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帝即將退位的消息傳來,這些革命黨為啥感到非常失望?

111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革命黨自1905年提出這一目標以來, 經過7年不懈努力, 終於在1912年實現了——清帝於2月12日宣佈退位。 其實, 一周之前的2月6日, 革命黨就知道了這一消息。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南方革命黨手舞足蹈歡呼雀躍, 北方革命黨卻長籲短歎非常失望。

都是革命黨, 都是為了推翻清廷, 既然達成目標, 為什麼反應不同?

晚清革命黨形象

別忘了, 革命黨並不是非常有紀律非常集中非常統一的組織, 即使同為南方的革命黨, 中部的武漢和東部的寧滬就有矛盾, 至於南方革命黨和北方革命黨, 分歧就更大了。 推翻清廷的目標, 雙方一致, 但在實現方式上, 雙方看法不同。 南方革命黨認為, 只要清帝退位就行了, 什麼辦法都可以, 包括利用袁世凱, 功成不必在我。 北方革命党則認為, 袁世凱靠不住, 通過袁世凱間接推翻清廷是一種妥協, 暫時的和平靠不住, 必須把清廷連同袁世凱一起除掉。

由於理念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革命活動似乎更為血性, 有不少例子:

1911年11月29日, 革命黨準備在北京裡應外合“搞大事”, 城外同志于傍晚依計畫準備攻入城門時, 果然發現有人接應。 不料, 卻不是自己人, 而是軍警。 結果, 革命黨被抓去一些人, 其餘散逃。

北京是清廷中樞, 防備嚴密, 難以得手, 於是北方革命黨把第二次起義的地點調整到河北, 在任邱和雄縣起義。 可惜, 革命軍實力不足, 被當地駐軍擊潰, 一百多人遭到捕殺。

第三次起義仍然在河北的灤州, 這一次規模更大, 也更加血色。 革命黨組織不夠嚴密(這是革命黨起義的通病), 起義計畫洩露, 遭到政府軍鎮壓, 同時內部也有部隊叛變。 作為起義的領導者,

孫諫聲和陳濤的表現令人矚目:戰鬥失敗後並未束手就擒, 而是馳馬沖入敵陣, 舉槍四射, 最後彈盡力竭被亂槍打死, 臨死仍高呼“革命萬歲!”清軍對兩人十分痛恨, 進行了辱屍:剖其腹、裂其體……

末代皇帝

上述北方的三次起義發生在武昌起義之前,

武昌起義之後, 北方革命黨受到鼓舞, 活動更加頻繁, 同時吸取前期起義失敗的教訓, 改進了方式, 針對一些要人大員進行刺殺活動。 最有名的兩次暗殺, 一次是炸總理袁世凱(未遂), 一次是炸“滿族的保護者”良弼(得手)。

北方革命黨的革命意志更為堅決和徹底, 所以當他們得知清帝答應退位是向袁世凱妥協的結果, 非常不爽, 決定繼續革命。 所以, 自清帝決定退位的2月6日至正式宣佈退位的2月12日這一周裡, 北方革命黨還在發動武裝革命, 為此不少人犧牲在勝利前夜。

隆裕太后與小皇帝

清帝退位後, 袁世凱對北方革命黨“繼續起義”非常不滿, 向革命党首領施加壓力, 要求解散所有革命機構, 一律回家過日子。 後來, 南方革命党看清袁世凱的面目, 於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 但難以得到北方革命黨回應, 因為頭一年已經被自己下令解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