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

商朝

商朝(約西元前1600年—約西元前1046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 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

以“商”為國號

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 之後, 商朝國都頻繁遷移, 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 在殷建都達273年, 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 前後相傳17世31王, 延續500餘年。 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 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 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 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在商朝時期, 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對外戰爭

世系

時間

1

2

3

中丁

約前16世紀

商中丁攻藍夷之戰

河亶甲

約前14世紀

商河亶甲攻藍夷班方之戰

陽甲

約前14世紀末

商陽甲西征之戰

武丁

約前13世紀

武丁攻周邊各國的戰爭

武丁對西北遊牧民族的戰爭

廩辛康丁

約前12世紀

廩辛、康丁攻危方之戰

廩辛、康丁抗擊羌方之戰

武乙

約前12世紀

武乙攻召方之戰

武乙攻人方之戰

周季曆攻西落鬼戎之戰

武乙二十四年

約前12世紀

周季曆滅程之戰

文丁

約前12世紀

周季曆攻燕京戎之戰

周季曆攻餘無戎之戰

周季曆攻始呼戎之戰

周季曆攻翳徒戎之戰

帝乙

約前12世紀

周文王攻商之戰

帝乙攻人方之戰

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戰

帝辛

約前11世紀

帝辛攻東夷之戰

周文王攻犬戎之戰

周滅崇之戰

帝辛三十二年

約前11世紀

商王周文王滅密須之戰

帝辛三十四年

約前11世紀

商王周文王攻耆之戰

周文王滅邗之戰

商朝又稱殷、殷商,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 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之後, 商朝國都頻繁遷移, 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 國都才穩定下來, 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 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從西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 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 前後相傳17世31王, 延續600年。 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殷墟發掘, 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 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 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中文名稱:商朝

英文名稱:Shang Dynasty

簡稱:殷

所屬洲:亞洲

首都:商丘(前期)、安陽(後期)

主要城市:殷、亳、囂、朝歌等

貨幣:貝幣、貝蚌、銅貝

政治體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華, 夷, 戎, 狄, 蠻

國土面積:約320萬平方公里

存在時間:前17世紀—前11世紀

商朝君主

商太祖(商湯)

商懿王(仲壬)子庸

商太宗(太甲)子至

商昭王(沃丁)子絢

商宣王(太庚)子辯

商敬王(小甲)子高

商元王(雍己)子密

商中宗(太戊)子伷

商孝成王(仲丁)子莊

商思王(外壬)子發

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商穆王(祖乙)子滕

商桓王(祖辛)子旦

商僖王(沃甲)子逾

商莊王(祖丁)子新

商頃王(南庚)子更

商悼王(陽甲)子和

商世祖(盤庚)子旬

商章王(小辛)子頌

商惠王(小乙)子斂

商高宗(武丁)子昭

商後平王(祖庚)子躍

商世宗(祖甲)子載

商甲宗(廩辛)子先

商康祖(庚丁)子囂

商武祖(武乙)子瞿

商匡王(太丁)子托

商德王(帝乙)子羨

商紂王(商紂)子壽

商朝歷史事件

商湯滅夏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西元前16 世紀,國勢日衰,江山開始搖搖欲墜。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夏此時已是眾叛親離,而商湯領導有方,所以夏桀的軍隊很快被打敗,桀也遭到了流放。於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景亳之命

景亳之命是發生在商朝的歷史事件。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偃師西),與各方諸侯參共同召開了「景亳之命」大會, 會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讓百姓脫離暴政與苦難。商湯後來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伊尹放太甲

伊尹為商湯之右相,名摯,是商湯至太甲時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湯之孫。《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甯」。這個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傳》等書中的記載與此基本相同,可見此故事內容在古代流傳很廣。不過《竹書紀年》記載的內容不同,其雲:「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說,則在商朝初年,統治集團內部曾發生了一次爭奪王位的鬥爭。這裡所記與傳統說法完全不同。

