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一個不怎麼懂車的人的駕駛樂趣

大家好!我終於接到廣告了!你們暫時不用擔心作者餓死了!

===============

說句實話, 你能具體描述出什麼叫"駕駛樂趣"嗎?

我知道我不能, 至少以前不能。 在看到那些用"駕駛樂趣"為賣點, 推出具有“超高通過性能”, “跋山涉水, 所向披靡”, “靈動酷炫”等等特色的車型的廣告時, 我根本沒法把這些套路與我的駕駛生活聯繫起來。 對我來說, 駕駛時唯一的樂趣, 無非就是在車裡聽聽歌, 不至於太無聊而已。

今年春天, 我跟一幫朋友去日本玩。 大家先於我回國之後, 獨自一人的我改租了一輛小車, 漫無目的地跑上了山間的國道,

想找個地方度過這獨處的三天時間。 沒想到的是, 我卻從路上體會到了一種駕駛的樂趣。 4月初日本中部的山裡, 從山腳下到山頂還殘留著積雪, 融化的雪水在山谷裡匯成河流, 在窄窄的河道裡尚存的冰蓋下麵歡快地流淌著。 陽光忽而被山頭遮住, 在山谷的陰影裡, 白雪上聳立出的棵棵樹木, 看上去像是奶油蛋糕上的巧克力碎片。

因為各地高速公路和穿山隧道修建的原因, 願意花時間走彎曲而狹窄的國道的人, 已經越來越少了, 在那些並非大城市連接線的道路上更是如此。

一路上的城鎮不算多,

大多數都是一閃而過的村莊, 以及忽而在路邊出現的公路服務區。 每當我在這些地方停下來休息的時候, 當地人都會注意到我那個從不算近的地方開過來的車牌。 一些人會對我說路上辛苦了, 但我總是微笑著回答他們:不光不辛苦, 而且我覺得很有趣。

儘管細數起來, 路上看到的景色也無非是山景, 樹林, 橋樑, 鐵道, 溪流, 田野等等, 但是我總能感到一種自由而放心的感覺, 不斷地在旅途中湧現。

也許“駕駛樂趣”這件事,真的需要你跳出廣告裡的套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體會到吧。

我猜,跟我一樣,也有相當多的人是對“強調駕駛樂趣”這樣的宣傳語,感到不滿的。這種不滿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汽車商們所宣稱的樂趣,與你的樂趣並不相符。這並不是說車廠們不在乎用戶們的感受,而是他們鑽在自己曾經以為是正確的“駕駛樂趣”中,而沒有覺察到用戶們已經換了一撥人。

從80年代起,日本造出了一批“有駕駛樂趣”的車。直至今日都被人不斷提起的AE86,就是那一時代的運動車代表:輕快,敏捷,穩定。為了讓駕駛真正成為樂趣,喜歡對事物細分的日本人將這些汽車逐漸變成了“高級玩具”,一批雙門小車的問世就是這一概念的產物。

同樣是雙門小車(而且不是買菜車),日本那一時期誕生的本田Beat、馬自達AZ,與歐美系的mini cooper、smart的理念差別相當大。它們不強調車體容量,也不誇耀停車方便,而是死心塌地走著“自己體會駕駛樂趣”的道路。然而,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買輛車自己玩的概念也漸漸走向了低谷,廠商設計車輛的概念也不得不開始兼顧實用性。

如果你在2010年之後去過日本的話,肯定會驚訝於遍佈日本各地的方方正正的“小型麵包車”的存在。它們是那麼普遍,以至於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看到的車子裡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這種買菜車。買菜車的出現,與經濟的走低,家庭規模的擴大有著直接的聯繫。以往家裡願意養兩三輛車的家庭,往往有一部是用來玩的車。然而,用車來玩的概念在日本已經逐漸成為了奢侈的時候,民眾們想到的汽車的用途,更多是與生活實際使用相關的方面。

在這樣注重實際,脫離了樂趣的市場裡,汽車廠商們除了拼命地呼喚老一輩用戶“重新找回駕駛樂趣”,還能幹些什麼呢?而對那些從開始駕車起,就將汽車用作超市採購的新一代用戶,廠商加上再多的設計項目,也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吧。

同樣的事情,不僅僅發生於日本,也出現在另一個汽車工業曾經輝煌的國家,美國。

美國在60年代的汽車設計,曾經是以“肌肉車”為代表的一大批大排量、大馬力、大車體的天下。在粗獷的公路上一路狂奔,不僅僅是我們從電影中看到的畫面,也是那一時代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70年代的幾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汽油價格的飛速上漲,讓廠商們都不得不走上了經濟化的道路。省油小巧,價格低廉的日本車在那一時間佔據了美國市場,而美國廠商們也迅速調整設計路線,緊湊型的轎車和空間寬敞的家庭車,才是我們這一代人對美國車的最初印象。

