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腦血管疾病還是中毒?慈安太后死亡之謎

光緒七年(1881)正月, 之前曾經因為重病而被薛福辰搶救過來的慈禧太后(西太后)再次生病, 這一次病不算太嚴重, 但也必須靜養休息, 不能處理政務, 慈安太后(東太后)就變得異常忙碌。

(慈安、慈禧影視形象)

當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早晨, 因為前一天感冒而身體不適的慈安太后在摔倒後不省人事, 經搶救無效, 在戌時(晚上19點到21點之間)去世, 享年45歲。

因為慈安太后死得非常突然, 據說很多聽聞皇太后駕崩的臣僚都以為是之前久病的慈禧太后去世了, 待搞清楚事實, 不免驚詫, 久曆官場的大臣官員自然不會當面說什麼, 但是傳聞就傳開了。

比較突出的一個就是慈安太后被慈禧太后毒死的說法。

又是《崇陵傳信錄》:

光緒辛巳三月十一日, 孝貞皇后崩, 時慈禧病甚劇, 慈安固健康無恙。 兇信出, 百官皆以為西聖也。 繼而知為東後(時兩太后分居東西, 即以東太后、西太后別之。

宮中則皆曰「東佛爺」、「西佛爺」), 乃大驚詫。 相傳兩太后一日聽政之暇, 偶話咸豐末舊事, 慈安忽語慈禧曰:「我有一事, 久思為妹言之。 今請妹觀一物。 」在篋中取卷紙出, 乃顯廟手敕也。 略謂葉赫氏祖制不得備椒房, 今既生皇子, 異日母以子貴, 自不能不尊為太后, 唯朕實不能深信其人, 此後如能安分守法則已, 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 慈安持示慈禧, 且笑曰:「吾姊妹相處久, 無間言, 何必留此詔乎?」立取火焚之。 慈禧面發赤, 雖申謝, 意怏怏不自得, 旋辭去。 十一日, 慈安閒立庭中, 倚缸玩金魚, 西宮太監捧盒至, 跪陳曰:「外舍頃進克食(滿洲語牛奶餅之類), 西佛爺食之甚美, 不肯獨用, 特分呈東佛爺。 」慈安甚喜, 啟盒拈一餅,
對使者嘗之, 以示感意。 旋即傳太醫, 謂東聖驟痰厥。 醫未入宮, 而鳳馭上升矣。 慈安沉默寡言笑, 守家法, 知大體。 同治初年, 戡定海內大計, 慈安主持於上, 恭忠親王文相國翊贊於下, 以成中興之功。 慈禧素嚴憚之。 辛巳後, 土木遊宴之風始盛(或傳咸豐時, 大學士肅順曾密疏請文宗行鉤弋故事, 固孝欽聽政, 首除肅順, 而摭拾跋扈罪狀, 以成其獄)。

這個說法, 直指慈禧是下毒的兇手。

(慈安太后像)

除中毒說以外, 還有自殺、錯用藥物等說法:“自殺說”出自《清稗類鈔》, 書中記載:

或曰:孝欽實證以賄賣囑託, 干預朝政, 語頗激。 孝貞不能容, 又以木訥不能與之辯。 大恚, 吞鼻煙壺自盡。

《清朝野史大觀》裡又提到:

或曰慈禧命太醫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亡。

自殺、“吃錯藥”、“中毒”, 無論哪種都是非自然死亡, 事實果真如此嗎?

(翁同龢日記)

慈禧毒殺慈安的說法, 嚴格來說並不成立。

因為所謂遺詔殺死東太后的說法實在太像中國戲曲中那種先皇留下某件信物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橋段, 不符合清朝的體制, 最重要的是, 這段繪聲繪色地故事除了當事人兩人外, 不可想像有一個太監宮女聽到看到又不知死活地到處大嘴巴。 金梁曾言:

近人依託宮闈, 流言無實, 尤莫甚于惲氏筆錄所載孝貞暴崩事。 即雲顯廟手敕焚毀, 敕語何從而知?食盒外進, 又誰確見?”(《清後外傳》)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慈安太后去世時,“頓覺不適,然亦無大苦”(《清朝野史大觀》),沒有中毒的跡象。

(西太后由米雪飾演,東太后由邵美琪飾演)

最為全面詳盡的描寫見於《翁同龢日記》,身為皇帝師傅和禮部尚書的翁同龢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慈安太后發病的全過程:

