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

書名:《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

作者:[美]魏斐德

譯者:梁禾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價:88.00

書號:978-7-5133-2381-9

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

我站了起來, 淩按慣例做的介紹,

於是砍手鞠了鞠躬。 他穿了件高領的藍黑色黨服, 四十歲左右, 雙目銳利, 中等身材, 蓬亂的頭髮剪成西式分向一邊。 言談舉止, 顯示出他既大權在握, 又能巧妙而毫不留情地使用這種權力。 我完全可以相信, 他便是中國最令人懼怕的人。

赫博特-雅德類:《中國黑室》

中國的希姆萊

一位元外國記者後來這麼回憶戴笠:一個隱面人, 總是藏在房間的暗處, 而其他人則處於一覽無餘之下。 然而少數幾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當戴笠處於鼎盛時期見過他的西方人, 卻對他有強烈而多彩的印象。 “從一方面看, 二戰中沒有一個人形象要比他更黑;而從另一方面去看, 又沒人比他更白。 ”幾乎所有的人都被他銳利的目光所震懾。

一個戴笠領導下的在敵後工作的 OSS(美國戰略情報局)人員說:“戴笠的身材中等壯實, 外表粗獷強硬, 有軍人的幹練。 他的臉輪廓分明, 尖銳的目光咄咄逼人, 還有一張堅毅的嘴。 ”一個出身于中國傳教士家庭的美國軍官寫道:“他英俊瘦長, 有一雙纖細優美的手, 走起路來像是脊樑骨上了鋼條, 步子大而有力, 像是中國戲臺上的英雄人物誇大了的步伐。 他那犀利審視的目光, 像是要把人的五官和個性記下來以備日後之用。 ”

對於 20 世紀 40 年代在中國的大多數外國人來說, 戴笠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被普遍認為“不是中國的卡那瑞斯(Canaris)上將, 而是海因裡希-希姆萊”。

戴笠給人的印象是聰明而有想像力, 殘酷而不擇手段。 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希姆萊。

他幾乎是所有美國民主理想的敵人。 在蔣的統治下, 他企圖通過鐵腕來統一中國。 他冷酷、狡猾而殘忍。

納粹衝鋒隊頭子的帽子不是輕易摘得掉的。 那些將戴笠簡稱為 T. L的西方人經常把戴笠稱作“中國的希姆萊”。 那時在美國政府的情報圈子裡, 大多數官員都相信“戴笠將軍以劊子手聞名;以他為首的‘藍衣社’, 是個類似蓋世太保的組織, 至少在上海是眾所周知的;對政敵他有自己的集中營;他不喜歡外國人, 而且很少有外國人見過他”。

戴笠自己知道這個綽號, 而且他不止一次試圖向他的美國朋友們證實“他支持民主”。 1945 年 4 月 3 日, 蔣介石檢閱了中美合作所的“精銳部隊”, 即坐落在重慶外的歌樂山的第九部。 那天晚上戴笠舉行了一場奢華的宴會,

耗盡了他從家鄉浙江帶來的 200 斤珍貴黃酒。 歌樂山樂隊學會了演奏“揚基歌”和“迪克斯”, 而且當人群裡的美國人為這些歌曲拍手歡呼時, 演員們還準備演中國戲。 這時戴笠突然打斷了聚會, 並堅持要說服美國朋友不要相信關於他的壞話。 戴笠通過正式翻譯劉鎮芳語無倫次地說了半天, 無非是想表明“他不是希姆萊”, 而只是“總司令的戴笠, 僅此而已”。

總司令的戴笠

在戴笠所有的特點中, 最突出的也許是他為自己的領袖效勞的意願。 他為自己選擇的這個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戴雨帽”, 其象徵意思是“一個僕人”, 即強調了這種動物般的甘做其主人蔣介石走狗的奴性, 同時又代表了封建觀念中的相互尊敬。

戴笠這麼對別人解釋自己的名字:“有一首古詩這麼說:‘君乘車, 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車揖。 君擔簦, 我跨馬, 他日相逢為君下。 ’”

