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患者需要我,我會盡力工作到臨產最後一刻——記泰安市中心醫院的呼吸重症科楊曉麗

手扶著腰, 挺著九個月的大肚子穿梭在市中心醫院的病房裡, 她不是來醫院產檢的孕婦, 而是市中心醫院的呼吸重症科一名普通醫生, “忙起來時, 我甚至忘了自己還是個孕婦。 ”由於RICU特殊的工作性質, 楊曉麗雖然已經懷孕九個多月, 卻仍然如往常一樣堅守崗位, 保障患者能夠得到做及時的救治。

嘟.嘟.嘟...在泰安市中心醫院的呼吸重症科的病房裡, 陪伴楊曉麗最多的是心電監護儀中發出監測病人呼吸心率的聲音, 在這裡, 隨時隨地都能發生突發情況, 每時每刻都上演著與死神的抗爭。

目前, 中心醫院呼吸重症科已從開始的8張病床發展到現在的24張, 成功搶救危重病患者上千人次。 “有的同事去援疆了, 還有同事派去培訓, 科室裡人員非常緊張, 現在工作任務比以前更加艱巨。 ”早上七點半, 楊曉麗早已經換好衣服穿梭於病房中, 開始緊張的一天。

雖然在呼吸重症科快速緊急的搶救並不多, 但由於大多是危重病人, 必須要時刻待命、關注病人的體征變化。 所以, 楊曉麗上班第一件事情, 就是進行查房, 瞭解患者診療情況。

查房結束後, 楊曉麗回到辦公室爭分奪秒下醫囑, 說起每個主管病人的病情狀況她都瞭若指掌, 但在第一次見面被記者問起懷孕多久時, 她竟然還要打電話詢問愛人, “產檢都是愛人催我去做, 更別提記錄時間了。 ”

八點鐘, 護士、醫生一路小跑趕忙到辦公室集合, 所有人員以最快速度排好隊伍。 時間就是生命, 在呼吸重症科, 大家就連交接班時候發言也是力求最快、最清晰。

所謂“學海無涯”是對醫生工作最完美的詮釋,作為一名醫生,要想服務好患者,就必須時刻充實自己,掌握最前沿學術動態。所以,在交接班結束,就到了科室業務學習時間,今天恰好輪到楊曉麗來講課。要把課講得有品質有價值就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做準備,楊曉麗說:“科室每週一到週五都要安排業務學習,所以晚上備課到十一二點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到淩晨一兩點也是常有的情況。”

隨意走近一個醫生的辦公桌,在日曆本上工工整整的記下自己主管患者的注意事項。

業務學習結束還不到九點鐘,來不及喝口水,楊曉麗立馬回到病房檢查病人情況。因為病房實行24小時無陪護管理,每天患者家屬只能定時探視,所有的治療、護理工作都由醫護人員來完成,而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醫生的悉心照料尤為重要。

在呼吸重症科的走廊裡,醫生匆忙的身影。

雖然已經有孕在身,但楊曉麗工作起來完全一副女漢子形象,風風火火。彎腰等很多動作都已經很困難,但她還是堅持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麻煩別人。

“要拍片了!”上午十點,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家紛紛快速到防輻射鉛板後面站好。在重症監護室每天圍繞各種醫療器械工作,楊曉麗也有自己的憂慮,“雖然醫院防護措施很好,但有時還是會有些擔憂,沒辦法,我的病人在這裡我就要在這裡。”

現在,由於人員緊缺,楊曉麗的負責的病人有八位,每天她工作除了要照顧好自己的病人,還要帶教實習生,見縫插針給他們講一些臨床實踐知識。

忙碌的上午很快就要過去,由於今天楊曉麗是午班,所以在吃飯之前她首先要和下班的同事做好病人的交接工作。直到上午十一點鐘,她還沒有坐下來喝口水。

中午要值班,這就意味著吃完飯立刻回到病房,沒有休息的時間。孕期的種種變化讓很多准媽媽煩惱,尤其是到了孕晚期以後,很容易發生孕期水腫,楊曉麗也不例外,雙腿水腫同樣困擾著她,“都說多休息幾天是可以緩解水腫,但我哪有那時間。”

做好交接工作已經十二點鐘,楊曉麗準備吃飯。“剛開始懷孕那段時間還經常會點外賣,為此家人還老數落我不注重加營養,現在婆婆就常常會早起做好飯給我帶著。”

病房走廊的盡頭是科室生活區,這裡主要放著大家的水杯、餐具等。空間狹小,但排列整齊。“我們主任對科室要求非常嚴格,東西不能亂擺亂放還必須乾淨整潔,工作區是這樣,生活區也必須保持好。”

