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理彌渡,白國故地,六詔咽喉

作者...愛上大理

編輯...匯客廰文旅

彌渡縣

彌渡史稱“白國故地, 西漢舊郡;十賧沃壤, 六詔咽喉”。 彌渡歷史悠久, 早在舊石器時代, 就有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 相傳古代彌渡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 行者易迷津, 故名“迷渡”, 清代改稱彌渡。 在隋末唐初時, 屬南詔十賧之一。 彌渡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她的古老、豐腴、風韻, 總會讓人有種急切地想要揭開她的面紗, 一睹那美若天仙的面容。 只要踏上彌渡這塊土地, 你就會深陷其中而流連忘返。 歌曲《小河淌水》的誕生讓彌渡更是醉入夢幻, 醉了月亮, 醉了世人。

《小河淌水》、“彌渡花燈”作為品牌文化的定位, 不僅使其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產生和形成源自於彌渡千年的文化積澱, 以歷史為源, 以民風民俗、風土人情、飲食文化、語言特色等相融合, 其內涵構成了這個地域文化形象和靈魂。 所以, 只要你到過彌渡, 總有一些東西讓你刻骨銘心, 總有一些味道終生難忘, 總有一些地點闖入夢境, 讓你久久不願離去。

1、《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猶如一個傳遞純樸人性之美的典型符號傳遍世界, 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東方小夜曲。 ”並被編入美國高等教育音樂教材。 《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創作於1947年, 歌詞質樸自然, 富於想像, 感情真摯。 國內外眾多藝術家匠心獨具, 將這首名曲改編成多個不同風格的版本, 它的旋律, 它的情感已經滲透到了不同語言, 不同膚色的人的心裡, 而且讓人由此產生對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 《小河淌水》是彌渡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澱形成的民間音樂土壤與彌渡人豐富的思想感情水乳交融的結晶。 自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 就像一輪汪汪的月亮, 如一個遙遠的夢, 帶著鄉音、鄉情走過了六十餘載。

2、密祉小鎮

密祉小鎮中的文盛街是一條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古驛道,是滇西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稱。小鎮裡的歷史文化景觀,魁星閣、土主廟、文宮、聶家馬店、楊家桂花店、老戲臺、李家大院、碧雲庵等錯落有序。傳統建築風格和白族民居樣式相結合,成為了別具特色的房屋樣式。鳳凰橋畔珍珠泉,大大小小的氣泡相互追趕,連成一串宛如珍珠。隨意的四處走動,便會偶遇那些歷史遺落在紅塵中的珍珠,美不勝收。有時候讓你流連忘返的並不一定是名山大川,它可能是一處不起眼的清幽小徑,或是遠離喧囂的山野人家,隨意地走進,不期一瞥,很可能它就是你夢裡的世外桃源。

3、文盛古街

文盛街在歷史上是一條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古驛道,在滇西茶馬古道中是昆明通往印度、緬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華雖然已清風一縷,蹤跡難覓。然而,當人們徘徊于引馬石,觀賞現存的古建築,嘗一嘗文盛大街特色豆腐,聽一曲當地的花燈小調,卻也是一種享受。文盛街兩條古驛道如雙龍出海般伸向太極山麓,恰似虔誠的朝拜者。驛道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石塊緊緊相依,相互幫襯,歷史的大手筆在它們身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烙印下曾經發生過的動人故事,在無語中享受著逝去的擁有。當你漫步在古驛道,望著道旁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的各式古建築和鋪面,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繁華的文盛街。

4、彌渡花燈

彌渡花燈又叫“跳花燈”,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過去上元節時,人們載歌載舞“鬧元宵”,男女手持巾、扇雙雙起舞,踏歌和樂,稱為“跳花燈”。彌渡縣是全國唯一有“中國民間花燈藝術之鄉”的桂冠,在彌渡流傳著一句俗語:“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同時,彌渡花燈戲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年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彌渡人們盛裝出行鬧花燈,花花綠綠的新衣裳,五顏六色的繡花鞋,男女老幼喜氣洋洋聚集花燈廣場,大街小巷,張燈結綵,舞龍舞獅,村村有燈班,處處鬧花燈,一派激情狂歡。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不僅不被時代遺棄,而且還能與時俱進,這可謂是一個奇跡。

