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蔡元培:一生清貧,死後無錢入殮,讓人讀之落淚


蔡元培, 字鶴卿, 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浙江紹興人, 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大家最熟悉他的事蹟, 就是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 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後來又創立中央博物院。

他的教育模式新穎, 不拘一格, 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 是國家富強之根基。 教育思想靈活, 相容並包, 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 廣泛吸收各家所長。 “教育者, 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他主張教育應注重學生, 反對呆板僵化。 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

蔡元培認為:教育之於社會, 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領, 所謂“教育指導社會, 而非隨逐社會也”;二在服務, “就是學校裡養成一種人才, 將來進社會做事”, 或者“就是學生或教育一方面講學問, 一方面效力社會”。

可以說, 蔡元培對近代與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元培始, 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他的“思想自由, 相容並包”的主張, 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 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同時也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時至今日, 北大作為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 他可謂功不可沒。 這是一位被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大師巨匠

辛亥革命後, 蔡元培曾任國府委員、司法部長、教育總長、中研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圖書館館長等多重職務,

1933年, 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 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一生可謂“位高權重”。

可如此偉大的一位人物, 讓人絕對想不到, 晚年貧困交加。 蔡元培晚年旅居香港, 生活極端拮据, 生病後無錢請大夫, 常常苦熬支撐。

1940年3月3日晨, 蔡元培起床後剛走到浴室, 忽然口吐鮮血, 跌倒在地, 繼之昏厥過去, 兩天后, 醫治無效, 溘然長逝。

讓人可悲可敬的是, 蔡元培先生死後無一間屋、一寸土, 且欠下醫院千餘元醫藥費, 就連入殮時的衣衾棺木, 都是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代籌, 其清貧叫人落淚。

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詩, “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也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實寫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