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辦杜城村!

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陝西省志》記載::民國17年(1928年)冬,分出長安縣城區及四關設立西安市, 隸陝西省政府, 民國19年(1930年)10月以市區人口不足20萬等因素西安撤銷, 複歸長安縣。 《西安通覽》記載: 民國22年(1933年)設立西京市, 由南京政府行政院直轄, 成為全國六個直轄市之一。 民國33年(1944年)9月西安正式設市, 1945年初西京籌備委員會奉令裁撤。 所以西安市最早的城7區設立時間都不是很長。 雁塔區在西安市南郊, 因轄區內擁有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唐代大雁塔而得名雁塔區, 民國時33年設市的時候雁塔區境內被命名為西安市第九區,

管轄15保62村227甲。 新中國成立後, 1954年第九區改名雁塔區。

【雁塔區】

雁塔區的西南有個電子城街道辦, 是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之核心地帶。 1949年剛解放時是第九區第三鄉, 1956年改稱山門口鄉, 1983年規劃提出要在西安建設矽谷式科學工業園區,

1986年西安電子城建設奠基, 1988年升為街道辦, 1994年更名為電子城街道辦。 在電子城街道辦的最南端子午大道以東, 西部大道以北, 長安區和雁塔區交匯的地方, 有一個具有3000餘年歷史的古村莊, 叫杜城村。 本村歷史久遠, 原為古杜國京城, 最早稱杜京。

【杜城西門】

曾經在杜城村住了2年, 後來聽說要拆遷, 只能搬家購房而居, 搬家後和醉心于杜城研究的村民劉振忠老師多次交流杜城人文。 所以對於杜城稍有瞭解, 這個村子比較大, 由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三個自然村組成, 村民有3000多人, 解放後此地為西安近郊著名的蔬菜區, 以盛產韭菜著名。 皂河從村子穿過, 村南是雁環花卉市場, 村東是清涼山公園, 西南是歐亞學院, 所以杜城村在西安, 知道的人太多, 名氣比較盛。

【長安縣誌-廒圖】

杜城有新石器時期人類居住的弓背崖遺址, 足見此地古有人居。 杜城形成於西周, 是杜伯國的都城, 杜城之名也因此而來, 為西安最早的部落之一, 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 清嘉慶《長安縣誌》將杜城分為杜城堡、杜城街。 清末《咸甯長安兩線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厫, 長安南鄉置廒三, 薑村廒在縣南10裡,有住戶2281戶, 人口12463人, 分10保障,統51村, 薑村廒辦公點在北三門口村。 本村記作杜城堡。

【杜伯鬲:高13.2 c m, 寬17.5 c m, 重1.58kg。 此鬲寬平緣外折, 三足、束頸, 圓肩】

杜城此地為古杜伯國, 杜伯國遺址位於杜城村周圍。 《括地志輯校》卷一記載:“杜伯國在今縣沿東南九裡, 下杜故城是。 ”《長安縣誌》卷十一載:“杜伯國其城週三裡一百七十三步, 即今縣南十五裡杜城。 ” 《長安志》記載:“下杜城在長安縣南十五裡, 引《廟記》曰, 杜伯所築, 東有杜原, 城在底下, 故曰下杜。 ”

【杜伯盨:通高36.8 c m,寬37.3 c m,重5.66kg。此盨為長圓形,有二獸首耳,斂口】

要說杜城,先說杜伯。杜伯的先祖原為上古三皇五帝的堯帝。據《史記》記載:堯是華夏始祖黃帝的五世孫,封于河北唐縣,故又稱唐堯。夏王朝建立後,大禹封唐堯兒子丹朱的後裔于唐(山西翼城),稱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後衰落,餘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於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後,劉氏建立起弱小的劉國。

國君劉累成人後便到豢龍氏那裡去學習馴養龍的本領,很快成為馴龍能手(遠古的龍應該是鱷魚),因故開罪與夏王孔甲。夏王孔甲滅唐國,餘眾四散。湯建立商王朝後,劉累後裔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于成湯。從而立下了軍功。因此,商王湯恢復了其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唐國。