5、南詔鐵柱廟

鐵柱廟位於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鐵柱廟村,它是彌渡縣最為著名的文物古跡。古稱崖川鐵柱或建寧鐵柱,俗稱天尊柱。 1988年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眾所周知,在世界各地,廟宇裡敬的都是神佛。然而在這裡,人們敬拜的卻是一根立於鐵柱廟大殿佛台正中的鐵柱。它象徵說法各異,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記》認為鐵柱為南詔蒙世隆所建,祭之求福,是祭祀柱。而明嘉靖年間的《大理府志》認為蜀漢諸葛亮平南蠻、斬雍闓、擒孟獲、繳兵器,鑄鐵柱記功,是記功柱。眾多說法層出不窮,儼然成為了一個謎。就這樣,幾千年來,鐵柱默默的目睹著彌渡的變遷,護佑著彌渡這片土地的同時,也見證著彌渡不斷走向昌盛的歷程。

6、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距彌渡縣城約11公里,園內有視野遼闊的瞭望台,風光綺麗,景色怡人;花香四溢的蘭園內,虎頭蘭、蓮瓣等各種蘭花爭奇鬥豔,千姿百態。園內還飼養了孔雀、野雞、獼猴等野生動物,呈現出一幅動植物齊聚一堂的和諧畫面。移步雲海山莊,全部建築均為仿古風格,金碧輝煌,古色古香。雕樑畫棟,塑有八仙過海、西遊記等神話人物栩栩如生。周圍古木參天,仙氣升起,清風拂來,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而在人造天池中,遊人在此可以盡情的嬉戲,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快樂時光。這些金碧輝煌的亭子和翠綠的箭竹相應成趣,選擇在這裡靜心養心修心悅心。讓人感覺猶如置身入畫一般的夢幻世界。

7、花魚洞

花魚洞,可謂名不副實,只因花魚洞的“洞”,其實是位於彌渡縣德苴鄉的兩個龍潭。南為公龍潭,北為母龍潭,它們隔河相望,宛如相愛的戀人在深情對望。龍潭周圍,綠樹成蔭,野花遍地,鳥鳴聲時而傳來,更覺幾分幽靜。水從石洞湧入潭內,潭水清澈如鏡,輕嘗一口,全身涼爽,真是一種蕩滌身心的享受,龍潭當中花魚繁多,它們頭尾皆小,但身腰粗壯,腹部呈黃色,在潭中成群結隊,追逐嬉戲,別有一番趣味。很久以前,相傳洞中的魚原本不花,有位商人途經花魚洞,時值黃昏,他耐不住饑餓,便從潭中打撈了許多魚,放在鍋中浸炒,頓時,一場大雨傾盆而至,魚兒便從鍋中躍出,回到潭中,獲得了新生,浸炒時底部被浸黃,遂成了花魚,於是當地人便認為洞中之魚是龍的化身,無人再敢褻瀆。動聽的傳說讓人神往,更吸引人的還是大自然那一抹碧綠和那一潭碧水。

8、天生橋

天生橋距彌渡縣城東南約四公里,它構造奇峻,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詩人郭沫若游大理時曾留下了“天下第一橋,人間無雙景”的名句。天生橋整個風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龍潭等構成,此地東西石壁對峙,兩山如門,萬花溪從下而過,溪上有一巨石橫跨於東西峙壁上,形狀就像一座天然城門洞,形成天生石橋。橋身高30米,寬約17米,橋孔直徑7米,橋身長21米。由此可見,天生橋的天然構造,令人歎為觀止。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行的天生橋廟會,遊人香客成千上萬,熱鬧非凡。千百年中,來一覽妙景的遊人絡繹不絕,許多遠道而來的文人墨客在游天生橋時,紛紛都為它的奇、險、壯而讚歎不已,流連忘返。

