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此計到底有何高明之處

中華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 善於總結經驗。 戰爭是最複雜的人類活動, 兵書中凝結了人類最高度的智慧, 從《六韜》《三略》起, 到《孫子兵法》, 把軍事理論發揮到極致, 再到後面的《三十六計》, 把具體的戰術提高到一個可以學習模仿的地步, 《三十六計》中有很多有趣的計謀, 比如“瞞天過海”、“圍魏救趙”, 還有大家最感興趣的“美人計”。 最後一計非常另類, 叫“走為上”, 俗話是“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此計的本意是, 如果實在沒有別的辦法, 跑是最高明的選擇。 敵方占絕對優勢, 我方不能勝, 此時只有三個選擇, 投降、求和、退卻。 投降是全敗, 求和是半敗, 退卻是不敗。 暫時的退卻是轉敗為勝的關鍵, 留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走, 也分為主動走和被動走, 先說被動, 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最典型的是劉邦劉備這祖孫倆, 情況不對, 立刻腳底抹油, 溜之大吉, 可能當時看起來不是英雄所為, 但現在看來, 是有大智慧的。 還有兩宋時期的康王趙構, 在風雨飄搖中建立南宋政權, 金兀術趕盡殺絕, “搜山檢海捉趙構”, 趙構此時無兵無權, 光杆皇帝, 硬拼肯定死路一條, 於是不停逃啊逃, 逃啊逃, 甚至在海上躲了幾個月, 雖然窩囊, 但這才是大丈夫所為,

能屈能伸, 死容易, 活著難, 建立南宋政權, 保留漢族統治, 責任重於泰山, 萬萬不可一死了之。

主動走的就很多了, 最有名的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退避三舍”, 早年晉文公落難, 來到楚國, 楚王接待, 酒宴上開玩笑, 問晉文公如何報答, 晉文公說:“如果今後我們兩國交戰,

我退避三舍, 貴軍再要糾纏, 我就只好出擊了。 ”果然, 之後雙方在城濮交戰, 晉文公恪守諾言, 退軍九十裡(一舍三十裡), 楚軍主將子玉見狀追趕。 晉文公這樣做, 一是還人情, 二是客觀分析了雙方實力, 敵強我弱, 暫避鋒芒。

晉文公退到晉國邊境, 仗著黃河, 靠太行山, 而且補給線也短, 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楚軍進攻, 晉軍設伏, 幾乎全殲楚軍。

“走”還有一層意思——一走了之, 這多為明哲保身之計, 最典型的春秋時期範蠡, 輔佐勾踐滅了吳國, 立刻就走了, 他明白勾踐這人可共患難, 不可共享福, 在給朋友文種的信中說出那句名言, “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楚漢時期張良也深諳此道, 功成之後, 飄然而去, 求仙問道去也。

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有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在裡面,活學活用,方能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有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在裡面,活學活用,方能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