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寄雁傳書 為何稱書信為“鴻雁”?

經常能在中國的詩文中看到古人用“鴻雁”代稱書信, 比如黃庭堅那首有名的《寄黃幾複》“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比如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那麼, 為什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

鴻雁飛行

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 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 在古代, 官府的書信傳遞大都是由信差騎馬, 透過驛站來接力傳送;軍隊間的情報傳遞, 就利用信鴿傳遞;而一般平民百姓則靠口信或親友傳遞信件, 如唐朝詩人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

鴻雁, 是一種群居水邊的大型候鳥, 俗稱大雁。 鴻雁是隨著季節變更而遷移, 每年來去都有定時的候鳥, 它們信守時間, 有組織的群聚活動。 因此, 古代通信不便, 就希望能通過具有信義的候鳥來傳遞書信。

蘇武牧羊

《漢書·蘇武傳》記載, 漢武帝時, 蘇武出使匈奴, 單于脅迫他投降, 蘇武不願屈服。 後來, 單于給他一群公羊, 再把他流放到北海無人的地方牧羊, 並告訴他羊群生下小羊, 才讓他回國。

漢昭帝初年, 漢朝與匈奴和親, 漢朝廷趁機要求釋放蘇武, 匈奴卻謊稱蘇武已經死亡。 不久, 漢使者又再次到匈奴, 與蘇武隨行出使匈奴的常惠,

就去密見漢使者, 告知蘇武並沒有死。

常惠要漢使者向單于說, 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 射中一隻鴻雁, 雁足上系著一封帛書, 上面說明蘇武還在某個大澤中。 漢使者就按照常惠所教前去責問單于, 單于大吃一驚, 只好向漢使者認錯, 並釋放了蘇武。 蘇武出使到匈奴, 十九年後才得以回到漢朝。

後來, 因為這個典故, “鴻雁”就被用來作為書信代稱了。 “寄雁傳書”則是比喻書信的往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