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遊幾萬里:跟隨明朝探險家陳誠神遊西域

陳誠, 字子魯(1365-1457), 號竹山, 江西吉水人, 明洪武時中進士, 授行人(掌管傳旨、冊封等事), 後擢升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 永樂初年, 任員外郎, 被公認為“邑之賢者”。 就是說, 他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確實如此。 陳家世代業儒, 其父陳同以“壯遊數千里, 覽山川之奇勝、郡之雄壯、人物之富盛”的經歷, 對陳誠影響至深, 為他成就一番偉業找到了方向。

陳誠不但學問文采突出, 而且膽識過人。 幾乎在鄭和七下西洋的同時, 陳誠完成了五使西域的壯舉。 在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九月至十三十月, 陳誠隨使團從北京出發, 經酒泉, 出玉門關,

行敦煌、月氏、高昌和車師故地。 達蒙古、回鶻之部落, 至哈烈城, 往返歷時三年。 據《明實錄》記載, 這次西使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 出使歸來時, “西域諸國哈烈、撒馬爾罕、火州、吐魯番、失刺思、俺都准等處遣使貢文豹、西馬、方物”。 由於陳誠有修國史的經歷, 特別愛記錄。 於是, 陳誠西使之後, 就有了李暹合著的《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著作問世。 這也得以讓我們後人去跟隨他去領略那時候西域的風情……

陳誠一行出使哈烈的路線, 由肅州(甘肅酒泉)西行出嘉峪關, 渡流沙, 直抵哈密。 然後越火焰山, 進入吐魯番盆地。 接下來使團並未尚傳統的絲綢之路中道繼續向西南前進, 而是分南北兩路西行。 北路由李達率領, 陳誠、李暹從南路走了一條與前人不同的路線。 兩路曾在伊黎河畔會合, 又分道前進, 後來在哈卜速再度會合, 至此合為一路。

陳誠、李暹沒有尚絲路北道、中道西進, 而是在北道、中道之間穿行, 徑直朝西, 翻越天山山脈的阿達大阪, 經鞏乃其河畔到別失八裡王馬哈木駐地休整。

然後越阿力麻裡山口, 渡伊黎河折向西南, 繞過熱海(即今伊塞克湖)西行, 經達什幹、沙鹿海牙、撒馬爾罕, 抵達貼木爾帝國沙哈魯王庭所在地哈烈。 從永樂十二年正月十三日至當年閏九月初一日, 全程走了二百五十多天。

正月的嘉峪關外, 正是隆冬季節。 陳誠《宿嘉峪關》詩道:

朝離酒泉郡, 暮宿嘉峪關。

孤城枕山曲, 突兀霄漢間。

戍卒夜振鐸, 雞鳴角聲殘。

朔風搶白草, 嚴霜冽朱顏。

流沙遠漠漠, 野水空潺潺。

借問經行人, 相傳古榆關。

西遊幾萬里, 一去何時還。

初出嘉峪關就感到了險途的危勢。 繼續西行, 看到的是“關外沙磧茫然”。 “當道盡皆沙礫, 四望空曠。 ”偶見古牆垣, 梧桐樹和草灘水溪。 再往西行, 入一平川, “並無水草, 惟黑石磷磷。

沿途多死馬骸骨。 北有遠山, 白日極冷。 ”“高低沙磧, 絕無人煙, 路徑粗惡。 ”經行百余裡找不到水, 不時遇到水溪凍冰處, 就取鍋煮冰, 以供人馬飲用。 便常常是“絕無水草, 亦無凍冰, 人馬不得飲食”。

最艱難的旅行, 是穿越通往哈密的沙漠。 陳誠在《過川謠》一詩中, 寫下了涉“古之瀚海”的感受:

