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城西安的鐘樓和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人用來報時用的, 鼓樓擊鼓定更, 鐘樓撞鐘報時。 古時, 人們把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 分別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

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以圭表或銅壺沙漏測得時辰, 在城樓上敲鐘擊鼓。 唐代實施晨鐘暮鼓, 鼓響, 城門關閉, 實行宵禁;鐘鳴, 城門開啟, 萬戶活動。

現在西安的鐘鼓樓是距今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建築。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 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

七月在西安城東北隅營建秦王府王城。 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安城垣竣工, 秦王朱樉就藩西安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元敬時樓舊址重建鼓樓。 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鼓樓西迎祥觀附近(今北廣濟街南口東側)修建鐘樓。

明神宗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

由於城市中心東移, 鐘樓不再處於西安的中軸線上, 於是, 由巡安禦使龔懋賢主持, 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大街, 以鐘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的格局。 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 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 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 基座每邊長35.5米, 高8.6米, 全部用青磚砌成, 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 曾經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 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 券洞因無法適應現代交通工具及交通流量而被封閉, 在鐘樓周圍另辟圓形環道。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 比鐘樓大四歲, 基座為長方形, 用青磚砌成, 樓高33米, 面積1924平方米。 樓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門洞, 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 中間是回民街。 樓簷下懸掛有巨匾, 南為"文武勝地", 北為"聲聞於天"。 鼓樓斗拱彩繪, 外觀莊重絢麗, 與鐘樓為姐妹樓, 登至二樓, 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