將病人安排妥當,楊曉麗來到生活區時候,已經是十二點多,從早上到中午她終於可以坐下休息一會兒,吃完飯她還要回到病房值班。

她懷孕九個月,“胖”了整整一圈,行動也越來越不便,考慮到安全,寇里不再安排楊曉麗值夜班,改為常白班。

下午五點是白班交班時間,楊曉麗忙完手頭的活兒,趕往病房與其他醫生交班。

交接完工作後,楊曉麗摘下工作帽,對著鏡子整理頭髮,在生活中,楊曉麗其實是個“時尚達人”,她告訴記者,由於工作原因都沒有時間打扮自己,以前還挺愛美的,工作之後,大把的精力都放在了病人身上。

換下工作服的楊曉麗,孕肚更加明顯。

走出醫院大門,楊曉麗一臉幸福的準備給老公打電話,因為家住在長城路上,來回上班不方便,老公也就成了她的24小時“專職司機”。

夫妻兩口一見面就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楊曉麗的老公準時、熟練的等候在妻子下班醫院的門口。

在回家的路上,車裡放著舒緩的胎教音樂,楊曉麗有一句沒一句的和丈夫聊著今天的工作。楊曉麗的丈夫告訴記者,自己的妻子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由於工作的性質,下班常常沒個准點。有時候妻子說半個小時就能結束的事情,有時要等上兩三個小時。自從妻子懷孕以來,他就一直接送,楊曉麗沒有週末,自己也就跟著“上班”了,雖然很折騰,但是自己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就是不忍心看到她這麼累。

父親患有腦梗,回到家裡的楊曉麗為父親量血壓。楊曉麗的父親是一位鄉村醫生,“能吃苦、講醫德”是他從醫30多年座右銘,楊曉麗耳濡目染,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

楊曉麗回到房間,打開筆記型電腦,準備第二天科室要分享的課件資料。

在她的書桌最頂端,滿滿地擺放著醫學書籍。

在楊曉麗學習的時候,他的老公則在廚房為她準備一道美味健康的晚餐。

在楊曉麗父親家裡的餐桌角落,滿滿的堆放著藥品。“老爸患了腦梗,老媽也患有腦出血,這兩年來老爸檢查住院都是妹妹陪伴,工作實在是太忙了,我根本幫不上忙。”說起父母,楊曉麗滿是愧疚。

當然,一個勤奮刻苦,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工作狂”楊曉麗的背後,總是離不開支持她的家人,楊曉麗的家人告訴記者,回家後,幾乎不讓她幹什麼活兒,一方面支持是她學習專業知識,一方面是想要讓她在家裡能夠放鬆,儘量減少她在工作中的精神壓力。

晚飯後,夫妻兩口常常圍著社區散步,在路燈的映襯下,小倆口難得的二人時光顯得平凡而甜蜜。

楊曉麗將自己比喻成蝸牛,雖然身上背著重重的殼,卻依然努力向上的爬。她在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是孝順的女兒,是合格的妻子,未來也將成為盡責的母親,在工作中,她是守護重症患者生命健康的醫生,她將自己的光和熱都奉獻給了患者,她說,看到患者健康的走出病房,比什麼都要開心。

在楊曉麗的生活中,時間是精確的,精確到一分一秒,時間也是模糊的,模糊到不分晝夜。她說,“病人需要我,如果可以,我會盡力工作到臨產最後一刻。”

所謂“學海無涯”是對醫生工作最完美的詮釋,作為一名醫生,要想服務好患者,就必須時刻充實自己,掌握最前沿學術動態。所以,在交接班結束,就到了科室業務學習時間,今天恰好輪到楊曉麗來講課。要把課講得有品質有價值就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做準備,楊曉麗說:“科室每週一到週五都要安排業務學習,所以晚上備課到十一二點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到淩晨一兩點也是常有的情況。”

隨意走近一個醫生的辦公桌,在日曆本上工工整整的記下自己主管患者的注意事項。

業務學習結束還不到九點鐘,來不及喝口水,楊曉麗立馬回到病房檢查病人情況。因為病房實行24小時無陪護管理,每天患者家屬只能定時探視,所有的治療、護理工作都由醫護人員來完成,而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醫生的悉心照料尤為重要。

在呼吸重症科的走廊裡,醫生匆忙的身影。

雖然已經有孕在身,但楊曉麗工作起來完全一副女漢子形象,風風火火。彎腰等很多動作都已經很困難,但她還是堅持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麻煩別人。

“要拍片了!”上午十點,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家紛紛快速到防輻射鉛板後面站好。在重症監護室每天圍繞各種醫療器械工作,楊曉麗也有自己的憂慮,“雖然醫院防護措施很好,但有時還是會有些擔憂,沒辦法,我的病人在這裡我就要在這裡。”