自從奉使西入胡, 胡地迥與中華殊。

漠漠平沙連斷磧, 人煙草木無纖須。

黑石磷磷窮遠眺, 恍若空原經野燒。

寒日凝輝鐵色明, 朔風卷地龍鱗鄒。

五裡十裡無程期, 遠山近山相參差。

行行自卯將及酉, 我心載渴還載饑。

杯泉杓水求不得, 且向道旁少休息。

馬帶征鞍臥軟沙, 人擁氈裘坐終夕。

仰看斗柄昏建寅, 離家已是秋複春。

荒漠沙磧, 朔風飛卷, 忍渴忍饑, 鞍馬勞頓,

個中若楚, 溢於言表, 嚴酷的自然景象, 躍然紙上。

出星星峽, 到了古伊州哈密地界, 眼前出現了另一番景象, 這裡水草茂盛, 果木婆娑, “天氣融和三月侯, 恍疑風景似中原”。 “荒村漠漠連天闊, 眾木欣欣向日榮。 ”不僅如此, 還有“一弘淺碧清香”, “飲之似嘗甘如醴”, 更有“靈鳳景星爭快睹, 壺漿簞食笑相迎”, 受到哈密使人的熱情迎送。

接著, 陳誠一條要經伊西道穿越南湖大戈壁, 向柳中城(今魯克沁)進發, 這又是一段惡途險道, “向西北行, 入大川, 絕無水草”。 沙丘一個接著一個, “雲皆風卷浮沙磧起”。 “馬匹過此, 死者居多。 若遇大風, 人馬相失。 道旁多骸骨, 且有鬼魅, 行人曉夜失侶, 必致迷亡, 夷人謂之瀚海。 出川至流沙河, 河上有小丘, 雲風卷流沙所積”。

穿越戈壁沙漠的滋味,陳誠一言以蔽之:“客行西域地,惟道此途艱”。

然而,面前的情景使他眼睛一亮:“道北有山,清紅如火。”赫赫有名的火山應前面,此刻他已身臨吐魯番盆地其境了。

給陳誠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吐魯番盆地的熱。他在《火焰山》一詩中寫道:

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

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

他們先是到魯陳誠(即漢唐時之柳中,今名魯克沁),“城方二、三裡,四面多田園,流水環繞,樹木陰翳。土宜穄麥、麻、小棗、甜瓜、葫蘆為屬。有小葡萄,甘甜而無核,名曰鎮子葡萄。土產棉花,能為布而?薄。善釀葡萄酒,畜牛羊馬駝,氣候暖和,人民淳樸。有為回回體例者,則男子削髮,戴小罩刺帽,婦女以白布裹頭。有為畏兀爾裝束者,男子椎髻,婦人蒙以皂巾,垂髻於額,俱衣服。方音皆畏兀爾語言,火州,土爾番、魯陳三處,民風土產,大概相同”。

陳誠的這段記述情發於衷,娓娓道來,將吐魯番盆地的山川形勢、氣候物產、居民民族、風土人情、語言服飾,皆盡概括其中,真實而形象,具體而生動。如此,陳誠仍意猶未盡,又寫了《魯陳城》詩一乎,對此地風物讚歎得淋漓盡致:

 楚水秦川過幾重,柳中城裡遇春風。

花凝紅可燕脂淺,酒厭葡萄琥珀濃。

古塞老山晴見雪,孤城僧舍暮聞鐘。

羌酋舉首遵聲教,乃國車書一大同。

當他來至被稱為火州的哈剌和卓時,高昌國時佛寺林立、香火隆盛的情景已被敗落的寺垣、荒城的斷壁所代替。“城方十餘裡,風物蕭條,昔日人煙雖多,僧堂佛寺過半,今皆零落”。如陳誠詩中所吟:

 高昌舊治月氏西,城郭蕭條市肆稀。

遺亦尚存唐制度,居民爭睹漢宮儀。

梵官零落留金像,神道荒涼臥石碑。

征馬不如風土異,隔花猶自向人嘶。

陳誠一行在崖爾城(交河故城)看到的情景,也是舊寺殘破。居民可有百家。在交河城北百餘裡,“有靈山,相會為十萬羅漢佛涅槃之處。近山有土台,高十餘丈,雲唐時時新築,台旁有僧寺。”這已臨近天山深處,仍能見到倖存的佛寺。