商周青銅器

我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單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器類就是鼎。遠古的青銅器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大類。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禮器。

分類

分類:食器

器物名稱

用途

沿用時代鼎dǐng烹煮肉食祭祀及宴享,明貴賤,別等級夏代開始一直沿用到漢,盛于商周鬲lì炊煮器,祭祀始于商,盛於西周中期,戰國晚期消亡

甗yǎn

蒸食器商代早期有鑄造,商末周初較多,沿用至戰國末期簋guì盛食器,祭祀,隨葬始于商,盛於西周,沿用至春秋晚期敦duì盛食器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秦以後消失豆dòu盛放肉醬之類調味品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盂yú大型盛飯器兼盛水出現于商晚期,流行於西周,春秋之後少見俎zǔ切肉盛肉的案子多見於商晚期和西周時期匕bǐ挹取實物的匙子多見於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較少見

分類:水器

器物名稱

用途

沿用時代

盤pán

盛水器,宴享行沃盥禮時,以盤承接廢水

流行於商代西周時期,春秋以後漸廢

匜yí

盥手注水之器,沃盥禮中與盤組合使用

流行於商代西周時期,春秋以後漸廢

鑒jiàn

大盆,盛水以照容貌

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至戰國最為流行

分類:酒器

爵jué

飲酒器,地位的象徵

始見於夏代,盛行于商代中後期,西周後漸廢

角jiǎo

飲酒器,爵之變體

最早見於夏代,流行於商末周初,其後少見

觚gū

飲酒器

始于商代並流行於商代,西周後較少見

斝jiǎ

盛酒器,兼可溫酒

盛行于商代,西周早期之後消失

尊zūn

大中型容酒器

盛行于商代,西周,沿用至戰國

壺hú

盛酒器,亦可盛水

始于商,沿用至戰國

卣yǒu

盛酒器

始于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罍léi

盛酒器

始于商末,沿用至春秋中期

瓿bǔ

小甕,盛酒之用

存在于商中期至夏末

盉hé

盛水以調和酒的濃淡

始建于夏代,盛行於西周,沿用至春秋

中文名:子頌

外文名:Xiao xin

別 名:小辛

國 籍:中國商朝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河北

職 業:商朝君主

前 任:盤庚

繼 任:小乙

諡 號:章王

小辛——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

小辛,商朝國王,姓子名頌,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盤庚死後繼位,相傳在位21年,小辛,商朝國王,姓子名頌,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盤庚死後繼位 盤庚之弟子頌 盤庚之弟子頌 。相傳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繼位後,放棄了盤庚的治國之策,商朝國運又一次衰落。死後小乙繼位。

武乙——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

武乙(?―西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 ,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定為西元前1147年—西元前1113年在位。西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繼位。西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後其子文丁繼位。武乙作為商代後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國勢,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轉變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殘暴,貪於享受,被後人評價為殘暴的君王。

武乙,子姓,名瞿,是商王庚丁的兒子。西元前1148年,商王庚丁去世,武乙繼任君位,成為商朝第二十八任國君。商王武乙元年(西元前1147年),武乙定都于殷。商王武乙三年(西元前1145年),武乙將都城從殷遷到黃河以北。同年,武乙將岐邑之地賜給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商王武乙十五年(西元前1133年),武乙再度將都城從黃河以北遷到沬(即朝歌)。商王武乙三十四年(西元前1114年),周部落首領季曆(古公亶父之子)前來朝見武乙,武乙於是賜給他土地三十裡,玉十對,馬八匹。商王武乙三十五年(西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武乙死後,由其子文丁(《史記》作太丁)繼位。

