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專家支招應對秋季“假感冒”

隨著天氣轉涼, 醫院門診的“小病人”比往常明顯增多, 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小亮 , 應及時就醫。 如果孩子的精神狀態良好, 不怎麼嘔吐,

不妨在家中進行調養, 以免頻繁的就醫、化驗讓幼兒更加虛弱, 也避免了到人群集中的地方造成交叉感染。 此外, 平時要注意足部、臀部和腹部的保暖, 穿襪子、高腰褲或帶肚兜, 不要讓孩子裸睡。 對於腹瀉次數較多的幼兒, 肛門周圍的皮膚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應做好護理, 便後用細軟的衛生紙擦拭, 或者用紗布蘸水輕洗, 洗後可塗些油脂類藥膏, 防止皮膚破損。

補液鹽——預防脫水 如果只是輕度腹瀉, 家長可以去醫院些補液鹽, 幫孩子補充丟失的電解質, 這也是治療小兒腹瀉脫水的最佳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往口服補液鹽中再加糖, 也不要加入奶、果汁或菜汁, 一定要用溫熱的白開水調和。

有的孩子不喜歡服用補液鹽,

家長也可以自己在家配製它的替代品, 口感可能好一點, 簡單方便而且同樣有效。 一種是米東加鹽溶液:米湯500毫升+精鹽2克(啤酒瓶蓋的一半), 讓幼兒當開水飲用。 另一種是糖鹽水:取500毫升溫 熱的 白開 水, 加2~5 克精鹽、10 克白糖 (2 小勺), 攪勻。 按照 20~40毫升 / 千克體重的比例, 在 4 小時內服完, 剩下的隨時服用。

調飲食——保護胃腸 腹瀉患兒除嚴重嘔吐者暫禁食 4~6小時(不禁水)外, 均應繼續進食。 嬰兒提倡母乳餵養, 不隨便換奶粉, 年齡在 6 個月以上, 給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 如粥、軟爛麵條、蔬菜泥、魚或肉末等, 可給適量新鮮水果以補充鉀。 如果寶寶吃膩了平時的飲食, 家長可以試試以下幾種食療方法。

鮮藕生薑蜂蜜飲:鮮藕300~500克, 生薑30~50克, 蜂蜜適量。

將鮮藕、生薑洗淨、切碎, 榨取汁液, 煮沸, 加入蜂蜜即可。

馬齒莧粥:馬齒莧10~20克, 粳米20~30 克。 先將馬齒莧洗淨、晾乾, 將粳米加入適量清水, 煮成粥, 加入馬齒莧, 煮沸即可, 待溫服用, 也可酌情加入食鹽或白糖調味。

敷肚臍 ——溫經止瀉肚臍(神闕穴)鄰近胃腸、肝膽, 很容易受寒邪侵襲, 但同時也便於溫養, 敷臍療法是中醫外治方法的一種, 將藥物放在臍中(神闕穴), 上面用膠布或紗布等覆蓋固定, 可起到溫經通絡、止痛止瀉的作用, 且免除了吃藥打針的困難, 尤其適合嬰幼兒使用。

方一:平時當調料用的肉桂、丁香各3克, 研成細末, 用醋調和後, 貼敷在肚臍上。 用膠布固定, 每日一換。

方二:吳茱萸30克, 丁香2克, 胡椒30粒, 研細末, 每次1.5 克, 調陳醋或植物油, 外敷在肚臍上,

紗布固定, 每日換藥 1 次。

足浴法——活血散寒 中藥足浴治腹瀉, 是用中藥配方製成中藥水來泡腳, 其中的中藥成分在熱力的作用下, 滲透進皮膚, 從而起到活血散寒的功效, 對於寒邪入裡引起的腹瀉有化解作用。 足浴時注意用木盆, 且水溫不宜超過 45℃。 足浴時, 給予足部適當的刺激, 如按摩腳部、捏腳或搓腳等, 效果會更好。

方一:白扁豆100克, 葛根50克, 車前草50克。 將上藥加水適量, 煎煮20分鐘, 將藥液倒入盆內, 待藥液轉溫, 浸泡雙足。 治療中藥液的溫度應保持在 30℃左右, 溫度下降時可加熱水, 每日浸洗 2~3 次。

方二:肉桂、黃連各 15 克, 丁香3克。 將上藥加水煎煮2次, 藥液混合在一起, 待溫, 足浴30分鐘左右, 每日1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