【古籍:杜伯國】

周武王伐紂滅商,大量追封古帝後裔,唐堯後裔劉累一脈被改封于陶唐舊地唐,即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國。周成王八年,唐國追隨殷紂王兒子武庚叛亂。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消滅了唐國,將唐國臣民作為俘虜遷回國都鎬京(今長安縣斗門鎮),選擇了地處皂河中心四面環水的杜地築城一座,集中監視。(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杜城此地原為炎帝裔支族後土部落曾居於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杜樹又名野刺梨,本地人叫“鈴鈴棗”,遂將居地稱“杜”,史稱“杜邑”。(紀錄片《楚國八百年》說,楚人南遷到湖北一代,有植物荊棘,故立國號為荊楚,簡稱楚。看來杜國一說當可信)

“杜邑”城外有護城河一圈,再外另植杜樹林一周,枝葉佈滿尖刺,周天子將所俘唐人均關押於此城內,目地是防止俘虜逃跑,即使俘虜們翻過城牆,遊過護城河,鑽過杜樹林後,杜樹上的毒刺會使人遍體鱗傷,泅渡皂河時毒刺原毒汁大發後會不治而亡。唐國後裔在此地建立了部族國家,開始還稱其為南唐國,首領劉暉依附于周,由侯國降為伯國,後以杜樹為國名,更國名為唐杜國。

到了周宣王的時後,宣王召唐杜國君杜恒到王室做官,封為“伯”爵,稱“杜伯”,史始稱唐杜國為“杜伯國”。史載:杜伯其貌甚美,當時周天子有軍隊14師。週邊殷八師鎮守四方,核心週六師衛戍京畿鎬京,杜伯已經成為週六師主將之一,足見其地位之高。可見在當時杜伯是人見人愛的“高富帥”。

【焦村】

當時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係相當密切。一來二往,誰想竟然為杜伯惹出一出殺身之禍來。周宣王43年,傳言“天降女子亂國”,時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鳩”是一種鳥的羽毛,在酒裡面搖一搖就是毒藥,“飲鴆止渴”就是來源於此,單聽這名字,這寵妃女鳩就並非善茬。女鳩甚是妖豔,其性淫亂,隨周宣王巡遊,常駐杜伯家,一來二往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自不能持,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作為一國之君,是個正直的人,不解風情,直接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調戲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怒由心生,就把杜伯抓起來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屈殺而死。另一種說法周宣王令杜伯殺國中女人,杜伯不從,因而被殺。這應該是“天降女子亂國”的有一個版本,此事史書《左傳》有載:“宣王囚杜伯于焦,士無罪而殺之”,囚禁杜伯的“焦地”就是今長安區韋曲鎮少陵原上的蕉村。

【天降女子亂國】

話說這杜伯慘遭枉死前,對天喊冤:“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隨即引出一段“杜伯追魂”的離奇故事來。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諸侯們一起出去打獵,感覺非常疲憊,胸口隱痛,頭昏腦漲,就先回來了。半道上,對面來一輛小車,車上站個人兒,著紅衣戴紅帽,手拿大紅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細一瞅,喲呵,竟是上大夫杜伯,杜伯舉箭射來,周宣王避閃不及,胸口中了一箭,驚叫一聲,夢中醒來。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時老瞧見杜伯在跟前晃悠。沒過多久,周宣王就死了。這就是“杜伯追魂”的故事,周宣王死後,周幽王為杜伯平反昭雪,並立祠以表其忠,名曰杜伯祠。此事史書《史記》周本紀注、《墨子》明鬼篇、《春秋》都有所載。

