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老中醫巧用消風散治好患者2年多的面部痤瘡

原飛虎, 右上角點“關注”, 帶你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患者頭面部生痤瘡2年有餘, 反復不斷, 以面部鼻唇溝周圍及頭後枕骨粗隆周圍多見, 遍尋多方中醫診治, 多採用清熱解毒之品治療, 服後痤瘡有所減輕, 但留有幾處不見好轉, 而且反復不斷。

觀痤瘡之外形根紅, 高於皮膚表面, 有多處化膿白點, 舌淡紅, 苔白膩, 舌根處尤為厚膩, 脈象左關細而滑, 左尺細弱而滑, 右寸無力, 右關浮取有力重按而無, 平時多惡風, 飲食惡油膩, 大便一日一次而較黏。

診斷:

毛囊炎, 痤瘡。 證系痰濕阻滯, 脾腎陽虛。

方藥:

消風散加減:生地25克, 當歸20克, 麩炒白術20克, 荊芥穗15克, 防風10克, 蟬蛻10克, 茯苓20克, 黃芪15克, 甘草10克。 三劑, 以水2000毫升, 先煎生地、當歸、麩炒白術、蟬蛻、茯苓、黃芪、甘草, 至1000毫升, 再入荊芥穗、防風煎至600毫升, 每服300毫升, 1 日1劑, 1 日2次, 早晚分服。

二診:頭面及枕骨粗隆周圍紅腫大面積恢復至正常膚色,

紅頭及白頭也較以前減輕, 偶有幾處潛在皮下腫塊, 但不紅腫, 繼續守方三劑服用。

三診:頭面及枕骨粗隆周圍紅腫已完全消失, 隨採取浮萍草酊劑外擦以鞏固療效。

體會《外科正宗》卷四·疥瘡論第七十三·消風散:“治風濕浸淫血脈, 致生疥瘡, 瘙癢不絕,

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 遍身雲片斑點, 乍有乍無並效。 ”從痤瘡之外形根紅, 高於皮膚表面, 有多處化膿白點來看雖為熱證, 但結合脈象左關細而滑, 左尺細弱而滑, 右寸無力, 右關浮取有力, 重按而無來看, 實為脾腎陽虛, 陰液失於運化, 陰液上泛, 停于皮下, 堵塞毛孔, 久則鬱而化熱, 發為毛囊炎。 治療上用生地、當歸、麩炒白術、茯苓補腎健脾以調內, 促進陰液在體內的運化;蟬蛻、荊芥穗、防風開鬼門, 發腠理以調營衛, 發散鬱積在皮下的陰液, 從汗孔而出, 通暢汗孔;蟬蛻為治療皮膚病的主藥, 為引經藥;黃芪補氣一以實衛, 一以促進皮下痰濕運化;生甘草一以泄痤瘡之鬱火, 一以調和諸藥。 縱觀全方, 痰濕得除, 則痤瘡自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