沈醉是上海站的站長, 戴笠的總務處處長, 他指出其上司對蔣介石走狗般的效忠, 說他樂意當蔣的“爪牙”。 戴笠自己的“犬馬之勞” 的說法似乎也透露出他願意從主子那兒接受這種非人的待遇。 然而, 作為基於君臣互尊理想上的封建意識, 這一說法也顯示了一種表面上自相矛盾的用意。 “犬馬”一詞源於流傳百世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和諸葛亮(臥龍)的隆中對。

西元 207—208 年, 衰頹的漢室後代劉備, 在其軍師單福舉薦了諸葛亮, 並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後, 三顧茅廬, 拜見這位年僅 27 歲的賢士。 17 玄德終於在第三次拜訪中見到諸葛亮(孔明)。他對孔明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孔明謙遜地否認了自己的才能。但經不住玄德再三懇求,他提出在西川咽喉地帶後面(巴蜀,即現在的四川)建立一個基地的卓越戰略,劉備可以從那裡起家,最終征服北方內地,復興漢室。當孔明一再自謙地拒絕玄德時,這位漢室宗親落淚了。他哭道:“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孔明為玄德的誠摯所動,說:“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對諸葛亮來說,玄德的懇請是他決定當軍師的原因。對精通《三國演義》並極其仰慕“臥龍”的戴笠來說,蔣介石請他當特務機構的頭子,一定在他心裡引起了類似的效忠之心。但在沈醉眼裡,戴笠甘當總司令的“犬馬”則含有自我貶低的成分,而且這一點還影響到他的下屬,使人性中本來高貴的品德變為一種對主子的敵人殘酷無情的意願。

戴笠自己為能夠“秉承領袖意志,體念領袖苦心”而感到驕傲。而在他的對手們看來,這種自負是戴笠狂熱地效忠於蔣介石“有公無我,有我無公”信念的表示。就像所有專制政治的奴僕一樣,戴笠是一個強和弱的矛盾結合體。他作為蔣介石內部圈子裡的人,大權在握。然而他對蔣的謙卑、對領袖的服從,最終又證明了他個性上的軟弱。

戴笠是最受總司令信任的下級和警衛,只聽從總司令的命令。他替總司令作內部調查工作,並負責總司令的警衛。戴及其無處不在的特務組織,被認作是中外之間非正式“業務”成交的媒介,而且其效率很高(共產黨在重慶的聯絡人周恩來曾說,戴笠通過他的秘密組織控制著軍事通訊、財務及外交事務。)……他的秘密員警組織在當時被用來抗衡“CC”派系控制下的黨部員警,具體體現了總司令控制國民黨最基本的政策原則之一,即在各勢力之間通過制約達到平衡。他是後來國民黨專制傾向的具體象徵。

作為蔣介石獨裁的具體象徵,戴笠也代表了國民黨政府裡最強大的組織之一:軍事調查統計局。

軍統

1943 年美國武官這麼形容軍統(MSB):

這個組織並未列在中國政府機構的名單上,然而它卻是中國最強大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它是中國軍隊內高層次的領導機構。它的領導戴笠先生(將軍)也許比其他軍事委員會成員具有更大的權威。實際上這個局是中國的特務機構,並且據可靠情報,它擁有2萬以上的男女成員。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打擊共產黨活動。不過所有的間諜和情報工作都是在它的領導下進行的。它的許多活動與軍事行動委員會情報科有重複,而該科的副科長與這個局有直接的聯繫。該局還控制著上海和國統區以外其他地方的中國特務。戴笠是蔣介石原黃埔軍校的軍官之一,他通常被稱為“將軍”,但是據說他並沒有正式的軍銜。消息靈通人士說,在今天的中國,除總司令以外,他比任何人都要有權力。他被認為是唯一一個能與蔣介石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見面的人物。