【杜城村杜伯陵】

杜伯被無罪殺害,葬于杜城南皂河北岸(今杜城村五組)。《括地志》雲:“杜伯國,今永興長安縣南十五有杜伯塚”。話說杜伯有個不聽話的兒子,逆反心理很重,你說向東他偏向西,就是更你對著幹,反著來。杜伯被關押在西安韋曲東的蕉村兵營時,對從不聽話的兒子遺囑到,他死後要葬于杜城村南的皂河北岸的河底下,心想著兒子必反其道而行,肯定會把他葬在皂河南岸的原頂上,沒想到這兒子一輩子沒聽父親的話,這次或許是父親遺言吧,竟然良心大發現,第一次聽了父親的話,便在杜伯被殺之後在皂河北岸掘墓葬父。此事史書《水經注卷十九》記載:“泬水西北流徑杜縣之杜京西,西北流徑杜伯塚南。鄗水又西北徑下杜城,即杜伯國也。”

杜伯要讓兒子將他下葬的畢原原頂,誰想兒子直接將其下葬到皂河河底。杜伯的棺材為木材製作,外面用石棺包裹,密封嚴實,水不能進,旁邊立四根盤龍柱子,用鐵鍊將石棺懸空,漂浮在皂河水面,水漲墓門開,水落墓門關。據說解放後,河道的石柱子還在。今天皂河維修,盤龍柱子蹤跡全無。此事史書《長安志》載:“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今皂河)邊,下杜城東南、石槨四隅有石柱,以鐵索繞之,相傳水漲墓開,水落乃封”。杜伯被人誣陷冤屈至死,想來縣誌所載和“杜伯追魂”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皂河原為潏河古道、古稱泬水、又名沈水】

埋葬杜伯的皂河,現在還在,從村中穿過,皂河原為潏河古道,古稱泬水,“泬”、“潏” 皆發音為jué,發源於秦嶺北麓的的大峪,流至樊村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分為皂河,皂河實為潏河之下游古河道。經三橋、漢城入渭河。約先秦時人工又開鑿新河道,潏河向西分出一支(新河道)則與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洨河,西流于秦渡鎮注入灃河。

周武王五年,因天子未定,封輔佐他滅商的功臣及親族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個,有七個被封侯前往封地,唯九王子叔封、十王子季載因年幼沒有封侯。叔封食邑康,季載食邑聃,實際是派人把這兩個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發到有人供養吃穿的地方進行撫養。周成王四年,因叔封、季載已長大成人,周公封聃季載為沈侯,封地在宗周方圓泬水之濱。皂河為潏河下游支流,古稱泬水。因季載在泬水邊建立沈國,故改泬水為沈水。當時這個沈國,就是監督唐杜國的。

西元前771年,申侯、曾、西弗、犬戎聯合攻周,“殺幽王,盡取周財寶而去”。歷代周天子悉心經營的鎬京,旦夕平為丘墟。周平王即位後,迫于嚴允、西戎的虎視蠶食,由晉文侯、衛武公等夾輔東遷洛邑。這時封國在鎬京附近的世襲貴族也紛紛東遷,沈國此時由渭河水系沈水(今皂河)流域遷徙到淮水水系。故季載也成為天下沈姓始祖。《水經注》記載:“沈水亦曰漕渠”,唐以後, 自梁山堰以下之的泬水故道,多稱“漕水”, 又訛作“皂水”。 按《廣韻》: 漕, 昨勞切;皂, 昨早切, 可見唐宋時“皂”與“漕” 同音。故訛為皂河。

據《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在縣治南十五裡杜城街南皂河水上有杜城橋,創造年月未詳。光緒二十八年,巡撫升允委水利局總辦郭人漳,與水利新軍龍揚休修治皂河,重修是橋。計長三丈餘,闊一丈五,橋高不便車馬。三十一年,杜城庵處士劉天慶捐資改造,遂成坦途。

