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劉維忠主任運用點穴手法治療落枕驗案

劉維忠述 李祥雨 于華楠 邴學震 李娟 潘麗記錄

(甘肅中醫藥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1、穴位處方:落枕穴 陽陵泉

2、病因病機

落枕由於肌肉扭傷、感受風寒、頸部外傷等病因引起,

表現為起床後感覺頸後部, 上背部疼痛不適, 以一側為多, 或有兩側俱痛者, 或一側重, 一側輕, 由於身體由平躺改為直立, 頸部肌群力量改變, 可引起進行性加重, 甚至累及肩部及胸背部。 落枕屬中醫“痹症”的範疇, 常見的證型有氣滯血瘀型、肝腎虧虛型、風寒痹阻型、痰濕蘊滯型、筋脈失養型、氣血不足型。 《素問。 痹論》雲“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寒濕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 “濕邪留連於筋骨, 則疼痛難已, 病深久之, 營衛之行澀, 皮膚不營, 則麻木不仁”,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背俞之脈……按之則熱氣至, 熱氣至則痛止矣”。 本病病因病機複雜, 其發病多為人體氣血不足, 筋脈失於濡養而致風寒濕邪侵襲,
痹阻經絡, 不通則痛, 在中後期正虛邪盛, 氣虛血瘀, 氣虛推動乏力, 不榮則痛。 因此在臨床上應該辨證論治, 分清虛實, 對症治療, 將手法與針灸有機結合, 相形益彰, 靈活應用, 從而解除落枕症狀, 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為患者解除病痛。

3、方解

(1)落枕穴在手背上當第二、第三掌骨之間, 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 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 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 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 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 一壓, 有強烈壓痛之處, 就是落枕穴。 該血為治療落枕的經驗要穴位

(2)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在小腿外側, 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陽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 為八會穴之筋會。

4、配伍意義

足少陽膽經“向下的經過下頜角部下行至頸部, 與前脈會合於缺盆後”說明膽經循行經過頸部及肩部, 落枕取足少陽膽經穴位為針灸中的循經取穴, 取意於“經脈所過, 主治所及”的針灸思想。 落枕取陽陵泉屬於上病下治, 屬針灸中的的特色治療方法。 落枕穴為經外奇穴, 因其治療落枕的特殊療效而得名, 為治療落枕的特效穴。 兩者上下配穴, 可調暢頸部氣血, 達到通則不通的目的。 不同類型手法其作用原理、運動軌跡、機體對其的應答皆不同, 因此, 作用於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手法如揉捏項部、拿項部、?項肩部等手法應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從而達到深透的效果。 而作用於骨關節的手法因骨關節其解剖特性、機械力學等要謹記“穩、准、巧、快、”四字心訣。 正如《石室秘錄·摩治法》所雲“不可緩, 不可急, 不可重, 不可輕。 最難之事, 總以中和為主”。 總之, 手法只有剛柔相濟、輕重相和方可陰陽相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