所以,很難將戴笠作為中國最強大的秘密員警的頭子所具有的個人影響與他和蔣介石之間的密切關係分開。在眾人的想像中,他至少代表了獨裁的陰暗面。如沈醉所說,他是總司令的一把利劍,而在百姓的眼中則是蔣的劊子手。事實上,戴笠可能享有的獨立性來自於他本人所具有的威懾力,但是反過來說,這種威懾力幾乎全來自于他與蔣的接近——加上他那些眾所周知、無所不在的耳目與爪牙。

像所有的員警頭目一樣,戴笠的威懾力來自於人們相信他的人無所不在。在中國和外國均有人認為:“眾所周知,軍統是中國的秘密員警,而且比起世界上任何間諜網來,它在特工人員的數量上要更加龐大,在地理覆蓋面積上要更加遼闊。” 1946 年,美國軍事情報機構估計戴笠有 18 萬便衣特工——其中 4 萬人全天候地為他工作。那些著特別制服和軍隊制服的特工人員包括:7 萬武裝遊擊隊、2 萬別動軍,以及美國海軍認為具有 15291 名士兵的“忠義救國軍”和在中國沿海為數 4 萬人的有組織的海盜。這些加起來總數有 32.5 萬的實際或潛在的人員在為這個秘密員警的頭子效力。

一篇提到戴笠是“中國的間諜大師”的文章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情報人員在活動。這些地方包括:印度支那、印尼、婆羅洲、福摩薩、暹羅、馬來半島、南太平洋群島、錫蘭、緬甸和印度。

到了戰爭的後期,戴笠的特務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戰略上都可以說無處不在。他們在馬尼拉有城牆環繞的區域裡發送氣象預報,一直到麥克亞瑟登陸。他們在南京、漢口及所有被日本人佔領的中國城市內組建員警部隊。日本人發現這些員警願意合作,便讓他們照常管理,卻不知所有中國的員警都是戴笠的人。他們在日本空軍內有一個單獨的傀儡飛行隊,接受秘密命令,將日軍的轟炸機於9 月15日轉交給戴笠在西安城內的組織。而且在整個戰爭時期,在日本本土的東京皇宮裡就有戴笠的特務。

美國的讀者——公開的與秘密的——對有關戴笠無所不及的特務網路的例子十分著迷。據報告,一位美國戰略情報局的上尉在回到他坐落在福州西邊的住宅時,發現他的翻譯正在與兩位身著深色長衫的陌生人說話,那兩人一見他進來便離開了。翻譯嚇得渾身發抖地告訴他這兩人差點兒殺了他,因為他回到上尉的房間時正見他們在翻上尉的東西。他乞求上尉保護他。當上尉責怪他莫名其妙時,他又開始發抖,並說:“不,這不是莫名其妙。他們是老闆的人。”這位軍官回憶說:“於是我一夜沒睡,整晚在膝蓋上架著把該死的衝鋒槍,因為那兩個來訪者是‘老闆’的人。”

另一個美國情報官在日占區執行秘密任務時路過一個小村子,在當地的客棧下榻。他與客棧老闆一起喝著地方酒並成了朋友。於是這位美國人冒昧地建議他們去搜索所有顧客的行李。說到底,這難道不是客棧主人的“老闆”要他幹的嗎?後來,當他們在醉意下搜索了旅店的其他房間後,美國人說他原以為這個小村子對於安置一個常駐的秘密員警特工來說太小了點。“多小沒關係,”據說那店主這樣回答,“在中國每個地方都有老闆的特工。”

當然,在一村一屯安插特工並不足以使戴笠贏得他所得意的對他的普遍恐懼。他在外國人和中國人眼裡的形象部分出於他殘酷的名聲。美國觀察家認為:“許多中國人悄悄傳說他用火車頭內燃爐燒烤的方法來懲罰叛徒,而且他操縱了關押政治犯和其他犯人的集中營。”有些中國人,如蔣介石的對手李宗仁,他們對戴笠“作為一個聰明而含蓄的人”具有好感,但同時對他“笑裡藏奸”感到震驚。儘管在他的組織裡他偶爾會以漫不經心的樣子出現,但據說萬一有人不遵守他的紀律,他便殘酷無情地懲罰他。戴笠的批評者們因此向外國人指控戴笠應對許多文科教授和其他進步人士的監禁負責,同時把他形容為“中國的法西斯分子”。