現在,由於人員緊缺,楊曉麗的負責的病人有八位,每天她工作除了要照顧好自己的病人,還要帶教實習生,見縫插針給他們講一些臨床實踐知識。

忙碌的上午很快就要過去,由於今天楊曉麗是午班,所以在吃飯之前她首先要和下班的同事做好病人的交接工作。直到上午十一點鐘,她還沒有坐下來喝口水。

中午要值班,這就意味著吃完飯立刻回到病房,沒有休息的時間。孕期的種種變化讓很多准媽媽煩惱,尤其是到了孕晚期以後,很容易發生孕期水腫,楊曉麗也不例外,雙腿水腫同樣困擾著她,“都說多休息幾天是可以緩解水腫,但我哪有那時間。”

做好交接工作已經十二點鐘,楊曉麗準備吃飯。“剛開始懷孕那段時間還經常會點外賣,為此家人還老數落我不注重加營養,現在婆婆就常常會早起做好飯給我帶著。”

病房走廊的盡頭是科室生活區,這裡主要放著大家的水杯、餐具等。空間狹小,但排列整齊。“我們主任對科室要求非常嚴格,東西不能亂擺亂放還必須乾淨整潔,工作區是這樣,生活區也必須保持好。”

將病人安排妥當,楊曉麗來到生活區時候,已經是十二點多,從早上到中午她終於可以坐下休息一會兒,吃完飯她還要回到病房值班。

她懷孕九個月,“胖”了整整一圈,行動也越來越不便,考慮到安全,寇里不再安排楊曉麗值夜班,改為常白班。

下午五點是白班交班時間,楊曉麗忙完手頭的活兒,趕往病房與其他醫生交班。

交接完工作後,楊曉麗摘下工作帽,對著鏡子整理頭髮,在生活中,楊曉麗其實是個“時尚達人”,她告訴記者,由於工作原因都沒有時間打扮自己,以前還挺愛美的,工作之後,大把的精力都放在了病人身上。

換下工作服的楊曉麗,孕肚更加明顯。

走出醫院大門,楊曉麗一臉幸福的準備給老公打電話,因為家住在長城路上,來回上班不方便,老公也就成了她的24小時“專職司機”。

夫妻兩口一見面就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楊曉麗的老公準時、熟練的等候在妻子下班醫院的門口。

在回家的路上,車裡放著舒緩的胎教音樂,楊曉麗有一句沒一句的和丈夫聊著今天的工作。楊曉麗的丈夫告訴記者,自己的妻子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由於工作的性質,下班常常沒個准點。有時候妻子說半個小時就能結束的事情,有時要等上兩三個小時。自從妻子懷孕以來,他就一直接送,楊曉麗沒有週末,自己也就跟著“上班”了,雖然很折騰,但是自己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就是不忍心看到她這麼累。

父親患有腦梗,回到家裡的楊曉麗為父親量血壓。楊曉麗的父親是一位鄉村醫生,“能吃苦、講醫德”是他從醫30多年座右銘,楊曉麗耳濡目染,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

楊曉麗回到房間,打開筆記型電腦,準備第二天科室要分享的課件資料。

在她的書桌最頂端,滿滿地擺放著醫學書籍。

在楊曉麗學習的時候,他的老公則在廚房為她準備一道美味健康的晚餐。

在楊曉麗父親家裡的餐桌角落,滿滿的堆放著藥品。“老爸患了腦梗,老媽也患有腦出血,這兩年來老爸檢查住院都是妹妹陪伴,工作實在是太忙了,我根本幫不上忙。”說起父母,楊曉麗滿是愧疚。

當然,一個勤奮刻苦,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工作狂”楊曉麗的背後,總是離不開支持她的家人,楊曉麗的家人告訴記者,回家後,幾乎不讓她幹什麼活兒,一方面支持是她學習專業知識,一方面是想要讓她在家裡能夠放鬆,儘量減少她在工作中的精神壓力。

晚飯後,夫妻兩口常常圍著社區散步,在路燈的映襯下,小倆口難得的二人時光顯得平凡而甜蜜。

楊曉麗將自己比喻成蝸牛,雖然身上背著重重的殼,卻依然努力向上的爬。她在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是孝順的女兒,是合格的妻子,未來也將成為盡責的母親,在工作中,她是守護重症患者生命健康的醫生,她將自己的光和熱都奉獻給了患者,她說,看到患者健康的走出病房,比什麼都要開心。

在楊曉麗的生活中,時間是精確的,精確到一分一秒,時間也是模糊的,模糊到不分晝夜。她說,“病人需要我,如果可以,我會盡力工作到臨產最後一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