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左宗棠教子:正氣、志氣、盛氣

古人一生, 最看重的大概不是事業, 而是養育子女。

聖人有言:“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比生兒育女更重要的事, 是教育子女。

若是把左宗棠教子的方法全部列出來, 不是一篇文章可以道完。 但左宗棠後人能夠壯大出息, 青松君發現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 從兒子們懂事時起, 便教他們“養氣”。

“養氣”一說, 來自孟子。 孟子說的“氣”, 指“浩然之氣”。

左宗棠將孟子的“浩然之氣”適時做了時代化的更新, 表述為“天地正氣”。 左宗棠說的“天地正氣”, 到底是什麼?指上合天理, 下應良心的觀念與精神。

1

人怎樣修養學習, 才能有“天地正氣”?

左宗棠跟長子孝威說:分兩個階段, 童蒙幼年, 誠意、正心, 修煉好童子功;成人之後, 立於天地之間, 做到剛強、正直。

這些內涵, 集中體現在左宗棠24歲那年自題西屋的一副門聯:

“身無半畝, 心憂天下;讀破萬卷, 神交古人。 ”

這副對聯後來被他用做家訓, 背後藏有什麼深意?左宗棠跟兒子們說出其中的道理:

人在16歲之前, 童蒙未開, 學習知識過程緩慢, 主要是長身體;到26歲之後, 成家立業, 人事漸雜, 想學知識已沒有時間。

所以, 16歲到26歲, 是求知問學的“黃金十年”。

16歲前, 誠意、正心, 打好了底子, 立正了苗子, 則一生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26歲前, 學到了四書五經裡的基本功, 則一生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如果這些底子沒有打好, 以後就要糟糕了, 人的胚子壞了, 做什麼都不對, 一生只會不斷地還債。

為什麼?不但已經養成的壞習慣很難矯正過來, 人本質的根性的道德人品, 幾乎沒有可能再糾正過來。 畢竟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左宗棠說:26歲前打好了做人與學問的底子, 則決定一生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為,

根本在於“志氣”。

2

什麼叫“志氣”?

“志”是一個人堅定的目標, “氣”是一個人為實現目標所能有的心力, 也即是動力。 “志”一旦定了, 不用再費心, 因為它是固定的, 所謂“有志者立長志, 無志者常立志”。

“氣”則不然, 它會隨人心時刻變動。 今天突然有衝動很想做某件事,

第二天又突然不想了;想同時做幾件事, 既想南京買馬, 又想北京求名, 結果什麼也沒做成。

因為人心始終在流動與變化, 所以心氣最容易被牽亂, 亂則飄, 飄則散, 散則無。

所以, 人最重要的本領, 是能用“志”管住自己“氣”。

無“志”無“氣”是庸人;有“志”無“氣”的人, 叫志大才疏者;有“氣”而無“志”者, 是岩穴隱士。

一般地說, 志大的人, 氣一定也大, 這種人尤其注意不要讓內心東奔西竄的氣將自己給沖亂了。

立志在世上做成一番事業的人, 失敗的原因也許各種各樣, 但根本的一點, 是“志”沒能管住“氣”。

只要能夠“以志帥氣”, 畢生總可以做成一件事。

3

那麼, 什麼是男子漢的剛強之氣?

左宗棠說, 當然不是擺出一副西楚霸王的樣子罵人。 動輒罵人, 那是暴氣, 是色厲內荏、內心空虛的人才會去做的。

真正剛強的人, 是敢於做別人不敢、不願做的難事, 是有能力擔當起別人不敢或不願擔當的責任, 而不是擺出一副姿態來扮酷、裝相, 讓人家看輕, 在心裡面笑話他。

人活一口氣。 左宗棠告訴兒子們, 人在世上能不能做成一番事業, 決定因素看這口氣的強弱。

但讀書人“養氣”,最容易將自己養進兩條歧途,一是有名士氣,二是有公子氣。

左宗棠及早在這兩道門口為兒子們插上警示牌。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左宗棠將貧寒之家奮鬥成富貴人家,最擔心後代紈絝,他清楚地知道,子孫斷脈多是名士氣跟公子氣給害的。

4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防,氣盛之人,憑才氣往往會不自覺陷入傲氣。怎麼取捨?