[內容簡介]

《間諜王》以國民黨軍統特務為研究物件,採用大量相關回憶錄和檔案資料,是海外學者最早研究民國特務系統的代表性學術著作。此書以“間諜王”戴笠的生平全貌及政治經歷為線索,主要研究其龐大神秘的間諜王國的發展歷程。作者講述了黃埔軍校時期藍衣社、立行社等組織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抗戰爆發以後"軍統"的迅速擴張;同時通過豐富的材料還原了特務培養及行動的歷史細節,暴露了這段陰暗血腥的歷史。由此,此書也詳盡展現了1930至1940年代民國特務制度的發展歷程,能夠極大地豐富並啟發我們對這一時期的民國史的認識。

[作者簡介]

魏斐德(1937—2006),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漢學三傑”之一;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美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美國歷史家協會會長、美國國際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研究聯合委員會會長。他的著作曾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協會頒發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加州大學出版社頒發的1987年度伯克利獎和美國城市歷史協會頒發的非北美城市歷史最佳書籍獎。由於對中國史學研究的突出貢獻,他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獎章。著名歷史學家史景遷曾盛讚魏斐德為當代最傑出的中國史學家。

[名家推薦]

魏斐德2000年以後的生涯幾乎都用於探索20世紀初犯罪、間諜與腐敗的世界。在《間諜王》與《上海員警》《上海歹土》中,他反復關注相同的主題:政治鬥爭,權力的欲望,個人的弱點。但凡聽過他談論這些研究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相信,他對於在華盛頓和上海所發現的秘密員警檔案,懷有無限熱情;讀者也會毫無保留地感受到,中國政治受何種力量的驅動,以及盤踞在對“亂”的恐懼中的可怕力量,這些都是魏斐德始終不懈地探索著的問題。

——歐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魏斐德是一位敘述歷史的大師,這一點在《間諜王》中得到充分體現。他對資料的詳盡掌握與輕快的文學風格,使他不局限於講述故事,還能在描述中精准地把握分析。這部書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國民黨政權的瞭解,當代中國的讀者、學者將從中獲益良多。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法國大學榮譽教授)

17 玄德終於在第三次拜訪中見到諸葛亮(孔明)。他對孔明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孔明謙遜地否認了自己的才能。但經不住玄德再三懇求,他提出在西川咽喉地帶後面(巴蜀,即現在的四川)建立一個基地的卓越戰略,劉備可以從那裡起家,最終征服北方內地,復興漢室。當孔明一再自謙地拒絕玄德時,這位漢室宗親落淚了。他哭道:“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孔明為玄德的誠摯所動,說:“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對諸葛亮來說,玄德的懇請是他決定當軍師的原因。對精通《三國演義》並極其仰慕“臥龍”的戴笠來說,蔣介石請他當特務機構的頭子,一定在他心裡引起了類似的效忠之心。但在沈醉眼裡,戴笠甘當總司令的“犬馬”則含有自我貶低的成分,而且這一點還影響到他的下屬,使人性中本來高貴的品德變為一種對主子的敵人殘酷無情的意願。

戴笠自己為能夠“秉承領袖意志,體念領袖苦心”而感到驕傲。而在他的對手們看來,這種自負是戴笠狂熱地效忠於蔣介石“有公無我,有我無公”信念的表示。就像所有專制政治的奴僕一樣,戴笠是一個強和弱的矛盾結合體。他作為蔣介石內部圈子裡的人,大權在握。然而他對蔣的謙卑、對領袖的服從,最終又證明了他個性上的軟弱。