陳誠一行攀上崎嶇山路,登臨一座高崖,只見崖下巒群列,“土皆赤色,細軟虛浮,峰巒秀麗,分佈行列,土上有白石成堆,似壁玉而輕脆。堆中有靈骨,開頭其真,堅硬如石,文縷分明,靈骨不朽者,羅漢之所遺。”當他們順著一峽谷南下,又登上一個石崖,見“石中有石筍如人手足胳膊之狀”,令他們耳目一新,驚喜萬分。又繼續南行,山坡赤色土中也有白石成堆,“瑩潔如玉,高出地上三四尺,雲此為辟支佛涅槃之處。”陳誠再三記述靈山佛郵票,從當地民眾把自然地貌的奇特山石附會為十萬羅漢涅槃處,反映了西域民眾想像天才和妙趣橫生的浪漫情調。周行群山約二十餘裡,“悉皆五色砂石,光耀灼人,四面峻壑窮崖,千態萬狀,不可勝記,草木不生,鳥獸稀少,真是靈境也”。這異域獨特的自然景物,使陳誠一行賞心悅目,大開眼界。

然而,天山並非是一味地呈現怡人風光,還有風雪嚴寒,千嶺萬壑。使團一行常在草灘、山石中過夜。“夜大雪”、“複大雪”、“路上雪深數尺”、“雪中安營”、“令人踏雪尋路”。等記載。在陳誠日記中多次出現。

使團是繞過托克遜,經阿拉溝西行進的。經過科隆達阪,至烏拉斯台河西北山峽的杏仁達阪,進入巴音而魯克,過阿達達阪,經那提提,渡鞏乃斯河,到達伊犁地區。

所經天山達阪,都是極為險峻的,千溝萬峰,雪霧彌溫,忽上忽下,如樊天梯。正如陳誠《過打班》詩中所雲:

四月陰山雪未消,山行鋒若陟岧嶢。

才踏鳥道窮三峽,又躡丹梯上九霄......

陳誠所經之地,是巍巍天山最險要也最精彩的地段。景色壯美、雄渾,是一派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人間仙景。然而,作為旅行者身臨其境,感受到的現實環境還是荒冷、恐怖和難以忍受的艱辛。陳誠在《陰山雪》詩中,寫出了他刻骨銘心的感受:

使節西度陰山來,愁雲積雪常不開。

荒原野徑空寂寞,千峰萬嶺高崔嵬。

行行早度阿達口,峽險山深雪猶厚。

官馬迷途去去難,客衣著冷重重透。

肌膚凍冽手足皴,玉樓起粟銀海昏。

軍士唏噓動顏色,天光暗淡凝寒氛......

天山北麓的伊利河谷地區,則是沃土廣闊、林蔭密佈、草原無垠、物產豐饒的豐庶之地。使團在阿力麻裡附近渡口渡伊黎河,過克特眠山口,往熱海(伊塞克湖)方向行進。

經過撒馬爾罕以東的沙鹿海牙時,陳誠一行遇到了一條名叫火站的河,水勢湍急,只有架了浮橋或乘小舟才可通過。陳誠有《沙鹿海牙城》的詩記雲:

山勢南來水北流,水邊城過倚山丘。

野人擾亂迎天使,官渡縱橫系客舟。

萬里嚴城沙塞遠,千年遺事簡編留。

蒹?兩岩風蕭瑟,又送寒聲報早秋。

往西去有一大川,二百余裡無水,偶有水處但多堿,牛馬飲之,“必多致損傷”。他們還遇到一種臭草,臭氣逼人。但又有一種小草,“枝幹叢生,遍身棘刺,葉細如藍,清秋露降,凝結成珠,綴于枝幹甘如餳蜜,可熬為糖”。陳誠喜愛之,謂之“甘露”也。

撒馬爾罕,是一個令人心馳的地方。崛起於兩河流域的帖木兒,正是以撒馬爾罕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並以輝煌的建築裝飾了他的國都。陳誠到達時,駐守撒馬爾罕的總部陽帖木爾的嫡孫哈烈國王沙哈魯的兒子兀魯伯。兀魯伯是一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也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陳誠應邀進入兀魯伯的果園,就看到“巍巍金壁?高臺,窗戶玲瓏八面的開”的雄偉建築,還有“金鞍駿馬雕裘,寶帶珠瓔錦臂鞘”的王者氣象。人們用伊斯蘭教禮儀向明使問好,用手抓飯來招待遠方來客。

