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說吳佩孚不適合成為登上《時代》封面的第一人

1924年9月8日, 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出現了一張東方人的面孔。

他叫吳佩孚, 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 他在當時被媒體描述成“中國最強者”,

甚至, 上海英文雜誌《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那期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 為吳佩孚寫的兩行說明是:

“GENERAL WU ”(吳將軍)

“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國最強者)

平心而論, 吳大帥的這張像沒能照出一代將帥雄姿英發壯志已酬的俊朗感(甚至隱約有一絲呆板),

對比吳佩孚的另一張照片中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所閃現著的野心勃勃就能看出明顯差距了。

倘若因認為吳佩孚當時的實力是中國第一就成為其登上《時代》封面的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顯然有點牽強。

這也是我個人認為吳佩孚並不那麼適合成為登上《時代》封面的第一人。

畢竟, 吳佩孚的實力是有, 但當時絕不至於傲視群雄。

從史料上看, 1923年時, 吳佩孚在洛陽一度擁兵數十萬人, 其中直屬部隊5個師和一個混成旅10多萬人, 控制著直隸、陝西、山東、河南、湖北等省地盤。

當時全國有18個省的督軍、總督的代表機構設于洛陽, 洛陽成為各方所仰望的中心, 被時人稱為“西宮”。

時任總統 曹錕

當年, 恰逢吳佩孚五十壽辰(吳生於1874年4月22日), 全國各地來洛陽向他祝壽的達官顯貴、文化名人及各國駐華使節就有六七百人之多。

由於吳佩孚當時已成為北方實力最大的軍閥, 洛陽實際上成為了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

但是, 吳佩孚本人的真實實力明顯有點虛。

馮玉祥

在吳佩孚登上《時代》週刊後的當年秋天, 馮玉祥就發動北京政變, 推翻了“賄選”的大總統曹錕, 然後邀請孫中山北上。

等孫中山北上抵達時, 馮玉祥已經與張作霖決定, 接受段祺瑞進京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 並廢除了曹錕憲法, 終止《臨時約法》和取消國會。

孫中山主張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 段祺瑞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後會議。

1925年2月1日善後會議召開。

順帶提一句, 那一年的3月12日, 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張作霖

以上一連串發生的事件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的其他幾位軍閥,如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的實力並不在吳佩孚之下,否則,假如吳佩孚的實力已難以撼動,這幾位又何必在首都發動政變,儼然與吳佩孚公開作對拉仇恨呢?

何況,馮玉祥本是吳的第三軍司令,這無異於“窩裡鬥”。

看來,吳佩孚一系的內部並不那麼團結一心。

孫中山

1924年的中國,東北的張作霖,南方的孫中山,都是當時叱吒風雲的強者,而時任民國總統曹錕,還是吳佩孚的老上司。

事實上,吳佩孚在《時代》封面上出現還不到一個月,風雲一時的大帥就轉入頹勢,自己指揮的直系軍像坐了滑滑梯一樣在直奉大戰的戰場上一敗再敗,而等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時,吳佩孚雖仍有一定實力,但基本淪為附庸。

吳佩孚晚年

綜上來看,吳佩孚更像是一個結構上的“最強實力擁有者”,但這個結構自下至上都極不穩定,搖搖欲墜。

真正的強大實力,擁兵與將兵的能力要有,“將將”的能力更要有,“將將”之才則更考驗一位軍人的政治謀略——由此來看,同樣是文人出生的孫中山與蔣介石,其政治謀略則要高出吳大帥不少。

另外,世傳吳佩孚死于日本牙醫的暗殺,不管真相如何,吳佩孚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既然已經公開表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直至1939年還生活在日占中心區的北平,本身就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舉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好像是在虎穴邊覓食,生死只隔一線。

不懂政治的軍閥,永遠只能是一時的梟雄。

張作霖

以上一連串發生的事件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的其他幾位軍閥,如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的實力並不在吳佩孚之下,否則,假如吳佩孚的實力已難以撼動,這幾位又何必在首都發動政變,儼然與吳佩孚公開作對拉仇恨呢?

何況,馮玉祥本是吳的第三軍司令,這無異於“窩裡鬥”。

看來,吳佩孚一系的內部並不那麼團結一心。

孫中山

1924年的中國,東北的張作霖,南方的孫中山,都是當時叱吒風雲的強者,而時任民國總統曹錕,還是吳佩孚的老上司。

事實上,吳佩孚在《時代》封面上出現還不到一個月,風雲一時的大帥就轉入頹勢,自己指揮的直系軍像坐了滑滑梯一樣在直奉大戰的戰場上一敗再敗,而等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時,吳佩孚雖仍有一定實力,但基本淪為附庸。

吳佩孚晚年

綜上來看,吳佩孚更像是一個結構上的“最強實力擁有者”,但這個結構自下至上都極不穩定,搖搖欲墜。

真正的強大實力,擁兵與將兵的能力要有,“將將”的能力更要有,“將將”之才則更考驗一位軍人的政治謀略——由此來看,同樣是文人出生的孫中山與蔣介石,其政治謀略則要高出吳大帥不少。

另外,世傳吳佩孚死于日本牙醫的暗殺,不管真相如何,吳佩孚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既然已經公開表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直至1939年還生活在日占中心區的北平,本身就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舉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好像是在虎穴邊覓食,生死只隔一線。

不懂政治的軍閥,永遠只能是一時的梟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