戴笠是最受總司令信任的下級和警衛,只聽從總司令的命令。他替總司令作內部調查工作,並負責總司令的警衛。戴及其無處不在的特務組織,被認作是中外之間非正式“業務”成交的媒介,而且其效率很高(共產黨在重慶的聯絡人周恩來曾說,戴笠通過他的秘密組織控制著軍事通訊、財務及外交事務。)……他的秘密員警組織在當時被用來抗衡“CC”派系控制下的黨部員警,具體體現了總司令控制國民黨最基本的政策原則之一,即在各勢力之間通過制約達到平衡。他是後來國民黨專制傾向的具體象徵。

作為蔣介石獨裁的具體象徵,戴笠也代表了國民黨政府裡最強大的組織之一:軍事調查統計局。

軍統

1943 年美國武官這麼形容軍統(MSB):

這個組織並未列在中國政府機構的名單上,然而它卻是中國最強大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它是中國軍隊內高層次的領導機構。它的領導戴笠先生(將軍)也許比其他軍事委員會成員具有更大的權威。實際上這個局是中國的特務機構,並且據可靠情報,它擁有2萬以上的男女成員。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打擊共產黨活動。不過所有的間諜和情報工作都是在它的領導下進行的。它的許多活動與軍事行動委員會情報科有重複,而該科的副科長與這個局有直接的聯繫。該局還控制著上海和國統區以外其他地方的中國特務。戴笠是蔣介石原黃埔軍校的軍官之一,他通常被稱為“將軍”,但是據說他並沒有正式的軍銜。消息靈通人士說,在今天的中國,除總司令以外,他比任何人都要有權力。他被認為是唯一一個能與蔣介石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見面的人物。

所以,很難將戴笠作為中國最強大的秘密員警的頭子所具有的個人影響與他和蔣介石之間的密切關係分開。在眾人的想像中,他至少代表了獨裁的陰暗面。如沈醉所說,他是總司令的一把利劍,而在百姓的眼中則是蔣的劊子手。事實上,戴笠可能享有的獨立性來自於他本人所具有的威懾力,但是反過來說,這種威懾力幾乎全來自于他與蔣的接近——加上他那些眾所周知、無所不在的耳目與爪牙。

像所有的員警頭目一樣,戴笠的威懾力來自於人們相信他的人無所不在。在中國和外國均有人認為:“眾所周知,軍統是中國的秘密員警,而且比起世界上任何間諜網來,它在特工人員的數量上要更加龐大,在地理覆蓋面積上要更加遼闊。” 1946 年,美國軍事情報機構估計戴笠有 18 萬便衣特工——其中 4 萬人全天候地為他工作。那些著特別制服和軍隊制服的特工人員包括:7 萬武裝遊擊隊、2 萬別動軍,以及美國海軍認為具有 15291 名士兵的“忠義救國軍”和在中國沿海為數 4 萬人的有組織的海盜。這些加起來總數有 32.5 萬的實際或潛在的人員在為這個秘密員警的頭子效力。

一篇提到戴笠是“中國的間諜大師”的文章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情報人員在活動。這些地方包括:印度支那、印尼、婆羅洲、福摩薩、暹羅、馬來半島、南太平洋群島、錫蘭、緬甸和印度。

到了戰爭的後期,戴笠的特務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戰略上都可以說無處不在。他們在馬尼拉有城牆環繞的區域裡發送氣象預報,一直到麥克亞瑟登陸。他們在南京、漢口及所有被日本人佔領的中國城市內組建員警部隊。日本人發現這些員警願意合作,便讓他們照常管理,卻不知所有中國的員警都是戴笠的人。他們在日本空軍內有一個單獨的傀儡飛行隊,接受秘密命令,將日軍的轟炸機於9 月15日轉交給戴笠在西安城內的組織。而且在整個戰爭時期,在日本本土的東京皇宮裡就有戴笠的特務。

