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什麼樣的女人可以進入李世民的後宮?

假如你穿越到了唐朝, 想和玄奘法師一樣,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天竺之旅。 那麼當你西出長安城, 走到驛路分叉處, 會發現一個叫“宮人斜”的地方。 啥?“宮人斜”?什麼鬼?是不是作者小手一抖, 把“鞋”打成了“斜”?然而這鍋我不背, “宮人斜”就是“宮人斜”, 那是什麼地方呢?

唐代詩人留下過相關詩文, 看你聰明不聰明, 能不能猜到:

權德輿:《宮人斜絕句》:一路斜分古驛前, 陰風切切晦秋煙。 鉛華新舊共冥寞, 日暮愁鴟飛野田。

雍裕之:《宮人斜》:幾多紅粉委黃泥, 野鳥如歌又似啼。 應有春魂化為燕, 年來飛入未央棲。

陸龜蒙:《宮人斜》:草著愁煙似不春,

晚鶯哀怨問行人。 須知一種埋香骨, 猶勝昭君作虜塵。

我們的讀者這麼聰明, 想必已經猜到了, 宮人斜並不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 那裡充滿了哀怨與淒涼, 是宮女的長眠之地。 一千多年前, 曾經有一群十五六歲的少女,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 因為種種原因進入宮廷, 再也沒有活著出來。 她們中的大多數一輩子身居底層, 平常做著掃地、制衣、看門護院等枯燥乏味的工作, 主子使喚她們, 就像使喚牲口一樣, 至於皇帝的容貌, 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見到過。

(章懷太子墓壁畫:《觀鳥捕蟬圖》, 年長的宮女望天長歎、若有所思, 年輕的宮女觀鳥、捕蟬, 排解心中的苦悶)

就這樣, 春去秋來, 不知老之將至, 曾經的花容月貌被時光侵蝕殆盡, 皺紋悄悄爬滿了額頭, 某年某月, 她們終於離開了皇宮, 也離開了人世, 化為宮人斜裡的一抔香土, 被後世往來的路人憑弔。 在陸龜蒙眼裡, 底層宮女的命再苦, 生活再艱辛, 也總比“前輩”王昭君強, 前者至少能夠死在中原漢地, 葉落歸根;後者卻遠赴大漠、客死異域、“獨留青塚向黃昏”。

“填寫”出來的人生

除長安城西郊的宮人斜, 昭陵也有宮女墓地, 且出土過相關墓誌銘:

大唐亡宮五品墓誌銘

亡宮五品者, 不知何許人也。 夙稟閨庭, 早參宸扆。 既該四德, 方預六宮。 巫嶺行雲, 曾何仿佛。 洛川迥雪, 詎可依希。 俄而與善無徵, 奄從過隙, 顯慶二年正月廿六日卒于昭陵宮, 其年二月十四日陪於昭陵。 嗚呼哀哉……

一篇墓誌, 連最起碼的墓主姓名都隻字不提, 僅記錄官階、死亡時間、葬日、葬地, 如果類似的東西看多了, 會發現宮女墓誌大多雷同, 一旦有宮女去世, 相關人員只需把葬日等內容稍微改一下, 再找一塊粗糙的志石篆刻就OK了, 所以有學者稱宮女的人生是“填寫”出來的。 此外,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

那就是死後擁有墓誌也是一種待遇, 這位墓主雖然生前默默無聞, 沒什麼存在感, 可人家好歹也是個五品, 如果一輩子都混的不咋的, 至始至終只是個底層, 千百年後, 恐怕沒有人知道你曾經存在過。

(《石槨刻線圖》)

那麼皇宮中到底有多少女人呢?

記的《長恨歌》有言:“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有人認為:“三千人”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後宮應該沒有這麼多女人。 這麼想, 你就有點單純了, 三千人非但不誇張, 還說少了。 李世民繼位時, 李百藥上疏請求釋放宮人:“往年雖出宮人, 未為盡善。 竊聞大安宮及掖廷內, 無用宮人, 動有數萬。 ”李淵是個好色的皇帝, 毋庸置疑, 後宮竟有上萬宮女, 還是遊手好閒的, 要是加上幹活的, 那得多少呀。 李治登基, 雖然下旨釋放年老宮女, 可人數依舊居高不下, “年老宮人, 已令放出。 椒掖之內, 人數猶多。 ”可見唐太宗時代, 宮女也不少。 唐玄宗時期, 數據更誇張了, 後宮宮人多達四萬, 簡直可怕。 怪不得詩人元稹會寫下:“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嬪妃大多是“二代”