【杜城村景】

埋葬杜伯後,杜伯恒的兒子隰叔逃往晉國(原唐國故地),其他杜姓族人四散。周平王元年將周都城由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洛陽),後將杜伯國封地賜于秦國。秦國居於今甘肅天水和陝西寶雞風翔雍城一帶無力顧轄,杜伯國杜氏後裔重新聚集乘勢逐漸壯大,在今南到終南山,西至灃鎬,北到渭水,東至滻灞河一帶三建立起一個獨立國家湯杜毫國(史上有稱蕩杜、唐杜國),其國都都城正名“杜京”,杜京仍駐原杜伯國都城:杜城。湯杜毫國立國67年,後於秦寧公三年被秦國所滅。

杜城作為秦杜縣縣城直到秦國亡的西元前206年,其間長達481年。秦王朝後的西漢王朝仍沿襲了秦杜縣的行政區劃建置,“漢杜縣”縣城治所也仍設在杜城,直到西漢元康元年,其間長達140年。漢武帝老年時候,有些老糊塗,“巫蠱之禍”發生。漢武帝一怒之下,將自己的皇后,太子、兒媳,皇孫,孫媳一網打淨。只有2個月的重孫被關在杜城監獄,這就是劉病己。劉病己後來在霍光的幫助下,登上皇位,改名劉詢,就是漢宣帝。《漢書宣帝紀》記載:漢宣帝劉詢在民間時多次到祖宗陵墓之地去登臨憑弔,到京都三輔之區去瞭解民情,特別愛在杜縣、鄠縣之間流連,大多時在下杜。西元前65年漢宣帝劉詢將少年時經常玩耍的杜縣改為杜陵縣,杜縣老縣城改稱“杜城”,國人以杜為姓,日益壯大,秦漢之時杜姓聚集處杜曲已經成為長安南郊五曲之一(杜曲、韋曲、王曲、章曲、宣曲)。唐宋以後,杜陵縣城毀滅,無上下之分,複稱為杜城。

【兩縣續志】

本村地處古都沃土,民風淳樸,書香濃厚,人才眾多,既有文墨能臣,更有巾幗烈女。《咸甯長安兩縣續志》22卷《烈女傳》就有本村記載原文如下:[楊氏]杜城孫和妻。於歸五年夫亡,子一,尚在繈褓,楊奉姑育子,備極艱辛。光緒二年旌。卒年四十八歲。[喬氏]杜城堡生員惠雲卿妻。年二十一夫歿,無出,家極貧,守節奉姑,誓不改適。取族弟某為姑後,不數年,族弟又歿。喬撫遺孤,異常艱苦,始終不渝其志。宣統三年,年五十四。[羅氏],杜城堡孫紹成妻,拔貢雲章妹。年十七適孫,事祖姑及翁姑曲盡孝道。及紹成歿,翁姑憫其青年無子,勸之改適。羅翦髮自誓,撫繼姑幼子紹賓,有恩誼,卒成立。宣統三年,年三十九。

【有鳳來儀】

本村村北叫鳳棲原,遠處人都叫“清涼山”,當地人都叫“塔坡”,是少陵原餘脈,西漢神爵四年,漢宣帝正式坐堂理政。有人看見有一群鳳凰落在鴻固原西邊,漢宣帝視其為祥瑞,稱其“鳳棲原”。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為平息“安史之亂”,朝廷派太子廣平王李俶,汾陽王郭子儀率兵15萬進軍長安討伐叛軍,郭子儀的偏將何昌期勇冠三軍,有“何十萬”之稱,何昌期因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勳卓著,被封為“千牛衛上將軍”,封甯國伯。何昌期告老,在鳳棲原修建別墅,所以這裡唐朝時期叫何將軍山,此事«西安通鑒»有載:“唐天寶年間,名將何昌期在上塔坡建別墅,名何將軍山林,為長安城南名勝。”