美國的讀者——公開的與秘密的——對有關戴笠無所不及的特務網路的例子十分著迷。據報告,一位美國戰略情報局的上尉在回到他坐落在福州西邊的住宅時,發現他的翻譯正在與兩位身著深色長衫的陌生人說話,那兩人一見他進來便離開了。翻譯嚇得渾身發抖地告訴他這兩人差點兒殺了他,因為他回到上尉的房間時正見他們在翻上尉的東西。他乞求上尉保護他。當上尉責怪他莫名其妙時,他又開始發抖,並說:“不,這不是莫名其妙。他們是老闆的人。”這位軍官回憶說:“於是我一夜沒睡,整晚在膝蓋上架著把該死的衝鋒槍,因為那兩個來訪者是‘老闆’的人。”

另一個美國情報官在日占區執行秘密任務時路過一個小村子,在當地的客棧下榻。他與客棧老闆一起喝著地方酒並成了朋友。於是這位美國人冒昧地建議他們去搜索所有顧客的行李。說到底,這難道不是客棧主人的“老闆”要他幹的嗎?後來,當他們在醉意下搜索了旅店的其他房間後,美國人說他原以為這個小村子對於安置一個常駐的秘密員警特工來說太小了點。“多小沒關係,”據說那店主這樣回答,“在中國每個地方都有老闆的特工。”

當然,在一村一屯安插特工並不足以使戴笠贏得他所得意的對他的普遍恐懼。他在外國人和中國人眼裡的形象部分出於他殘酷的名聲。美國觀察家認為:“許多中國人悄悄傳說他用火車頭內燃爐燒烤的方法來懲罰叛徒,而且他操縱了關押政治犯和其他犯人的集中營。”有些中國人,如蔣介石的對手李宗仁,他們對戴笠“作為一個聰明而含蓄的人”具有好感,但同時對他“笑裡藏奸”感到震驚。儘管在他的組織裡他偶爾會以漫不經心的樣子出現,但據說萬一有人不遵守他的紀律,他便殘酷無情地懲罰他。戴笠的批評者們因此向外國人指控戴笠應對許多文科教授和其他進步人士的監禁負責,同時把他形容為“中國的法西斯分子”。

[內容簡介]

《間諜王》以國民黨軍統特務為研究物件,採用大量相關回憶錄和檔案資料,是海外學者最早研究民國特務系統的代表性學術著作。此書以“間諜王”戴笠的生平全貌及政治經歷為線索,主要研究其龐大神秘的間諜王國的發展歷程。作者講述了黃埔軍校時期藍衣社、立行社等組織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抗戰爆發以後"軍統"的迅速擴張;同時通過豐富的材料還原了特務培養及行動的歷史細節,暴露了這段陰暗血腥的歷史。由此,此書也詳盡展現了1930至1940年代民國特務制度的發展歷程,能夠極大地豐富並啟發我們對這一時期的民國史的認識。

[作者簡介]

魏斐德(1937—2006),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漢學三傑”之一;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美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美國歷史家協會會長、美國國際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研究聯合委員會會長。他的著作曾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協會頒發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加州大學出版社頒發的1987年度伯克利獎和美國城市歷史協會頒發的非北美城市歷史最佳書籍獎。由於對中國史學研究的突出貢獻,他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獎章。著名歷史學家史景遷曾盛讚魏斐德為當代最傑出的中國史學家。

[名家推薦]

魏斐德2000年以後的生涯幾乎都用於探索20世紀初犯罪、間諜與腐敗的世界。在《間諜王》與《上海員警》《上海歹土》中,他反復關注相同的主題:政治鬥爭,權力的欲望,個人的弱點。但凡聽過他談論這些研究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相信,他對於在華盛頓和上海所發現的秘密員警檔案,懷有無限熱情;讀者也會毫無保留地感受到,中國政治受何種力量的驅動,以及盤踞在對“亂”的恐懼中的可怕力量,這些都是魏斐德始終不懈地探索著的問題。

——歐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魏斐德是一位敘述歷史的大師,這一點在《間諜王》中得到充分體現。他對資料的詳盡掌握與輕快的文學風格,使他不局限於講述故事,還能在描述中精准地把握分析。這部書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國民黨政權的瞭解,當代中國的讀者、學者將從中獲益良多。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法國大學榮譽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