所以事實證明,汽車廠商的設計套路,總會被時代一輪又一輪地慢慢淘汰。總要迎合當下或者揣測未來的趨勢,才能走向下一個成功。

這種需要打破常規思路的做法,其實並不僅僅局限於汽車行業。

開業於1994年,最初只想做一家網上書店的亞馬遜,隨著90年代後期互聯網熱的興起,使它逐漸開始了快速擴張的道路。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在90年代後期的互聯網新興企業中比比皆是。按照傳統的零售思路,亞馬遜開始嘗試多元化經營,涉足拍賣、快運等等多個行業。為了回應“長尾理論”,實現“互聯網零售對傳統零售的先天優勢”,它將產品覆蓋面進行了大幅擴充,不斷搶佔新的零售領域,成立大量的子公司,以換取短期利潤的提升。

這不光是亞馬遜一個人在做的事情,同時代那些募集了大筆資金的互聯網零售企業,都在這個套路裡不斷重複著。

然而,事實上投資者們對於投資互聯網企業,已經出現了疑問。截至2000年,亞馬遜6年的經營帶來了累計12億美元的虧損。對於互聯網未來的激情,似乎已經無法掩蓋投資者們對於互聯網企業們糟糕表現的失望了。

此時的亞馬遜CEO貝索斯,開始對過去幾年亞馬遜的發展進行了冷靜的思考。他做的事情簡單而粗暴:關閉與亞馬遜核心價值無關的業務,縮小經營範圍,裁員1500人。這一舉措招致了投資者們的不滿,認為他在自殺;同行們也在紛紛嘲笑亞馬遜縮手縮腳的經營方針。當別人都在燒錢的時候,亞馬遜卻在省錢。

時間進入了2001年,互聯網投資泡沫破裂,流入互聯網行業的資金迅速萎縮。一直沒有實現盈利,卻將盤子鋪得過大的互聯網電商們相繼宣佈破產,或被迫在市場下滑時期忍痛砍掉大量業務。而亞馬遜卻由於提前看清了電商行業的套路,熬過了這個冬天。

說回汽車行業打破常規最典型的案例之一,來自于雷克薩斯在美國取得成功的故事。

80年代前期,美國的豪華車市場,是被傳統的美國品牌所牢牢把控著的。卡迪拉克和林肯這兩個牌子,在美國人的傳統意識中,具有著厚重和威嚴的氣勢。儘管耗油量相當高,一些車型也頻發故障,但它們的品牌讓消費者們已經形成了固有的“高級車”的印象。然而,汽車消費市場的用戶口味,其實已經在漸漸發生著變化。

根據豐田在1983年的一次消費者意向調查顯示,在美國的富裕階層中,有65.7%的家庭認為舊的高級車品牌過於浮誇,希望在買車時能夠有更多的選擇;而對20-30歲的年輕人人群調查顯示,年輕消費者普遍不願意選擇這些高級車品牌,因為他們具有太強的父輩印象。

另一方面,根據自70年代末以來的消費者偏好調查顯示,在高端汽車消費的30-40歲主流人群中,對“馬力強勁”和“外形尊貴”的喜好在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與之相對的是,“高性能”和“駕駛安全”這兩個本屬於日本和歐洲汽車形象的關鍵字,開始越來越多地被這些消費者提到。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從60年代起,日本的各家汽車廠商都在運動型車上傾注了非常多的開發精力,在日本國內市場上逐漸獲得了成功,誕生出了日產Skyline GT-R,豐田Celica等等一批在國際市場上都頗受歡迎的運動型車。同時,西歐和北歐的幾大汽車品牌,也開始在本國市場上強調車型的安全性,這些都是美國市場所不具備的特點。美國的消費者們開始逐漸對國內市場現存車型產生審美疲勞,興趣開始被這些外國車所吸引。但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國外汽車的進口在美國80年代早期一直受到壓制,所以消費者的這一變化,完全被美國廠商們所忽視了。

80年代中期,隨著美國對外貿易情況的改善,進口汽車市場也開始出現鬆動。在這樣的背景下,1984年,豐田嘗試面向美國的高級車市場,設立“雷克薩斯”品牌。在品牌車型的設計時,他們徹底放棄了“威嚴感”和“傳統感”的想法,而是利用從市場調查中得到的啟發,開始強調“安全性”、“駕駛舒適”和“高性能”。經過5年的研發設計,第一款雷克薩斯LS轎車問世了。