慈安太后在4月8日早晨摔倒,整個上午牙關緊閉意識模糊,到了未時(下午13時到15時之間)大小便失禁,有痰堵塞氣管,酉時(下午17時到19時之間),六脈將脫(心跳瀕臨停止狀態),痰壅氣閉如舊,最後在戌時去世。整個過程詳盡而完整,沒有顯示任何毒發身亡的跡象。

有人要說,翁同龢身為臣子,自然不敢說出真相,如果真相涉及宮闈秘事和政治鬥爭。

但問題在於翁同龢此時正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太后的大喪份屬他的職責範圍,妥帖辦好就是,沒有必要追溯醫案來洗地,顯示一副我其實都知道但我就是不會說出去的“忠心”嘴臉,這是主子也不喜歡的。

事實上從醫案本身初步判斷,慈安所患之病應為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

慈安太后的腦血管疾病並非本是宿疾。僅僅根據《翁同龢日記》,其中就曾經記載過慈安太后之前的兩次病發情:。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她26歲時“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她33歲時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這些所謂肝厥、厥逆的症狀都說明慈安太後患有腦血管疾病,只是年輕時身體本身條件較好以及搶救及時,沒有惡化。

到了45歲時的這一次病發,終於無救——考慮到現代醫學也不能打包票及時救治處理相關疾病,慈安太后的暴亡雖然事發突然,也不免啟人疑竇,但無疑是自然死亡的概率更大一些。

(慈禧太后像)

當然,慈安太后的死亡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慈禧太后,自此,她的權力在法統制度上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制衡。

光緒八年十二月,病體痊癒、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因為晚清著名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薛福辰給自己治病有功,加賞頭品頂帶,調補直隸通永道,是年除夕,慈禧親書“福”字和“職業修明”匾額賜給薛福辰,同時賜紫蟒袍、玉鉤帶一副,又賜宴體元殿、長春宮聽戲。

這份酬庸從她的角度理所當然,因為如果沒有遇到薛福辰,慈禧太后本人也可能就在40幾歲的年紀和慈安太后一樣仙逝,少活將近30年。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慈安太后去世時,“頓覺不適,然亦無大苦”(《清朝野史大觀》),沒有中毒的跡象。

(西太后由米雪飾演,東太后由邵美琪飾演)

最為全面詳盡的描寫見於《翁同龢日記》,身為皇帝師傅和禮部尚書的翁同龢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慈安太后發病的全過程:

慈安太后在4月8日早晨摔倒,整個上午牙關緊閉意識模糊,到了未時(下午13時到15時之間)大小便失禁,有痰堵塞氣管,酉時(下午17時到19時之間),六脈將脫(心跳瀕臨停止狀態),痰壅氣閉如舊,最後在戌時去世。整個過程詳盡而完整,沒有顯示任何毒發身亡的跡象。

有人要說,翁同龢身為臣子,自然不敢說出真相,如果真相涉及宮闈秘事和政治鬥爭。

但問題在於翁同龢此時正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太后的大喪份屬他的職責範圍,妥帖辦好就是,沒有必要追溯醫案來洗地,顯示一副我其實都知道但我就是不會說出去的“忠心”嘴臉,這是主子也不喜歡的。

事實上從醫案本身初步判斷,慈安所患之病應為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

慈安太后的腦血管疾病並非本是宿疾。僅僅根據《翁同龢日記》,其中就曾經記載過慈安太后之前的兩次病發情:。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她26歲時“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她33歲時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這些所謂肝厥、厥逆的症狀都說明慈安太後患有腦血管疾病,只是年輕時身體本身條件較好以及搶救及時,沒有惡化。

到了45歲時的這一次病發,終於無救——考慮到現代醫學也不能打包票及時救治處理相關疾病,慈安太后的暴亡雖然事發突然,也不免啟人疑竇,但無疑是自然死亡的概率更大一些。

(慈禧太后像)

當然,慈安太后的死亡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慈禧太后,自此,她的權力在法統制度上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制衡。

光緒八年十二月,病體痊癒、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因為晚清著名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薛福辰給自己治病有功,加賞頭品頂帶,調補直隸通永道,是年除夕,慈禧親書“福”字和“職業修明”匾額賜給薛福辰,同時賜紫蟒袍、玉鉤帶一副,又賜宴體元殿、長春宮聽戲。

這份酬庸從她的角度理所當然,因為如果沒有遇到薛福辰,慈禧太后本人也可能就在40幾歲的年紀和慈安太后一樣仙逝,少活將近30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