【清涼寺】

長安曾被譽為“中國佛教第一大縣”,北接古城西安,南至終南山北麓。境內山水秀美,風景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梵刹大寺林立,故有嘉言:天下修禪道,終南山為冠。古來就有“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之美名,道出了長安佛教深厚的歷史積澱。金朝時期在鳳棲原西坡重修名刹清涼寺,寺中原建塔樓一座,名為靖寧塔,寺外村莊以塔為名,得名靖寧堡,人稱“塔坡”。清涼寺始建于隋開皇元年,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朝大定二年,法演法師擴建,敕封為清涼寺,金朝世宗賜額"清涼院"。明嘉靖二十八年再度修葺,但規模不大,後毀於兵火,今已重修。因有清涼寺,鳳棲原的西坡,也就改名清涼山。對此清乾隆《西安府志》記載為:“清涼寺位於城南塔坡裡,寺中原有靖寧塔,後又改為靖寧堡”。元《類編長安志》載: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之司馬村起,至此而今,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東,韋曲之西,山川茂密,上有寺,浮圖即在,稱“何將軍山”今謂之“塔坡”。現在已經開闢為清涼山森林公園。

【井勿幕墓】

1932年時任“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的連振東,為了躲避日寇飛機轟炸曾在杜城村居住,隨行的還有其子連戰。至今連戰祖母的墳塋還在杜城村東清涼山上,2012年連戰曾率領訪問團曾親來此地祭拜,不遠處有辛亥革命元勳“井勿幕上將墓”,井勿幕被中山先生稱為“西北革命巨柱”的元勳,西安城門有“勿幕門”就是紀念其功勳而開,只可惜“三十而終壯,志未酬;巨柱倒塌,陝軍落寞”,井勿幕墓雖地處公園,卻祭拜了了。但看坡下杜城村,一片祥和,城鎮化興起,勢不可擋,但不知3000年“古杜京”還能堅持到何時何月。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與2013年4月13日整理與2016年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杜伯盨:通高36.8 c m,寬37.3 c m,重5.66kg。此盨為長圓形,有二獸首耳,斂口】

要說杜城,先說杜伯。杜伯的先祖原為上古三皇五帝的堯帝。據《史記》記載:堯是華夏始祖黃帝的五世孫,封于河北唐縣,故又稱唐堯。夏王朝建立後,大禹封唐堯兒子丹朱的後裔于唐(山西翼城),稱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後衰落,餘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於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後,劉氏建立起弱小的劉國。

國君劉累成人後便到豢龍氏那裡去學習馴養龍的本領,很快成為馴龍能手(遠古的龍應該是鱷魚),因故開罪與夏王孔甲。夏王孔甲滅唐國,餘眾四散。湯建立商王朝後,劉累後裔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于成湯。從而立下了軍功。因此,商王湯恢復了其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唐國。

【古籍:杜伯國】

周武王伐紂滅商,大量追封古帝後裔,唐堯後裔劉累一脈被改封于陶唐舊地唐,即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國。周成王八年,唐國追隨殷紂王兒子武庚叛亂。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消滅了唐國,將唐國臣民作為俘虜遷回國都鎬京(今長安縣斗門鎮),選擇了地處皂河中心四面環水的杜地築城一座,集中監視。(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杜城此地原為炎帝裔支族後土部落曾居於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杜樹又名野刺梨,本地人叫“鈴鈴棗”,遂將居地稱“杜”,史稱“杜邑”。(紀錄片《楚國八百年》說,楚人南遷到湖北一代,有植物荊棘,故立國號為荊楚,簡稱楚。看來杜國一說當可信)

“杜邑”城外有護城河一圈,再外另植杜樹林一周,枝葉佈滿尖刺,周天子將所俘唐人均關押於此城內,目地是防止俘虜逃跑,即使俘虜們翻過城牆,遊過護城河,鑽過杜樹林後,杜樹上的毒刺會使人遍體鱗傷,泅渡皂河時毒刺原毒汁大發後會不治而亡。唐國後裔在此地建立了部族國家,開始還稱其為南唐國,首領劉暉依附于周,由侯國降為伯國,後以杜樹為國名,更國名為唐杜國。