武乙在位時期,商朝國勢已經逐漸衰落,政治觀念和禮制方面開始產生變化,傳統的天神觀念受到極大的衝擊,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武乙在位時期,商朝東方的部族東夷逐漸強盛起來,他們分別遷移到淮河、泰山一帶,其勢力更是達到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 武乙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勢力比較強大,武乙在位時多次調動重兵加以征伐,參戰軍隊常常在幾千人以上。最後武乙征服旨方,俘虜二千餘人,多數作為奴隸。武乙還曾經出兵討伐並征服南方的諸侯國歸國(在今湖北省秭歸縣境內),屠殺很多當地百姓。外交武乙在位時期,周部落首領季曆曾前來朝見。

武乙昏庸無道,曾經製作一個人偶,把它稱為天神。武乙與“天神”賭博,命令旁人作評判。“天神”輸了,武乙就想法來侮辱它。武乙又製作一個皮袋,在皮袋中裝滿血,然後高高掛起,朝天射它,稱做“射天”。雷擊而死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黃河與渭河之間)打獵,晴天白日裡忽然來一個霹靂,不偏不倚正好擊中武乙,武乙當場倒地身亡。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此種說法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師們編造出來貶低武乙的。從武乙晚年經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來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國部落的戰鬥中。

武乙的資料

本 名:子瞿

別 稱:武乙

所處時代:商朝

民族族群:華夏族

去世時間:西元前1113年

主要成就: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轉變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身 份:商朝君主

在位時間:西元前1147年—西元前1113年

在位年數:35年

武丁——中國商朝第23位國王

武丁是歷史上一名君,武丁之道指賢明的政治。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於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於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這些生活體驗,使他瞭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聖人,並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後,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復興起來。武丁死後,被稱為高宗。 由於武丁善於選拔人才,善於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隻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隻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現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雲散。”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於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於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討。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爭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武丁的資料

中文名:稱子昭

別名:武丁

國籍:中國商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

逝世日期:約西元前1192年

職業:商朝君王

主要成就:攻打鬼方求傅說修政行德,殷道復興

在位:約前1250年—前1192年

廟號:高宗

前任:小乙

繼任

祖庚

箕子——輔佐紂王並建立箕氏侯國

箕子因封國於箕(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故稱箕子。是商末貴族,商紂王的伯父,與微子、比干齊名,史稱“殷末三賢”。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歎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果然後來商紂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箕子見成湯所創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發裝癜,披髮佯狂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裡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洩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紂王末年(西元前1122年)周武王興兵伐紂。牧野決戰,紂王兵敗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滅。在這商周變易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今陵川棋子山),在箕山(今陵川棋子山)過起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兩色石子擺卦占方,藉以觀測天象,參悟星象運行、天地四時、陰陽五行、萬物循變之理。武王滅商建周後,求賢若渴的周武王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願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箕子於是便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武王聽後,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僕)。"(《尚書·微子》)他不願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因怕武王再次來請,箕子乘武王走後,他便迅速率領弟子與一批商的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匆匆離開箕山向東方而去,從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跡的傳說,棋子山也漸漸被人們稱作了謀棋山、謀棋嶺。

費仲——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勾絞星”

姓費名中,亦作仲, 《封神演義》中的小說角色,書中寫他是商朝末年奸臣。在紂王身邊雖忠臣不乏,但一國之敗常小人一二足以,紂王任其玩弄朝政,最後商亡,被處斬首,為平衡天上各職之神,費仲被領為邪惡之星,職歪曲、詭辯、惡性。費中算是妲己的舅舅,商紂王的嬖臣。在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勾絞星” 。

《史記.殷本紀》記載:「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在《史記·周本紀》中記有西方崇國的君侯曾向殷紂王告發「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商紂王得知,「乃囚西伯于裡」。西伯昌之臣閎夭買通了費仲,給商紂王獻上了「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商紂王非常高興,說「此一物(按:指有莘氏美女)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於是釋放了西伯,並「賜以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幾年後,西伯伐滅了崇國,並「作豐邑」,把都城從岐遷到了豐。

