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永陵丨中國第一個科學考古帝王陵傳奇(肆):圖像中國建築史——除了梁思成,還有莫宗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

圖像中國建築史——除了梁思成, 還有莫宗江

圖 • 永陵博物館、網路

文 • 桑瑜

1931年, 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開始對中國古建築展開系統地考察與研究, 在此基礎上大致廓清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 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 在四川南溪李莊, 梁思成完成了他平生第一部《中國建築史》的書稿;兩年後, 又完成了英文版的《圖像中國建築史》書稿。 從某種程度上說,

這本圖解中國古代建築史著作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豐富而翔實的插圖。

新星出版社2017年6月版

莫宗江15歲開始跟隨梁思成學習測繪與製圖, 梁先生要求他要用世界水準要求自己, 並拿出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古建築繪圖給他看, 並說:“我們中國人研究、繪製自己的古建築, 就應該達到世界水準。 ”正是在這種嚴格要求和民族自尊心的鼓舞下, 莫宗江從青年到中年, 從測繪稿到正式圖, 從科研分析圖到論文正式用途都一絲不苟。

莫宗江協助梁思成完成了大量古建築測繪圖, 他們的這些建築圖像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築學的製圖手法及其蘊含的西方古典主義美學精神,

另一方面又創造性地融入了中國傳統工筆和白描的技巧, 極好地呈現出中國古建築獨特的美感, 這在世界建築史經典著作的插圖風格中也可謂獨樹一幟, 即便不看任何說明文字, 單是欣賞這批插圖, 也能對中國古建築有個粗略的瞭解。 尤其是當中許多專門繪製的“綜合集成式”插圖——把一批經典建築或者單座重要建築的不同圖紙, 通過精心安排的構圖, 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圖, 並且在圖中加入中英文雙語解說, 圖文並茂, 信息量很大。 可以說, 這批圖紙既是賞心悅目的畫作, 也是對古人營造秘訣的圖解。

有趣的是, 這種風格很像當下流行的“繪本”,

十分適合現在這個讀圖時代。 而這些精美的圖像, 當時的繪製工具僅僅是簡陋的鴨嘴筆和黑墨水。 繪圖者通過把墨水滴在鴨嘴筆上, 並通過調節側面的螺絲鬆緊控制墨水流下的速度, 從而控制墨線的粗細。 這是多麼費時耗力的工作!

莫宗江(前)、梁思成在李莊繪圖

梁思成繪製的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

1933年,梁思成與莫宗江在河北趙州石橋

抗戰期間,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梁思成那抽到一支“口感醇厚、韻味悠長”的雪茄,好奇此物出自古巴哪位制煙名手。梁思成哈哈大笑道:“這是老莫卷的,當地土煙葉噴上正宗老白乾。”李約瑟半開玩笑地建議,莫宗江應該到歐洲製作雪茄,收入比做研究員還高。 梁思成又回應道,還應介紹老莫去義大利的提琴作坊,他做的小提琴也很棒。可李約瑟頗為懷疑地強調,義大利名琴用的塗料是含火山灰的,有許多氣泡,這才是保證聲色的關鍵。

梁思成笑著對李約瑟說:“所以老莫調過幾次音後,用玻璃片把琴板的光面刮作毛面。當然,他懂雕刻技法,知道如何讓毛面美觀。” 如果李約瑟再問下去,他會發現莫宗江還動手改良了梁思成用的印表機墨水,並熱衷於穿著自己縫製的棉袍。如果在今天,這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年輕人,毫無疑問是DIY高手。

抗戰期間,物質十分匱乏,莫宗江只能在當地生產的毛邊紙上,在包點心的光紙上繪製古塔、古墓、古建築。他能用小圓規極工整地畫出一排排宮殿建築屋頂的瓦隴、瓦當頭,又能用小鋼筆極概括地幾筆一勾,畫出柱頭石雕龍鳳的神態。這種功底至今少有人能達到。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莫宗江集中精心調查研究了永陵墓。對墓室中棺床四周的樂伎和樂器進行了深入研究,哪些是中國本土傳統的,還是外來的,由何方傳來?由邊疆追溯到印度、波斯。文稿出來了,整套插圖繪出來了,可惜的是,文稿不幸遺失,幸而我們還能看到部分插圖。

莫宗江繪製的永陵棺床和樂伎

莫宗江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後隨梁思成到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任教授。他為營造學社彙刊,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文章、著作繪製過無數精美的圖紙,但從來不以此為顯耀,甚至從來不說是他的作品。繪製完成的圖稿他也從來不自己留底和複印,自己可說一無所有。清華大學建築學後輩想為他整理著作都很難實現。