到了周宣王的時後,宣王召唐杜國君杜恒到王室做官,封為“伯”爵,稱“杜伯”,史始稱唐杜國為“杜伯國”。史載:杜伯其貌甚美,當時周天子有軍隊14師。週邊殷八師鎮守四方,核心週六師衛戍京畿鎬京,杜伯已經成為週六師主將之一,足見其地位之高。可見在當時杜伯是人見人愛的“高富帥”。

【焦村】

當時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係相當密切。一來二往,誰想竟然為杜伯惹出一出殺身之禍來。周宣王43年,傳言“天降女子亂國”,時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鳩”是一種鳥的羽毛,在酒裡面搖一搖就是毒藥,“飲鴆止渴”就是來源於此,單聽這名字,這寵妃女鳩就並非善茬。女鳩甚是妖豔,其性淫亂,隨周宣王巡遊,常駐杜伯家,一來二往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自不能持,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作為一國之君,是個正直的人,不解風情,直接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調戲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怒由心生,就把杜伯抓起來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屈殺而死。另一種說法周宣王令杜伯殺國中女人,杜伯不從,因而被殺。這應該是“天降女子亂國”的有一個版本,此事史書《左傳》有載:“宣王囚杜伯于焦,士無罪而殺之”,囚禁杜伯的“焦地”就是今長安區韋曲鎮少陵原上的蕉村。

【天降女子亂國】

話說這杜伯慘遭枉死前,對天喊冤:“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隨即引出一段“杜伯追魂”的離奇故事來。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諸侯們一起出去打獵,感覺非常疲憊,胸口隱痛,頭昏腦漲,就先回來了。半道上,對面來一輛小車,車上站個人兒,著紅衣戴紅帽,手拿大紅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細一瞅,喲呵,竟是上大夫杜伯,杜伯舉箭射來,周宣王避閃不及,胸口中了一箭,驚叫一聲,夢中醒來。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時老瞧見杜伯在跟前晃悠。沒過多久,周宣王就死了。這就是“杜伯追魂”的故事,周宣王死後,周幽王為杜伯平反昭雪,並立祠以表其忠,名曰杜伯祠。此事史書《史記》周本紀注、《墨子》明鬼篇、《春秋》都有所載。

【杜城村杜伯陵】

杜伯被無罪殺害,葬于杜城南皂河北岸(今杜城村五組)。《括地志》雲:“杜伯國,今永興長安縣南十五有杜伯塚”。話說杜伯有個不聽話的兒子,逆反心理很重,你說向東他偏向西,就是更你對著幹,反著來。杜伯被關押在西安韋曲東的蕉村兵營時,對從不聽話的兒子遺囑到,他死後要葬于杜城村南的皂河北岸的河底下,心想著兒子必反其道而行,肯定會把他葬在皂河南岸的原頂上,沒想到這兒子一輩子沒聽父親的話,這次或許是父親遺言吧,竟然良心大發現,第一次聽了父親的話,便在杜伯被殺之後在皂河北岸掘墓葬父。此事史書《水經注卷十九》記載:“泬水西北流徑杜縣之杜京西,西北流徑杜伯塚南。鄗水又西北徑下杜城,即杜伯國也。”

杜伯要讓兒子將他下葬的畢原原頂,誰想兒子直接將其下葬到皂河河底。杜伯的棺材為木材製作,外面用石棺包裹,密封嚴實,水不能進,旁邊立四根盤龍柱子,用鐵鍊將石棺懸空,漂浮在皂河水面,水漲墓門開,水落墓門關。據說解放後,河道的石柱子還在。今天皂河維修,盤龍柱子蹤跡全無。此事史書《長安志》載:“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今皂河)邊,下杜城東南、石槨四隅有石柱,以鐵索繞之,相傳水漲墓開,水落乃封”。杜伯被人誣陷冤屈至死,想來縣誌所載和“杜伯追魂”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皂河原為潏河古道、古稱泬水、又名沈水】