費仲可說是一個奸臣,詭計多端,施計廢除姜皇后,為自己謀得高官厚祿,最後商亡,被處斬首,這或許就是一個奸臣的歸宿。你總是有許多的想法,思想新穎,出謀劃策的事最有一手。你做起事來很是盡職,加上見識不凡,總是有著自己獨到的一面。在費仲獻計廢除姜皇后的計謀後,妲己聽了大喜,最後終於將姜皇后給廢除了。費仲的心高氣傲,總是顯現出幾分邪氣,為了自己的前途,寧可碰得頭破血流,也絕對相信自己,所以最後的下場只能用死來贖罪。

甲古文

殷墟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連同其他器物的銘文,約有單字四千多個。漢字的基本結構,如像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都已具備。近些年,在陝蚊椽山周原又發現周早期的帶字甲骨,說明甲骨文在當時是商周通用的文字。商代已有比較豐富的文獻典籍。由占卜積累的大量甲骨卜辭,是當時文獻記錄的一部分。還有專職的史官“作冊”,收藏有不少典籍。現存《尚書》的《商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盤庚》三篇是比較可信的篇章。此三篇共有1200多字,語言生動,文字簡練,是有關商代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古代文學的上品。

商代的奴隸

商代奴隸的名目繁多,被投入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他們成批地被驅趕到田野。一般呼之為眾、眾庶或庶人。眾人除在田間耕作之外,還要在農隙時接受軍事訓練,參加商王和貴族們的狩獵和其他各項繁重的勞役。一有征伐,就要隨軍服役,有時還要隨軍去遠方戍守。當時的奴隸,一般都有家室。他們世代充當奴隸,必須俯首貼耳地甘作“畜民”。如果稍有不恭,就將被斬盡殺絕。在稱為“百工”的各種手工業作坊裡,也以奴隸勞動為主。其中有各具專門技藝的工匠,地位可能稍高一些,但是他們也被用於賞賜、贈與和交易,沒有獨立的人格。大多數從事繁重雜役的人,則被視為牛馬。在畜牧中,有牧人、圉人等牧放和圈養牲畜的奴隸,即所謂“皂隸”。

商代的樂器

商代已有成組的樂器,現已發現的有陶塤、石磬、銅鈴、銅鐃、鼓等,反映當時的音樂已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張牙的虎形,紋飾與器物渾成一體,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雕塑品。

西元前1600年~西元前1300年的商朝

西元前1600~西元前1300年是商族興起、發展以及商王朝的建立並不斷鞏固的時期。商國王姓子,據說是帝嚳後裔契的子孫。夏帝胤甲以後,夏朝不斷衰弱,夏帝桀荒淫無道,中央政權腐敗無能。成湯趁機領導商族向外擴張勢力,並聯合一些同盟部落起兵,在鳴條大戰中一舉擊敗夏朝,商朝從此正式建立。商朝建立以後,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準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

統治集團矛盾

統治集團矛盾商代中葉以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開始加劇,特別是祖甲以後,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日益激烈。這種矛盾,到商王紂時發展到極點。如貴族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同紂對立,反映了商王室同貴族之間的矛盾。從商王朝建立以來,奴隸群眾反抗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息。奴隸逃亡,是反抗鬥爭的主要方式。奴隸逃亡現象的日益嚴重,加重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混亂現象。在當時的勞動生產者中,平 民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在奴隸制國家和各級貴族的壓榨之下,他們不是破產負債,就是觸犯了法網,隨時都有被罰為奴隸的危險。特別是在武丁、祖甲以後,更加重了對一般“小人”的迫害,激起了他們的反抗鬥爭,使得統治者難以長久在位,在位時間一般都沒有超過十年。

