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軍抗戰將士遺書系列:彭士量

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 不管時代怎樣變化, 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至此舉國同慶之際, 國軍抗戰將士遺書系列收錄了抗戰期間那些為民族存亡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們留下的遺書, 與堵在路上或擠在景點的朋友們一起領略英雄們的忠肝義膽和民族氣節, 同時也學習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將領們的文筆和人格。

彭士量(1904~1943, 湖南省瀏陽人, 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三軍暫五師中將師長)

余獻身革命, 念年於茲, 早具犧牲決心, 以報國家, 茲奉令守衛石門, 任務艱巨, 當與我全體官兵同胞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 以保國土。

余廉潔自持, 不事產業, 望余妻刻苦自持、節儉生活, 善待翁姑, 撫育兒女, 使餘女子得以教養成材, 以繼餘志。 ”

背景:

國民革命軍第73軍暫5師中將師長彭士量, 彭士量為湖南省瀏陽人, 1924年, 20歲的他就考上了湖北明德大學,

但是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潮的影響, 彭士量輟學從軍。

他順利的考入了黃埔軍校, 為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 彭士量被人稱為黃埔軍校一百零八將之一。

常德會戰爆發以後, 中國軍隊和日軍在洞庭湖一帶形成膠著相持的局面, 於是日軍便調集主力, 攻打佈防在長江沿岸的中國守軍。

石門, 雖然是一個方圓不過幾十公里的小縣城, 但是石門位於常德以北100多公里的位置, 石門的戰略地位也變得十分重要。

而負責防衛石門的正是彭士量帶領的國民革命軍73軍5師, 1943年11月13日黎明時分, 日軍從東、西、北三路對石門發起攻擊, 日軍又派出一支部隊企圖包圍分割彭士量的5師。

面對日軍的重重包圍,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的孫連仲急電汪之城放棄石門,

但為時已晚, 危急時刻彭士量率領警衛連從日軍包圍中大開了一個缺口, 掩護了主力出城向西撤退。

但是當彭士量完成掩護任務以後, 他帶領5師將領撤離石門準備渡河時遭到日軍的圍擊, 在與日軍的激戰中, 彭士量時刻沖在最前面, 不幸的是彭士量中彈身亡。

彭士量陣亡時年僅39歲, 他的部下收斂他的屍體的時候, 在他的上衣口袋裡發現了彭士量所寫的遺囑。

石門一戰中, 第73軍傷亡人員接近百分之八十, 但是如果沒有彭士量帶領的暫5師作掩護, 傷亡數字會更大, 常德會戰的結局也許也會被改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