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煜沉溺詩詞,只不過是麻痹趙匡胤的手段?

971年, 李煜派弟弟李從善去宋朝, 趙匡胤將其扣留。 李煜親手寫信請求將李從善放回, 趙匡胤拒絕。 李煜從此真正認識到南唐的無力, 這一切讓他深思:南唐的出路在哪裡?

從此之後, 李煜為南唐黯淡的前途, 國家日益窘迫而悲傷, 每天和臣下飲酒悲歌, 不能自已, 甚至對一些主戰派官員多番貶斥, 一改當年振作之風。

是李煜從此沉落, 自甘墮落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 李煜一直都是一個沉湎詩詞歌賦, 每日流連宮闈的昏庸國君。 可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呢?一個重要的原因, 是大多數流傳至今的文史資料都被宋朝統治者篡改。 作為勝利的一方, 自然要標榜大宋是代天征伐, 南唐是自取滅亡。 李煜越昏庸越荒淫越能證明大宋的正確。 可事實並非如此。

李煜此人前後行為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之前李煜勵精圖治, 整頓國政, 確有一番新氣象, 怎奈天下大勢趨於一統, 南唐偏居一隅, 國小力弱, 而賢臣如韓熙載沉湎聲色, 無心國政。 李煜為了躲避鋒芒, 只能又重演當初做王子時候的手段, 用飲宴詩詞來掩飾自己的真實內心, 以此獲取時間, 積極備戰。

當然, 我們也不能否認, 李煜對詩詞的特殊喜愛, 對宮妃的纏綿情意, 但這和李煜作為南唐國君的政治抱負並不矛盾。 我們從幾年後南唐和北宋最後的決戰中, 就可以瞭解到這一點。 面對宋朝的進逼, 和十四萬人齊解甲的後蜀不同, 李煜沒有束手待斃, 而是誓死抵抗, 雙方幾十萬大軍參戰, 大小戰役幾十次,

雙方互有勝負。 北宋多次勸降, 可直到南唐軍隊主力盡喪, 全線潰敗, 再無希望, 李煜才奉表投降, 堪稱力盡而亡, 又怎麼可以苛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