西元前1541年 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西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湯嫡長孫太甲繼位。太甲即位後,“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伊尹屢諫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將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師),自己則攝政當國,代行天子職權,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開導下,悔過反省,開始棄惡從善,施行仁義。伊尹便迎太甲歸朝當政。太甲復位後,果然政通人和,諸侯歸順,百姓安居樂業,大有成湯之風。傳說太甲死後,伊尹作《太甲訓》三篇,頌揚太甲,並尊他為太宗。伊尹為商王朝開國功臣,曾輔佐成湯推翻夏桀,建立政權,又輔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立下汗馬功勞。有傳說,伊尹名阿衡,地位卑賤,看到湯是個有作為的人,便乘有莘氏嫁女之機,以陪嫁奴僕身份來到商。伊尹善烹調,到商後為湯掌廚,他利用侍奉湯進食的機會,給湯分析天下形勢,歷數夏桀暴政,進獻滅夏建國的大計。後來,他得到湯的信任,並被任命為“尹”,即右相,從此跟隨成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政權中的赫赫元老。太甲之後,沃丁繼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沃丁八年,伊尹病死,相傳已有百年之壽。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並親自臨喪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伊尹的名字見於甲骨文,記載他曆享後代商王的隆重祭祀。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他的政治主張對整個商代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商朝滅亡

在統治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各地諸侯紛紛叛離,周邊各部也乘機內侵。為了轉移人民群眾和一部分貴族的視線,商王紂決定對周邊各部用兵。紂王先集中兵力向黃土高原上的西北各部展開進攻,接著就回師東向,全力進攻東夷。東夷各部雖被平定了,但是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加劇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所謂“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窮兵黷武的結果,只是招致了自己的滅亡。商王朝由湯開始建立,到紂滅亡,一共傳了十七代,三十王,存在了大約六百年左右。

商武祖(武乙)子瞿

商匡王(太丁)子托

商德王(帝乙)子羨

商紂王(商紂)子壽

商朝歷史事件

商湯滅夏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西元前16 世紀,國勢日衰,江山開始搖搖欲墜。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夏此時已是眾叛親離,而商湯領導有方,所以夏桀的軍隊很快被打敗,桀也遭到了流放。於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景亳之命

景亳之命是發生在商朝的歷史事件。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偃師西),與各方諸侯參共同召開了「景亳之命」大會, 會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讓百姓脫離暴政與苦難。商湯後來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伊尹放太甲

伊尹為商湯之右相,名摯,是商湯至太甲時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湯之孫。《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甯」。這個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傳》等書中的記載與此基本相同,可見此故事內容在古代流傳很廣。不過《竹書紀年》記載的內容不同,其雲:「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說,則在商朝初年,統治集團內部曾發生了一次爭奪王位的鬥爭。這裡所記與傳統說法完全不同。

商周青銅器

我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單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器類就是鼎。遠古的青銅器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大類。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禮器。

分類

分類:食器

器物名稱

用途

沿用時代鼎dǐng烹煮肉食祭祀及宴享,明貴賤,別等級夏代開始一直沿用到漢,盛于商周鬲lì炊煮器,祭祀始于商,盛於西周中期,戰國晚期消亡

甗yǎn

蒸食器商代早期有鑄造,商末周初較多,沿用至戰國末期簋guì盛食器,祭祀,隨葬始于商,盛於西周,沿用至春秋晚期敦duì盛食器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秦以後消失豆dòu盛放肉醬之類調味品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盂yú大型盛飯器兼盛水出現于商晚期,流行於西周,春秋之後少見俎zǔ切肉盛肉的案子多見於商晚期和西周時期匕bǐ挹取實物的匙子多見於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較少見