陳誠在撒馬爾罕巡禮,這裡地勢寬平,山川秀麗,田地膏膄。城東有河北流,王城依平原而建,六面開門,深濠護城,背面還有子城。城內人煙眾多,街巷縱橫,店肆稠密,各路客商多聚于此,貨物眾雜,多為外地所產。城東北有一所清真寺建築精美,廊柱皆用青石,記得鏤尤工,四面有寬敞的?廊,講經台設在中堂。那些經卷都用羊皮包裹,文字以金泥書寫同。街市繁華,民人秀美,工巧多能,有金、銀、銅、鐵、氈等製品,也都十分精緻。城裡城外,到處是楊、榆、柳、桃、杏、梨、李、葡萄、花紅、野芳樹香,美景宜人。難怪,撒瑪律汗的突厥語意即為肥沃富饒。

哈烈城,這是陳慶一行萬里跋涉的終點站。對陳誠來說,哈烈已是三度造訪之地,所以他對這裡的人文景物、地理出產不僅熟悉而且充滿了感情。

使團應邀與國王會見,陳誠進入王城,見房屋不用棟樑陶瓦,全以磚石壘砌而成,勢若高臺。牆壁窗牖裝繪金碧琉璃,門扇刻著花紋,還以骨角鑲出圖案。地上鋪著華美的地毯。屋旁還設有彩鄉的帳戶,是為燕寢之處。房中設鍍金床,上鋪被褥數重。不設椅凳,人們席地盤腿而坐,保持著遊牧民族傳統的習俗。

國王沙哈魯出現在大家面前,他穿著窄袖衣和套頭衫,外罩白色長袍,以白布纏頭,國人皆稱之曰鎖魯檀(蘇丹)。“凡相見之際,略無禮儀,惟稍屈躬,道撒馬力。”哈烈國的禮節一般都是躬身之撫胸道“撒力馬力”(阿位伯語“沙拉木力空”,問好之意),或握手,或相擁抱。“凡聚會之間,君臣上下,男女長幼,皆環列而坐”。

在哈魯國王的案值上,“飲食不設匙筯,肉飯以手取食,羹湯則多以小木勺汲飲......,惟酒壺台盞之類則用金銀”。這次宴會給陳誠留下的記憶是多“甜酸油膩之味”。教義雖禁酒,然國王宴上似可破例飲酒。

使團在國王宅邸受到沙哈魯的隆重歡迎,顯示了兩國關係加速升溫。陳誠詩記其盛:

 喬木秀木隱樓臺,氈殿毯廬次第開。

官騎縱客花外入,聖恩曠蕩日邊來。

星鳳至處人爭睹,夷貊隨宜客自栽。

才讀大明天子詔,一聲歡笑動春雷。

主翁留客重開筵,官妓停歌列管弦。

酒進一行陳彩幣,人喧四座撒金錢。

君臣拜舞因胡俗,道路開通自漢年。

從此萬方歸德化,無勞征伐定三邊。

宴會上只有“尊者”可以飲酒,進酒一輪後,就紛紛拿出錢幣、珠寶,分散四座或向前向後撒,眾人搶攜帶,喧嘩叫笑,極盡歡樂。

宴會的內容和形式熱烈而繁褥,但官方行文卻很簡便。國中不用印信,國王以下,凡施行施教事只用小紙一方,上面直書事體,各用花押印記,即可奉行。

國中不可用刑法,很少見到詞訟。若有傷人命案件哪有不過罰錢若干,或罰以鞭撻。但對酒夢游最嚴,民間飲酒者也以皮鞋處置。該國風俗是“不祀鬼神,不立廟社,不春宗祖,不建家堂,惟以墳墓祭祀而已”,按照伊斯蘭教義,望西禮拜,並恪守齋月,白天不得飲食,至日落方進飲食。每逢一年開齋之際,舉行射胡蘆的遊藝活動,將胡蘆掛在高竿之上同,中藏白鴿一雙,善射者躍馬射之,以射破胡蘆白鴿飛出者勝。陳誠對這一民間娛樂形式頗感興趣,還專寫《射胡蘆》一詩以記之。

