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綽號“城哥”,他曾縱橫江湖數十年,後“棄惡從善”得以善終

蔡金塗, 綽號“城哥”, 與“蚊哥”許海青、“通天教主”鄭秉遑齊名, 名列臺灣三大黑道教父之首。 1914年, 他出生於臺北大橋頭一戶貧困人家。 在日本人統治下, 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城哥早年靠以賣米乳為生, 因此也被喚作“米乳城”。 後來, 他開始浪跡江湖, 因個性豪爽、處事公正, 頗有杜月笙之風, 所以贏得了“臺灣杜月笙”的名聲, 名聲傳遍南北二路。

1945年, 臺灣勝利光復後, 城哥因在民間具有很高的聲望, 當選為第一屆臺北市議員, 從此身跨黑白兩道。 臺灣最早的地下幫會出現於清代未期, 主要是青幫和紅幫。 日本人佔領臺灣後, 曾對這些組織進行過整肅, 大多數幫會被迫解散, 少量留下來為日本特務所用, 用來對付臺灣人民。 當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 這些幫會亦被當局逐一取締。

國民政府垮臺後, 大批黨政軍民從大陸撤退到臺灣, 對臺灣各方面都帶來極大衝擊。

臺灣黑社會由此開始發展, 湧現出了竹聯幫、四海幫等新的幫派, 各幫派之間爭相擴充地盤, 勢力逐漸強大。 在這種背景下, 臺灣本土幫會深受擠壓。 1960年, 城哥以左右本土黑社會的力量, 雄心勃勃號召全省各地角頭大哥聯合, 欲在臺北開設香堂、廣納門徒, 擴大其領導的幫會組織。

然而, 城哥與各地角頭老大的頻繁接觸, 引起當局密切注意, 此舉觸犯了政府大忌。 於是, 當年他被藉口逮捕, 被送往外島管訓一年。 一年的牢獄經歷, 帶給城哥很多反思, 他出獄後決定淡出江湖, 全力介入社會公益事業, 積極捐款賑災。 此外, 他積極主持臺北民間社團“共樂軒”, 大力發揚北管戲曲文化, 使同治年間創立的這個民間團體再度興盛起來。

進入六七十年代, 隨著臺灣經濟情況好轉, 社會逐漸對外開放, 文化娛樂業普遍興起, 黑社會組織得到了進一步擴展。 在城哥時代, 幫會兄弟們講義氣, 重倫理, 不偷、不搶、不販毒, 像城哥等教父級大哥因其個人魅力受道上兄弟敬重。 但隨著時代變遷,

兄弟早已變質, 有錢就是大哥, 義氣只是混黑道的幌子而已。 城哥雖然退出江湖, 但黑白兩道有糾紛時, 多有人找城哥來仲裁調解。

1988年3月23日, 城哥病逝, 享年74歲。 葬禮現場, 朝野各政黨要員, 全台南北二路本省掛外省、掛重量級知名大哥幾乎到齊, 日本山口組也派出代表參加,

場面蔚然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