一位1980年代的研究生深情地回憶莫宗江:“當他指導學生繪製墨線圖時,總會用指甲輕輕地劃過你的手心,讓你真切地感受繪圖時心態的沉穩,呼吸的平靜,以此感悟筆尖滑過紙面時要拿捏的那股勁兒。”因為,“只有這種感覺下出來的線條,才富有美感與力度。”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樓慶西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莫公繪製人民大會堂的水彩效果圖,為了表現在北京特有的藍天襯托下紀念碑的莊嚴形象,他用淺淺的藍色一共畫了七遍。學生們不解,莫說,只有這樣,藍天才能有透明感。

近半個世紀之後,樓慶西拿著清華建築系學生用電腦繪製的古建築測繪圖給莫老看,當年最難畫的屋頂瓦隴和一個個小瓦當、水滴,因為有電腦製作,已變得相當容易。

當時癌症晚期的莫宗江在病床上拿著放大鏡,仔細地端詳這些圖紙,先是笑言“電腦真了不起”,爾後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

棺床西面樂伎浮雕

這幅線描圖選自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由馮漢驥與楊有潤繪製。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志館

莫宗江(前)、梁思成在李莊繪圖

梁思成繪製的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

1933年,梁思成與莫宗江在河北趙州石橋

抗戰期間,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梁思成那抽到一支“口感醇厚、韻味悠長”的雪茄,好奇此物出自古巴哪位制煙名手。梁思成哈哈大笑道:“這是老莫卷的,當地土煙葉噴上正宗老白乾。”李約瑟半開玩笑地建議,莫宗江應該到歐洲製作雪茄,收入比做研究員還高。 梁思成又回應道,還應介紹老莫去義大利的提琴作坊,他做的小提琴也很棒。可李約瑟頗為懷疑地強調,義大利名琴用的塗料是含火山灰的,有許多氣泡,這才是保證聲色的關鍵。

梁思成笑著對李約瑟說:“所以老莫調過幾次音後,用玻璃片把琴板的光面刮作毛面。當然,他懂雕刻技法,知道如何讓毛面美觀。” 如果李約瑟再問下去,他會發現莫宗江還動手改良了梁思成用的印表機墨水,並熱衷於穿著自己縫製的棉袍。如果在今天,這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年輕人,毫無疑問是DIY高手。

抗戰期間,物質十分匱乏,莫宗江只能在當地生產的毛邊紙上,在包點心的光紙上繪製古塔、古墓、古建築。他能用小圓規極工整地畫出一排排宮殿建築屋頂的瓦隴、瓦當頭,又能用小鋼筆極概括地幾筆一勾,畫出柱頭石雕龍鳳的神態。這種功底至今少有人能達到。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莫宗江集中精心調查研究了永陵墓。對墓室中棺床四周的樂伎和樂器進行了深入研究,哪些是中國本土傳統的,還是外來的,由何方傳來?由邊疆追溯到印度、波斯。文稿出來了,整套插圖繪出來了,可惜的是,文稿不幸遺失,幸而我們還能看到部分插圖。

莫宗江繪製的永陵棺床和樂伎

莫宗江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後隨梁思成到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任教授。他為營造學社彙刊,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文章、著作繪製過無數精美的圖紙,但從來不以此為顯耀,甚至從來不說是他的作品。繪製完成的圖稿他也從來不自己留底和複印,自己可說一無所有。清華大學建築學後輩想為他整理著作都很難實現。

一位1980年代的研究生深情地回憶莫宗江:“當他指導學生繪製墨線圖時,總會用指甲輕輕地劃過你的手心,讓你真切地感受繪圖時心態的沉穩,呼吸的平靜,以此感悟筆尖滑過紙面時要拿捏的那股勁兒。”因為,“只有這種感覺下出來的線條,才富有美感與力度。”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樓慶西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莫公繪製人民大會堂的水彩效果圖,為了表現在北京特有的藍天襯托下紀念碑的莊嚴形象,他用淺淺的藍色一共畫了七遍。學生們不解,莫說,只有這樣,藍天才能有透明感。

近半個世紀之後,樓慶西拿著清華建築系學生用電腦繪製的古建築測繪圖給莫老看,當年最難畫的屋頂瓦隴和一個個小瓦當、水滴,因為有電腦製作,已變得相當容易。

當時癌症晚期的莫宗江在病床上拿著放大鏡,仔細地端詳這些圖紙,先是笑言“電腦真了不起”,爾後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

棺床西面樂伎浮雕

這幅線描圖選自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由馮漢驥與楊有潤繪製。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志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