陳誠對哈烈國的地理方位、山川形勢、氣候物產、建築風格、國家管道、街場貿易、風土人情、宗教習慣、奇聞趣事,都作了詳細記錄。他還特別記述了哈烈國的兩種特產,一是獅子,二是薔薇露。

獅子生長在阿姆河邊蘆林中,人們在獅子初生時取而養之。若至長大,則性資剛烈,難以馴服。陳誠詠獅子詩曰:

 曾聞此獸群毛長,今見其形世不常。

皎皎雙瞳秋水碧,微微一色淡金黃。

威風稍震驚犀象,牙爪輕翻怯虎狼。

自古按圖收遠物,不妨維摯進吾皇。

哈烈國出產的薔薇露,引進陳誠極大興趣。他曾在《太平廣記》上看到過大食國向中原進獻花露點水的記載。這次出使哈烈,正值春夏之交,是薔薇盛開的時節。陳誠看到家家戶戶都種植薔薇,花色鮮紅,香氣沉重。人們彩摘後置於幾上,其味稍減,則收入瓶缺罐之中,如作燒酒之法,蒸出花汁,滴出水來,再以瓶罐貯之。或以調酒漿,或以灑衣裳,香氣經久不散。陳誠認為,“凡合香品,得此最為奇妙也。”所以十分喜愛。

這些輕鬆愉快的描寫,只是陳誠艱若卓約漫漫長途中的暫短歇息,那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那終年銀裝的冰雪雪嶺,那野獸出沒的荒山野林,那急流險灘、懸崖峭壁,那廢棄的古堡,那散落人和獸的尺骨,這才是陳誠西域之行水樂章的主旋律。他也發出這樣的感歎:

綠野草鋪茵,空山雪積銀。

四時常覺冷,六月不知春。

白髮添衰心,青袍戀老身。

到家論往事,駭殺故鄉人。

一種鄉心歸燕的渴望,不時在他孤寂的內心升騰。他經受的長途跋涉,艱難險阻,是對他生命極限的極大挑戰,他不止一次地戰勝了這種挑戰。

不僅如此,他以《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及大量詩文,記下了對西域的深刻認知,其文斐斐,其情切切,其事鑿鑿。這些著作詩文,是陳誠在西域長期旅行中的親歷實錄和現聲慨歎,讀來如身臨其境,真實生動,親切感人。這是他作為旅行家深入探察的結果,也是他常識淵博的和才情勃發的體現。

版權聲明:本文系凱風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媒體轉載,請點擊此處按要求轉載。

作者:楊佳峰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穿越戈壁沙漠的滋味,陳誠一言以蔽之:“客行西域地,惟道此途艱”。

然而,面前的情景使他眼睛一亮:“道北有山,清紅如火。”赫赫有名的火山應前面,此刻他已身臨吐魯番盆地其境了。

給陳誠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吐魯番盆地的熱。他在《火焰山》一詩中寫道:

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

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

他們先是到魯陳誠(即漢唐時之柳中,今名魯克沁),“城方二、三裡,四面多田園,流水環繞,樹木陰翳。土宜穄麥、麻、小棗、甜瓜、葫蘆為屬。有小葡萄,甘甜而無核,名曰鎮子葡萄。土產棉花,能為布而?薄。善釀葡萄酒,畜牛羊馬駝,氣候暖和,人民淳樸。有為回回體例者,則男子削髮,戴小罩刺帽,婦女以白布裹頭。有為畏兀爾裝束者,男子椎髻,婦人蒙以皂巾,垂髻於額,俱衣服。方音皆畏兀爾語言,火州,土爾番、魯陳三處,民風土產,大概相同”。

陳誠的這段記述情發於衷,娓娓道來,將吐魯番盆地的山川形勢、氣候物產、居民民族、風土人情、語言服飾,皆盡概括其中,真實而形象,具體而生動。如此,陳誠仍意猶未盡,又寫了《魯陳城》詩一乎,對此地風物讚歎得淋漓盡致:

