不賞反殺,人格卻倒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