9、天橋營鎖水閣

天橋營鎖水閣位於彌城東約3公里的太花鄉天橋營村西。始建于清光緒丁酉年的天橋營鎖水閣,歷史悠久,臨水面山,景色宜人。整院古建築由鎖水閣、北耳房、南北兩廂一照壁組成,鎖水閣重簷歇山頂殿閣式建築,古色古香。院內的紫薇悄然開放,芳香四溢,青素淡雅。百年古樹巍巍挺立,尤其古松參天而立,主幹周長達2米,樹高有10佘米,樹冠亭亭如蓋,是彌渡壩區最難得的古樹。柏樹、古松一起護佑著鎖水閣,此古建築北依天生橋文物景區大道,是通往天生橋途中最適宜、最清幽的一個文物景點。已有百佘年歷史的天橋營鎖水閣建築,至今仍保存著原來的建築格局,古韻猶存,是一處獨具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

10、天生營

天生營海拔近2784米,東西方向是原始森林,蒼茫如海中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南北山勢如削,地勢的險峻程度,僅有細繩般與附近村子瓦盧和磨刀箐相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實是兵家安營紮寨的天然良地,故稱天生營。天生營的原始森林內分佈著眾多稀有草藥,物產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寶山。主峰滿是映山紅,大片大片火紅色的花團簇擁著,像是一把打開的巨傘,風光綺麗,為這茫茫林海錦上添花。登上位於頂端的李文學起義紀念碑下,腑瞰哀牢大地,正如李文學的師爺夏正寅所作的挽聯:十八載勵刀抹馬,當世英雄,志在滅清興漢,完整山河成一統;千百戶馨香俎豆,哀牢兒女,莫不痛心疾首,口碑青史頌達人。

11、龍馬塘

龍馬塘位於彌渡西山林場境內距縣城約十餘公里,走進龍馬塘,仿佛走進了謎境仙蹤的新世界。它的周圍被鬱鬱蒼蒼的松林包圍,林內古木蒼勁挺拔,奇松意態萬千,或抑或臥,或曲或伸,旁逸斜出,淩空馭雲,形態各異,霧氣環繞在古樹間,每棵樹都是一尊立體的風景。傳說南詔王閣羅鳳曾在龍馬塘一帶狩獵,一日,閣羅鳳飲馬于龍馬塘,一轉眼,駿馬無影無蹤,他大為驚奇,這時,夕陽西沉,留下一抹餘輝射入龍馬塘,塘內金碧輝煌,忽一匹龍馬從塘中騰空而出,撒開四蹄,撒出一路金輝。閣羅鳳大喜,身子騰空拔起,躍上龍馬,飛奔而歸。後來,這匹龍馬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南詔王國,故此塘被稱之為龍馬塘。

小貼士

交通指南:乘車,到大理下關興盛客運站即可乘坐去彌渡的班車;自駕,大理下關至彌渡約57公里,約1小時可到達。

【版權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徵求作者意見!

【匯客廰文旅】致力於打造“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行專屬社群。

密祉小鎮中的文盛街是一條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古驛道,是滇西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稱。小鎮裡的歷史文化景觀,魁星閣、土主廟、文宮、聶家馬店、楊家桂花店、老戲臺、李家大院、碧雲庵等錯落有序。傳統建築風格和白族民居樣式相結合,成為了別具特色的房屋樣式。鳳凰橋畔珍珠泉,大大小小的氣泡相互追趕,連成一串宛如珍珠。隨意的四處走動,便會偶遇那些歷史遺落在紅塵中的珍珠,美不勝收。有時候讓你流連忘返的並不一定是名山大川,它可能是一處不起眼的清幽小徑,或是遠離喧囂的山野人家,隨意地走進,不期一瞥,很可能它就是你夢裡的世外桃源。