 楚水秦川過幾重,柳中城裡遇春風。

花凝紅可燕脂淺,酒厭葡萄琥珀濃。

古塞老山晴見雪,孤城僧舍暮聞鐘。

羌酋舉首遵聲教,乃國車書一大同。

當他來至被稱為火州的哈剌和卓時,高昌國時佛寺林立、香火隆盛的情景已被敗落的寺垣、荒城的斷壁所代替。“城方十餘裡,風物蕭條,昔日人煙雖多,僧堂佛寺過半,今皆零落”。如陳誠詩中所吟:

 高昌舊治月氏西,城郭蕭條市肆稀。

遺亦尚存唐制度,居民爭睹漢宮儀。

梵官零落留金像,神道荒涼臥石碑。

征馬不如風土異,隔花猶自向人嘶。

陳誠一行在崖爾城(交河故城)看到的情景,也是舊寺殘破。居民可有百家。在交河城北百餘裡,“有靈山,相會為十萬羅漢佛涅槃之處。近山有土台,高十餘丈,雲唐時時新築,台旁有僧寺。”這已臨近天山深處,仍能見到倖存的佛寺。

陳誠一行攀上崎嶇山路,登臨一座高崖,只見崖下巒群列,“土皆赤色,細軟虛浮,峰巒秀麗,分佈行列,土上有白石成堆,似壁玉而輕脆。堆中有靈骨,開頭其真,堅硬如石,文縷分明,靈骨不朽者,羅漢之所遺。”當他們順著一峽谷南下,又登上一個石崖,見“石中有石筍如人手足胳膊之狀”,令他們耳目一新,驚喜萬分。又繼續南行,山坡赤色土中也有白石成堆,“瑩潔如玉,高出地上三四尺,雲此為辟支佛涅槃之處。”陳誠再三記述靈山佛郵票,從當地民眾把自然地貌的奇特山石附會為十萬羅漢涅槃處,反映了西域民眾想像天才和妙趣橫生的浪漫情調。周行群山約二十餘裡,“悉皆五色砂石,光耀灼人,四面峻壑窮崖,千態萬狀,不可勝記,草木不生,鳥獸稀少,真是靈境也”。這異域獨特的自然景物,使陳誠一行賞心悅目,大開眼界。

然而,天山並非是一味地呈現怡人風光,還有風雪嚴寒,千嶺萬壑。使團一行常在草灘、山石中過夜。“夜大雪”、“複大雪”、“路上雪深數尺”、“雪中安營”、“令人踏雪尋路”。等記載。在陳誠日記中多次出現。

使團是繞過托克遜,經阿拉溝西行進的。經過科隆達阪,至烏拉斯台河西北山峽的杏仁達阪,進入巴音而魯克,過阿達達阪,經那提提,渡鞏乃斯河,到達伊犁地區。

所經天山達阪,都是極為險峻的,千溝萬峰,雪霧彌溫,忽上忽下,如樊天梯。正如陳誠《過打班》詩中所雲:

四月陰山雪未消,山行鋒若陟岧嶢。

才踏鳥道窮三峽,又躡丹梯上九霄......

陳誠所經之地,是巍巍天山最險要也最精彩的地段。景色壯美、雄渾,是一派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人間仙景。然而,作為旅行者身臨其境,感受到的現實環境還是荒冷、恐怖和難以忍受的艱辛。陳誠在《陰山雪》詩中,寫出了他刻骨銘心的感受:

使節西度陰山來,愁雲積雪常不開。

荒原野徑空寂寞,千峰萬嶺高崔嵬。

行行早度阿達口,峽險山深雪猶厚。

官馬迷途去去難,客衣著冷重重透。

肌膚凍冽手足皴,玉樓起粟銀海昏。

軍士唏噓動顏色,天光暗淡凝寒氛......

