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講好山東故事”散文丨百年梨園故事多

百年梨園故事多

散文

作者/陳德澤

地處魯北的陽信縣是著名的"鴨梨之鄉。 陽信縣城西北三公里處, 有個村莊叫梨園郭。 梨園郭村西有個梨園, 叫 “百年梨園”。 該梨園有近千年歷史, 現有百年以上樹齡的老梨樹693棵, 其中樹齡在二百年以上者百餘棵, 雖歷經滄桑, 仍枝幹蒼勁, 挺拔厚重, 碩果累累, 故稱“百年梨園”。

西元1985年, 該園之梨參加全國優質水果評選獲得金獎, 又因自1985年以來陽信鴨梨在全國展評中屢屢蓋壓群芳, 蟬聯桂冠, “百年梨園”又名“狀元林”。

陽信鴨梨栽培歷史悠久, 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在唐朝初期土生梨種就進入人工栽培,

宋末明初開始園林生產和商品經營, 並初具規模, 明永樂年間“所栽梨樹塊塊成行, 果實累累, 四方聞名”。

陽信鴨梨含有果酸、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碳水化合物, 具有清肺、化痰、潤早、利便之功效, 對咳喘病、高血壓等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堪稱果中佳品。 據我國藥典《本草從新》中說, 鴨梨“性甘寒微酸”, 具有“清心肺、利腸、止咳消痰、清喉降火, 醒酒解毒”之功效。 《本草綱目》把鴨梨的功能註定為:“生者清六腑之熱, 熟者滋五臟之陰”。 因此, 清末民初, 已有人“打洋梨”, 指將陽信鴨梨肩挑車推, 送往, 然後由登州(煙臺)碼頭漂洋過海, 運到東南亞一帶。

光陰荏苒, 日月更替, 百年梨園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霜雨雪, 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歷史深處走來。 百年梨園故事多, 梨園中的每一棵樹, 每一棵樹的枝枝丫丫, 都蘊藏著動人的傳說, 記載著美麗的故事。

從梨園郭村西進入百年梨園後, 就會看到兩行枝幹粗壯的老梨樹。 兩行老梨樹的樹枝向對方橫向伸出,

兩兩交叉, 像手挽著手、肩並著肩、親密無間的情侶, 搭起了一道天然的拱橋, 濃密的枝葉遮擋著陽光。

相傳乾隆二十四年(西元1759年)三月, 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 路過百年梨園北三華里處落腳小憩(人稱落皇台)。 遙望此處花開如雲, 遂信步前來。 走進樹林, 觀其美景, 流連忘返, 讚不絕口。 興致正濃, 頭頂忽有片雲飄過, 細雨如注。 見狀乾隆帝忙欲舉龍袖遮之, 忽見路邊兩行梨樹之枝“呼啦啦”向中併攏, 成穹窿狀, 擋住雨滴, 乾隆帝龍體竟滴雨未沾!後人稱奇, 稱之為“護君樹”。

沿著“護君樹”所搭建的拱橋向前走, 左側有一老梨樹, 該老梨樹與其他梨樹有主枝三五不等不同, 而是直接伸出八個枝椏傘狀展開, 粗細無異, 但形狀或彎如醉臥、或側枝如橫笛、或枝頭簇擁,

各有不同。 相傳中秋八月, 鴨梨飄香之際, 八仙雲遊至此, 以梨為肴, 開懷飲酒至深夜。 酒純梨香, 清風明月, 心曠神怡, 遂醉臥此處, 鼾聲如雷。 晨起, 梨園主人見八仙滯留處一梨樹狀如八仙, 疑是八仙戀此梨園, 幻化於此, 遂稱之為“八仙樹”。

過“八仙樹”向南一拐, 右側一樹樹身筆直挺拔, 但樹冠卻成一下彎再向上勢。 相傳王母娘娘在某年三月駕雲路過該梨園上空時, 見腳下白雲繚繞不知何物, 遂按下雲頭察看, 被此“千樹萬樹梨花開”之美景所陶醉, 流連忘返, 駐足不前, 所拄拐杖竟生根開花, 成為一梨樹。 後人稱之為“龍拐樹”。

百年梨園中間一老梨樹, 主枝幹手指般向上展開, 多達十個以上, 人們稱其為“千手觀音”。 某年, 由於乾旱少雨, 病蟲乘機侵襲, 不少梨樹果落葉萎, 梨園凋敝。 梨農無奈, 求助於神靈。 “西方三聖”之一“千手觀音”大發慈悲, 廣施法力, 使得梨園起死回生, 果滿枝豐。 梨農遂精心培植一多枝梨樹以示對“千手觀音”感念。

在百年梨園東側, 立一“農民科技狀元朱萬祥”半身塑像。 朱萬祥這個名字在陽信家喻戶曉。朱萬祥年幼時即在舅舅家的梨園裡幫助打理梨樹,長大後朱萬祥擔任梨園郭村梨樹隊負責人,再沒離開過梨園。在縣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朱萬祥先後試驗成功酥梨花粉給鴨梨傳粉和人工授粉、“疏果”法、“幼樹變化性密植早期豐產實驗”等,解決了果樹“大小年”的問題,打破了“桃三杏四梨五年”的生產常規,使新樹3年結果、6年豐產、8年畝產超萬斤。

1982年,山東省林業廳對朱萬祥實驗的8年密植梨園鑒定驗收,畝產達到了5426.5公斤,此成果獲山東省優秀科技成果獎。他發明的“層層圈縮法”,使40年以上的老樹畝產達到7500公斤。朱萬祥被授予“全國綠化勞動模範”、“省農民科技狀元”、“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陽信鴨梨專家”等光榮稱號,並被萊陽農學院請上大學講臺,講授鴨梨栽培技術。為紀念其卓著功勳,縣政府為其樹碑塑像,頌揚平凡而偉大的業績,宏揚建設梨鄉、獻身梨鄉的崇高精神。

百年梨園逢盛世,雖歷經滄桑,仍煥發出勃勃生機。百年梨園的故事也將廣泛流傳。

文章作者

陳德澤

朱萬祥這個名字在陽信家喻戶曉。朱萬祥年幼時即在舅舅家的梨園裡幫助打理梨樹,長大後朱萬祥擔任梨園郭村梨樹隊負責人,再沒離開過梨園。在縣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朱萬祥先後試驗成功酥梨花粉給鴨梨傳粉和人工授粉、“疏果”法、“幼樹變化性密植早期豐產實驗”等,解決了果樹“大小年”的問題,打破了“桃三杏四梨五年”的生產常規,使新樹3年結果、6年豐產、8年畝產超萬斤。

1982年,山東省林業廳對朱萬祥實驗的8年密植梨園鑒定驗收,畝產達到了5426.5公斤,此成果獲山東省優秀科技成果獎。他發明的“層層圈縮法”,使40年以上的老樹畝產達到7500公斤。朱萬祥被授予“全國綠化勞動模範”、“省農民科技狀元”、“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陽信鴨梨專家”等光榮稱號,並被萊陽農學院請上大學講臺,講授鴨梨栽培技術。為紀念其卓著功勳,縣政府為其樹碑塑像,頌揚平凡而偉大的業績,宏揚建設梨鄉、獻身梨鄉的崇高精神。

百年梨園逢盛世,雖歷經滄桑,仍煥發出勃勃生機。百年梨園的故事也將廣泛流傳。

文章作者

陳德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