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唐良智:成都要打造宜居創新之城 有了就業才能放心安家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 王若冰攝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想玲 殷航北京報導

“春風吹過的時候, 我佇立在街頭,

雨水淋濕了衣袖, 你輕輕揮著手。 一別還要等多久, 從初春到深秋, 你說有愛就有夢……”在距離成都1700公里外的北京, 成都又火了, 因為一首兩會版的《成都》。

今年初, 民謠歌手趙雷的一首《成都》, 讓成都一時風靡, 紅遍大江南北。 歌詞中的成都, 玉林路、小酒館, 那座陰雨又充滿詩意的城市, 讓人心馳神往。

現實中的成都, 卻不止于趙雷吉他中的彈唱。

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被中央政府賦予新的歷史使命的成都, 正全力奔跑在新的軌道上。

站在新的歷史機遇上, 成都如何跳高起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1600萬成都市民如何更有獲得感?3月9日, 全國兩會期間,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

暢談他心目中的成都藍圖和發展景象。

“一好”“一少”

習慣了成都的生活

“我覺得這裡很巴適”

入夜的成都, 春色撩人。 三五成群, 老友結伴。 火鍋店、串串香, 人聲鼎沸。

一人一酒, 或相對而坐, 或相攜而立。 在小酒館, 在寬窄巷, 在繁忙的生活中, 感受城市的心跳, 感受生活的樂趣。

週末, 街子古鎮、青城山腳, 周邊的農家樂, 笑聲盈盈, 不絕於耳。 這是趙雷歌聲外的成都, 也是根植于成都人血液中的閒適和安逸。

2014年平安夜從湖北入川, 至今有兩年半時間。 對於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唐良智早已習慣並且熟稔。

“很習慣, 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笑談中, 將這裡當做“第二故鄉”的自豪感躍然而上。 唐良智告訴記者,

成都自然環境適宜, 城市管理有序, 市民包容、平和、友善, 他們對城市的自豪感, 讓人覺得這裡很值得。 生活在這個城市, 覺得“很安逸、巴適”, 就是很適合你, 感覺很好。

當然, 在歷數了成都的“好”之外, 唐良智也坦承了成都的“少”。 “文化基礎很好, 但城市的文化設施偏少, 尤其是高品質的文化設施更少。 ”他告訴記者, 成都正在努力打造更多的文化產品供應給市民, 比如說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場、音樂小鎮、藝術館、藝術學院等, 通過增加文化供給, 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作為成都最忠實的代言人,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唐良智向全國朋友發出了來自成都的邀請。 唐良智表示, 十分希望大家不光要聽這首歌, 還要像趙雷那樣親自體驗,

到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去玉林西路上的小酒館坐一坐, “成都不僅僅有玉林路、小酒館, 還有錦裡、寬窄巷子、太古裡等更具成都魅力、成都情懷的去處。 我相信年輕的朋友們要是去了, 一定會比趙雷的感懷更多, 比趙雷的收穫更大。 ”

“底氣”“勇氣”

在全國座標裡找參照

成都要與先進城市“過招”

去年5月, 國家正式批復《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明確了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成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打法”, 即“157”總體思路, 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全面提速升級。

資料顯示, 2016年, 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70億元, 增長7.7%, 總量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 比2015年上升了1位;固定資產投資8370億元, 增長14.3%。 對此, 區域經濟專家認為,

這組資料撐起了成都作為副省級城市優等生的“底氣”。 但城市之間競爭, 既需要底氣, 更需要勇氣。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需要我們持之以恆, 久久為功。 同樣, 成都作為四川省‘首位城市’, 更要在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方面, 在推動全省實現‘兩個跨越’的發展中勇挑大樑, 一馬當先。 ”唐良智表示。 顯然, 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成都對自我要求, 也不止於此。

今年2月份, 成都召開對標管理工作動員會, 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先進城市, 啟動全面對標。 成都所有區縣和職能部門轟轟烈烈推進的對標管理行動, 則是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 對成都市各級各部門負責人思維方式的創新。

唐良智告訴記者, 對標管理, 不是我們的首創,是著名的管理學概念。

如何避免對標管理淪為新一輪的形式化的複製。在他看來,對標的核心在於解放思想,讓視野和格局放大放長遠。不畫地為牢,局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保持活力和進步,必須要持續學習。在唐良智看來,城市也一樣。只有不斷學習,保持創新的活力,根植創新的因數,才能永葆青春。而學習本身,又怎能說不是一種創新呢?

不是我們的首創,是著名的管理學概念。

如何避免對標管理淪為新一輪的形式化的複製。在他看來,對標的核心在於解放思想,讓視野和格局放大放長遠。不畫地為牢,局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保持活力和進步,必須要持續學習。在唐良智看來,城市也一樣。只有不斷學習,保持創新的活力,根植創新的因數,才能永葆青春。而學習本身,又怎能說不是一種創新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