3、文盛古街

文盛街在歷史上是一條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古驛道,在滇西茶馬古道中是昆明通往印度、緬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華雖然已清風一縷,蹤跡難覓。然而,當人們徘徊于引馬石,觀賞現存的古建築,嘗一嘗文盛大街特色豆腐,聽一曲當地的花燈小調,卻也是一種享受。文盛街兩條古驛道如雙龍出海般伸向太極山麓,恰似虔誠的朝拜者。驛道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石塊緊緊相依,相互幫襯,歷史的大手筆在它們身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烙印下曾經發生過的動人故事,在無語中享受著逝去的擁有。當你漫步在古驛道,望著道旁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的各式古建築和鋪面,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繁華的文盛街。

4、彌渡花燈

彌渡花燈又叫“跳花燈”,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過去上元節時,人們載歌載舞“鬧元宵”,男女手持巾、扇雙雙起舞,踏歌和樂,稱為“跳花燈”。彌渡縣是全國唯一有“中國民間花燈藝術之鄉”的桂冠,在彌渡流傳著一句俗語:“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同時,彌渡花燈戲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年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彌渡人們盛裝出行鬧花燈,花花綠綠的新衣裳,五顏六色的繡花鞋,男女老幼喜氣洋洋聚集花燈廣場,大街小巷,張燈結綵,舞龍舞獅,村村有燈班,處處鬧花燈,一派激情狂歡。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不僅不被時代遺棄,而且還能與時俱進,這可謂是一個奇跡。

5、南詔鐵柱廟

鐵柱廟位於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鐵柱廟村,它是彌渡縣最為著名的文物古跡。古稱崖川鐵柱或建寧鐵柱,俗稱天尊柱。 1988年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眾所周知,在世界各地,廟宇裡敬的都是神佛。然而在這裡,人們敬拜的卻是一根立於鐵柱廟大殿佛台正中的鐵柱。它象徵說法各異,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記》認為鐵柱為南詔蒙世隆所建,祭之求福,是祭祀柱。而明嘉靖年間的《大理府志》認為蜀漢諸葛亮平南蠻、斬雍闓、擒孟獲、繳兵器,鑄鐵柱記功,是記功柱。眾多說法層出不窮,儼然成為了一個謎。就這樣,幾千年來,鐵柱默默的目睹著彌渡的變遷,護佑著彌渡這片土地的同時,也見證著彌渡不斷走向昌盛的歷程。

6、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距彌渡縣城約11公里,園內有視野遼闊的瞭望台,風光綺麗,景色怡人;花香四溢的蘭園內,虎頭蘭、蓮瓣等各種蘭花爭奇鬥豔,千姿百態。園內還飼養了孔雀、野雞、獼猴等野生動物,呈現出一幅動植物齊聚一堂的和諧畫面。移步雲海山莊,全部建築均為仿古風格,金碧輝煌,古色古香。雕樑畫棟,塑有八仙過海、西遊記等神話人物栩栩如生。周圍古木參天,仙氣升起,清風拂來,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而在人造天池中,遊人在此可以盡情的嬉戲,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快樂時光。這些金碧輝煌的亭子和翠綠的箭竹相應成趣,選擇在這裡靜心養心修心悅心。讓人感覺猶如置身入畫一般的夢幻世界。

7、花魚洞

花魚洞,可謂名不副實,只因花魚洞的“洞”,其實是位於彌渡縣德苴鄉的兩個龍潭。南為公龍潭,北為母龍潭,它們隔河相望,宛如相愛的戀人在深情對望。龍潭周圍,綠樹成蔭,野花遍地,鳥鳴聲時而傳來,更覺幾分幽靜。水從石洞湧入潭內,潭水清澈如鏡,輕嘗一口,全身涼爽,真是一種蕩滌身心的享受,龍潭當中花魚繁多,它們頭尾皆小,但身腰粗壯,腹部呈黃色,在潭中成群結隊,追逐嬉戲,別有一番趣味。很久以前,相傳洞中的魚原本不花,有位商人途經花魚洞,時值黃昏,他耐不住饑餓,便從潭中打撈了許多魚,放在鍋中浸炒,頓時,一場大雨傾盆而至,魚兒便從鍋中躍出,回到潭中,獲得了新生,浸炒時底部被浸黃,遂成了花魚,於是當地人便認為洞中之魚是龍的化身,無人再敢褻瀆。動聽的傳說讓人神往,更吸引人的還是大自然那一抹碧綠和那一潭碧水。