分類:水器

器物名稱

用途

沿用時代

盤pán

盛水器,宴享行沃盥禮時,以盤承接廢水

流行於商代西周時期,春秋以後漸廢

匜yí

盥手注水之器,沃盥禮中與盤組合使用

流行於商代西周時期,春秋以後漸廢

鑒jiàn

大盆,盛水以照容貌

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至戰國最為流行

分類:酒器

爵jué

飲酒器,地位的象徵

始見於夏代,盛行于商代中後期,西周後漸廢

角jiǎo

飲酒器,爵之變體

最早見於夏代,流行於商末周初,其後少見

觚gū

飲酒器

始于商代並流行於商代,西周後較少見

斝jiǎ

盛酒器,兼可溫酒

盛行于商代,西周早期之後消失

尊zūn

大中型容酒器

盛行于商代,西周,沿用至戰國

壺hú

盛酒器,亦可盛水

始于商,沿用至戰國

卣yǒu

盛酒器

始于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罍léi

盛酒器

始于商末,沿用至春秋中期

瓿bǔ

小甕,盛酒之用

存在于商中期至夏末

盉hé

盛水以調和酒的濃淡

始建于夏代,盛行於西周,沿用至春秋

中文名:子頌

外文名:Xiao xin

別 名:小辛

國 籍:中國商朝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河北

職 業:商朝君主

前 任:盤庚

繼 任:小乙

諡 號:章王

小辛——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

小辛,商朝國王,姓子名頌,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盤庚死後繼位,相傳在位21年,小辛,商朝國王,姓子名頌,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盤庚死後繼位 盤庚之弟子頌 盤庚之弟子頌 。相傳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繼位後,放棄了盤庚的治國之策,商朝國運又一次衰落。死後小乙繼位。

武乙——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

武乙(?―西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 ,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定為西元前1147年—西元前1113年在位。西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繼位。西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後其子文丁繼位。武乙作為商代後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國勢,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轉變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殘暴,貪於享受,被後人評價為殘暴的君王。

武乙,子姓,名瞿,是商王庚丁的兒子。西元前1148年,商王庚丁去世,武乙繼任君位,成為商朝第二十八任國君。商王武乙元年(西元前1147年),武乙定都于殷。商王武乙三年(西元前1145年),武乙將都城從殷遷到黃河以北。同年,武乙將岐邑之地賜給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商王武乙十五年(西元前1133年),武乙再度將都城從黃河以北遷到沬(即朝歌)。商王武乙三十四年(西元前1114年),周部落首領季曆(古公亶父之子)前來朝見武乙,武乙於是賜給他土地三十裡,玉十對,馬八匹。商王武乙三十五年(西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武乙死後,由其子文丁(《史記》作太丁)繼位。

武乙在位時期,商朝國勢已經逐漸衰落,政治觀念和禮制方面開始產生變化,傳統的天神觀念受到極大的衝擊,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武乙在位時期,商朝東方的部族東夷逐漸強盛起來,他們分別遷移到淮河、泰山一帶,其勢力更是達到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 武乙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勢力比較強大,武乙在位時多次調動重兵加以征伐,參戰軍隊常常在幾千人以上。最後武乙征服旨方,俘虜二千餘人,多數作為奴隸。武乙還曾經出兵討伐並征服南方的諸侯國歸國(在今湖北省秭歸縣境內),屠殺很多當地百姓。外交武乙在位時期,周部落首領季曆曾前來朝見。

武乙昏庸無道,曾經製作一個人偶,把它稱為天神。武乙與“天神”賭博,命令旁人作評判。“天神”輸了,武乙就想法來侮辱它。武乙又製作一個皮袋,在皮袋中裝滿血,然後高高掛起,朝天射它,稱做“射天”。雷擊而死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黃河與渭河之間)打獵,晴天白日裡忽然來一個霹靂,不偏不倚正好擊中武乙,武乙當場倒地身亡。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此種說法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師們編造出來貶低武乙的。從武乙晚年經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來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國部落的戰鬥中。

武乙的資料

本 名:子瞿

別 稱:武乙

所處時代:商朝

民族族群:華夏族

去世時間:西元前1113年

主要成就: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轉變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身 份:商朝君主

在位時間:西元前1147年—西元前1113年

在位年數:35年

武丁——中國商朝第23位國王

武丁是歷史上一名君,武丁之道指賢明的政治。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於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於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這些生活體驗,使他瞭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聖人,並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後,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復興起來。武丁死後,被稱為高宗。 由於武丁善於選拔人才,善於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隻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隻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現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雲散。”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於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於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討。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爭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武丁的資料