天山北麓的伊利河谷地區,則是沃土廣闊、林蔭密佈、草原無垠、物產豐饒的豐庶之地。使團在阿力麻裡附近渡口渡伊黎河,過克特眠山口,往熱海(伊塞克湖)方向行進。

經過撒馬爾罕以東的沙鹿海牙時,陳誠一行遇到了一條名叫火站的河,水勢湍急,只有架了浮橋或乘小舟才可通過。陳誠有《沙鹿海牙城》的詩記雲:

山勢南來水北流,水邊城過倚山丘。

野人擾亂迎天使,官渡縱橫系客舟。

萬里嚴城沙塞遠,千年遺事簡編留。

蒹?兩岩風蕭瑟,又送寒聲報早秋。

往西去有一大川,二百余裡無水,偶有水處但多堿,牛馬飲之,“必多致損傷”。他們還遇到一種臭草,臭氣逼人。但又有一種小草,“枝幹叢生,遍身棘刺,葉細如藍,清秋露降,凝結成珠,綴于枝幹甘如餳蜜,可熬為糖”。陳誠喜愛之,謂之“甘露”也。

撒馬爾罕,是一個令人心馳的地方。崛起於兩河流域的帖木兒,正是以撒馬爾罕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並以輝煌的建築裝飾了他的國都。陳誠到達時,駐守撒馬爾罕的總部陽帖木爾的嫡孫哈烈國王沙哈魯的兒子兀魯伯。兀魯伯是一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也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陳誠應邀進入兀魯伯的果園,就看到“巍巍金壁?高臺,窗戶玲瓏八面的開”的雄偉建築,還有“金鞍駿馬雕裘,寶帶珠瓔錦臂鞘”的王者氣象。人們用伊斯蘭教禮儀向明使問好,用手抓飯來招待遠方來客。

陳誠在撒馬爾罕巡禮,這裡地勢寬平,山川秀麗,田地膏膄。城東有河北流,王城依平原而建,六面開門,深濠護城,背面還有子城。城內人煙眾多,街巷縱橫,店肆稠密,各路客商多聚于此,貨物眾雜,多為外地所產。城東北有一所清真寺建築精美,廊柱皆用青石,記得鏤尤工,四面有寬敞的?廊,講經台設在中堂。那些經卷都用羊皮包裹,文字以金泥書寫同。街市繁華,民人秀美,工巧多能,有金、銀、銅、鐵、氈等製品,也都十分精緻。城裡城外,到處是楊、榆、柳、桃、杏、梨、李、葡萄、花紅、野芳樹香,美景宜人。難怪,撒瑪律汗的突厥語意即為肥沃富饒。

哈烈城,這是陳慶一行萬里跋涉的終點站。對陳誠來說,哈烈已是三度造訪之地,所以他對這裡的人文景物、地理出產不僅熟悉而且充滿了感情。

使團應邀與國王會見,陳誠進入王城,見房屋不用棟樑陶瓦,全以磚石壘砌而成,勢若高臺。牆壁窗牖裝繪金碧琉璃,門扇刻著花紋,還以骨角鑲出圖案。地上鋪著華美的地毯。屋旁還設有彩鄉的帳戶,是為燕寢之處。房中設鍍金床,上鋪被褥數重。不設椅凳,人們席地盤腿而坐,保持著遊牧民族傳統的習俗。

國王沙哈魯出現在大家面前,他穿著窄袖衣和套頭衫,外罩白色長袍,以白布纏頭,國人皆稱之曰鎖魯檀(蘇丹)。“凡相見之際,略無禮儀,惟稍屈躬,道撒馬力。”哈烈國的禮節一般都是躬身之撫胸道“撒力馬力”(阿位伯語“沙拉木力空”,問好之意),或握手,或相擁抱。“凡聚會之間,君臣上下,男女長幼,皆環列而坐”。

在哈魯國王的案值上,“飲食不設匙筯,肉飯以手取食,羹湯則多以小木勺汲飲......,惟酒壺台盞之類則用金銀”。這次宴會給陳誠留下的記憶是多“甜酸油膩之味”。教義雖禁酒,然國王宴上似可破例飲酒。

使團在國王宅邸受到沙哈魯的隆重歡迎,顯示了兩國關係加速升溫。陳誠詩記其盛:

