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秋節之憶——半塊月餅

【原創】文/朱洛嬉

清代詩人沈兆褆有一首詩描寫了當時人們過中秋節的盛況——“中秋鮮果列晶盤, 餅樣圓分桂魄寒。 聚食闔家門不出,

要同明月作團圞。 ”

——寫這首詩的詩人, 是幸福的, 因為他生在一個“暫且平安”的年代。 他家裡有各色鮮果, 有盛鮮果的水晶盤子, 有像月亮一樣圓圓可愛的月餅, 一家人團圓在一起, 不用因為戰亂而離分, 把門打開坐在庭院裡賞月合樂團圓。

這首詩不久,

清朝的國門便被八國聯軍的大炮炸開, 我們的同胞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新中國成立, 躲過大饑荒, 走過慘絕人寰的六七十年代, 直至八零尾九零初, 幸運的一撥人, 出生了。

何謂之幸運?

幸運者, 感受強烈者也。

八零尾九零初的這一撥人,

是“夾縫中”出生的, 恰逢改革開放的春風, 吹生了中國的經濟。 這一撥人, 見證了食物上的單一到豐富, 過度了思想上的閉塞到開放, 體驗了清貧到富裕的全過程。 ——半塊月餅裡嘗到幸福和滿足, 快樂和分享, 他們, 是最幸福的一撥人。

我, 就曾是半塊月餅的幸福分享者。

那時候, 我才四五歲, 正在一個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年紀。 每天帶著三四歲的弟弟滿村嚇跑亂逛, 就是吃飯, 也要爹媽挨家挨戶去喊去叫才能“準時”到家, 半頓飯功夫, 又出去淘氣了的調皮搗蛋鬼。 一年之中, 只有那一個晚上, 我才會乖乖地留在家裡, 安靜地等待一塊叫做甜蜜幸福的餅的到來——那就是八月十五月正圓, 中秋月餅香又甜的中秋節。

那一天晚上, 母親早早地給我和弟弟洗了澡, 一家人圍著八仙桌吃飽了飯, 待月上柳梢頭, 母親不急不慢地把小方桌和小竹椅搬到地堂中央。 就著月色, 母親把那盒神聖的泛著銀白色的光芒的餅拿出來了, 和它一起出來的還有板栗和橘子, 但都黯然失色。 只有它,

像一根神奇的魔法棒, 吸引了我們所有的目光。 我內心很激動, 很好奇, 它是什麼餡兒的?五仁?甜豆沙?還是鹹蛋黃?剛剛才吃過飯的小肚子仿佛立刻就饑腸轆轆了, 恨不能立刻就拿到嘴裡, 一吃究竟。

人只比桌子高一個頭, 一雙手掰住桌沿, 雙眼發出渴望的一束光, 直直地照射在冰盒上。看著母親輕輕地打開鐵盒,拿出那把好看得不得了的塑膠刀,慢慢地朝著其中的一枚月餅爽利地切下去,一條完美的分割線,左右兩瓣,不多不少。接著,其中的半塊被母親的手夾起,朝著弟弟的方向輕飄飄地飛去,弟弟一雙手窩成一個鳥窩,接住了半塊月餅,飛快地跑了。母親的那只手,接著回到了原位,另外半塊月餅被夾了起來,朝著我的眼前飛來——這哪裡是月餅啊,分明就是一塊神奇的機器人,它已經令我完全“失控”,完全聽令於它……它飄過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終於來到了我的手邊。母親笑道:快跟弟弟一起去吃月餅吧!我才如夢初醒,緊張地接過那半塊甜蜜餞兒,幸福地整個人都飄起來了一樣。跑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一邊看著月亮,一邊看著月餅,半口半口,慢慢吞吞地把它品嘗完了。那滋味,就像喝了一公斤的蜜糖水,滿心滿肺,整個身體,全身的細胞裡都充滿了甜美的幸福。

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餅真有那麼好吃嗎?我想不是的。好吃的不是酥和飴,是稀和缺。也不是稀和缺,是分享和知足。

那個年代,在那個物資並不豐裕的年代,擁有的就是最好,品嘗的就是最甜,人人都有一顆簡單而易得快樂的心,人人都有一段知足而樂於分享的往事,所謂幸福的極致,半塊月餅已矣。

直直地照射在冰盒上。看著母親輕輕地打開鐵盒,拿出那把好看得不得了的塑膠刀,慢慢地朝著其中的一枚月餅爽利地切下去,一條完美的分割線,左右兩瓣,不多不少。接著,其中的半塊被母親的手夾起,朝著弟弟的方向輕飄飄地飛去,弟弟一雙手窩成一個鳥窩,接住了半塊月餅,飛快地跑了。母親的那只手,接著回到了原位,另外半塊月餅被夾了起來,朝著我的眼前飛來——這哪裡是月餅啊,分明就是一塊神奇的機器人,它已經令我完全“失控”,完全聽令於它……它飄過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終於來到了我的手邊。母親笑道:快跟弟弟一起去吃月餅吧!我才如夢初醒,緊張地接過那半塊甜蜜餞兒,幸福地整個人都飄起來了一樣。跑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一邊看著月亮,一邊看著月餅,半口半口,慢慢吞吞地把它品嘗完了。那滋味,就像喝了一公斤的蜜糖水,滿心滿肺,整個身體,全身的細胞裡都充滿了甜美的幸福。

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餅真有那麼好吃嗎?我想不是的。好吃的不是酥和飴,是稀和缺。也不是稀和缺,是分享和知足。

那個年代,在那個物資並不豐裕的年代,擁有的就是最好,品嘗的就是最甜,人人都有一顆簡單而易得快樂的心,人人都有一段知足而樂於分享的往事,所謂幸福的極致,半塊月餅已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