中文名:稱子昭

別名:武丁

國籍:中國商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

逝世日期:約西元前1192年

職業:商朝君王

主要成就:攻打鬼方求傅說修政行德,殷道復興

在位:約前1250年—前1192年

廟號:高宗

前任:小乙

繼任

祖庚

箕子——輔佐紂王並建立箕氏侯國

箕子因封國於箕(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故稱箕子。是商末貴族,商紂王的伯父,與微子、比干齊名,史稱“殷末三賢”。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歎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果然後來商紂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箕子見成湯所創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發裝癜,披髮佯狂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裡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洩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紂王末年(西元前1122年)周武王興兵伐紂。牧野決戰,紂王兵敗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滅。在這商周變易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今陵川棋子山),在箕山(今陵川棋子山)過起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兩色石子擺卦占方,藉以觀測天象,參悟星象運行、天地四時、陰陽五行、萬物循變之理。武王滅商建周後,求賢若渴的周武王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願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箕子於是便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武王聽後,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僕)。"(《尚書·微子》)他不願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因怕武王再次來請,箕子乘武王走後,他便迅速率領弟子與一批商的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匆匆離開箕山向東方而去,從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跡的傳說,棋子山也漸漸被人們稱作了謀棋山、謀棋嶺。

費仲——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勾絞星”

姓費名中,亦作仲, 《封神演義》中的小說角色,書中寫他是商朝末年奸臣。在紂王身邊雖忠臣不乏,但一國之敗常小人一二足以,紂王任其玩弄朝政,最後商亡,被處斬首,為平衡天上各職之神,費仲被領為邪惡之星,職歪曲、詭辯、惡性。費中算是妲己的舅舅,商紂王的嬖臣。在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勾絞星” 。

《史記.殷本紀》記載:「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在《史記·周本紀》中記有西方崇國的君侯曾向殷紂王告發「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商紂王得知,「乃囚西伯于裡」。西伯昌之臣閎夭買通了費仲,給商紂王獻上了「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商紂王非常高興,說「此一物(按:指有莘氏美女)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於是釋放了西伯,並「賜以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幾年後,西伯伐滅了崇國,並「作豐邑」,把都城從岐遷到了豐。

費仲可說是一個奸臣,詭計多端,施計廢除姜皇后,為自己謀得高官厚祿,最後商亡,被處斬首,這或許就是一個奸臣的歸宿。你總是有許多的想法,思想新穎,出謀劃策的事最有一手。你做起事來很是盡職,加上見識不凡,總是有著自己獨到的一面。在費仲獻計廢除姜皇后的計謀後,妲己聽了大喜,最後終於將姜皇后給廢除了。費仲的心高氣傲,總是顯現出幾分邪氣,為了自己的前途,寧可碰得頭破血流,也絕對相信自己,所以最後的下場只能用死來贖罪。

甲古文

殷墟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連同其他器物的銘文,約有單字四千多個。漢字的基本結構,如像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都已具備。近些年,在陝蚊椽山周原又發現周早期的帶字甲骨,說明甲骨文在當時是商周通用的文字。商代已有比較豐富的文獻典籍。由占卜積累的大量甲骨卜辭,是當時文獻記錄的一部分。還有專職的史官“作冊”,收藏有不少典籍。現存《尚書》的《商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盤庚》三篇是比較可信的篇章。此三篇共有1200多字,語言生動,文字簡練,是有關商代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古代文學的上品。