有人說:高校的學生會好比一個小社會,利益、人情錯綜複雜,黑幕更是時有發生。那麼在古代,後宮更是一個小社會了,還是個“人吃人”的社會。四萬宮人,皇帝一天臨幸一個,不重複,也需要一百多年。在真實的生活中,當然不是所有宮人都有機會得到皇帝的青睞,得寵的、侍寢的,往往是後宮的上層人士,相比于卑微的宮女,她們身處金字塔的頂端,屬於既得利益者,成千山萬的宮女都為她們服務。說到這,你肯定會問了:什麼樣的女子才能攀升至金字塔的頂端呢?有哪些具體的標準?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依然從史料出發。以下幾篇是貞觀年間冊立嬪妃的詔書,我們來看看它們是怎麼說的:

冊楊恭道女為婕妤文

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遣使某官某持節冊命曰:“於戲,維爾前魏王府諮議參軍楊恭道第三女,門襲鐘鼎,訓彰禮則,幽閒表質,柔順為心,備職後庭,實惟通典。是用命爾為婕妤,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冊崔弘道女為才人文

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遣使某官某持節冊命曰:“於戲,維爾兼徐州都督府司馬崔弘道長女,門稱著姓,訓有義方。婉順為質,柔明表行。宜升後庭,備茲內職。是用命爾為婕妤,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楊婕妤、崔才人入宮為妃,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門襲鐘鼎”“門稱著姓”,“鐘鼎”是什麼意思?提醒一下,王勃的《滕王閣序》不是有“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嗎?兩人出身豪門大姓,世家大族,因此得到皇帝伸出的橄欖枝,有機會成為嬪妃。相反,如果出身不高,只是個草根,或者由於戰爭、進獻、罪沒等原因入宮,那只能做個底層的宮女,不大可能當上妃嬪。

有人說,這不公平啊,赤裸裸的歧視,門第在出生之前已經決定,個人無法更改,我家不是豪門,我拼爹拼不過人家,怪我咯?對於這個問題,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誰讓當時的社會就流行財婚、門第婚,父母做出嫁女兒的決定之前,先看男方家庭有沒有錢,出身好不好,再考慮年齡、生辰八字等因素,如果答案都是“否”,對不起,你憑什麼娶我女兒。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朝時有一戶姓賈的人家,女兒年輕貌美,顏值出眾,上門提親的人太多,把門檻都踢破了。父母看女兒行情很好,開出天價,“求五百千”,嚇得提親者紛紛逃跑。

皇帝喜歡和高門大姓的女兒結婚,也有自己的目的。一般而言,出身在世家大族的女子,從小受過良好的家教,知書達理,乖巧聽話,更勝一籌,畢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有機會讀書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她們不像貧寒家庭的女兒,吃穿很差,還要日曬雨淋,幹很多體力活,因此在顏值、身材、穿著打扮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更容易吸引皇帝的目光。若站在更高的角度,李唐的統治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援,娶她們家的女兒自然有利於增強雙方關係,籠絡人心。若是育有子女,則有助於保證皇家血統的高貴。民間普遍看重門第,皇家要是娶個貧寒人家的,容易被上層社會嘲笑,面子上也掛不住。

當時有哪些名門望族呢?比如在山東地區,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關中地區,有韋、裴、柳、薛、楊、杜,東南地區,有顧、陸、朱、張……如果投了個好胎,出生在這些家族,那麼入宮成為嬪妃的幾率自然大增。唐高宗時的宰相薛元超,人生一大憾事不是沒娶到公主,而是沒娶到五姓女,在當時的男人眼裡,名門之女比皇家公主更值得娶。

像上文提到的楊婕妤,來頭可不小,其父楊恭道,知道的人不多。但她的爺爺十分了不起,隋文帝楊堅的族子,隋初四貴之一的觀德王楊雄,入唐後,楊婕妤的大伯楊恭仁、叔叔楊師道都官至宰相,既是楊隋家族後裔,親戚又為當朝顯貴,楊氏入宮成為婕妤,就沒什麼奇怪的。李世民寵愛的韋貴妃,家庭背景也非常好,在兩唐書中,韋貴妃不是重點介紹的人物,只是在介紹紀王李慎時略有提及,因為她是紀王的生母。雖然史書沒有透露太多內容,但我們仍然可以知道韋貴妃的家世,因為她的墓誌銘已經出土。

