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玄武門政變,李世民最高明的地方,是他做出了這個選擇

唐朝之門(之二)

得知玄武門政變的消息之後, 齊王府的兵馬最先趕來救援, 東宮的府兵隨後趕到, 一起圍攻玄武門。 秦王府的幾百士兵也趕過來, 從數量上看, 顯然處於劣勢。

此外, 參加戰鬥的還有宮中的衛士, 四方人馬在玄武門內外絞殺, 一片混戰。

直到尉遲敬德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 拋到玄武門外, 告訴他們的親信, 二人已經死了。 眾人一下子沒了鬥志, 紛紛退散。

整個政變最核心的部分, 就是李建成、李元吉被殺的細節, 史書中的記載各不相同, 看起來互相矛盾, 所以事變的許多真相需要我們去推測。

其中, 李世民射死李建成的地點“臨湖殿”非常重要。 我們搞清楚它究竟是在太極宮裡, 還是在太極宮外, 也就明白了整個事件的關鍵。

明朝人王禕寫的《大事記續編》中說:“(臨湖殿)在玄武門內”, 認為它在太極宮裡。

皇家的宮城守衛森嚴, 身為皇子,

李建成、李世民等人可以帶入宮中的隨身侍衛一定是有限制的。 那麼, 李世民為什麼不選擇在宮城之外動手?

首先看一看李世民面對的主要對手, 一是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東宮衛士和王府府兵的力量都不小。 另外一個潛在的對手是父皇李淵和皇宮當中的大批衛士。

他們合在一起, 力量大大超過秦王。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 李世民會在宮中尋求內應, 但一定非常節制, 非常隱秘, 因為稍有不慎, 就容易走漏風聲。 所以他只能最大限度地依靠自己的人, 自己的親信。 這也是和後面幾次玄武門政變很不同的地方。

如果選擇在宮城之外動手, 李建成、李元吉隨身必然帶有大量護衛, 很難一舉成功。 而且, 一旦宮中聽到事變, 必然堅閉宮門, 到時候李淵一聲號令, 指責李世民謀反, 局面就相當棘手。

而選擇在宮城之中動手, 看似非常危險, 其實是最恰當的——李建成、李元吉的大批侍衛被攔在玄武門外, 便於偷襲得手。 最關鍵的一點, 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全部集中在宮城之中, 是最好處理的一種局面。

結合《舊唐書·張公謹列傳》中的這一句:“六月四日, 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 大致可以推測出李世民他們的計畫, 就是兵分兩路, 自己和尉遲敬德負責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 長孫無忌和張公謹等人在玄武門附近埋伏,

一旦李世民那邊交起手來, 他們立刻沖進玄武門, 佔領玄武門並且牢牢守衛, 阻擋東宮和齊王府的援兵。

整個政變當中, 玄武門是爭奪的焦點, 但最關鍵的環節都在太極宮中完成, 所以, 把它稱為太極宮政變, 更為恰當。

《舊唐書, 尉遲敬德》列傳中記載,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之後, 宮城內外的戰鬥並沒有結束:“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

這裡說的“二宮左右”,指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將士,他們被擋在玄武門之外,拼命要殺進宮中來。

而“南衙、北門兵馬”應該是皇宮的衛士,此時,他們作戰的對象,既包括李建成、李元吉的兵馬,也包括李世民的部下。

所以尉遲敬德趕到唐高祖身邊,將其控制,並取得他的手詔,手詔命令宮中衛士聽從秦王指揮,戰鬥這才逐漸停下來,政變取得成功。

前篇:玄武門政變讓李世民心虛,將守門的一員猛將殺死,原因比較可笑

待續,于左 撰

這裡說的“二宮左右”,指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將士,他們被擋在玄武門之外,拼命要殺進宮中來。

而“南衙、北門兵馬”應該是皇宮的衛士,此時,他們作戰的對象,既包括李建成、李元吉的兵馬,也包括李世民的部下。

所以尉遲敬德趕到唐高祖身邊,將其控制,並取得他的手詔,手詔命令宮中衛士聽從秦王指揮,戰鬥這才逐漸停下來,政變取得成功。

前篇:玄武門政變讓李世民心虛,將守門的一員猛將殺死,原因比較可笑

待續,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