商代的奴隸

商代奴隸的名目繁多,被投入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他們成批地被驅趕到田野。一般呼之為眾、眾庶或庶人。眾人除在田間耕作之外,還要在農隙時接受軍事訓練,參加商王和貴族們的狩獵和其他各項繁重的勞役。一有征伐,就要隨軍服役,有時還要隨軍去遠方戍守。當時的奴隸,一般都有家室。他們世代充當奴隸,必須俯首貼耳地甘作“畜民”。如果稍有不恭,就將被斬盡殺絕。在稱為“百工”的各種手工業作坊裡,也以奴隸勞動為主。其中有各具專門技藝的工匠,地位可能稍高一些,但是他們也被用於賞賜、贈與和交易,沒有獨立的人格。大多數從事繁重雜役的人,則被視為牛馬。在畜牧中,有牧人、圉人等牧放和圈養牲畜的奴隸,即所謂“皂隸”。

商代的樂器

商代已有成組的樂器,現已發現的有陶塤、石磬、銅鈴、銅鐃、鼓等,反映當時的音樂已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張牙的虎形,紋飾與器物渾成一體,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雕塑品。

西元前1600年~西元前1300年的商朝

西元前1600~西元前1300年是商族興起、發展以及商王朝的建立並不斷鞏固的時期。商國王姓子,據說是帝嚳後裔契的子孫。夏帝胤甲以後,夏朝不斷衰弱,夏帝桀荒淫無道,中央政權腐敗無能。成湯趁機領導商族向外擴張勢力,並聯合一些同盟部落起兵,在鳴條大戰中一舉擊敗夏朝,商朝從此正式建立。商朝建立以後,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準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

統治集團矛盾

統治集團矛盾商代中葉以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開始加劇,特別是祖甲以後,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日益激烈。這種矛盾,到商王紂時發展到極點。如貴族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同紂對立,反映了商王室同貴族之間的矛盾。從商王朝建立以來,奴隸群眾反抗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息。奴隸逃亡,是反抗鬥爭的主要方式。奴隸逃亡現象的日益嚴重,加重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混亂現象。在當時的勞動生產者中,平 民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在奴隸制國家和各級貴族的壓榨之下,他們不是破產負債,就是觸犯了法網,隨時都有被罰為奴隸的危險。特別是在武丁、祖甲以後,更加重了對一般“小人”的迫害,激起了他們的反抗鬥爭,使得統治者難以長久在位,在位時間一般都沒有超過十年。

西元前1541年 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西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湯嫡長孫太甲繼位。太甲即位後,“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伊尹屢諫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將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師),自己則攝政當國,代行天子職權,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開導下,悔過反省,開始棄惡從善,施行仁義。伊尹便迎太甲歸朝當政。太甲復位後,果然政通人和,諸侯歸順,百姓安居樂業,大有成湯之風。傳說太甲死後,伊尹作《太甲訓》三篇,頌揚太甲,並尊他為太宗。伊尹為商王朝開國功臣,曾輔佐成湯推翻夏桀,建立政權,又輔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立下汗馬功勞。有傳說,伊尹名阿衡,地位卑賤,看到湯是個有作為的人,便乘有莘氏嫁女之機,以陪嫁奴僕身份來到商。伊尹善烹調,到商後為湯掌廚,他利用侍奉湯進食的機會,給湯分析天下形勢,歷數夏桀暴政,進獻滅夏建國的大計。後來,他得到湯的信任,並被任命為“尹”,即右相,從此跟隨成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政權中的赫赫元老。太甲之後,沃丁繼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沃丁八年,伊尹病死,相傳已有百年之壽。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並親自臨喪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伊尹的名字見於甲骨文,記載他曆享後代商王的隆重祭祀。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他的政治主張對整個商代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商朝滅亡

在統治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各地諸侯紛紛叛離,周邊各部也乘機內侵。為了轉移人民群眾和一部分貴族的視線,商王紂決定對周邊各部用兵。紂王先集中兵力向黃土高原上的西北各部展開進攻,接著就回師東向,全力進攻東夷。東夷各部雖被平定了,但是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加劇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所謂“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窮兵黷武的結果,只是招致了自己的滅亡。商王朝由湯開始建立,到紂滅亡,一共傳了十七代,三十王,存在了大約六百年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