果不其然,1989年,在雷克薩斯LS投放美國市場當年就銷售出了11000輛,成功地在美國的高級車市場裡站穩了腳跟。

在商業上,其實這些所謂的套路,在它成型時期必然有它的道理:它們都是基於各種失敗、成功事例的總結。在獲得初步的成功之後,這些套路就會開始被他人仿效,逐漸成為行業內的“行動準則”。然而,在這樣缺乏發展、模式固化的環境下,儘管沿循套路能夠為企業帶來小規模的成功,但當時機成熟時,打破套路的機會就會閃現。那些能夠意識到套路對於實際情況的乖離的人,便可以找到突破套路的途徑,才能實現革新性的成功。

在打破套路,獨闢蹊徑這條路上,雷克薩斯走得很堅定,新雷克薩斯NX集雷克薩斯品牌傳統優點和清晰的市場定位於一身,特色鮮明,直擊用戶痛點。不出意外,新NX將延續此前進口豪華中型混動SUV銷量第一的不俗成績。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哦!

也許“駕駛樂趣”這件事,真的需要你跳出廣告裡的套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體會到吧。

我猜,跟我一樣,也有相當多的人是對“強調駕駛樂趣”這樣的宣傳語,感到不滿的。這種不滿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汽車商們所宣稱的樂趣,與你的樂趣並不相符。這並不是說車廠們不在乎用戶們的感受,而是他們鑽在自己曾經以為是正確的“駕駛樂趣”中,而沒有覺察到用戶們已經換了一撥人。

從80年代起,日本造出了一批“有駕駛樂趣”的車。直至今日都被人不斷提起的AE86,就是那一時代的運動車代表:輕快,敏捷,穩定。為了讓駕駛真正成為樂趣,喜歡對事物細分的日本人將這些汽車逐漸變成了“高級玩具”,一批雙門小車的問世就是這一概念的產物。

同樣是雙門小車(而且不是買菜車),日本那一時期誕生的本田Beat、馬自達AZ,與歐美系的mini cooper、smart的理念差別相當大。它們不強調車體容量,也不誇耀停車方便,而是死心塌地走著“自己體會駕駛樂趣”的道路。然而,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買輛車自己玩的概念也漸漸走向了低谷,廠商設計車輛的概念也不得不開始兼顧實用性。

如果你在2010年之後去過日本的話,肯定會驚訝於遍佈日本各地的方方正正的“小型麵包車”的存在。它們是那麼普遍,以至於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看到的車子裡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這種買菜車。買菜車的出現,與經濟的走低,家庭規模的擴大有著直接的聯繫。以往家裡願意養兩三輛車的家庭,往往有一部是用來玩的車。然而,用車來玩的概念在日本已經逐漸成為了奢侈的時候,民眾們想到的汽車的用途,更多是與生活實際使用相關的方面。

在這樣注重實際,脫離了樂趣的市場裡,汽車廠商們除了拼命地呼喚老一輩用戶“重新找回駕駛樂趣”,還能幹些什麼呢?而對那些從開始駕車起,就將汽車用作超市採購的新一代用戶,廠商加上再多的設計項目,也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吧。

同樣的事情,不僅僅發生於日本,也出現在另一個汽車工業曾經輝煌的國家,美國。

美國在60年代的汽車設計,曾經是以“肌肉車”為代表的一大批大排量、大馬力、大車體的天下。在粗獷的公路上一路狂奔,不僅僅是我們從電影中看到的畫面,也是那一時代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70年代的幾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汽油價格的飛速上漲,讓廠商們都不得不走上了經濟化的道路。省油小巧,價格低廉的日本車在那一時間佔據了美國市場,而美國廠商們也迅速調整設計路線,緊湊型的轎車和空間寬敞的家庭車,才是我們這一代人對美國車的最初印象。

所以事實證明,汽車廠商的設計套路,總會被時代一輪又一輪地慢慢淘汰。總要迎合當下或者揣測未來的趨勢,才能走向下一個成功。

這種需要打破常規思路的做法,其實並不僅僅局限於汽車行業。

開業於1994年,最初只想做一家網上書店的亞馬遜,隨著90年代後期互聯網熱的興起,使它逐漸開始了快速擴張的道路。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在90年代後期的互聯網新興企業中比比皆是。按照傳統的零售思路,亞馬遜開始嘗試多元化經營,涉足拍賣、快運等等多個行業。為了回應“長尾理論”,實現“互聯網零售對傳統零售的先天優勢”,它將產品覆蓋面進行了大幅擴充,不斷搶佔新的零售領域,成立大量的子公司,以換取短期利潤的提升。