埋葬杜伯的皂河,現在還在,從村中穿過,皂河原為潏河古道,古稱泬水,“泬”、“潏” 皆發音為jué,發源於秦嶺北麓的的大峪,流至樊村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分為皂河,皂河實為潏河之下游古河道。經三橋、漢城入渭河。約先秦時人工又開鑿新河道,潏河向西分出一支(新河道)則與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洨河,西流于秦渡鎮注入灃河。

周武王五年,因天子未定,封輔佐他滅商的功臣及親族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個,有七個被封侯前往封地,唯九王子叔封、十王子季載因年幼沒有封侯。叔封食邑康,季載食邑聃,實際是派人把這兩個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發到有人供養吃穿的地方進行撫養。周成王四年,因叔封、季載已長大成人,周公封聃季載為沈侯,封地在宗周方圓泬水之濱。皂河為潏河下游支流,古稱泬水。因季載在泬水邊建立沈國,故改泬水為沈水。當時這個沈國,就是監督唐杜國的。

西元前771年,申侯、曾、西弗、犬戎聯合攻周,“殺幽王,盡取周財寶而去”。歷代周天子悉心經營的鎬京,旦夕平為丘墟。周平王即位後,迫于嚴允、西戎的虎視蠶食,由晉文侯、衛武公等夾輔東遷洛邑。這時封國在鎬京附近的世襲貴族也紛紛東遷,沈國此時由渭河水系沈水(今皂河)流域遷徙到淮水水系。故季載也成為天下沈姓始祖。《水經注》記載:“沈水亦曰漕渠”,唐以後, 自梁山堰以下之的泬水故道,多稱“漕水”, 又訛作“皂水”。 按《廣韻》: 漕, 昨勞切;皂, 昨早切, 可見唐宋時“皂”與“漕” 同音。故訛為皂河。

據《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在縣治南十五裡杜城街南皂河水上有杜城橋,創造年月未詳。光緒二十八年,巡撫升允委水利局總辦郭人漳,與水利新軍龍揚休修治皂河,重修是橋。計長三丈餘,闊一丈五,橋高不便車馬。三十一年,杜城庵處士劉天慶捐資改造,遂成坦途。

【杜城村景】

埋葬杜伯後,杜伯恒的兒子隰叔逃往晉國(原唐國故地),其他杜姓族人四散。周平王元年將周都城由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洛陽),後將杜伯國封地賜于秦國。秦國居於今甘肅天水和陝西寶雞風翔雍城一帶無力顧轄,杜伯國杜氏後裔重新聚集乘勢逐漸壯大,在今南到終南山,西至灃鎬,北到渭水,東至滻灞河一帶三建立起一個獨立國家湯杜毫國(史上有稱蕩杜、唐杜國),其國都都城正名“杜京”,杜京仍駐原杜伯國都城:杜城。湯杜毫國立國67年,後於秦寧公三年被秦國所滅。

杜城作為秦杜縣縣城直到秦國亡的西元前206年,其間長達481年。秦王朝後的西漢王朝仍沿襲了秦杜縣的行政區劃建置,“漢杜縣”縣城治所也仍設在杜城,直到西漢元康元年,其間長達140年。漢武帝老年時候,有些老糊塗,“巫蠱之禍”發生。漢武帝一怒之下,將自己的皇后,太子、兒媳,皇孫,孫媳一網打淨。只有2個月的重孫被關在杜城監獄,這就是劉病己。劉病己後來在霍光的幫助下,登上皇位,改名劉詢,就是漢宣帝。《漢書宣帝紀》記載:漢宣帝劉詢在民間時多次到祖宗陵墓之地去登臨憑弔,到京都三輔之區去瞭解民情,特別愛在杜縣、鄠縣之間流連,大多時在下杜。西元前65年漢宣帝劉詢將少年時經常玩耍的杜縣改為杜陵縣,杜縣老縣城改稱“杜城”,國人以杜為姓,日益壯大,秦漢之時杜姓聚集處杜曲已經成為長安南郊五曲之一(杜曲、韋曲、王曲、章曲、宣曲)。唐宋以後,杜陵縣城毀滅,無上下之分,複稱為杜城。