 喬木秀木隱樓臺,氈殿毯廬次第開。

官騎縱客花外入,聖恩曠蕩日邊來。

星鳳至處人爭睹,夷貊隨宜客自栽。

才讀大明天子詔,一聲歡笑動春雷。

主翁留客重開筵,官妓停歌列管弦。

酒進一行陳彩幣,人喧四座撒金錢。

君臣拜舞因胡俗,道路開通自漢年。

從此萬方歸德化,無勞征伐定三邊。

宴會上只有“尊者”可以飲酒,進酒一輪後,就紛紛拿出錢幣、珠寶,分散四座或向前向後撒,眾人搶攜帶,喧嘩叫笑,極盡歡樂。

宴會的內容和形式熱烈而繁褥,但官方行文卻很簡便。國中不用印信,國王以下,凡施行施教事只用小紙一方,上面直書事體,各用花押印記,即可奉行。

國中不可用刑法,很少見到詞訟。若有傷人命案件哪有不過罰錢若干,或罰以鞭撻。但對酒夢游最嚴,民間飲酒者也以皮鞋處置。該國風俗是“不祀鬼神,不立廟社,不春宗祖,不建家堂,惟以墳墓祭祀而已”,按照伊斯蘭教義,望西禮拜,並恪守齋月,白天不得飲食,至日落方進飲食。每逢一年開齋之際,舉行射胡蘆的遊藝活動,將胡蘆掛在高竿之上同,中藏白鴿一雙,善射者躍馬射之,以射破胡蘆白鴿飛出者勝。陳誠對這一民間娛樂形式頗感興趣,還專寫《射胡蘆》一詩以記之。

陳誠對哈烈國的地理方位、山川形勢、氣候物產、建築風格、國家管道、街場貿易、風土人情、宗教習慣、奇聞趣事,都作了詳細記錄。他還特別記述了哈烈國的兩種特產,一是獅子,二是薔薇露。

獅子生長在阿姆河邊蘆林中,人們在獅子初生時取而養之。若至長大,則性資剛烈,難以馴服。陳誠詠獅子詩曰:

 曾聞此獸群毛長,今見其形世不常。

皎皎雙瞳秋水碧,微微一色淡金黃。

威風稍震驚犀象,牙爪輕翻怯虎狼。

自古按圖收遠物,不妨維摯進吾皇。

哈烈國出產的薔薇露,引進陳誠極大興趣。他曾在《太平廣記》上看到過大食國向中原進獻花露點水的記載。這次出使哈烈,正值春夏之交,是薔薇盛開的時節。陳誠看到家家戶戶都種植薔薇,花色鮮紅,香氣沉重。人們彩摘後置於幾上,其味稍減,則收入瓶缺罐之中,如作燒酒之法,蒸出花汁,滴出水來,再以瓶罐貯之。或以調酒漿,或以灑衣裳,香氣經久不散。陳誠認為,“凡合香品,得此最為奇妙也。”所以十分喜愛。

這些輕鬆愉快的描寫,只是陳誠艱若卓約漫漫長途中的暫短歇息,那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那終年銀裝的冰雪雪嶺,那野獸出沒的荒山野林,那急流險灘、懸崖峭壁,那廢棄的古堡,那散落人和獸的尺骨,這才是陳誠西域之行水樂章的主旋律。他也發出這樣的感歎:

綠野草鋪茵,空山雪積銀。

四時常覺冷,六月不知春。

白髮添衰心,青袍戀老身。

到家論往事,駭殺故鄉人。

一種鄉心歸燕的渴望,不時在他孤寂的內心升騰。他經受的長途跋涉,艱難險阻,是對他生命極限的極大挑戰,他不止一次地戰勝了這種挑戰。

不僅如此,他以《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及大量詩文,記下了對西域的深刻認知,其文斐斐,其情切切,其事鑿鑿。這些著作詩文,是陳誠在西域長期旅行中的親歷實錄和現聲慨歎,讀來如身臨其境,真實生動,親切感人。這是他作為旅行家深入探察的結果,也是他常識淵博的和才情勃發的體現。

版權聲明:本文系凱風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媒體轉載,請點擊此處按要求轉載。

作者:楊佳峰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