據銘文記載,韋貴妃的曾祖父是北周太傅、尚書右僕射、雍州牧韋孝寬,祖父韋總,北周驃騎大將軍、京兆尹,父親韋圓成,隋朝開府儀同三司、陳沈二州刺史,歷代高官,聲名顯赫,除仕途外,門第也很棒,京兆杜陵韋氏,關中望族,史書有言:“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

“以胖為美”不是越胖越好

想要進入李世民的後宮,並被冊封為嬪妃,一定要是名門望族嗎?也不一定,其實官宦人家也可以,比如武則天,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出身于商人世家,因為資助李淵起兵,成為開國功臣。武士彠去世幾年後,年近四十的李世民聽說十四歲的武姑娘“美容止”,非常感興趣,特召其入宮,封為才人。可見她的門第並沒有影響到她的入宮,然而,十幾年後,家庭背景還是為武則天帶來了麻煩。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等人反對,主要原因是嫌棄她出身差,非名門望族。在這些老人們看來,武則天這種家庭背景,給皇帝當個妾沒什麼,但要當正妻,母儀天下,就無法接受了,好像丟了國家的臉似的。

如果父親沒有當過官,如果自己沒有動人的顏值、舉止,武則天很難進入李世民的法眼。說到唐朝的顏值、容貌,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興奮起來:聽說,那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人們都喜歡胖子,熱愛胖子,推崇胖子,那麼我天生對吃情有獨鍾,以致體重爆表,至今找不到物件,是不是穿越到唐朝,就不用為減肥而苦惱了?對於這樣的表述,我只能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拱手女仕圖》)

首先,唐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中,只有盛唐時期“以胖為美”,初唐、中唐、晚唐仍是以廋為美,證據是當時流傳的古詩,還有墓室中的壁畫;其次,“以胖為美”的“胖”,也是有標準的,不是說體重越誇張越好,具體的標準是:“體態豐腴,凹凸有致,身體健碩,肌膚白嫩,面相寬廣,下巴圓潤,盡顯雍容華貴,豐腴穠麗之氣”。所以這個“胖”理解為體態豐滿更為妥當,唐人的“胖”是一種健康的胖。

靠才華也有前途

網上有句話:“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世民是個東征西討、戰功赫赫、軍人色彩十分濃重的皇帝,他喜歡有才華的女人嗎?答案是肯定的,徐惠徐賢妃便是靠才華入宮。據史書記載,徐惠是個天生奇才,出生五個月就會說話,四歲能誦《論語》、《毛詩》,八歲喜歡寫文。自幼涉獵經史,手不釋卷,是個能力極強的學霸。李世民也不是一個赳赳武夫,《全唐文》收錄有多篇太宗皇帝的詩文作品,除了文學,李世民還喜歡書法,尤其對王右軍的《蘭亭集序》愛不釋手。所以聽說十幾歲的徐姑娘才華橫溢,父親輩的李世民又有興致了,連忙把人家召入宮,納為才人。徐惠的父親徐孝德只是個五六品的中層官員,還沒武則天的爸爸混的好。

當然,普通宮女也不是一丁點機會都沒有,只要在皇宮上班,理論上都有逆襲的可能。哪天皇帝心血來潮,就看某位宮女順眼,一段時間後,雙方有了孩子,做為回報,這位宮女自然就高升了。像李世民的兒子李寬、李簡,就是宮女生的。話雖如此,但也有問題,儘管底層宮女受了龍寵,誕下皇子、公主,可出身低的烙印卻始終無法抹去。史書介紹李寬、李簡,她們母親的姓氏都沒有留下,只是簡單地寫“後宮生寬”“後宮生簡”。而且出身低的人,想爬到高位也是困難叢叢,特別是皇后之位,武則天一個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尚且被鄙視,更何況平民、罪人出身的宮女。

好了,假設你經過多年跋涉,從天竺回來,因為有背景、顏值、才華,成為了李世民的嬪妃,那麼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你的競爭對手有哪些?你會享受怎樣的待遇?又會有哪些可能的結局?想知道的話,下周不見不散......