這不光是亞馬遜一個人在做的事情,同時代那些募集了大筆資金的互聯網零售企業,都在這個套路裡不斷重複著。

然而,事實上投資者們對於投資互聯網企業,已經出現了疑問。截至2000年,亞馬遜6年的經營帶來了累計12億美元的虧損。對於互聯網未來的激情,似乎已經無法掩蓋投資者們對於互聯網企業們糟糕表現的失望了。

此時的亞馬遜CEO貝索斯,開始對過去幾年亞馬遜的發展進行了冷靜的思考。他做的事情簡單而粗暴:關閉與亞馬遜核心價值無關的業務,縮小經營範圍,裁員1500人。這一舉措招致了投資者們的不滿,認為他在自殺;同行們也在紛紛嘲笑亞馬遜縮手縮腳的經營方針。當別人都在燒錢的時候,亞馬遜卻在省錢。

時間進入了2001年,互聯網投資泡沫破裂,流入互聯網行業的資金迅速萎縮。一直沒有實現盈利,卻將盤子鋪得過大的互聯網電商們相繼宣佈破產,或被迫在市場下滑時期忍痛砍掉大量業務。而亞馬遜卻由於提前看清了電商行業的套路,熬過了這個冬天。

說回汽車行業打破常規最典型的案例之一,來自于雷克薩斯在美國取得成功的故事。

80年代前期,美國的豪華車市場,是被傳統的美國品牌所牢牢把控著的。卡迪拉克和林肯這兩個牌子,在美國人的傳統意識中,具有著厚重和威嚴的氣勢。儘管耗油量相當高,一些車型也頻發故障,但它們的品牌讓消費者們已經形成了固有的“高級車”的印象。然而,汽車消費市場的用戶口味,其實已經在漸漸發生著變化。

根據豐田在1983年的一次消費者意向調查顯示,在美國的富裕階層中,有65.7%的家庭認為舊的高級車品牌過於浮誇,希望在買車時能夠有更多的選擇;而對20-30歲的年輕人人群調查顯示,年輕消費者普遍不願意選擇這些高級車品牌,因為他們具有太強的父輩印象。

另一方面,根據自70年代末以來的消費者偏好調查顯示,在高端汽車消費的30-40歲主流人群中,對“馬力強勁”和“外形尊貴”的喜好在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與之相對的是,“高性能”和“駕駛安全”這兩個本屬於日本和歐洲汽車形象的關鍵字,開始越來越多地被這些消費者提到。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從60年代起,日本的各家汽車廠商都在運動型車上傾注了非常多的開發精力,在日本國內市場上逐漸獲得了成功,誕生出了日產Skyline GT-R,豐田Celica等等一批在國際市場上都頗受歡迎的運動型車。同時,西歐和北歐的幾大汽車品牌,也開始在本國市場上強調車型的安全性,這些都是美國市場所不具備的特點。美國的消費者們開始逐漸對國內市場現存車型產生審美疲勞,興趣開始被這些外國車所吸引。但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國外汽車的進口在美國80年代早期一直受到壓制,所以消費者的這一變化,完全被美國廠商們所忽視了。

80年代中期,隨著美國對外貿易情況的改善,進口汽車市場也開始出現鬆動。在這樣的背景下,1984年,豐田嘗試面向美國的高級車市場,設立“雷克薩斯”品牌。在品牌車型的設計時,他們徹底放棄了“威嚴感”和“傳統感”的想法,而是利用從市場調查中得到的啟發,開始強調“安全性”、“駕駛舒適”和“高性能”。經過5年的研發設計,第一款雷克薩斯LS轎車問世了。

果不其然,1989年,在雷克薩斯LS投放美國市場當年就銷售出了11000輛,成功地在美國的高級車市場裡站穩了腳跟。

在商業上,其實這些所謂的套路,在它成型時期必然有它的道理:它們都是基於各種失敗、成功事例的總結。在獲得初步的成功之後,這些套路就會開始被他人仿效,逐漸成為行業內的“行動準則”。然而,在這樣缺乏發展、模式固化的環境下,儘管沿循套路能夠為企業帶來小規模的成功,但當時機成熟時,打破套路的機會就會閃現。那些能夠意識到套路對於實際情況的乖離的人,便可以找到突破套路的途徑,才能實現革新性的成功。

在打破套路,獨闢蹊徑這條路上,雷克薩斯走得很堅定,新雷克薩斯NX集雷克薩斯品牌傳統優點和清晰的市場定位於一身,特色鮮明,直擊用戶痛點。不出意外,新NX將延續此前進口豪華中型混動SUV銷量第一的不俗成績。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