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秦始皇陵地下竟然藏著什麼樣的機關暗器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 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等處, 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運用機械力量, 巧妙地控制事物, 並達到神奇的效果, 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 而這一貢獻, 源自于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 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 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 營建陵寢地宮。 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 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 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 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

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

網路配圖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 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 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 又能殺一儆百, 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弩出現於春秋時期, 能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

弩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 但比弓箭射得遠, 殺傷力強, 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

弓弩的殺傷力強大, 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就使用了這種裝置, 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 穿治驪山。 及並天下, 天下徒送傳詣七十余萬人, 穿三皋, 下銅而致槨, 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 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 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 其弓幹和弩臂都較長, 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 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 據學者們估計, 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於800米,

張力當超過700斤。 如此勁弩, 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 只有採用“蹶張”才能奏效, 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 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 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 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

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

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 為了防盜, 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 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 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 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 這一做法, 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 並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 以射殺盜墓者。 所謂輪機, 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 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 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 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 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 射殺染指棺槨者。

鑒於弩弓發射有它的局限性, 歷代的墓主們在此基礎上, 又發明了一系列連環翻板、鐵索吊石等反盜墓暗器。

連環翻板, 即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 坑下分佈長約10釐米左右的刀錐利器。

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 木板中間有軸, 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 呈天平秤狀, 板上有掩蓋物。 若盜墓者踏上木板, 板的一端隨之翻轉, 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 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臟六腑, 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切完畢後, 施以偽裝, 外人不知其詐。 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 踏中蹺板條, 外力作用迫使繃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 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 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 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 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 只有被踏後才能導致懸石落地, 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 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夥盜墓者的進入。 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 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往復,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塚,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佈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幹,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墓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則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

由此看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著實令人驚歎。

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往復,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塚,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佈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幹,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墓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則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

由此看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著實令人驚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