8、天生橋

天生橋距彌渡縣城東南約四公里,它構造奇峻,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詩人郭沫若游大理時曾留下了“天下第一橋,人間無雙景”的名句。天生橋整個風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龍潭等構成,此地東西石壁對峙,兩山如門,萬花溪從下而過,溪上有一巨石橫跨於東西峙壁上,形狀就像一座天然城門洞,形成天生石橋。橋身高30米,寬約17米,橋孔直徑7米,橋身長21米。由此可見,天生橋的天然構造,令人歎為觀止。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行的天生橋廟會,遊人香客成千上萬,熱鬧非凡。千百年中,來一覽妙景的遊人絡繹不絕,許多遠道而來的文人墨客在游天生橋時,紛紛都為它的奇、險、壯而讚歎不已,流連忘返。

9、天橋營鎖水閣

天橋營鎖水閣位於彌城東約3公里的太花鄉天橋營村西。始建于清光緒丁酉年的天橋營鎖水閣,歷史悠久,臨水面山,景色宜人。整院古建築由鎖水閣、北耳房、南北兩廂一照壁組成,鎖水閣重簷歇山頂殿閣式建築,古色古香。院內的紫薇悄然開放,芳香四溢,青素淡雅。百年古樹巍巍挺立,尤其古松參天而立,主幹周長達2米,樹高有10佘米,樹冠亭亭如蓋,是彌渡壩區最難得的古樹。柏樹、古松一起護佑著鎖水閣,此古建築北依天生橋文物景區大道,是通往天生橋途中最適宜、最清幽的一個文物景點。已有百佘年歷史的天橋營鎖水閣建築,至今仍保存著原來的建築格局,古韻猶存,是一處獨具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

10、天生營

天生營海拔近2784米,東西方向是原始森林,蒼茫如海中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南北山勢如削,地勢的險峻程度,僅有細繩般與附近村子瓦盧和磨刀箐相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實是兵家安營紮寨的天然良地,故稱天生營。天生營的原始森林內分佈著眾多稀有草藥,物產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寶山。主峰滿是映山紅,大片大片火紅色的花團簇擁著,像是一把打開的巨傘,風光綺麗,為這茫茫林海錦上添花。登上位於頂端的李文學起義紀念碑下,腑瞰哀牢大地,正如李文學的師爺夏正寅所作的挽聯:十八載勵刀抹馬,當世英雄,志在滅清興漢,完整山河成一統;千百戶馨香俎豆,哀牢兒女,莫不痛心疾首,口碑青史頌達人。

11、龍馬塘

龍馬塘位於彌渡西山林場境內距縣城約十餘公里,走進龍馬塘,仿佛走進了謎境仙蹤的新世界。它的周圍被鬱鬱蒼蒼的松林包圍,林內古木蒼勁挺拔,奇松意態萬千,或抑或臥,或曲或伸,旁逸斜出,淩空馭雲,形態各異,霧氣環繞在古樹間,每棵樹都是一尊立體的風景。傳說南詔王閣羅鳳曾在龍馬塘一帶狩獵,一日,閣羅鳳飲馬于龍馬塘,一轉眼,駿馬無影無蹤,他大為驚奇,這時,夕陽西沉,留下一抹餘輝射入龍馬塘,塘內金碧輝煌,忽一匹龍馬從塘中騰空而出,撒開四蹄,撒出一路金輝。閣羅鳳大喜,身子騰空拔起,躍上龍馬,飛奔而歸。後來,這匹龍馬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南詔王國,故此塘被稱之為龍馬塘。

小貼士

交通指南:乘車,到大理下關興盛客運站即可乘坐去彌渡的班車;自駕,大理下關至彌渡約57公里,約1小時可到達。

【版權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徵求作者意見!

【匯客廰文旅】致力於打造“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行專屬社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