【兩縣續志】

本村地處古都沃土,民風淳樸,書香濃厚,人才眾多,既有文墨能臣,更有巾幗烈女。《咸甯長安兩縣續志》22卷《烈女傳》就有本村記載原文如下:[楊氏]杜城孫和妻。於歸五年夫亡,子一,尚在繈褓,楊奉姑育子,備極艱辛。光緒二年旌。卒年四十八歲。[喬氏]杜城堡生員惠雲卿妻。年二十一夫歿,無出,家極貧,守節奉姑,誓不改適。取族弟某為姑後,不數年,族弟又歿。喬撫遺孤,異常艱苦,始終不渝其志。宣統三年,年五十四。[羅氏],杜城堡孫紹成妻,拔貢雲章妹。年十七適孫,事祖姑及翁姑曲盡孝道。及紹成歿,翁姑憫其青年無子,勸之改適。羅翦髮自誓,撫繼姑幼子紹賓,有恩誼,卒成立。宣統三年,年三十九。

【有鳳來儀】

本村村北叫鳳棲原,遠處人都叫“清涼山”,當地人都叫“塔坡”,是少陵原餘脈,西漢神爵四年,漢宣帝正式坐堂理政。有人看見有一群鳳凰落在鴻固原西邊,漢宣帝視其為祥瑞,稱其“鳳棲原”。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為平息“安史之亂”,朝廷派太子廣平王李俶,汾陽王郭子儀率兵15萬進軍長安討伐叛軍,郭子儀的偏將何昌期勇冠三軍,有“何十萬”之稱,何昌期因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勳卓著,被封為“千牛衛上將軍”,封甯國伯。何昌期告老,在鳳棲原修建別墅,所以這裡唐朝時期叫何將軍山,此事«西安通鑒»有載:“唐天寶年間,名將何昌期在上塔坡建別墅,名何將軍山林,為長安城南名勝。”

【清涼寺】

長安曾被譽為“中國佛教第一大縣”,北接古城西安,南至終南山北麓。境內山水秀美,風景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梵刹大寺林立,故有嘉言:天下修禪道,終南山為冠。古來就有“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之美名,道出了長安佛教深厚的歷史積澱。金朝時期在鳳棲原西坡重修名刹清涼寺,寺中原建塔樓一座,名為靖寧塔,寺外村莊以塔為名,得名靖寧堡,人稱“塔坡”。清涼寺始建于隋開皇元年,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朝大定二年,法演法師擴建,敕封為清涼寺,金朝世宗賜額"清涼院"。明嘉靖二十八年再度修葺,但規模不大,後毀於兵火,今已重修。因有清涼寺,鳳棲原的西坡,也就改名清涼山。對此清乾隆《西安府志》記載為:“清涼寺位於城南塔坡裡,寺中原有靖寧塔,後又改為靖寧堡”。元《類編長安志》載: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之司馬村起,至此而今,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東,韋曲之西,山川茂密,上有寺,浮圖即在,稱“何將軍山”今謂之“塔坡”。現在已經開闢為清涼山森林公園。

【井勿幕墓】

1932年時任“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的連振東,為了躲避日寇飛機轟炸曾在杜城村居住,隨行的還有其子連戰。至今連戰祖母的墳塋還在杜城村東清涼山上,2012年連戰曾率領訪問團曾親來此地祭拜,不遠處有辛亥革命元勳“井勿幕上將墓”,井勿幕被中山先生稱為“西北革命巨柱”的元勳,西安城門有“勿幕門”就是紀念其功勳而開,只可惜“三十而終壯,志未酬;巨柱倒塌,陝軍落寞”,井勿幕墓雖地處公園,卻祭拜了了。但看坡下杜城村,一片祥和,城鎮化興起,勢不可擋,但不知3000年“古杜京”還能堅持到何時何月。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與2013年4月13日整理與2016年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