(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侍奉女主圖》)

【往期回顧】

這是#夢回初唐#系列第37期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全唐文》、《全唐文補遺》、《太平廣記》

郭麗:《唐代“以胖為美”之女性審美觀演變考論》

程義:《唐代宮人斜與臨皋驛地望考證》

姜曉強:《唐代婚姻制度與婚姻類型探析》

【可愛的作者】

往期熱文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們讀史不為裝逼

嚴肅八卦才是目的

you態度的原創歷史平臺

歡迎你成為其中一員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嬪妃大多是“二代”

有人說:高校的學生會好比一個小社會,利益、人情錯綜複雜,黑幕更是時有發生。那麼在古代,後宮更是一個小社會了,還是個“人吃人”的社會。四萬宮人,皇帝一天臨幸一個,不重複,也需要一百多年。在真實的生活中,當然不是所有宮人都有機會得到皇帝的青睞,得寵的、侍寢的,往往是後宮的上層人士,相比于卑微的宮女,她們身處金字塔的頂端,屬於既得利益者,成千山萬的宮女都為她們服務。說到這,你肯定會問了:什麼樣的女子才能攀升至金字塔的頂端呢?有哪些具體的標準?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依然從史料出發。以下幾篇是貞觀年間冊立嬪妃的詔書,我們來看看它們是怎麼說的:

冊楊恭道女為婕妤文

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遣使某官某持節冊命曰:“於戲,維爾前魏王府諮議參軍楊恭道第三女,門襲鐘鼎,訓彰禮則,幽閒表質,柔順為心,備職後庭,實惟通典。是用命爾為婕妤,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冊崔弘道女為才人文

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遣使某官某持節冊命曰:“於戲,維爾兼徐州都督府司馬崔弘道長女,門稱著姓,訓有義方。婉順為質,柔明表行。宜升後庭,備茲內職。是用命爾為婕妤,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楊婕妤、崔才人入宮為妃,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門襲鐘鼎”“門稱著姓”,“鐘鼎”是什麼意思?提醒一下,王勃的《滕王閣序》不是有“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嗎?兩人出身豪門大姓,世家大族,因此得到皇帝伸出的橄欖枝,有機會成為嬪妃。相反,如果出身不高,只是個草根,或者由於戰爭、進獻、罪沒等原因入宮,那只能做個底層的宮女,不大可能當上妃嬪。

有人說,這不公平啊,赤裸裸的歧視,門第在出生之前已經決定,個人無法更改,我家不是豪門,我拼爹拼不過人家,怪我咯?對於這個問題,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誰讓當時的社會就流行財婚、門第婚,父母做出嫁女兒的決定之前,先看男方家庭有沒有錢,出身好不好,再考慮年齡、生辰八字等因素,如果答案都是“否”,對不起,你憑什麼娶我女兒。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朝時有一戶姓賈的人家,女兒年輕貌美,顏值出眾,上門提親的人太多,把門檻都踢破了。父母看女兒行情很好,開出天價,“求五百千”,嚇得提親者紛紛逃跑。

皇帝喜歡和高門大姓的女兒結婚,也有自己的目的。一般而言,出身在世家大族的女子,從小受過良好的家教,知書達理,乖巧聽話,更勝一籌,畢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有機會讀書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她們不像貧寒家庭的女兒,吃穿很差,還要日曬雨淋,幹很多體力活,因此在顏值、身材、穿著打扮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更容易吸引皇帝的目光。若站在更高的角度,李唐的統治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援,娶她們家的女兒自然有利於增強雙方關係,籠絡人心。若是育有子女,則有助於保證皇家血統的高貴。民間普遍看重門第,皇家要是娶個貧寒人家的,容易被上層社會嘲笑,面子上也掛不住。

當時有哪些名門望族呢?比如在山東地區,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關中地區,有韋、裴、柳、薛、楊、杜,東南地區,有顧、陸、朱、張……如果投了個好胎,出生在這些家族,那麼入宮成為嬪妃的幾率自然大增。唐高宗時的宰相薛元超,人生一大憾事不是沒娶到公主,而是沒娶到五姓女,在當時的男人眼裡,名門之女比皇家公主更值得娶。

像上文提到的楊婕妤,來頭可不小,其父楊恭道,知道的人不多。但她的爺爺十分了不起,隋文帝楊堅的族子,隋初四貴之一的觀德王楊雄,入唐後,楊婕妤的大伯楊恭仁、叔叔楊師道都官至宰相,既是楊隋家族後裔,親戚又為當朝顯貴,楊氏入宮成為婕妤,就沒什麼奇怪的。李世民寵愛的韋貴妃,家庭背景也非常好,在兩唐書中,韋貴妃不是重點介紹的人物,只是在介紹紀王李慎時略有提及,因為她是紀王的生母。雖然史書沒有透露太多內容,但我們仍然可以知道韋貴妃的家世,因為她的墓誌銘已經出土。