左宗棠拿自己做比方,跟兒子們說:

我年輕的時候,看書一目十行,跟人誇耀自己眼力好,理解力強,他人面前盛氣淩人,至今想起來覺得自己好笑。自己當年那點本事算什麼呢?只夠在同學群、朋友圈裡顯擺一下罷了,後來我翻開歷史書一看,自己跟歷史名人比較還差得遠,趕緊收住吹牛,回家看書去。

左宗棠晚年心得,自己之所以出人頭地,多虧年輕時的盛氣。

牛皮既然已經吹下,自己又還沒達到,怎麼辦?逼得自己多看書,練好本事再出來。

所以,儘管朋友圈裡多次提醒左宗棠凡事話不要說得太滿,他也不當回事。

晚年,他反對兒子們熱衷科考,但仍始終如一地鼓勵兒子們積蓄“盛氣”,年輕人不怕吹牛,怕不敢吹牛。

他只是提醒兒子們,做人不能有“傲氣”。因為“傲氣”的人不講理,自以為高明,又沒有自知之明,看不起人家,人家早在心裡笑話他,他還以為人家在表揚,這種人走到哪裡都會招人怨憎,自取其辱。

左宗棠教子,如此用心做足、做透“氣”的文章,可謂目光長遠。

左宗棠後人,今天已曆七代,男性後代近兩百人,加上四位女兒的後代,則近五百人。其中以醫生、工程師、化工、農學專家、大學教授居多,全國卓然有成就者數十,規模之壯,人才之強,不但晚清時代無人可比,即使放進三千年的湖南史中,也蔚然壯觀,令人稱羨。

決定因素看這口氣的強弱。

但讀書人“養氣”,最容易將自己養進兩條歧途,一是有名士氣,二是有公子氣。

左宗棠及早在這兩道門口為兒子們插上警示牌。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左宗棠將貧寒之家奮鬥成富貴人家,最擔心後代紈絝,他清楚地知道,子孫斷脈多是名士氣跟公子氣給害的。

4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防,氣盛之人,憑才氣往往會不自覺陷入傲氣。怎麼取捨?

左宗棠拿自己做比方,跟兒子們說:

我年輕的時候,看書一目十行,跟人誇耀自己眼力好,理解力強,他人面前盛氣淩人,至今想起來覺得自己好笑。自己當年那點本事算什麼呢?只夠在同學群、朋友圈裡顯擺一下罷了,後來我翻開歷史書一看,自己跟歷史名人比較還差得遠,趕緊收住吹牛,回家看書去。

左宗棠晚年心得,自己之所以出人頭地,多虧年輕時的盛氣。

牛皮既然已經吹下,自己又還沒達到,怎麼辦?逼得自己多看書,練好本事再出來。

所以,儘管朋友圈裡多次提醒左宗棠凡事話不要說得太滿,他也不當回事。

晚年,他反對兒子們熱衷科考,但仍始終如一地鼓勵兒子們積蓄“盛氣”,年輕人不怕吹牛,怕不敢吹牛。

他只是提醒兒子們,做人不能有“傲氣”。因為“傲氣”的人不講理,自以為高明,又沒有自知之明,看不起人家,人家早在心裡笑話他,他還以為人家在表揚,這種人走到哪裡都會招人怨憎,自取其辱。

左宗棠教子,如此用心做足、做透“氣”的文章,可謂目光長遠。

左宗棠後人,今天已曆七代,男性後代近兩百人,加上四位女兒的後代,則近五百人。其中以醫生、工程師、化工、農學專家、大學教授居多,全國卓然有成就者數十,規模之壯,人才之強,不但晚清時代無人可比,即使放進三千年的湖南史中,也蔚然壯觀,令人稱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