據銘文記載,韋貴妃的曾祖父是北周太傅、尚書右僕射、雍州牧韋孝寬,祖父韋總,北周驃騎大將軍、京兆尹,父親韋圓成,隋朝開府儀同三司、陳沈二州刺史,歷代高官,聲名顯赫,除仕途外,門第也很棒,京兆杜陵韋氏,關中望族,史書有言:“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

“以胖為美”不是越胖越好

想要進入李世民的後宮,並被冊封為嬪妃,一定要是名門望族嗎?也不一定,其實官宦人家也可以,比如武則天,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出身于商人世家,因為資助李淵起兵,成為開國功臣。武士彠去世幾年後,年近四十的李世民聽說十四歲的武姑娘“美容止”,非常感興趣,特召其入宮,封為才人。可見她的門第並沒有影響到她的入宮,然而,十幾年後,家庭背景還是為武則天帶來了麻煩。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等人反對,主要原因是嫌棄她出身差,非名門望族。在這些老人們看來,武則天這種家庭背景,給皇帝當個妾沒什麼,但要當正妻,母儀天下,就無法接受了,好像丟了國家的臉似的。

如果父親沒有當過官,如果自己沒有動人的顏值、舉止,武則天很難進入李世民的法眼。說到唐朝的顏值、容貌,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興奮起來:聽說,那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人們都喜歡胖子,熱愛胖子,推崇胖子,那麼我天生對吃情有獨鍾,以致體重爆表,至今找不到物件,是不是穿越到唐朝,就不用為減肥而苦惱了?對於這樣的表述,我只能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拱手女仕圖》)

首先,唐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中,只有盛唐時期“以胖為美”,初唐、中唐、晚唐仍是以廋為美,證據是當時流傳的古詩,還有墓室中的壁畫;其次,“以胖為美”的“胖”,也是有標準的,不是說體重越誇張越好,具體的標準是:“體態豐腴,凹凸有致,身體健碩,肌膚白嫩,面相寬廣,下巴圓潤,盡顯雍容華貴,豐腴穠麗之氣”。所以這個“胖”理解為體態豐滿更為妥當,唐人的“胖”是一種健康的胖。

靠才華也有前途

網上有句話:“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世民是個東征西討、戰功赫赫、軍人色彩十分濃重的皇帝,他喜歡有才華的女人嗎?答案是肯定的,徐惠徐賢妃便是靠才華入宮。據史書記載,徐惠是個天生奇才,出生五個月就會說話,四歲能誦《論語》、《毛詩》,八歲喜歡寫文。自幼涉獵經史,手不釋卷,是個能力極強的學霸。李世民也不是一個赳赳武夫,《全唐文》收錄有多篇太宗皇帝的詩文作品,除了文學,李世民還喜歡書法,尤其對王右軍的《蘭亭集序》愛不釋手。所以聽說十幾歲的徐姑娘才華橫溢,父親輩的李世民又有興致了,連忙把人家召入宮,納為才人。徐惠的父親徐孝德只是個五六品的中層官員,還沒武則天的爸爸混的好。

當然,普通宮女也不是一丁點機會都沒有,只要在皇宮上班,理論上都有逆襲的可能。哪天皇帝心血來潮,就看某位宮女順眼,一段時間後,雙方有了孩子,做為回報,這位宮女自然就高升了。像李世民的兒子李寬、李簡,就是宮女生的。話雖如此,但也有問題,儘管底層宮女受了龍寵,誕下皇子、公主,可出身低的烙印卻始終無法抹去。史書介紹李寬、李簡,她們母親的姓氏都沒有留下,只是簡單地寫“後宮生寬”“後宮生簡”。而且出身低的人,想爬到高位也是困難叢叢,特別是皇后之位,武則天一個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尚且被鄙視,更何況平民、罪人出身的宮女。

好了,假設你經過多年跋涉,從天竺回來,因為有背景、顏值、才華,成為了李世民的嬪妃,那麼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你的競爭對手有哪些?你會享受怎樣的待遇?又會有哪些可能的結局?想知道的話,下周不見不散......

(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侍奉女主圖》)

【往期回顧】

這是#夢回初唐#系列第37期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全唐文》、《全唐文補遺》、《太平廣記》

郭麗:《唐代“以胖為美”之女性審美觀演變考論》

程義:《唐代宮人斜與臨皋驛地望考證》

姜曉強:《唐代婚姻制度與婚姻類型探析》

【可愛的作者】

往期熱文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們讀史不為裝逼

嚴肅八卦才是目的

you態度的原創歷史平臺

歡迎你成為其中一員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